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北洛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1
作者 周殷竹 马涛 +4 位作者 袁磊 李甫成 韩双宝 周金龙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3-675,共13页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D-18O同位素 地下水水质评价 北洛河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陕西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气象干旱百年演化特征研究
2
作者 杨天增 张洪波 +3 位作者 黎扬兵 王雨巍 高文冰 吕丰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典型区域百年尺度干旱演化特征,与地貌类型耦合阐明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而为北洛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15—2020年北洛河流域1 km分辨率的平均气温及降水数据,计算了年际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典型区域百年尺度干旱演化特征,与地貌类型耦合阐明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而为北洛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15—2020年北洛河流域1 km分辨率的平均气温及降水数据,计算了年际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IDW)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内100余年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北洛河流域降水量及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降水量多呈条带状分布,平均气温沿河道自上而下梯度增加,上游区(丘陵沟壑区)降水量相对较少,下游区(阶地平原区)平均气温相对偏高;(2) 1915—2020年北洛河流域SPEI-12震荡明显,干旱事件交替出现且弱减,下降速率为-0.04/10 a, 1942年,1990年和2010年为旱势转折年,并以1990年最为明显;周期变化大致可从1960年分为两个时期,之前以10 a, 17 a为主,其后为3 a, 7 a, 30 a左右,10 a和30 a周期在不同时期干旱变化中起主导作用;(3) SPEI-12的不显著下降趋势具有全域性且由东北向西南有增大趋势,表明北洛河流域总体呈弱旱化发展;(4)不同年代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差异较大,1990s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最高;2000s不同类型干旱事件发生的总频率最大,其中上游区(丘陵沟壑区)和下游区(阶地平原区)可达70%,而中游区(土石山林区和高原沟壑区)约为60%;(5)不同类型干旱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轻旱发生频率有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旱发生频率与之相反。总体来看,北洛河流域上游区(丘陵沟壑区)易发生中旱,下游区(阶地平原区)更易发生轻旱,重旱高发区在流域内零散分布,特旱的发生概率仅为1.69%~2.10%。[结论]全球变暖引发的旱化趋势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影响客观存在,北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气象干旱发生的高频类型略有差别,未来应提升中下游地区的抗旱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SPEI 时空格局 演化特征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氮氧同位素的北洛河流域硝酸盐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解析
3
作者 张航 樊荣 +4 位作者 李超 郭家骅 张欢 李琦 王宁练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北洛河流经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增加,北洛河水体氮污染情况加剧,造成流域水质恶化,多个功能区不达标。因此,通过水化学方法和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SIAR)模型,对... 北洛河流经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增加,北洛河水体氮污染情况加剧,造成流域水质恶化,多个功能区不达标。因此,通过水化学方法和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SIAR)模型,对北洛河流域的污染状况、硝酸盐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北洛河整体氮污染严重,总氮(TN)为1.70~43.40 mg/L,大部分采样点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Ⅴ类水标准限值(2 mg/L),无机氮以硝酸盐氮为主;水体硝酸盐迁移转化过程中氨挥发、硝化、反硝化作用均较弱,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水以及土壤侵蚀产生的氮污染是北洛河硝酸盐主要来源;不同硝酸盐来源贡献率表现为污水及粪肥(约61%)>氮肥(约15%)>土壤有机氮(约14%)>大气沉降(约9%),上游土壤有机氮贡献较大,随着城镇化率及交通排放活性氮的增加,下游大气沉降贡献相对上中游增强。研究结果为北洛河氮污染来源控制和水体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硝酸盐 北洛河流域 来源 空间分布 稳定同位素分析模型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对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的影响
4
作者 韩双宝 王赛 +7 位作者 赵敏敏 吴玺 袁磊 李海学 李甫成 马涛 李文鹏 郑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限制了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水沙变化以及如何配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定量分析和研究。以黄土高原渭河子流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限制了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水沙变化以及如何配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定量分析和研究。以黄土高原渭河子流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20 a降雨、径流、水资源量、产沙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建立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还草对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的影响,探索了不同决策条件下的最优退耕方案。结果表明:流域水资源总量、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产沙量呈现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07×10^(8)m^(3)、0.01×10^(8)m^(3)、0.012×10^(8)m^(3)、163×10^(4)t;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降水呈现递增趋势,年均增加量分别为0.006 4,0.65×10^(8)m^(3);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径流量和产沙量减少,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显示退耕还林还草或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致流域径流量和产沙量共同减少,但产沙量的响应更为敏感;综合考虑径流与产沙的影响,基于多目标优化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优化配置建议,最优退耕面积约为全部耕地面积的28.1%。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水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水沙关系 归一化植被指数 分布式水文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近80年来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谢剑 高鹏 +1 位作者 穆兴民 吴常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为了探究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北洛河流域1937—2018年径流数据,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52—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通... 为了探究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北洛河流域1937—2018年径流数据,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52—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通过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1937—2018年年均径流量显著减少(p<0.01),在1970年、1994年发生突变,且存在54 a的主周期变化。1956—2019年北洛河流域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气温显著增加(p<0.01),气候变化对北洛河径流量起到减小作用。与1957—1970年相比,1971—1994,1995—2018年人类活动对于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高达92%和97%,人类活动是使北洛河径流量发生减少和突变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双累积曲线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王囡 《陕西水利》 2023年第9期22-24,28,共4页
整理统计北洛河流域1961年~2015年降水和径流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双累积曲线法,计算确定流域径流量突变时间节点、基准期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析探讨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结果表... 整理统计北洛河流域1961年~2015年降水和径流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双累积曲线法,计算确定流域径流量突变时间节点、基准期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析探讨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结果表明,流域年降水量和最大年径流量的最大值出现年份均为1964年,径流量突变点为1970年、1998年,基准期年为1961年~1969年。人类活动是导致北洛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为次要因素,1961年~2015年间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是气候变化的6倍。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大了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在2003年~2015年间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高达96.53%。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突变点 双累积曲线 归因分析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遥感动态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妮 李谭宝 +3 位作者 张晓萍 丑述仁 谢名礼 刘二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6-210,327,共5页
采用1987,1995及2007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分级,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20a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演变及水沙变化机理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1987,1995及2007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分级,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20a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演变及水沙变化机理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1987—2007年北洛河流域植被呈缓慢增长—迅速增长趋势,其流域植被覆盖面积比例从41.12%,46.43%,增加至63.43%。(2)流域不同分区中,丘陵沟壑区、高塬沟壑区植被均呈缓慢增加—迅速增加的趋势,而土石山林区植被表现出较强稳定性。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以吴旗、志丹县为主,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以洛川塬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TM影像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斌 冉大川 +2 位作者 罗全华 张志萍 王存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4,共3页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以及核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 ,对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截至 1996年底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 2 7.3 2万hm2 ,其中梯田 4.64万hm2 、林地18.2 6万hm2 ...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以及核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 ,对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截至 1996年底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 2 7.3 2万hm2 ,其中梯田 4.64万hm2 、林地18.2 6万hm2 、草地 3 .98万hm2 、坝地 0 .44万hm2 。北洛河流域 (氵状头以上 ) 1970~ 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年均减少洪水 8417万m3 ,减洪效益 2 1.4% ;年均减水 2 7793万m3 ,减水作用 2 4.7%。 1970~ 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洪沙 12 46万t ,减洪沙效益 15 .4% ;年均减沙 15 43万t,减沙效益 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减洪减沙 水保法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近20年来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度随地形因子变化特征探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文慧 陈妮 +1 位作者 闫瑞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4,共5页
基于1987年、1995年、2007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以像元二分法估算了北洛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合DEM地形高程数据提取的地形因子,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及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对流域生态建设和效益评价提供基础信息。结果... 基于1987年、1995年、2007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以像元二分法估算了北洛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合DEM地形高程数据提取的地形因子,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及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对流域生态建设和效益评价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流域中9/10的面积为地形破碎的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2/3面积为8°~25°的斜坡地和陡坡地,各坡向面积相差不大。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从1987年的41.1%,1995年45.4%,增至2007年的63.4%。在各高程带、各坡度段和各坡向上,与1987年比,1995年虽有轻微增加,但其分布格局基本一致。2007年植被覆盖度在不同地形指标上均有显著增加,尤其在900~1 300m高程带、〈35°坡度段、阳向坡上植被改善程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地形因子 时空变化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斌 冉大川 +2 位作者 罗全华 张志萍 李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7,共3页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影响较为突出的项目有毁林开荒、陡坡开荒、修路、开矿等。根据典型调查情况及有关资料 ,对北洛河流域的水沙基本特性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影响较为突出的项目有毁林开荒、陡坡开荒、修路、开矿等。根据典型调查情况及有关资料 ,对北洛河流域的水沙基本特性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量随年代有较大的增加 ,1990~ 1996年人类活动年均增沙 1768万t,分别是 70、80年代的 2 .3和 1.7倍 ;增沙量所占比例最大的项目是毁林开荒 ,其次为陡坡开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水土流失 北洛河流域 流泥沙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分期径流变异诊断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孔波 樊晶晶 黄强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7,共6页
采用Mann-Kendall变异诊断法和有序聚类法,诊断了北洛河流域枯汛交替期、汛期、汛枯交替期、枯期等分期径流系列变异点并划分了变异等级,采用基于SIMHYD模型的径流还原方法,计算并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分期径流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表... 采用Mann-Kendall变异诊断法和有序聚类法,诊断了北洛河流域枯汛交替期、汛期、汛枯交替期、枯期等分期径流系列变异点并划分了变异等级,采用基于SIMHYD模型的径流还原方法,计算并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分期径流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各分期径流变异等级从0级无变异到4级较强变异,排除0级的无变异点,各时期均发生了变异;径流变异程度与径流量有关,径流量较大时期(汛期、汛枯交替期)的变异等级低,径流量小的时期(枯汛交替期、枯期)变异等级高,径流量最小的枯期为4级较强变异;人类活动对枯汛交替期径流变异的贡献率较大,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力;其余3个时期气候变化的贡献率较大,气候变化是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径流 径流变异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陕西延安北洛河流域蝶类资源调查及区系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段小燕 王文强 廉振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0-1034,共5页
通过对延安北洛河流域的蝶类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共有蝴蝶6科54属75种(凤蝶科2属3种、粉蝶科7属10种、眼蝶科10属13种、蛱蝶科15属25种、灰蝶科11属15种、弄蝶科8属9种),其中34种为单属种,陕西省新纪录5种;区系结构分析表明该地区... 通过对延安北洛河流域的蝶类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共有蝴蝶6科54属75种(凤蝶科2属3种、粉蝶科7属10种、眼蝶科10属13种、蛱蝶科15属25种、灰蝶科11属15种、弄蝶科8属9种),其中34种为单属种,陕西省新纪录5种;区系结构分析表明该地区蝴蝶以古北种为主。标本保存于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蝶类 资源调查 区系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水沙特性与变化原因 被引量:5
13
作者 鲁俊 朱信华 +2 位作者 崔振华 王鹏 陈翠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4,共5页
在整理分析北洛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2012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和水土保持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洛河流域的水沙特性和水沙变化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剖析了2000年以后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水流含沙量大,... 在整理分析北洛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2012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和水土保持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洛河流域的水沙特性和水沙变化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剖析了2000年以后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水流含沙量大,水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水沙异源,泥沙主要产自上游,径流主要产自中下游;2000年以来北洛河来水量大幅减小,来沙量减小更为显著,主要是降雨尤其是下垫面条件改善以及暴雨偏少导致的;与1959—1969年相比,2000—2012年北洛河流域来沙量减小8 554.0万t,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减沙量占63.1%~69.2%,受降雨影响的减沙量占30.8%~3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降雨 水沙变化 水沙特性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北洛河流域蒸散发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赫晓慧 梁冰洁 +1 位作者 郭恒亮 田智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的生态基准与生态需水量研究、退耕还林效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洛河流域2000—2014年MOD16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的生态基准与生态需水量研究、退耕还林效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洛河流域2000—2014年MOD16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流域水量平衡法、均值法、标准差法和线性趋势法进行蒸散发(ET)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流域年蒸散量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波动范围为395.4~517.4mm/a,15aET均值为446.74mm/a,年内蒸散量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地表蒸散主要集中在5—9月,最高值出现在8月;经与北洛河流域的实测降水空间插值结果比较,MOD16-ET估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值为12.04%,相关系数达到0.81;流域内上游至下游的ET剖面线波动明显,呈不规则的"波动曲线"形态;流域内ET值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中游和上游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下游以减少趋势为主。[结论]近15a来北洛河流域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6 北洛河流域 地表蒸散发 空间格局演变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退化植被的生物恢复措施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文梅 李亚妮 +1 位作者 廉振民 王文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4,共4页
依据地貌、气候等特征,把北洛河流域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黄土高原沟壑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梁峁顶建立水土保持植被,退耕后最适宜还草,可以适当种植灌木;在梁峁阳坡,以水土保持为主,兼顾生态混交的草灌,并以少量乔木结合;梁峁阴坡以... 依据地貌、气候等特征,把北洛河流域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黄土高原沟壑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梁峁顶建立水土保持植被,退耕后最适宜还草,可以适当种植灌木;在梁峁阳坡,以水土保持为主,兼顾生态混交的草灌,并以少量乔木结合;梁峁阴坡以薪炭林为主,草灌乔相结合;在沟底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塬面建立农林草生态经济复合模式,以农耕地为主;塬坡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草带,沿沟边种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的植物。阳坡以退耕还草灌为主,阴坡乔灌草相结合;在沟头、沟边,以建防护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退化植被 生物恢复
下载PDF
延安北洛河流域蝗虫群落的边缘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亚妮 王文强 廉振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5-279,共5页
蝗虫作为重要的昆虫,研究其边缘效应,有助于更详细和准确地把握其分布格局,从而为蝗虫的边缘效应及其强度的分析和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延安北洛河流域的生态特点,选取农田-草地、农田-灌草丛、农田-道路和草地-道路4种边缘类型进... 蝗虫作为重要的昆虫,研究其边缘效应,有助于更详细和准确地把握其分布格局,从而为蝗虫的边缘效应及其强度的分析和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延安北洛河流域的生态特点,选取农田-草地、农田-灌草丛、农田-道路和草地-道路4种边缘类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草地-道路边缘利于蝗虫孳生,其物种数(25种)和多样性指数H′(2.574 5)都高于其他3种边缘;边缘效应强度除农田-灌草丛(0.916 0<1)边缘外,其余类型均呈边缘正效应(>1)。说明在进行蝗虫防治工作时,应将边缘效应作为一种重要影响因子考虑在内,同时结合不同种类蝗虫在边缘反应类型上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与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生态学 蝗虫群落 边缘效应 北洛河流域 延安
下载PDF
延安北洛河流域蝗虫群落结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亚妮 徐文梅 +1 位作者 廉振民 王文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27,共3页
为深入寻求有害蝗虫的防治对策,2006-2007年6—9月对延安北洛河流域的蝗虫资源进行了调查。采用Shannor—Wiener的多样性指数(H)公式、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匀度指数(E)公式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C)公式,计算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 为深入寻求有害蝗虫的防治对策,2006-2007年6—9月对延安北洛河流域的蝗虫资源进行了调查。采用Shannor—Wiener的多样性指数(H)公式、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匀度指数(E)公式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C)公式,计算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生境及不同月份,延安北洛河流域蝗虫群落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值、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主要与蝗虫赖以生存的生境类型以及气温和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北洛河流域 蝗虫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历史时期北洛河流域的植被状况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文梅 李亚妮 +1 位作者 廉振民 王文强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2-64,共3页
为了探明历史时期北洛河流域的植被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曾是森林草原植被景观,吴起、志丹位于森林草原区,甘泉、富县、洛川及黄陵位于落叶阔叶林区,但洛川塬在全新世时期是典型的草原景观。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古植被 森林草原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植被恢复的支撑体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文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7期13470-13471,13489,共3页
北洛河流域自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实践证明植被恢复不是简单的种树种草,必须要根据生态学原则合理种植,既要有技术支撑,还必须考虑到退耕后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就是粮食与能源的问题,并要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北洛河流域自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实践证明植被恢复不是简单的种树种草,必须要根据生态学原则合理种植,既要有技术支撑,还必须考虑到退耕后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就是粮食与能源的问题,并要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最后指出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必须靠国家政策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植被恢复 支撑体系 退耕还林(草)
下载PDF
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
20
作者 徐文梅 廉振民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历史时期的北洛河流域曾是森林草原植被景观,在全新世时期,气候温润、植被茂密、动物繁衍、河流水量充沛、含沙量轻微。但由于自然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变成了濯濯童山。其中人口增加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政... 历史时期的北洛河流域曾是森林草原植被景观,在全新世时期,气候温润、植被茂密、动物繁衍、河流水量充沛、含沙量轻微。但由于自然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变成了濯濯童山。其中人口增加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政府所采取的垦殖政策,不合理的农耕制度与耕作技术,以及林政及山林产权等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植被变迁 人为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