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影响因素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Sviewer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趋势与热点分析等手段,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平台的文献...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影响因素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Sviewer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趋势与热点分析等手段,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平台的文献进行计可视化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根据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将研究分为摸索发展阶段(1999—2009年)、初步发展阶段(2010—2020年)、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3个阶段;(2)高产作者少,需要加强合作交流;(3)陆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生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群等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其演变进程与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未来的研究趋势应注重长时间尺度的分析和利用更全面的分析模型.在加强对生态系统演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多个学科的交融,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展开更多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10.51、1.04、1.35 km 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影响因素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Sviewer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趋势与热点分析等手段,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平台的文献进行计可视化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根据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将研究分为摸索发展阶段(1999—2009年)、初步发展阶段(2010—2020年)、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3个阶段;(2)高产作者少,需要加强合作交流;(3)陆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生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群等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其演变进程与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未来的研究趋势应注重长时间尺度的分析和利用更全面的分析模型.在加强对生态系统演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多个学科的交融,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文摘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10.51、1.04、1.35 km 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