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沉浸式体验研究——以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祎诺 赵唯一 张颖辉 《产业创新研究》 2024年第2期88-90,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报告中30次提及“文化”一词,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被称为“镂空的艺术”,除了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传奇的民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报告中30次提及“文化”一词,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被称为“镂空的艺术”,除了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传奇的民族传说和深厚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本文通过问卷分析的形式对沉浸式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文旅体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非遗文化同旅游相融合发展还存在开发力度不够,宣传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要加强宣传,提高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知名度;改变同质场景和用好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文化符号等措施,从而提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沉浸式旅游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沉浸式体验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下载PDF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特征与创新发展——张侯氏剪纸艺术研究
2
作者 刘雨 兴晨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195-198,共4页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继承人张侯氏以满族生活与萨满巫文化为主要题材进行剪纸创作,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简洁粗犷。本文以张侯氏剪纸作品为例,分析张侯氏满族剪纸现代题材取代传统剪纸题材的继承与创新,探索分析医巫闾山张侯氏满族剪纸的传承...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继承人张侯氏以满族生活与萨满巫文化为主要题材进行剪纸创作,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简洁粗犷。本文以张侯氏剪纸作品为例,分析张侯氏满族剪纸现代题材取代传统剪纸题材的继承与创新,探索分析医巫闾山张侯氏满族剪纸的传承困境及创新发展之路,对推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发展、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侯氏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花岗岩锆石SHRIMP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杜建军 马寅生 +1 位作者 赵越 王彦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6-33,共8页
本文应用SHRIMP U-Pb测年方法对取自辽西医巫闾山花岗岩的锆石进行定年。所测锆石样品新鲜、未风化,岩性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经过精确的测试过程,得到约2500Ma、224Ma和161Ma的3个时间段年龄值。约2500 Ma的上交点年龄是太古宙古... 本文应用SHRIMP U-Pb测年方法对取自辽西医巫闾山花岗岩的锆石进行定年。所测锆石样品新鲜、未风化,岩性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经过精确的测试过程,得到约2500Ma、224Ma和161Ma的3个时间段年龄值。约2500 Ma的上交点年龄是太古宙古陆核演化的记录,224Ma的岩浆结晶年龄是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161Ma的岩浆侵位年龄是燕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主造山期造山作用的记录,也是区域构造体制转换开始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锆石 花岗岩 SHRIMP U-PB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被引量:69
4
作者 马寅生 崔盛芹 +4 位作者 吴淦国 吴珍汉 朱大岗 李晓 冯向阳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5-391,共7页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 孙家湾- 稍户营子正断层) 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北宁市 变质核杂岩 医巫闾山 构造特征 杂岩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被引量:17
5
作者 孟宪刚 冯向阳 +2 位作者 邵兆刚 马寅生 朱大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41-847,共7页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白垩纪,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白垩纪,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与白垩纪脆性变形碎屑岩相邻。在横剖面上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中的组合较齐全,且不同的构造带、构造部位对成矿和控矿作用不同,可分为:①产于拆离断层中深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排山楼金矿;②产于拆离断层中浅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大板金矿;③产于盖层下部韧-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大樱桃沟金矿;④产于盖层上部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五家子金矿。显示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对该区金矿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剥离断层 控矿作用 金矿床 医巫闾山 辽西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 被引量:29
6
作者 马寅生 崔盛芹 +4 位作者 吴淦国 吴珍汉 朱大岗 李晓 冯向阳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5-253,共9页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结合其他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通过构造热演化的定量分析 ,认为医巫闾山山脉的隆升历史经历了 118~ 81Ma期间的第 1个快速隆升阶段、81~ 14Ma期间的缓慢隆升阶段和 14Ma以来的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医巫闾...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结合其他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通过构造热演化的定量分析 ,认为医巫闾山山脉的隆升历史经历了 118~ 81Ma期间的第 1个快速隆升阶段、81~ 14Ma期间的缓慢隆升阶段和 14Ma以来的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与两侧盆地的沉降历史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山脉隆升相对盆地沉降有一个滞后期 ,山脉的快速隆升阶段对应盆地快速沉降的后期和消亡阶段。现今的医巫闾山山脉是 14Ma以来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的产物 ,其隆起时间距今大约有 4~ 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隆生历史 热年代学 升隆运动
下载PDF
医巫闾山岩体同伸展侵位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刚 刘正宏 +5 位作者 徐仲元 董晓杰 沙茜 王挽琼 王兴安 张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1-978,共8页
医巫闾山岩体是医巫闾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巫闾山地区花岗岩变形特征及与周围构造带的相互关系,确定医巫闾山岩体为同伸展侵位的岩体,且以岩床的形式顺层侵入在医巫闾山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之中,修正了前人挤压环境下岩浆侵... 医巫闾山岩体是医巫闾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巫闾山地区花岗岩变形特征及与周围构造带的相互关系,确定医巫闾山岩体为同伸展侵位的岩体,且以岩床的形式顺层侵入在医巫闾山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之中,修正了前人挤压环境下岩浆侵位的观点。医巫闾山岩体及尖砬子山岩体的侵位时间在160Ma左右,表明医巫闾山地区及燕山地区中侏罗世晚期发生过强烈的地壳伸展运动,华北北部的构造体制在中侏罗世已经改变。区内中生代存在2期伸展作用:早期伸展作用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与医巫闾山岩体的侵位同期;晚期伸展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形成了瓦子峪拆离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 同构造岩体 伸展构造 医巫闾山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与晚侏罗世伸展事件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2 位作者 姜大志 陈印 胡召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9-798,共20页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一致的上盘向SSW的运动学指向。拆离剪切带和下盘中同构造侵入了大量浅色花岗岩脉,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指示核杂岩形成于157~147Ma,表明研究区的伸展活动开始于晚侏罗世。医巫闾山晚侏罗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暗示燕山构造带上广泛出现的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发生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同构造岩脉 伸展变形 燕山构造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伸展变形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刚 徐仲元 +3 位作者 刘正宏 李永飞 李世超 董晓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8-952,共15页
对瓦子峪拆离断层带及下盘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岩进行构造变形及石英组构优选方位分析,这些构造岩的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显示伸展活动具有从高绿片岩相的脆-韧性变形向低绿片岩相的脆性变形演化的特点,展示了由浅部地壳向地表抬升的过程... 对瓦子峪拆离断层带及下盘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岩进行构造变形及石英组构优选方位分析,这些构造岩的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显示伸展活动具有从高绿片岩相的脆-韧性变形向低绿片岩相的脆性变形演化的特点,展示了由浅部地壳向地表抬升的过程。上盘同伸展断陷盆地中地层发育特点和韧性剪切带中构造岩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显示早白垩世伸展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化具有逐渐减弱和剪切带北部伸展作用持续时间比南部长的特点,此次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132~117Ma。对比早白垩世与中、晚侏罗世的伸展方向并结合太平洋板块与依泽纳奇板块中生代的运动特点,推断医巫闾山地区中生代的伸展变形受到西太平洋地区板块活动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 EBSD 40Ar 39Ar 医巫闾山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脉中热液锆石的成因与定年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3 位作者 谢成龙 陈印 鞠林雪 王浩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3-509,共27页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U、Th、Pb含量等特征,判别出热液锆石存在3种成因类型,包括流体的溶解—再沉淀、富Zr热液的直接结晶及流体的交代改造。它们共同具有高U、P、Y、Nb、Hf、Ta含量与低Th/U比值特征,前两种热液锆石还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平坦。而第3类热液锆石具有亏损LREE、强烈富集HREE的特征,其配分曲线高度倾斜,不但有别于岩浆锆石与前两类热液锆石,也与前人对此类锆石的认识不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普通铅含量的热液锆石无法获得合理年龄,而大多数极低普通铅含量热液锆石则给出147 Ma左右的可靠年龄,略晚于岩脉的侵位时间(155~147 Ma),有效地记录了区内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事件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锆石 阴极发光 稀土元素 晚侏罗世 医巫闾山地区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宏 王五力 +3 位作者 李之彤 杨芳林 张立君 郑少林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3-220,共8页
医巫闾山地区的韧性剪切构造是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作用的产物。早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走向和糜棱面理走向基本一致,线理在xy面上的侧伏角绝大多数<30°;该期韧性变形是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晚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 医巫闾山地区的韧性剪切构造是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作用的产物。早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走向和糜棱面理走向基本一致,线理在xy面上的侧伏角绝大多数<30°;该期韧性变形是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晚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倾伏向和糜棱岩中糜棱面理倾向相近,线理在xy面上侧伏角主要在45°~90°之间;该期韧性变形是伸展作用的产物。医巫闾山中生代两期韧性剪切变形作用表明,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期间辽西地区不仅发生了强烈挤压推覆作用和伸展作用,也发生了大规模左行走滑作用。该韧性变形作用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辽西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序列、期次和构造格架转换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两期 韧性剪切变形 伸展 左行走滑
下载PDF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琛岳 刘永江 +5 位作者 李伟民 杨书艳 温泉波 李婧 米晓楠 张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56-2676,共21页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低温韧性剪切变形。早期韧性变形温度约550-60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此次韧性变形以单剪作用为主,岩石为L=S和LS构造岩,具有右行剪切特征。晚期韧性变形温度约400-450℃,绿片岩相,变形以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岩石以L=S构造岩为主,具有左行剪切特征。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岩石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高温剪切带具有较低差异应力,较高应变速率,低温剪切带恰好相反。早期晚侏罗世韧性伸展变形与伊泽那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NNW向俯冲共同作用于欧亚大陆东缘相关,进入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深部板块后撤(Roll-back),导致华北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晚期低温韧性伸展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韧性变形 应变分析 EBSD 流变学参数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中间流变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梁雨华 王献忠 +1 位作者 于文祥 王荣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1-716,共6页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变质核、中间韧性流变层和上盘脆性变形的盖层。由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系组成的韧性流变层是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变质核杂岩东部、北部和南部一带,遭受了低绿片岩相...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变质核、中间韧性流变层和上盘脆性变形的盖层。由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系组成的韧性流变层是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变质核杂岩东部、北部和南部一带,遭受了低绿片岩相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其内发育了各种顺层流变组构。中间韧性流变层同构造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均一温度为150-170℃,密度为0.96-0.98g/cm^3,压力为40-50MPa,形成深度为5-6km.依据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结合显微构造特征分析,韧性流变层变形作用发生在地壳浅部层次低温低压环境中,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变质核杂岩 中间流变层 流体包裹体 显微构造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晚侏罗世伸展事件的时限:来自同构造岩脉的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2 位作者 谢成龙 柳小明 陈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7-660,共14页
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次地壳伸展活动,早期在NNE-SSW拉伸背景下形成了现今围绕医巫间山岩体周缘分布的拆离韧性剪切带与相应的变质核杂岩,晚期隆升过程中由于拉伸方向转变又叠加发育了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 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次地壳伸展活动,早期在NNE-SSW拉伸背景下形成了现今围绕医巫间山岩体周缘分布的拆离韧性剪切带与相应的变质核杂岩,晚期隆升过程中由于拉伸方向转变又叠加发育了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早期伸展变形中,围绕在拆离韧性剪切带及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不同变形样式的同构造花岗岩脉。通过对不同阶段侵入的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u—Ph定年,显示该核杂岩的活动时间为157~149Ma。医巫间山地区晚侏罗世伸展活动的确定,暗示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同构造岩脉 锆石U-PB定年 伸展变形
下载PDF
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同伸展花岗岩就位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刚 刘正宏 +1 位作者 崔维龙 白相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77-2689,共13页
石山岩体形成的时间约为124Ma,是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NWW向伸展变形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埃达克质岩浆的特点,SiO 2、Al2O3及碱性组分含量较高,而Fe2OT3和MgO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6.7^-20.3、t... 石山岩体形成的时间约为124Ma,是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NWW向伸展变形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埃达克质岩浆的特点,SiO 2、Al2O3及碱性组分含量较高,而Fe2OT3和MgO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6.7^-20.3、tDM2=2.0~2.3Ga,表明岩浆来源于华北陆块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通过对围岩变形组构与岩体中岩浆组构的分析,可将石山岩体的就位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岩浆底劈、膨胀作用和围岩伸展滑移的共同影响下,石山岩体最终形成了主体呈近圆形、西部发育两个岩墙的形态。岩浆就位过程与围岩变形组构的相互关系,表明中、浅部地壳的伸展变形可以控制岩浆的就位过程和最终形态,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关系不大,岩石圈减薄及区域伸展应力场是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就位 伸展变形 岩石成因 变质核杂岩 医巫闾山地区 华北陆块
下载PDF
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晶 曹同 +3 位作者 郭水良 任启昌 费立军 史继风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首次报导了辽宁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 ,计 2 8科 31属 1 2 9种 ,其中东北地区新记录 3种 ,辽宁省新记录 1种 ,就其在保护区的分布特征、区系成分和地理分布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区系 医巫闾山 地理分布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裂带金矿成矿构造物理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宪刚 邵兆刚 +2 位作者 曲玮 王津 朱大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348,共6页
本文通过对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滑脱带-韧性剪切带的动力变质温度、差应力、应变速率和成矿温度、压力和深度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探讨了该区金矿成矿的构造物理特征.利用声发射法得到区内7期历史最大主应力值;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 本文通过对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滑脱带-韧性剪切带的动力变质温度、差应力、应变速率和成矿温度、压力和深度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探讨了该区金矿成矿的构造物理特征.利用声发射法得到区内7期历史最大主应力值;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和亚颗粒法测量出区内变形岩石差应力值在13~48MPa之间;利用包裹体测温实测计算了排山楼金矿成矿温度在100~180℃和210~346℃两个区间,岩石应变速率在10-14s-1至10-19s-1之间.阐明了金矿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是该区岩石的形变-相变及成矿的决定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裂带 构造物理 医巫阊山 金矿 拆离滑脱带 成矿构造 物理特征 医巫闾山 断裂带
下载PDF
辽宁医巫闾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伟 刘云龙 +3 位作者 朱彩霞 于兴华 宋殿云 任启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医巫闾山约有野生种子植物 71 8种 ,隶属于 94科 362属之中。依据它们的现代分布 ,这些种被归纳成 2 3个分布区类型和 2 0个亚型。研究表明 ,医巫闾山植物区系属于温带性质 ,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本区... 医巫闾山约有野生种子植物 71 8种 ,隶属于 94科 362属之中。依据它们的现代分布 ,这些种被归纳成 2 3个分布区类型和 2 0个亚型。研究表明 ,医巫闾山植物区系属于温带性质 ,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本区系地理联系广泛 ,尤以与东亚地区特别是与日本的联系较为密切 ,其次则是与北温带的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医巫闾山 种子植物 区系 种类组成 地理分布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运动学涡度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刚 刘正宏 +3 位作者 李永飞 刘俊来 徐仲元 李世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8-423,共16页
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期伸展作用最终形成了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有限应变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中—晚侏罗世)伸展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中付林指数(K)为0.5-6.06,平均值约为2.78;晚期(早白垩世)伸展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中付林指数为0.... 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期伸展作用最终形成了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有限应变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中—晚侏罗世)伸展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中付林指数(K)为0.5-6.06,平均值约为2.78;晚期(早白垩世)伸展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中付林指数为0.21-2.39,平均值约为1.23。结合有限应变及运动学涡度分析可知,医巫闾山地区2期伸展变形具有不均匀性,中—晚侏罗世伸展变形表现为早期拉长应变、晚期平面应变,纯剪切组分大于简单剪切;早白垩世伸展变形表现为平面应变,早期简单剪切组分与纯剪切相等,晚期纯剪切组分大于简单剪切。对比2期伸展变形环境及古应力的差异,发现早期伸展变形温度高、差应力小、应变速率较大;晚期伸展变形温度低、差应力大、应变速率较小。医巫闾山地区中—晚侏罗世在近水平的伸展背景下,中下地壳发生减压熔融;在晚侏罗世末期短暂的挤压作用后,早白垩世先发生近水平的伸展滑移,之后转为以垂向隆升为主的变形,并最终形成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伸展变形 应变分析 运动学涡度 变质核杂岩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1 位作者 陈印 谢成龙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81-498,共18页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阶段伸展活动,早期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发育了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晚期在其西侧又叠加了NNE走向的瓦子峪剪切带。本次从核杂岩不同部位的糜棱岩、片岩、片麻岩中获得的单矿物40Ar...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阶段伸展活动,早期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发育了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晚期在其西侧又叠加了NNE走向的瓦子峪剪切带。本次从核杂岩不同部位的糜棱岩、片岩、片麻岩中获得的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结果显示年龄跨度大,介于159~116 Ma间,其中角闪石年龄为159~129 Ma,白云母年龄为139~124 Ma,黑云母年龄为139~116 Ma。核杂岩东侧获得的年龄介于159~150 Ma间,西侧年龄集中在129~116 Ma,两者代表了核杂岩两期伸展活动的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40AR/^39AR年代学 伸展活动 冷却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