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置钉情况及疗效观察
1
作者 郭旭朝 巩婧 +6 位作者 赵硕 刘俊行 吴明 纪镶倩 毛子微 周晓康 孟钊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的固定节段为T_(1)~L_(5),术中根据C臂定位结合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椎弓根螺钉穿透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进行分级,记录置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经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参数(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参数(胸后凸、腰前凸、节段性后凸、矢状面平衡),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时间(253±55)min,出血量(239±85)mL。切除单个半椎体9例,2个半椎体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准确置钉103枚(85.8%),异常置钉17枚(14.2%),胸椎区域异常置钉率高于腰椎区域(P<0.01)。患儿术后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较术前降低(P均<0.01),术后即刻矫正率分别为78.8%、76.6%、62.9%、71.7%、68.2%,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末次随访时少量丢失,头侧代偿弯矫正0.2°±1.0°;术后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缩小(P均<0.01)。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胸椎区域错误置钉的发生率高于腰椎,需要注意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半椎体 弓根螺钉 弓根螺钉固定术 半椎体切除术 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 被引量:4
2
作者 熊斌 任德胜 +1 位作者 吴欣乐 易申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620-1622,共3页
[目的]介绍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5例先天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的治疗经过及结果进行回顾性随诊分析。[结果]5例半椎体均切除充分,术后侧... [目的]介绍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5例先天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的治疗经过及结果进行回顾性随诊分析。[结果]5例半椎体均切除充分,术后侧凸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平均减少12.5°。随访8个月~2a6个月,侧凸和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结论]早期半椎体切除并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体 半椎体切除术 Apofix装置 APOFIX板钩 半椎体畸形 切除 固定治疗 加压固定 小儿 早期
下载PDF
胎儿半椎体畸形妊娠期管理及遗传咨询临床分析
3
作者 边欣怡 曾万江 +4 位作者 韩东吉 石鑫玮 乔福元 冯玲 吴媛媛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胎儿半椎体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为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妊娠期管理、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临床策略。方法:对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孕妇进行系统超声筛查和磁共振(MRI)检查,并采集胎儿组织和夫妻双方外周血进行... 目的:通过分析胎儿半椎体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为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妊娠期管理、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临床策略。方法:对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孕妇进行系统超声筛查和磁共振(MRI)检查,并采集胎儿组织和夫妻双方外周血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及家系全外显子组检测(Trio-WES)。结果:胎儿系统超声筛查和胎儿MRI结果均提示胎儿半椎体、T8-S1椎体排列不整齐,CNV-seq未检出明确致病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Trio-WES检出TBX6基因c.172dup新发致病性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柱肋骨发育不全5型(SCD5),该变异为首次报道。结论:胎儿半椎体畸形应通过胎儿系统性超声、MRI进行检查,并建议进行产前诊断明确遗传病因。相对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检测,WES能提高导致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基因异常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 脊柱肋骨发育不全 TBX6 全外显子组检测
下载PDF
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陈晓萍 丁兰 +1 位作者 谢丹丽 王胜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313-1316,共4页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受产前筛查的152例孕妇,均予产前超声检查,将最终的引产结果当作金标准,统计产前超声对胎儿有关半椎体畸形的诊断效能。结果引产结果显示阳性16例,阴性136例;产前超声显...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受产前筛查的152例孕妇,均予产前超声检查,将最终的引产结果当作金标准,统计产前超声对胎儿有关半椎体畸形的诊断效能。结果引产结果显示阳性16例,阴性136例;产前超声显示阳性15例,阴性137例;产前超声对胎儿有关半椎体畸形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03%、87.50%、99.26%、93.33%、98.54%。16例确诊胎儿的半椎体畸形中14例为单发,2例多发。结论产前超声对胎儿有关半椎体畸形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度较高,能确定为单发或者多发畸形,并检测到胎儿伴随的各个系统畸形情况,是临床筛查胎儿有关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半椎体畸形 准确度 敏感度 特异度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的不同体位影像检查结果差异研究
5
作者 刘嘉 李虹成 +3 位作者 潘志华 沈鲲 肖科 涂波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2期53-57,共5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应用不同体位影像检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患者,均接受仰卧位磁共振成像(MRI)、站立位X射线和仰卧位CT检查,分析不同体位影像学检查在先天性半... 目的:探究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应用不同体位影像检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患者,均接受仰卧位磁共振成像(MRI)、站立位X射线和仰卧位CT检查,分析不同体位影像学检查在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检查中的价值。结果:106例患者经X射线、CT及MRI检出脊柱异常分别为125处、186处及152处,3种检查方式对于分节不良、半椎体、肋骨畸形以及脊柱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5,χ^(2)=11.631,χ^(2)=9.725,χ^(2)=6.172;P<0.05),MRI对脊髓异常(脊髓纵裂、脊髓低位伴椎管内脂肪瘤及脊髓硬膜外脂肪瘤)检出率显著优于X射线与CT(χ^(2)=62.540,χ^(2)=19.670,χ^(2)=20.978;P<0.05)。3种检查方式对于主弯角度和冠状面平衡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79,F=539.564;P<0.05);其中,X射线测定主弯角度显著高于CT和MRI,冠状面平衡显著低于CT和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主弯角度=5.633,t=4.760;t冠状面平衡=39.878,t=40.57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X射线与CT、MRI测定主弯角度均呈正相关(r=0.712,r=0.654;P<0.05);X射线、CT及MRI的3种检查方式获得的脊柱侧弯全貌、顶椎及脊髓畸形影像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019,χ^(2)=134.742,χ^(2)=99.366;P<0.05)。结论:站立位X射线与仰卧位CT可以有效检出先天性半椎体畸形,仰卧位MRI则可以有效发现脊髓异常,仰卧位CT与MRI可以有效评估脊柱侧弯主弯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 不同 影像检查方法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6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术 后路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经弓根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6
7
作者 詹世强 王义生 +2 位作者 马元琛 柯雨洪 林秉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16例、CD-Horizon10例、MOSS-Miami10例、TSRH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 器械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颈胸段 矫形效果
原文传递
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失代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涂志明 王冰 +3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李磊 戴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8-651,共4页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46%),而半椎体又可分为完全分节(65%)、部分分节(22%)和未分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融合 失代偿 先天性发育异常 半椎体畸形 术后 混合型
原文传递
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德胜 王保利 +2 位作者 熊斌 吴欣乐 易申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33例,随诊术后脊柱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及X线摄片情况。结果:1例半椎体切除不全者残存的椎体继续生长,导致脊柱侧...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33例,随诊术后脊柱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及X线摄片情况。结果:1例半椎体切除不全者残存的椎体继续生长,导致脊柱侧凸畸形加重48°,其余32例脊柱畸形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脊柱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正常。结论: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手术治疗 小儿
原文传递
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
11
作者 苏文辉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2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产前筛查的152例孕妇,均采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将引产或正常分娩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二维联合三维超声的诊断效能。...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产前筛查的152例孕妇,均采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将引产或正常分娩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二维联合三维超声的诊断效能。结果引产或正常分娩结果显示,阳性16例。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度为98.03%,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9.26%,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98.54%。结论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较高,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半椎体畸形 产前筛查 超声 准确度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狄鑫 孙鸿涛 +6 位作者 金勋杰 陈为坚 齐勇 徐汪洋 李超 林周胜 周晓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4920-4921,共2页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Cobb角、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Cobb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切除术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半椎体畸形 效果
下载PDF
7例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的护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芬 汪四花 +1 位作者 鲁琛 夏一兰 《护理与康复》 2008年第10期761-763,共3页
总结7例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准备;术后严格保持正确体位以保护脊髓,提高骨融合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脊髓和神经功能,注意切口及引流情况,加强并发症观察与预防,重视出院... 总结7例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准备;术后严格保持正确体位以保护脊髓,提高骨融合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脊髓和神经功能,注意切口及引流情况,加强并发症观察与预防,重视出院后长期随访,保证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 半椎体切除术 护理
下载PDF
对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如何选择手术时机、方式和入路 被引量:6
14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1-174,共4页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结构性改变在影像学上千变万化,从简单的“蝴蝶椎”至复杂的分节不良伴多处半椎体畸形,异常复杂。早期轻微的先天性畸形不一定导致外观畸形,但大部分先天性脊柱畸形进展较快,任其发展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严重的...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结构性改变在影像学上千变万化,从简单的“蝴蝶椎”至复杂的分节不良伴多处半椎体畸形,异常复杂。早期轻微的先天性畸形不一定导致外观畸形,但大部分先天性脊柱畸形进展较快,任其发展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严重的外观畸形、心肺功能障碍、神经损害等。McMaster和Ohtsuka对216例未经治疗的患者进行了5年跟踪随访,发现侧凸的进展速度和最终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畸形类型和发病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半椎体畸形 先天性脊柱畸形 手术时机 心肺功能障碍 先天性畸形 神经损害 发病部位 畸形类型 进展速度 手术方式 手术入路 先天性胸腰半椎体畸形
原文传递
先天性单一半椎体的早期处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保利 任德胜 +2 位作者 刘方俊 熊斌 吴欣乐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59-61,共3页
采用半椎体切除结合体位治疗16例婴幼儿先天性单一半椎体,其中半椎体位于胸椎者9例,腰椎者7例。术后除1例死于急性肺水肿外,余15例脊柱的生长和活动功能正常。主张对先天性单一半椎体早期采用半椎体切除,不需常规行脊柱后路融合。对半... 采用半椎体切除结合体位治疗16例婴幼儿先天性单一半椎体,其中半椎体位于胸椎者9例,腰椎者7例。术后除1例死于急性肺水肿外,余15例脊柱的生长和活动功能正常。主张对先天性单一半椎体早期采用半椎体切除,不需常规行脊柱后路融合。对半椎体的发生、分型及合并畸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 外科学 脊柱疾病 脊柱畸形 手术方法 半椎体切除术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16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3 位作者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5,共8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P<0.05),末次随访PCC矫正率与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近端固定椎水平组14例,倾斜组11例,两组间年龄、术前畸形侧凸、融合节段、术前PCC及术前SSA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PCC有显著性差异(9.8°vs 17.4°,P<0.05)。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为更好地达到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应在术前评估已有的近端代偿侧凸角度,术中应尽可能实现近端固定椎水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半椎体 代偿弯 半椎体切除术 自发矫正
原文传递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半椎体畸形
17
作者 刘宝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00-1701,共2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正的程度。结果13例患儿术后即时Cobb角0~10°,平均7°,矫形率80%。随访1~4年,平均1.5年。最后一次随访时侧凸残留度数为0~15°。经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13例均无脊髓和大血管损伤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固定矫形术 小儿
下载PDF
胎儿半椎体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韩珉 胡波 +3 位作者 林霞 付庆明 周碧华 姜智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目的: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后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诊断为半椎体畸形的27例病例(包括引产及足月产儿),所有病例产前均行胎儿超声及MR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后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诊断为半椎体畸形的27例病例(包括引产及足月产儿),所有病例产前均行胎儿超声及MR检查。分析半椎体的二维及三维产前超声表现,并将产前超声、产前MR与产后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对足月产儿行手术治疗并计算Cobb角矫正率。结果:27例胎儿超声检查均可见脊柱形态改变,受累节段仅有一半椎体,其中单发9例,多发18例;8例未合并畸形,19例均合并其他畸形。27例胎儿,引产19例,8例足月分娩。与产后X线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产前超声准确率92.5%,产前MR准确率96.3%。27例胎儿,染色体培养成功25例,正常核型68.0%(17/25),异常核型32.0%(8/25),其中多发半椎体畸形异常核型占47.1%(8/17)。8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3岁组6例,Cobb角矫正率平均38.02%;>3岁组2例,Cobb角矫正率平均24.98%。结论:胎儿半椎体畸形具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准确性接近MR,其对半椎体畸形的诊断及对胎儿合并畸形的整体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优生优育及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先天畸形 超声检查 产前 磁共振成像 半椎体
下载PDF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25
19
作者 邹德威 吴继功 +7 位作者 马华松 周雪峰 谭荣 刘玉曾 张乐乐 陈晓明 鲍磊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150°),后凸平均68°(47°~125°)。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S1。对合并有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的2例患者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9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11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阀"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5~6.5h,平均4.5h;术中出血300~2100ml,平均850ml。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者1例,1周后完全缓解,无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平均38.3°(24°~58°),矫正率53.7%;术后后凸平均25.3°(13°~38°),矫正率61.5%。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后凸和侧凸无明显丢失。结论:半椎体切除和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神经损害的风险,但是术前充分的评估、缜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精确的操作可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脊柱后凸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脊柱畸形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宏其 刘少华 +5 位作者 郭超峰 陈凌强 付美奇 陈小明 王永福 陈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固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半椎体 短节段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