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三十年冬春季北极涛动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型态特征分析
1
作者 方震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0020-0025,共6页
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高纬度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第一模态,它影响着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北极涛动(AO指数)的时间序列,基于1979年-2008年1-3月的NCEP位势高度场数据,分析AO指... 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高纬度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第一模态,它影响着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北极涛动(AO指数)的时间序列,基于1979年-2008年1-3月的NCEP位势高度场数据,分析AO指数强正位相和强负位相年份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对流层低层到高层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涛动是在正负相之间交替出现的,正位相与负位相年份数大致相当,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北极涛动以正位相为主;此后呈现正位相和负位相交替分布。当北极地区为正距平时,通常情况下该年为负位相年;反之为正位相年。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两个中心在和北极地区对比时,多数情况下位相表现是相同的,即同正或同负。强北极涛动年份的出现往往是两个甚至三个中心气压场同时变化、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大气层的升高,北极、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心的气压场距平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型态特征
下载PDF
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2
作者 范丽军 李建平 +2 位作者 韦志刚 董文杰 Julian Wang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9-424,共6页
北极涛动 (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O)和南极涛动 (Ant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 ,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 1 95 8年 1月~... 北极涛动 (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O)和南极涛动 (Ant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 ,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 1 95 8年 1月~ 1 999年 1 2月的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北极涛动指数IAO和南极涛动指数IAAO来研究AO和AAO的年变化特征以及AO和AAO与纬向平均的月平均各要素场的相关系数随纬度和月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变化 北极涛动 南极 热带外气候变率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8
3
作者 武炳义 卞林根 张人禾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冬季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北极海冰 东亚气候 北大西洋 影响 变化 冬季 研究
下载PDF
梅雨与北极涛动及平流层环流异常的关联 被引量:42
4
作者 李崇银 顾薇 潘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32-1641,共10页
平流层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科学问题,在WCRP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研究子计划SPARC.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梅雨异常可能受到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北极涛动(AO)的变化来实现的.从分析和计算结果可... 平流层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科学问题,在WCRP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研究子计划SPARC.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梅雨异常可能受到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北极涛动(AO)的变化来实现的.从分析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二月份北半球30 hPa位势高度的EOF第一主分量对应着副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显著下传异常波作用量,其第三主分量对应着极地地区的显著下传异常波作用量,这些下传的异常波作用量都对三月份AO形势的形成有明显的贡献.三月份的AO则会通过影响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大气的冷暖状况和环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异常垂直运动和辐散辐合形势,从而影响夏季的梅雨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北极涛动(AO) 平流层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被引量:101
5
作者 琚建华 任菊章 吕俊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北极涛动维持在正位相并持续增强,同期东亚冬季风持续减弱。研究表明,北极涛动持续增强的趋势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年代际变化 东亚北部冬季风 气温增暖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春 罗德海 +1 位作者 方之芳 周后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中纬度高度场异常、85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与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发生频率、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东亚夏季风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活动及其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司东 马丽娟 +3 位作者 王朋岭 王艳娇 聂羽 孙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2-897,共6页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AO)季内变化特征明显。2015年12月,AO处在正位相,而到了201 6年1月AO突然由正位相转为强负位相,导致极区冷空气南下,北半球和我国气温由暖转冷。AO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主要与北大西洋强风暴活动有关。2015年12...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AO)季内变化特征明显。2015年12月,AO处在正位相,而到了201 6年1月AO突然由正位相转为强负位相,导致极区冷空气南下,北半球和我国气温由暖转冷。AO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主要与北大西洋强风暴活动有关。2015年12月末,北大西洋上空有一气旋式强风暴出现,强风暴东侧西南气流将北大西洋上空大量的暖湿空气带向北极,导致北极气温迅速升高。北极气温迅速升高使得极区的位势高度场由偏低转为偏高,是导致AO由12月的正位相转为1月负位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西洋风暴 强寒潮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华北地区干旱化的影响 被引量:59
8
作者 琚建华 吕俊梅 任菊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1,共8页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年代际偏少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华北干旱加剧具有特殊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大陆东部的热低压减弱,同时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这...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年代际偏少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华北干旱加剧具有特殊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大陆东部的热低压减弱,同时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造成的。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维持在高指数位相是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原因,并由此造成了华北干旱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气候变化 北极涛动 华北 干旱
下载PDF
近51年500 hPa上北极涛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严华生 董慧林 +2 位作者 程建刚 曹杰 王清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对1951-200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月、季及年平均资料分别进行EOF分析.并对EOF分析得到的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结果发现:北极涛动是近5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异常的第一特征,方差贡献率在10%~20%之间;极区中心具有明... 对1951-200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月、季及年平均资料分别进行EOF分析.并对EOF分析得到的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结果发现:北极涛动是近5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异常的第一特征,方差贡献率在10%~20%之间;极区中心具有明显的偏心结构,范围冬、春季大而向高纬伸展;夏、秋季小且向极区收缩.中高纬冬季中心区范围比夏季大且系统比较集中;极地到格陵兰岛附近、西南欧洲到地中海地区、贝加尔湖到日本海以及北美洲东南部地区是500 hPa高度场上环流异常的主要发生地区;北极涛动正位相时期,冬季在20世纪90年代,春季在70年代中期以前,夏季在60,70年代,秋季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北极涛动负位相时期,冬季在50年代,春季在70年代中期以后,夏季在50,90年代,秋季在90年代后半期.另外,只有1998年相对来说为全年各月北极涛动强年,说明1998年是近51年来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北极涛动 高度场 EOF分析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5
10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也偏多。AO和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要远强于AO,而A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则比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要显著。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环流形势在AO不同位相时的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AO对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影响。AO和西伯利亚高压一起能解释近百年来我国冬季温度和降水方差的35% 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A0 气候 中国
下载PDF
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夏季干湿特征的年代际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鹏祥 何金海 +1 位作者 郑有飞 张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3-889,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夏季降水量、小型蒸发皿蒸发量,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夏季北极涛动指数,首先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定义了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分析了夏季北极涛动同西...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夏季降水量、小型蒸发皿蒸发量,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夏季北极涛动指数,首先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定义了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分析了夏季北极涛动同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空间变化的南北差异密切相关,在夏季AO偏强年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大陆为正距平,太平洋为负距平;700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地区及其下方有较强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北西风带区出现西风距平,季风区出现北风距平,而500hPa高度场在中国西北地区表现为西低东高结构。这样使得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北西风带区在夏季以西风气流为主,降水偏多,气候偏湿,而季风区盛行偏北气流,降水偏少,气候偏干。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干湿特征 夏季 中国西北
下载PDF
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同期极端气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7
12
作者 所玲玲 黄嘉佑 谭本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使用1955~2004年1月500 hPa高度场和同期我国107个测站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逐月资料,计算极端气温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矩场,并对此相关矩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来研究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对北极涛动响应的年际变化。北极涛动指数定义为1... 使用1955~2004年1月500 hPa高度场和同期我国107个测站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逐月资料,计算极端气温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矩场,并对此相关矩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来研究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对北极涛动响应的年际变化。北极涛动指数定义为1月500 hPa标准化高度场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所得到的第1时间函数。研究过程中对北极涛动一般年份和异常年份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北极涛动指数的正负极端异常年份,对我国冬季同期最高和最低气温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我国冬季最高气温响应主要表现地域是长江中下游、华北和河套地区,最低气温的响应主要表现地域是东部沿海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同时分析了不同年份冬季极端气温对于北极涛动响应的不同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冬季极端气温 相关矩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与新疆河川径流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添丁 丁永建 +3 位作者 叶柏生 谢昌卫 焦克勤 陈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极涛动(AO)与新疆天山南北不同流域河川径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北半球气温、降水等气候驱动因子的NAO和AO同样与新疆河川径流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遥相关.在年际变化上,NAO和AO的强弱分别与径流变化... 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极涛动(AO)与新疆天山南北不同流域河川径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北半球气温、降水等气候驱动因子的NAO和AO同样与新疆河川径流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遥相关.在年际变化上,NAO和AO的强弱分别与径流变化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年代际尺度上,NAO和AO有超前于新疆河流年径流5 a的显著相关,相关关系分别超过了95%和99%置信水平.NAO和AO变化对预测新疆河川径流的变化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径流 北大西洋(NA0) 北极涛动(A0)
下载PDF
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 被引量:18
14
作者 辛晓歌 周天军 宇如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参与IPCC AR4“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的23个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1950—1999年冬季(JFM)北极涛动(AO).结果表明,在22个模式中,AO模态都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年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不过,18个模式模拟的AO模态... 本文系统分析了参与IPCC AR4“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的23个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1950—1999年冬季(JFM)北极涛动(AO).结果表明,在22个模式中,AO模态都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年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不过,18个模式模拟的AO模态在北太平洋地区表现偏强,有两组模式结果均表明,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能够克服此偏差.所有模式模拟的AO指数均未出现与观测相当的增强趋势,只有两个模式(ECHO—G和UKMO—HadGEMl)模拟的AO指数与观测存在显著正相关.多数模式能够模拟出纬向风伴随AO位相变化在中高纬出现的偶极子异常特征,部分模式对平流层AO特征的模拟能力仍需要提高.对AO垂直结构模拟较好的模式,例如CCSM3、MRI-CGCM2.3.2和UKMO-HadGEMl,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伴随AO指数增强出现的极区平流层变冷和中纬度对流层增暖现象.AO与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分布,在多数模式中有较好的体现,个别模式还对AO与东亚气候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AO各指标均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模式是UKMO—HadGEMl.本文结果为改进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提供了依据,亦为学术界利用IPCC AR4的耦合模式数据、开展与AO相关的气候变率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AO) 1PCC 20世纪气候模拟 耦合模式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我国北方强沙尘暴的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宋连春 俞亚勋 +1 位作者 孙旭映 孙国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5-839,共5页
使用1954—2003年北极涛动指数、500hPa纬向环流指数和沙尘暴等气候观测资料,针对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了以北极涛动为代表的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气候特征,揭示了其与我国春季沙尘暴相关的事实。结果表明:近50年... 使用1954—2003年北极涛动指数、500hPa纬向环流指数和沙尘暴等气候观测资料,针对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了以北极涛动为代表的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气候特征,揭示了其与我国春季沙尘暴相关的事实。结果表明:近50年北极涛动指数表现出由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的趋势,当冬季(12月~2月)北极涛动为负位相时,相应的纬向环流指数为负距平,中高纬度西风气流偏弱,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输送,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我国北方春季易多发区域性沙尘暴;反之则不易发生区域性沙尘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北极涛动 纬向环流指数 西伯利亚高压
下载PDF
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多时间尺度相关 被引量:24
16
作者 孙卫国 程炳岩 顾万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将交叉谱与小波变换方法相结合,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夏季北极涛动指数距平(ΔIAO)、河南省降水距平(ΔR)和气温距平(ΔT)序列的时频结构及其联合统计特征,讨论了近55年来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 将交叉谱与小波变换方法相结合,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夏季北极涛动指数距平(ΔIAO)、河南省降水距平(ΔR)和气温距平(ΔT)序列的时频结构及其联合统计特征,讨论了近55年来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冬、夏季ΔIAO、ΔR和ΔT都存在准2年、4年、6~8年和11~22年左右的周期信号。冬季ΔR与ΔIAO之间的显著相关表现在准2年和14~22年尺度共振周期上,年代际尺度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且为全时域分布;冬季ΔT与ΔIAO的显著正相关表现在2~4年和6~10年尺度共振周期上,时域中相关振荡存在局部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ΔR与ΔIAO的相关显著性高于ΔT与ΔIAO的相关而年际尺度上ΔT与ΔIAO的相关比ΔR与ΔIAO的相关更显著,表明冬季AO对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影响机制不同。夏季ΔR与ΔIAO之间的显著相关表现在准2年、4~6年、6~8年和16年左右尺度共振周期上,以6~8年尺度正相关振荡凝聚性最强;夏季ΔT与ΔIAO的相关显著性较低,仅在年际尺度周期上局部时域中有所表现;夏季AO主要通过影响东亚季风强度对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气候变化 北极涛动 交叉小波凝聚谱
下载PDF
1957-2000年东北地区春季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被引量:46
17
作者 王冀 江志红 +1 位作者 张海东 娄德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利用东北地区32个测站1957-200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春季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和前期北极涛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日气温距平值基本上是由高纬向低纬、由东向西增加;44a来日气温距平强度变化呈现正趋势,春季的... 利用东北地区32个测站1957-200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春季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和前期北极涛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日气温距平值基本上是由高纬向低纬、由东向西增加;44a来日气温距平强度变化呈现正趋势,春季的冷日和冷夜呈减少趋势,暖日和暖夜呈增加趋势。东北春季气温与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AO和极端气温指数也存在着相同的变化周期和突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春季气温 日气温距平 偏度系数 极端气温指数 北极涛动指数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气候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准定常行星波的作用 被引量:92
18
作者 陈文 康丽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3-87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华北、东北到西伯利亚出现大范围的地表南风异常,使得低空从西伯利亚到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韩国、日本有显著的暖异常;而当AO处于负位相时,则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形。进一步的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可以在AO与东亚气候之间起到桥梁作用。AO可以通过影响中高纬平流层下层的西风强弱,进而影响到准定常行星波的垂直传播,使得对流层下层中高纬地区的行星波振幅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减弱或增强,最终导致东亚地区异常偏暖或偏冷;其中低层中高纬地区纬向波数2的扰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化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作者提出的AO通过影响准定常行星波的活动而导致东亚气候异常的机理,不但强调了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而且特别从波动的意义上强调了阿留申低压的重要性。文中还讨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东亚气候 准定常行星波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交叉小波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郭渠 孙卫国 +1 位作者 程炳岩 邓爱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1-818,共8页
运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了近56 a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指数(AOI)、欧亚纬向环流指数之间的联系,讨论了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AOI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AOI、西北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都存在着不同... 运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了近56 a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指数(AOI)、欧亚纬向环流指数之间的联系,讨论了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AOI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AOI、西北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都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周期振荡,西北地区降水与AOI之间存在准3 a尺度的显著共振周期,而AOI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相关表现为准2a、3-5 a和8-11 a左右的显著相关振荡且以8-11 a共振周期的凝聚性最强;AO对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比对降水的影响更显著,与其年代际尺度的相互作用有关。当冬季北极涛动处于正相位时,欧亚纬向环流偏强,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夏季西北地区降水变化与前期北极涛动指数异常密切相关,这对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西北气候 交叉小波
下载PDF
1—3月北极涛动对北半球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淼 龚道溢 +2 位作者 王璐 周天军 张自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9-491,共13页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半球热带大洋冬季平均向外长波辐射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存在两个显著负相关区:一个位于中太平洋区,大致包括13°—20°N、160°E—170°W;另外一个位于热带大西洋,显著区覆盖的范围大体包括5°—20°N、15°—70°W。这些区域的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向外长波辐射、强对流面积指数、强对流强度指数、平均降水量等指标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均以冬季同期最高,随时间滞后相关迅速减弱。与此对应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变化,850hPa风场的变化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有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区与显著强对流和降水异常区一致。而热带大西洋有显著的经向环流辐合和风切变,与异常对流和降水区吻合。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北极涛动有关联的海温分布,很大程度上与大气强迫有关,说明热带1—3月降水和对流活动与海温的关联较弱。北极涛动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对流和降水活动之间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动产生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对流活 热带太平洋 热带大西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