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间歇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弭凤玲 张达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1期1282-1282,共1页
短程全间歇化学疗法的应用,是肺结核化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为了观察全间歇短程不住院患者化疗的效果,现将我们2001~2004年收治的痰菌涂阳病人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关键词 间歇化疗 肺结核 疗效观察 方案治疗 全间歇短程 治疗效果分析 化学疗法 住院患者 涂阳病人 化疗史
下载PDF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发现Am亚型1例
2
作者 张宇宏 陈晨 +2 位作者 张献清 穆士杰 李芳莉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血型正反定型不符 AM亚型 亚型1 ABO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输血治疗 输血 化疗史
下载PDF
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海平 钟玲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达1100例,选择其中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2例与非血栓组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达1100例,选择其中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2例与非血栓组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1)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剂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降低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上肢 静脉血栓 化疗史 导管堵塞 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移位 抗凝剂
下载PDF
学习结核病新分类法的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启慧 《职业与健康》 CAS 2001年第10期69-70,共2页
结核病的分类应反映结核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结核病分类的目的在于用分类指导诊断、治疗和预防,结核病的防治在于有效的加速结核病的控制,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 结核病 新分类法 痰菌检查 抗结核化疗史
下载PDF
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6
5
作者 贾彩萍 刘召召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1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4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487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中,27例发... 目的探讨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4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487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中,27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化疗病史、住院时间及留置导尿管情况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存在化疗史、住院时间≥7 d是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预防并降低妇产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产科 院内感染 化疗史
下载PDF
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复发性或晚期子宫平滑肌肉瘤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一项GOG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Sutton G. Blessing J. +2 位作者 Hanjani P. Kramer P. 李巍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 2005年第7期35-36,共2页
Objective. This is a phase II group- wide study of liposomal doxorubicin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uterine leiomyosarcomas. The aim was to evaluate clinical response and toxicity. Methods. Pa... Objective. This is a phase II group- wide study of liposomal doxorubicin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uterine leiomyosarcomas. The aim was to evaluate clinical response and toxicity. Methods.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leiomyosarcomas of the uterus with documented disease progression after appropriate local therapy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Bidimensionally measurable disease, GOG performance status of 0, 1, or 2 (Karnofsky 80- 100) was required; all patients must have failed local therapeutic measures and be considered incurable. Other eligibility criteria included adequate hepatic, renal, and hematologic function. Patients were ineligible if they had received previous chemotherapy or had other noncutaneous malignancies. Patients receiv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50 mg/m2 IV over 1 h. Courses were repeated every 4 weeks until disease progression or adverse side effects supervened. Results. Thirty- five patients were entered into this study between May 2000 and June 2001. Three patients were determined ineligible because of wrong pathological cell type or inadequate pathology information and one was inevaluable for lack of data. Median age was 52 years (range 36- 78 years). GOG performance status was 2 in 1 instance, 1 in 15 cases, and 0 in 15 others. Eleven patients (35.5% ) had received radiotherapy. A median of 2.0 courses was given (range 1- 8). Five patients (16.1% )- experienced grade 3 or 4 neutropenia, and seven (22.6% ) had grade 3 or 4 anemia. Two patients developed grade 3 and one patient developed grade 4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not necessarily drug related. There were seven cases of grade 3 or 4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and two patients developed grade 3 dermatologic toxicity. One complete (3.2% ) and four partial (12.9% ) responses were reported. Ten patients (32.3% ) had stable disease, 15 (48.4% ) had increasing disease, and response could not be assessed in 1 (3.2% ). Conclusion. The dose and schedule of liposomal doxorubicin employed in this trial showed no advantage over historical results with doxorubicin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sar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肉瘤 GOG Ⅱ期临床试验 皮肤恶性肿瘤 组织病理学 病理诊断 妇科肿瘤学 毒性反应 化疗史 耐受试验
下载PDF
498例肺结核临床分析
7
作者 杨碰狮 叶明珠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的病灶、空洞与咳嗽、咯血、涂阳、复治的关系。 [方法 ]对门诊 498例肺结核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咳嗽、咯血与病灶分布范围无相关性。痰菌涂阳率 35 .5 % ,壮年组达 40 .0 % ;外来人口占 2 1.7% ,青年组占70 ...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的病灶、空洞与咳嗽、咯血、涂阳、复治的关系。 [方法 ]对门诊 498例肺结核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咳嗽、咯血与病灶分布范围无相关性。痰菌涂阳率 35 .5 % ,壮年组达 40 .0 % ;外来人口占 2 1.7% ,青年组占70 .4% ,涂阳率 43.4%。双侧病灶痰菌阳性率高于单侧者 ;病灶占据肺野的范围越大 ,痰菌的阳性率也越高 ;有空洞的菌阳率高于无空洞 ;咳嗽者痰菌阳性率高于无咳嗽者 ;年龄越大复治率越高 ,复治病人双侧病灶多于单侧。复治涂阳低于初治涂阳、亦低于复治涂阴。 [结论 ]青年是肺结核病的好发人群 ,青壮年的痰涂阳率较高 ;肺结核病灶的范围、空洞和咳嗽的有无与痰菌阳性率的高低有显著差异。复治率与双侧病灶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复治涂阳率低与过诊过治有关。DOTS是降低复治率的有效方法。外来人口肺结核防治措施亟待改进。肺结核病控制的重点是痰涂阳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咳嗽 咯血 痰菌 化疗史 疾病控制
下载PDF
探讨胸部肿瘤既往放疗后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8
作者 杨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第22期186-187,共2页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既往放疗后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的68例病例来自于本院胸部肿瘤患者。患者有放疗史,并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行再次治疗。分析该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随访1.5~32个月,患者...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既往放疗后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的68例病例来自于本院胸部肿瘤患者。患者有放疗史,并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行再次治疗。分析该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随访1.5~32个月,患者1年内的局部无进展有52例,占比76.47%,2年内局部无进展43例,占比63.24%,患者无复发时间为(13.2±1.28)个月,总生存期为(21.11±1.52)个月。常规化疗与SRT治疗间隔时间为(36.01±2.01)个月,计划靶区在75cc以下患者45例,计划靶区在75cc以上23例,KPS评分在80分以上患者35例,80分以下31例。有2级毒性反应患者10例,占比14.71%,发病时长为(3.25±1.26)个月。2级以下有5例,占比7.35%。结论胸部肿瘤既往放疗后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再次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 既往化疗史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256例肺结核复治病人的病因分析
9
作者 王保成 王花端 赵有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2年第4期221-221,共1页
材料与方法 1.以1988—1991年管理治疗且疗程已结束的复治肺结核病人为分析对象;以全国结核病防治教材为诊断依据。 2.通过对患者及亲属的询问,了解发病及治疗经过,分析确定其复发的主要原因。 3.依据其化疗史和现症分别制订化疗方案,... 材料与方法 1.以1988—1991年管理治疗且疗程已结束的复治肺结核病人为分析对象;以全国结核病防治教材为诊断依据。 2.通过对患者及亲属的询问,了解发病及治疗经过,分析确定其复发的主要原因。 3.依据其化疗史和现症分别制订化疗方案,疗程为9—12个月。结果与分析 1.年龄分析,由表可见此类病人多发生于壮年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治肺结核病 化疗史 涂阳 痰菌阴转率 病因分析 痰涂片阳性 正规化疗 单一用药 慢性传染源 被迫停药
下载PDF
Changing the paradigm:the potential for targeted therapy i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被引量:1
10
作者 Megan L.Ludwig Andrew C.Birkeland +3 位作者 Rebecca Hoesli Paul Swiecicki Matthew E.Spector J.Chad Brenner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7-100,共14页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 remains a highly morbid and fatal disease.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a model example for organ preserv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ification paradigms. Unfortunately, survival for L...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 remains a highly morbid and fatal disease.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a model example for organ preserv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ification paradigms. Unfortunately, survival for LSCC has stagnated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s the era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for cancer approaches, LSCC may be an ideal disease for consideration of further treatment stratific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Here, we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t history of LSCC as a model system for organ preservation, unique and potentially targetable genetic signatures of LSCC, and methods for bringing stratifie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to the 21^(s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d and neck cancer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genetics targeted therapy personalized medicine
下载PDF
探讨高能聚焦超声刀合并化疗治疗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旭 张震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78-79,共2页
为了探讨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对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癌的应用效果,我院于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对68例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癌,采用随机分组观察了HIFU加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引起的不适症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有过手... 为了探讨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对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癌的应用效果,我院于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对68例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癌,采用随机分组观察了HIFU加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引起的不适症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有过手术病史或放、化疗史,病例诊断清楚的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癌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35~71岁,平均53.5岁。所患疾病包括10例胰腺癌,转移性肝癌25例(8例因乳腺癌引发,4例因胃癌引发,13例来源于大肠癌),33例腹膜后转移癌(20例因胃肠道癌症引发,5例因肾脏癌引发,源于卵巢癌的为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转移癌 高能聚焦超声刀 临床治疗效果 盆腔复发 化疗史 临床效果 2009年 转移性肝癌
原文传递
90年代的医学肿瘤学
12
作者 Albert SB 张永昌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6-277,共2页
现已到了对新的抗癌化疗方案进行临床检查和评估的时候了,对癌症化疗史进行简要的调查有助于我们对未来治疗作出正确的抉择。 40年代末期和60年代中期,发现了几种活性药物,但这些药物除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外,对癌症治疗几乎无作用。随后... 现已到了对新的抗癌化疗方案进行临床检查和评估的时候了,对癌症化疗史进行简要的调查有助于我们对未来治疗作出正确的抉择。 40年代末期和60年代中期,发现了几种活性药物,但这些药物除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外,对癌症治疗几乎无作用。随后由于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治疗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转移性胚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白血病 胚细胞瘤 肿瘤学 何杰金氏病 抗癌化疗 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性肺癌 化疗史 绒膜 环磷酞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