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展及“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重大任务
1
作者 卢伟 李沛霖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9,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总体趋缓,区域人口聚散格局加快重塑,区域创新格局极化态势明显,区域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总体趋缓,区域人口聚散格局加快重塑,区域创新格局极化态势明显,区域开放格局不断优化。“十五五”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必将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多重影响。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顺应人口聚散格局变化引导各地充分获取人口红利,促进创新要素多梯度布局和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开辟区域高水平开放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十五五” 人口流动 区域创新 区域开放
下载PDF
高质量与共享发展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2
作者 武赫 周雯琪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F0003,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此,基于高质量发展与共享发展双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多维度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能推动区域内发展质量的协调,也能促进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在门槛效应分析中,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而对区域间发展关系协调的影响则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此外,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正向推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不仅推动本区域内部协调发展,还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质量协调 发展关系协调 共享发展
下载PDF
以中心城市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实践进路
3
作者 刘国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3,共11页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导向,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以发展中心城市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由渐次性富裕的时空逻辑、新空间赋能的联合逻辑、公平效率的市场化逻辑构成的整体性框架,路径上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渐次性富裕发展道路中以人的流动促进时空正义,拓展人口流规模,优化流要素形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推进效率与公平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 集聚经济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4
作者 唐珏岚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共8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原因在于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堵点”,造成要素跨区域流动受阻;“内卷式”恶性竞争制约多重区域战略叠加效应发挥;激励不相容致使“行政区经济”尚未真正破壁。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畅。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发展新动能,关键在于建立激励相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资源配置 生产力布局 激励相容
下载PDF
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严太华 张凯越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2,40,共13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同时缩小本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且主要通过激发创业活力、加速要素流动和推动产业协同集聚三种机制发挥作用。制度创新排名靠前的自贸区和非中心城市自贸区,对于缩小本城市以及地理位置相近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均具有显著效果,而中心城市自贸区的影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排名靠后的自贸区则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自贸区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影响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周边160千米范围内,呈现出空间衰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衰减边界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历程、成效、问题与机制
6
作者 黄征学 张晋晋 《理论与现代化》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初步探索、加快实施及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战略重点各异,共同构成丰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初步探索、加快实施及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战略重点各异,共同构成丰富的历史脉络。新时代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表现为东中西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南北分化态势开始凸显、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不充分、区域间利益关系尚未理顺,难以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建议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强化区际关系协调的职能,建立战略融合机制、深化区域合作和互助机制、健全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布局 战略融合 战略机制
下载PDF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基于区域经济布局的视角
7
作者 邓强 罗冬明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96-103,共8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协调发展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经历了“均衡化”“非均衡化”“四轮驱动”“协调发展”等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协调发展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经历了“均衡化”“非均衡化”“四轮驱动”“协调发展”等战略思想的历史演变,折射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与局部优化,突出表现为资源配置由计划指令向市场驱动转变、区域发展由局部失衡向整体协调转变等。新征程,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的深刻变化期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新情况、新形势与新任务,要求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布局的视角,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布局 历史演变 现实思考
下载PDF
区域协同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及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逻辑与思路
8
作者 刘玉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我国区域差异显著、互补性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区域协同的重要作用,以区域合力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推动区域协调... 我国区域差异显著、互补性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区域协同的重要作用,以区域合力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高水平迈进。本文从技术协同创新、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和深化产业协作等方面论述了区域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以科技创新高地为引领,打通创新合作通道;以东部三大城市群为参照,探索突破行政边界要素流动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以产业集群为空间载体,做大做强跨区产业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从因地制宜、主动合作,遵循规律、系统“破”“立”和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等方面提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协同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9
作者 苏荟 江雪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可通过提升劳动...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可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流动与资本流动,间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促进本区域协调发展,还能带动相邻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在2016年后,对东部、中部地区及高水平城镇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且劳动对象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应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支撑;缩小区域间要素差距,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密切区域间合作,发挥高水平地区辐射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协调发展 劳动力技能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 要素流动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践路径
10
作者 姚树洁 张小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87-102,共16页
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急需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区域协... 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急需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企业和社会应当通过创新驱动和质量提升,实现生产力的增长。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也产生重要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是培养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新技术和创新驱动的特性,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我国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效果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教育资源与人才储备、绿色发展与环境治理等方面。为应对各种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寻一条高效率可持续的绿色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我国应加速形成区域性及全国性“马阵跨阱”新格局、通过“板链拉动”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培育新兴产业、规划未来产业、促进社会服务均等化、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协调发展 绿色可持续
下载PDF
加快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1
作者 丁晓燕 《新长征》 2025年第3期40-42,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都市圈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级空间组织形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都市圈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级空间组织形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带动区域经济由都市圈内部均衡走向大尺度广域均衡,对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12
作者 高杨 杨洋 吴振磊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F0003,共16页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水平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对口支援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的交互关系研究
13
作者 许诚 卢现祥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作为中央纵向转移支付的重要补充,具有横向转移支付特征的对口支援机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分析发现,区别于纵向转移支付的治理逻辑,对口支援以“项目制”为运行载体,匡正了地方政府税收和支出策略性行为,能够提... 作为中央纵向转移支付的重要补充,具有横向转移支付特征的对口支援机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分析发现,区别于纵向转移支付的治理逻辑,对口支援以“项目制”为运行载体,匡正了地方政府税收和支出策略性行为,能够提高经济发展激励、优化财政支出效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约束,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2000—2015年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政策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口支援不但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纵向转移支付的激励扭曲。机制分析表明,对口支援通过提高受援地区财政努力程度、降低企业僵尸化概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实现“激励援助”。研究结果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对口支援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FDI和区域协调发展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基于一种新型空间计量识别技术的检验
14
作者 孙攀 陈子厚 吴玉鸣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5年第1期82-96,共15页
对外开展高水平开放,对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基于文献调研和发掘典型化事实,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了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交互影... 对外开展高水平开放,对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基于文献调研和发掘典型化事实,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了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交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并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域莫兰指数法对核心变量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了检验。在实证分析部分,提出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计量技术指标,识别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交互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并测度出具体数值。研究发现,引进FDI会对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会对引进FDI起到促进作用。在分考察期、分权重矩阵及分阶回归下,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论与全国层面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FDI 区域协调发展 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及实施路径”专题征稿启事
15
作者 《华东经济管理》编辑部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国土空间体系的关键支撑。当前,面对区域协...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国土空间体系的关键支撑。当前,面对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坚决破除区域政策壁垒、充分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加速推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形成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赢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已然成为政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特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及实施路径”专题,旨在深入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构建更为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持。现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才俊踊跃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生产力布局 区域发展格局 区域发展差距 实施路径 统筹区域发展 体制机制问题 政策壁垒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苏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探究
16
作者 朱昊 《江苏商论》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重要基石。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省内存在苏北、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典型案例。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天...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重要基石。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省内存在苏北、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典型案例。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苏北地区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居民收入、产业结构、旅游景区布局对苏北旅游发展的制约作用。认为,要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消费引导、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来推动苏北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苏北经济发展,促进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江苏省 苏北地区 旅游产业
下载PDF
探究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为例
17
作者 朱婧雯 金成安 +1 位作者 何哲玉 杨雨晨 《山西农经》 2025年第8期215-217,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城乡差距加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城乡差距加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总结其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东津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津新区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18
作者 王连 李钰焜 檀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39-50,共12页
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我国区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西部地区有望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探究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2年83个城市数据,构建西部地区双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西部地... 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我国区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西部地区有望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探究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2年83个城市数据,构建西部地区双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西部地区双循环的整体性进展,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剖析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时序演变看,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在样本研究期内呈现渐进式增长特征;从空间演变看,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总体差异逐渐下降,地区内差异成为西部地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驱动因素看,西部地区双循环水平受多因素的共同驱动,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双循环 区域协调发展 时空差异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梳理
19
作者 张小瑛 莫一开 《产业创新研究》 2025年第5期13-15,共3页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历史逻辑出发,数字经济经历了技术突破期、消费结构升级期、新兴产业爆发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逐步实现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出发,数字技术的突破...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历史逻辑出发,数字经济经历了技术突破期、消费结构升级期、新兴产业爆发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逐步实现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出发,数字技术的突破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形成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市场变革。在此期间,数字经济从需求、成本、要素推动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空间格局;市场从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三方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决定区域协调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市场变革 资源有效配置 产业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