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升降浮沉药性规律分析
1
作者 杨宛君 李丝雨 +3 位作者 徐兆宁 李易轩 高琰 翟华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升降浮沉药性规律,传承其宝贵学术经验。方法以4本颜正华教授弟子为主编的著作为主要来源,系统收集、分析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处方的辨病、证型...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升降浮沉药性规律,传承其宝贵学术经验。方法以4本颜正华教授弟子为主编的著作为主要来源,系统收集、分析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处方的辨病、证型,中药的升降浮沉药性、用量及常用药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8首,涉及中药178味、君药64味,药性多趋向沉降,全方以沉降方居多;处方平均用药13.2味,且大部分用量点在常规用量范围内;后下药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为鱼腥草。常用药对有紫菀-白前、白前-百部、紫菀-百部,沉降方中常用苦杏仁、浙贝母、紫菀等药。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喜用沉降药,配以趋向升浮和具有双重趋向的药物调理气机的升降,且具有孟河医派“用药轻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正华 呼吸系统疾病 升降浮沉药性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从“药类法象”角度解读气机的升降浮沉
2
作者 赵洁茹 张效科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及药性升降应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应“神机气立”而得以正常运行。因此“药类法象”是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基础,可应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促进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引出对临证用药的启发,为理解气机升降理论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类法象 升降浮沉 脏腑气机 气味厚薄阴阳 神机气立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应用考证
3
作者 李佳欣 张美晴 +3 位作者 马丽萍 丁丽琴 邱峰 张德芹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98-505,共8页
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医学典籍中含升麻经典名方的应用情况,以考证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及其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及主治病证在古代医学典籍及方书中的应用历史渊源。确认不同时期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 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医学典籍中含升麻经典名方的应用情况,以考证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及其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及主治病证在古代医学典籍及方书中的应用历史渊源。确认不同时期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 药性理论 升降浮沉 经典名方
下载PDF
升麻升降浮沉药性本草文献考证
4
作者 张美晴 李佳欣 +3 位作者 马丽萍 丁丽琴 邱峰 张德芹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本研究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升麻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物性能及功能主治的相关描述记载,系统厘清升麻升降浮沉药性产生的历史沿革及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 本研究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升麻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物性能及功能主治的相关描述记载,系统厘清升麻升降浮沉药性产生的历史沿革及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 升降浮沉 药性理论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的中药升降浮沉药性辨识方法研究
5
作者 刘淑明 梁浩 +2 位作者 程虹 纪徐维晟 王耘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目的通过探索中药升降浮沉药性与拉曼图谱相关关系,建立中药升降浮沉辨识模型。方法以功效作为升降浮沉药性判定标准,选取升浮药101种、沉降药138种,经处理后分别进行拉曼光谱检测。基于特征筛选后的中药拉曼图谱数据结合支持向量机(SVM... 目的通过探索中药升降浮沉药性与拉曼图谱相关关系,建立中药升降浮沉辨识模型。方法以功效作为升降浮沉药性判定标准,选取升浮药101种、沉降药138种,经处理后分别进行拉曼光谱检测。基于特征筛选后的中药拉曼图谱数据结合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极度梯度提升(XGBoost)和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4种分类器建立中药升降浮沉辨识模型。选用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及F1值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果4种辨识模型的AUC均达80%以上,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优,AUC达90%以上,准确率、精确度和召回率均优于其他模型,可以实现对升浮中药和沉降中药的准确辨识。结论基于特征筛选后的中药拉曼图谱数据结合XGBoost分类器建立中药升降浮沉辨识模型,可以实现对升浮中药和沉降中药的准确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升降浮沉 拉曼光谱 辨识模型
下载PDF
基于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论述脾胃不足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婧谊 李政红 +1 位作者 宣晓红 李晶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20期116-120,共5页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是李杲(号东垣)在《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师张元素关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分升降浮沉的思想,构建的脏腑补泻理论,是基于人与天地相应、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相应,将四时、五行、五脏之气以及药...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是李杲(号东垣)在《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师张元素关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分升降浮沉的思想,构建的脏腑补泻理论,是基于人与天地相应、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相应,将四时、五行、五脏之气以及药物的气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脏腑补泻理论体系,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升降枢纽、气血阴阳化生之源,而脾胃不足易致升降失常、阴火内生,甚至百病由生,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基于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治疗脏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理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论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之间的关系,提出五脏之气的运化均根据四时五行的观点。李杲在临证中格外重视脾胃之重要作用,认为人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根据脾胃之生理特性、病理特点,配合药物气味之升降浮沉,并随时进行加减。文章结合案例,以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为指导,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重要性、脾胃不足对机体的影响,探析脾胃不足的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气法时 升降浮沉 脾胃不足
下载PDF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7
作者 何逵 何云长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9期101-103,共3页
国医大师张震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而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等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药物的用药部位、炮制、... 国医大师张震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而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等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药物的用药部位、炮制、配伍、煎法等因素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临床中以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症,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调气机法 中医药性 升降浮沉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之现代认识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群 杨晓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1215-1218,共4页
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传统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的科学认识,目的在于补充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发展中药临床用药原则、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药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药性理论
下载PDF
《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田 翟华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细具体的阐述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药性的。结果:《伤寒论》中升浮方的比重较大占47.8%,40.7%的经方为沉降方,11.5%为中性方。结论:《伤寒论》中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八法属性
原文传递
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过敏性皮肤病同病异治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刚 张琪 谭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93-1395,共3页
中医皮肤病有其独特辨证体系,临证中既要整体察病,密切关注与患者发病相关的内外因,又要详审其皮损特性,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参,方能有效立法遣方用药。中药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 中医皮肤病有其独特辨证体系,临证中既要整体察病,密切关注与患者发病相关的内外因,又要详审其皮损特性,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参,方能有效立法遣方用药。中药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过敏性皮肤病致敏物虽种类万千,对无系统症状者患者仍多从皮损特征辨证。我们在多年临床中将致敏物与中药类比,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时可通过确定致敏物"中医属性"辨证施治,指导临床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皮肤科临床常见致敏物有水产品、化学物质、寄生虫及昆虫、中药、西药等,分别以大虾、酒精、蠕形螨、白果、阿司匹林为例,探讨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阴阳五行属性,以指导过敏性皮肤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敏物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阴阳五行 取象比类
原文传递
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临床运用中的规律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菁菁 刘敏 唐德才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10,共3页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及引经作用方面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方剂运用
下载PDF
张元素、陈士铎对药物升降浮沉理论认识的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璐 严季澜 李柳骥 《河南中医》 2015年第9期2017-2019,共3页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可升可降"等描述,此外,对一些药物的性质出现了相反的描述,可能与所处的时代不同,临床实践中个人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理解不同、临床经验不同,或者是在记载升降浮沉时将炮制、配伍等影响因素也考虑在内。每个时期所用药物的名称和物种是否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值得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张元素 陈士铎 《本草新编》 《医学启源》
下载PDF
淡能渗泄及升降浮沉属性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旺建伟 赵文静 历凯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1,共2页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利,具有...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泄水湿,通利小便作用,其作用趋向于下,为何称其具有升浮之性?我们通过升降浮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及其继承等方面,对《素问》、《医学启源》、《脾胃论》、《本草纲目》中有关药物升降沉浮、淡能渗泄含义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医学启源》 《本草纲目》 《脾胃论》 通利小便 《素问》 升降沉浮 升浮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4
作者 荀丽英 仲宗亮 邱振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阐释,并分析实验研究的难点,目的在于加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再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为中药现代化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药 升降浮沉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升降浮沉理论的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内涵之别 被引量:14
15
作者 旺建伟 闫福平 +3 位作者 白明 傅南琳 刘静 历凯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1期1903-1908,共6页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针对此证创立了专方升陷汤。两者同为“气陷”证而设,然其内涵又有不同。依据升降浮沉理论于脏腑、药物之用,通过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探析,比较治则治法之不同,分析其所治气陷证之别。升降浮沉理论贯穿于此二方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理论 升陷汤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下载PDF
中药升降浮沉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晓俊 黄森权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73-74,共2页
"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医家对前人用药经验及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总结归纳形成.大多数本草书籍都讨论到中药的这四种性能,而各种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在<医学启源>及<本草述>等书中均有... "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医家对前人用药经验及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总结归纳形成.大多数本草书籍都讨论到中药的这四种性能,而各种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在<医学启源>及<本草述>等书中均有较详尽的论述.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且主要体现在"升降”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升降浮沉 心系统 肝系统 脾胃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杂病
下载PDF
李浩运用升降浮沉理论辨治内科疾病经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 李浩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777-778,共2页
升降浮沉思想源于《周易》,以阴阳二象的升降浮沉来刻画天地之间的变动变化,古代医家本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其运用于医学,成熟于《内经》[1]。此后随着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内容渐渐充实,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升降浮沉思想源于《周易》,以阴阳二象的升降浮沉来刻画天地之间的变动变化,古代医家本着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其运用于医学,成熟于《内经》[1]。此后随着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内容渐渐充实,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李浩教授业医二十余载,擅长将各家学说灵活运用于临床辨证与治疗之中,其对升降浮沉思想的运用尤为独到,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疾病 中医药疗法 @李浩 升降浮沉理论
下载PDF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发微 被引量:8
18
作者 苗彦霞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7-598,共2页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 目的: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方法:对升降浮沉药性内涵、外延的不同认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结论:认为升降浮沉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反映出的四种不同、两对对立的作用趋势,属定向概念。提示:影响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只能从药物本身以外来寻求,不应包括四气、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性味/分析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药物
下载PDF
浅析李东垣之“升降浮沉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国琪 崔一丽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25-27,共3页
在《脾胃论》中 ,李东垣以“升降浮沉论”构建其脾胃学说 ,并据以阐释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浮沉之枢机 ,脾气升发 ,谷气上升 ,能协调五脏功能 ,保持蓬勃生机而能长寿 ... 在《脾胃论》中 ,李东垣以“升降浮沉论”构建其脾胃学说 ,并据以阐释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浮沉之枢机 ,脾气升发 ,谷气上升 ,能协调五脏功能 ,保持蓬勃生机而能长寿 ;脾气下流 ,谷气不得升浮 ,则五脏不安 ,百病丛生而易夭折。治病用药侧重于人体“升降浮沉”的调整 ,以补益脾胃 ,升提脾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升降浮沉 脾胃论
下载PDF
生大黄、清半夏、常山对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及与升降浮沉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仲宗亮 张盼盼 +1 位作者 金国泰 王树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59-160,167,共3页
目的: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对正常大鼠胃肠功能和脑-肠轴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与中药升降浮沉的相关性。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分为两大组,每组随机分为4组,连续给药后,一组测定大鼠的结肠推进率和胃排空能力,另一组... 目的: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对正常大鼠胃肠功能和脑-肠轴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与中药升降浮沉的相关性。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分为两大组,每组随机分为4组,连续给药后,一组测定大鼠的结肠推进率和胃排空能力,另一组测定大鼠血浆、下丘脑、胃窦、小肠中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能明显促进大鼠的胃肠蠕动功能,使大鼠下丘脑、胃窦β-EP含量降低明显(P<0.05),小肠中β-EP降低更明显(P<0.01),血浆中β-EP含量有上升的趋势;清半夏促进胃肠功能也比较明显,使大鼠胃窦、小肠中β-EP含量降低较明显(P<0.05),下丘脑和血浆中含量变化不大;常山可明显抑制大鼠的胃肠功能,使血浆中β-EP含量下降趋势明显(P<0.05),其他位点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具有沉降趋势的生大黄与清半夏以及具有升浮药性的常山通过影响脑-肠轴中β-EP含量,改变胃肠的运动从而发挥其升浮或者沉降之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大黄 清半夏 常山 脑-肠轴 Β-内啡肽 升降浮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