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经译场中的翻译理论探索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长庆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6-109,共4页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玄奘和道安一样,也主张保存原文的风格面貌,但他进一步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的"五不翻"原则。北宋赞宁提出的"新意六例"是对东汉以来佛经翻译的实践经验和翻译理论的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这些不同时期的翻译思想和观点,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原则和理论主要体现在形而下的"术"的方面,但它们对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场 翻译原则和理论 五失本三不易 十条八备 五不翻 新意六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