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北部夏玉米适期早播的增产效果
1
作者 任三学 周广胜 +2 位作者 赵花荣 田晓丽 耿金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3,共13页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了夏玉米同一品种播期调整的大田试验,监测其生育期变化、植株干物质累积、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以及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等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播期提前,苗期、穗期及全生育期延长,尤其有效灌浆持续日数随播期提前而延长,播期每提前10 d有效灌浆持续日数延长4.7 d,播期提前10 d平均灌浆速率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4.04%,籽粒灌浆、累积增加,百粒质量提高5.459 g。夏玉米穗粒数、穗粒质量、百粒质量等主要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播期提前而递增,在6月8日—7月8日试验期理论产量随播期每提前10 d增产速率为1395.4 kg/hm ^(2)。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播期每提前10 d提高0.764μmol/(m 2·s),播期提前10 d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Pn提高7.31%。光合速率提高使得干物质生产、积累及向籽粒转运量增加,穗粒质量、百粒质量分别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24.01%,18.00%。播期提前,株高低,茎秆粗壮,抗倒伏,个体绿叶面积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高,播期每提前10 d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率:籽粒质量递增率2.26%,植株营养器官—果穗籽粒间干物质的源—库分配关系改变,穗粒质量、百粒质量提高和籽粒增产。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合理调配茬口,夏玉米适期早播,延长生育期和籽粒灌浆时间,可有效提高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华北北部 播种期 生长特征 增产效果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2
作者 吴进 罗情勇 +4 位作者 钟宁宁 方子龙 段金材 张无忌 崔雅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8-1230,共13页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烃源岩之一,生源简单,有机质丰度高且成熟度低,但目前仍缺少对其显微组分面貌和成因的详细研究。通过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的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烃源岩之一,生源简单,有机质丰度高且成熟度低,但目前仍缺少对其显微组分面貌和成因的详细研究。通过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的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组成较复杂,包括沥青质体、层状藻类体、类镜质组颗粒、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铀钍矿。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类镜质组颗粒、沥青质体和层状藻类体存在光性过渡变化,它们的随机反射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荧光逐渐增强。这种光性的过渡变化与它们的成因紧密相关。随着缺氧微生物降解作用的逐渐增强,层状藻类体会逐步降解形成沥青质体和类镜质组颗粒。有机质遭受放射性矿物颗粒的离子辐射聚合作用后形成沥青铀钍矿,其中放射性矿物颗粒主要为独居石和钍石。放射性矿物颗粒的热辐射对有机质成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成因 海相烃源岩 页岩 下马岭组 中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提高造林工程质量的技术因素及对策
3
作者 王德军 王进祥 +1 位作者 张红星 毕泉鑫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第1期75-77,共3页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做好造林工作对恢复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我国华北北部地区巴林左旗造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从而...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做好造林工作对恢复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我国华北北部地区巴林左旗造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提升造林工程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工程 技术因素 解决措施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与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方杰 刘宝泉 +2 位作者 金凤鸣 刘敬强 鱼占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23,共6页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海相地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地区之一。冀北露头区大量的油苗分布是该套地层生烃的直接证据 ,在冀中覆盖区“古潜山”油藏的精细油源对比证实了部分原油为原生油 ,进一步说明中、上元古界地层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海相地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地区之一。冀北露头区大量的油苗分布是该套地层生烃的直接证据 ,在冀中覆盖区“古潜山”油藏的精细油源对比证实了部分原油为原生油 ,进一步说明中、上元古界地层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主要发育 5套烃源层系。按本区海相地层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衡量 ,页岩中下马岭组、洪水庄组有机碳平均值达到 1 84%~ 2 2 1% ,为好烃源层 ;碳酸盐岩中铁岭组、高于庄组有机碳平均值达到 0 2 %~0 2 9% ,为较好烃源层 ;雾谜山组有机碳平均 0 12 % ,部分层段为较好烃源层。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 ,多数地区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湿气—干气阶段 ) ,但冀北坳陷基本处在生油—凝析油—湿气阶段 ,宣龙坳陷下花园地区处在生油阶段。冀北坳陷是探索原生油藏的有利地区 ,冀中北部是寻找天然气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勘探前景 中元古界 上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基于SPOT NDVI的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被引量:113
5
作者 张月丛 赵志强 +1 位作者 李双成 孟宪锋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5-754,973,共11页
为分析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探寻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基于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MVC(最大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出年均NDVI数值。在此基础上,用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定量描述... 为分析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探寻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基于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MVC(最大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出年均NDVI数值。在此基础上,用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定量描述地表覆盖动态变化,以Hurst指数表示其时间依存性,利用GIS工具表征其空间格局并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8年来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整体得到改善的区域比植被覆盖退化的区域面积大,得到改善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66.04%,基本不变的区域约占14.39%,退化区域约占19.57%。各种土地利用类型Hurst指数平均值均为0.5<H<1,即为可持续性序列,林地、耕地NDVI值有持续性增加的趋势,部分草地NDVI值有持续性减小的趋势,须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草地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b HURST指数 地表植被覆盖 变化趋势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岩石学 被引量:19
6
作者 秦婧 钟宁宁 +2 位作者 齐雯 张彦起 罗情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华北北部蓟县系洪水庄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地层,其有机碳含量高值可达13%~20%。其岩性旋回特征表明,洪水庄组页岩形成时期水体滞留,水平循环较弱;同时,有机碳、硫含量特征表明,洪水庄组为好的烃源岩... 华北北部蓟县系洪水庄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地层,其有机碳含量高值可达13%~20%。其岩性旋回特征表明,洪水庄组页岩形成时期水体滞留,水平循环较弱;同时,有机碳、硫含量特征表明,洪水庄组为好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量。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新元古界生物类型单一,洪水庄组有机显微组分构成简单,以大量藻类体和腐泥质碎屑为主,藻类体数量上的爆发为富有机质沉积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页岩中类镜质体的发现验证了类镜质组属菌藻类成因的观点,这对于寻找前泥盆纪海相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页岩裂隙中含大量油珠,表明洪水庄组菌藻类生源的有机质经历了有效的生、排烃过程。形成于14亿年前的洪水庄组应为迄今为止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并经历有效排烃的富有机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类镜质组 海相镜质组 显微组分 洪水庄组 中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及其风化作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罗情勇 钟宁宁 +7 位作者 王延年 张彦起 秦婧 齐琳 马勇 张毅 朱顺玲 黄小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13-1921,共9页
华北北部洪水庄组黑色页岩是中元古代的富有机质沉积,它可能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通过对洪水庄组页岩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洪水庄组的物源及其风化作用。高Th/Sc、Al2O3/TiO2、La/Sc、La/Cr、La/Co、Th/Cr和Th... 华北北部洪水庄组黑色页岩是中元古代的富有机质沉积,它可能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通过对洪水庄组页岩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洪水庄组的物源及其风化作用。高Th/Sc、Al2O3/TiO2、La/Sc、La/Cr、La/Co、Th/Cr和Th/Co值,低Cr/Zr和TiO2/Zr比值,Euan值、Co/Y-Ti/Zr关系和La-Th-Sc组成表明洪水庄组页岩物源主要为上地壳中的长英质花岗闪长岩。洪水庄组页岩的Al、Ca、Na和K组成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同时,元素组成的化学风化作用轨迹反映了洪水庄组页岩受到钾交代作用的影响,可能导致CIA值被低估,其原始CIA值应在90以上。高的原始CIA、化学风化指数(CIW)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表明洪水庄组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强度以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揭示了中元古代洪水庄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这与中元古代时期大气高CO2浓度以及华北板块古大陆当时位于低纬度地区重建的结果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页岩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物源 化学风化作用 古气候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侏罗纪大型推覆构造带前缘盆地沉积特征和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53
8
作者 和政军 王宗起 任纪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的非稳定组分,是在高沉积速率下形成的近源堆积产物,与这一时期曾存在强烈的构造隆升活动有关。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地段的逆冲系具有向南推进的特点,并形成背驮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推覆构造 盆地成因 晚侏罗世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1 位作者 李洪江 南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通过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花岗岩风化穴的调查研究,对其形态类型和成因作了详细讨论.研究区风化穴从形态上可分为底穴型(锅穴)、沟槽型、边墙型以及前三者的组合.根据形态特征分析,首次提出锅穴主要与局部岩面上大气降水的长时间停留有关;... 通过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花岗岩风化穴的调查研究,对其形态类型和成因作了详细讨论.研究区风化穴从形态上可分为底穴型(锅穴)、沟槽型、边墙型以及前三者的组合.根据形态特征分析,首次提出锅穴主要与局部岩面上大气降水的长时间停留有关;沟槽型则与岩面流水有关,主要沿岩面半固定流路发育;边墙型大多起源于结构构造引起的岩石抗蚀性能的不均匀性.组合型在成因上则与前述3种机制中的一种或几种有关.风化穴作为裸岩表面差异风化的产物是一种广域型地貌景观,其空间分布并不指示特定的地理环境,但锅穴在形态特征上与环境要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花岗岩 风化穴 形成机制 环境意义 形态类型 底穴型 沟槽型 边墙型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棉田烟粉虱成虫季节性动态 被引量:49
10
作者 吴孔明 徐广 郭予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5,共2页
1997~ 2 0 0 0年对河北省廊坊市棉田烟粉虱季节性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表明 ,棉田一般 6月中旬始见烟粉虱成虫 ,轻发生年份烟粉虱成虫数量增长缓慢 ,7月中旬后逐渐减退。严重发生年份 (2 0 0 0年 ) ,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在棉花生长中前期... 1997~ 2 0 0 0年对河北省廊坊市棉田烟粉虱季节性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表明 ,棉田一般 6月中旬始见烟粉虱成虫 ,轻发生年份烟粉虱成虫数量增长缓慢 ,7月中旬后逐渐减退。严重发生年份 (2 0 0 0年 ) ,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在棉花生长中前期即持续增长 ,7月下旬进入高峰期 ,棉田烟粉虱成虫数量达百株 3叶 2 2 36~ 8310头 ,8月中旬后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种群动态 棉花害虫 季节性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韩月萍 陈阜超 +1 位作者 杨国华 刘峡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通过对华北北部地区多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首都圈西部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大量值的下降趋势,等值线的走向以NE向为主,与NWW向的张渤带近垂直相交。垂直变形的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这种"南升北降"... 通过对华北北部地区多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首都圈西部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大量值的下降趋势,等值线的走向以NE向为主,与NWW向的张渤带近垂直相交。垂直变形的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这种"南升北降"、"东升西降"的形变特征与"北高南低"地形显示的长期构造运动趋势不一致。研究区最西部地区出现了以阳高为中心的南北两侧相对上升,东西两侧相对下降,其最大差异值达26mm/a。这种形变形态与大同地震前的图像有某些相似,但其形变性质却完全不同(一升一降)。垂直形变的异常变化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地区 垂直形变 地震危险性 孕震背景 逆继承性运动
下载PDF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旗 王焰 +3 位作者 金惟俊 王元龙 李承东 熊小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91-1403,共13页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②喜...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②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③广西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④浙闽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和⑤南岭型花岗岩(Sr<100×10-6,Yb>2×10-6)。其中除了广西型的含义不清楚以外,其他4类花岗岩的差别可能与其形成的深度有关。埃达克岩与残留相榴辉岩平衡,压力通常大于1.5GPa,相应的地壳厚度超过50km。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高压麻粒岩平衡,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是主要的残留相,压力通常在0.8~1.5GPa之间,相应的地壳厚度在40~50km之间。浙闽型花岗岩与角闪岩相(斜长石+角闪石)平衡,压力小于0.8GPa,相当于正常地壳的厚度(30~40km)。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相当于正常或更薄的地壳厚度(30km或更小)。按照上述标志,根据现有的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资料,在华北北部识别出一个东西向延伸的早中生代的山脉(三叠纪—早侏罗世),称为华北北部山脉。推测该山脉东西长约3000km,南北宽200~500km,高度3000~5000m。山脉大约在早、中三叠世时开始抬升,至晚三叠世达到顶峰,于早侏罗世后垮塌消失,指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地块碰撞导致的一次强烈的挤压构造和快速的抬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山脉 花岗岩 早中生代 埃达克岩 喜马拉雅型 浙闽型 南岭型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朋威 何治亮 +5 位作者 罗平 金廷福 张英 冯建赟 宋金民 徐士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6,49,共12页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岩石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与受控因素复杂以及非均质性强为特征,并由此制约了该区油气和地热等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野外露头和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岩...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岩石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与受控因素复杂以及非均质性强为特征,并由此制约了该区油气和地热等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野外露头和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与物性分析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总结分析了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一套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的储层类型,岩石结构构造复杂,其中,锥状叠层石和凝块石为其最有利的储集岩石类型。按照储集空间组合,可将储层划分为孔洞缝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3种类型。其中,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孔洞缝复合型为主,物性最好;高于庄组则以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主,物性相对较差。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高于庄组-雾迷山组规模优质白云岩储层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礁滩、印支期以来的构造隆升、破裂及溶蚀作用为其形成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白云岩储层 高于庄组 雾迷山组 蓟县系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杰 陈践发 窦启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6-211,共6页
华北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且沉积岩层巨厚。同时,在华北中、上元古界发现了多处油苗、沥青显示,可能为一套生油层系。通过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有机质热解数据的分析测定,得出了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和Ⅲ型、Ⅰ型干酪根... 华北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且沉积岩层巨厚。同时,在华北中、上元古界发现了多处油苗、沥青显示,可能为一套生油层系。通过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有机质热解数据的分析测定,得出了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和Ⅲ型、Ⅰ型干酪根较少,这与根据当时地球上生物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以腐泥型为主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另外,就生油潜力而言,下马岭组的干酪根类型优于其它层位的干酪根类型。文中,还通过系统研究有机质丰度、生烃潜量及其干酪根类型来对各个层系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评价,发现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生烃潜力较好,为3个有利的生烃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生烃潜力 干酪根 中、上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与成矿效应 被引量:55
15
作者 张晓晖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9-1341,共13页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事件。这些物质记录无疑是研究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物质交换、大陆地壳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绝佳窗口。本文在系统总结最近几年积累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以一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纲领,表征这些古生代岩浆作用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揭示其所记录的华北北部大陆地壳的多阶段增生与再造演化机制,并初步探讨了有利地球动力学过程制约下的岩浆行为引起的成矿物质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岩浆作用 大陆地壳增生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及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杰 陈践发 +1 位作者 王大锐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15,共3页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 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 ,分布区间为 -3 5‰~ -2 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 C(δ13 C值小于 -2 8‰ )认为其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 ;有机碳含...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 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 ,分布区间为 -3 5‰~ -2 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 C(δ13 C值小于 -2 8‰ )认为其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 ;有机碳含量越高且有机质类型越好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越轻。根据所分析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量 ,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生烃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中国 中元古界 上元古界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 有机质碳同位素 组成 特征 研究 干酪根类型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演化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启凯 何庆龙 李腊月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8-445,共8页
基于华北北部地区3期复测区域精密水准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计算得出1985—2015年多个时间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结合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内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明确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演化趋势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 基于华北北部地区3期复测区域精密水准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计算得出1985—2015年多个时间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结合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内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明确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演化趋势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除强下沉区外,华北北部地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太行山山前构造带以西总体上升,华北平原下沉,燕山块体较为稳定。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西段总体活动水平较低,山西断陷带中北段断裂总体以张性正断层活动为主,两条断裂相交错区域是垂直形变高梯度集中区,且中强地震发生频次相对较高,需持续和重点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断裂活动性 高梯度 地震活动性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冬小麦品种·播期调整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贺然 林而达 +3 位作者 韩雪 郝兴宇 冯永祥 宁大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530-3532,3654,共4页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播期 冬小麦 气候变化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华北北部沙质潮土区冬小麦需肥特征及施肥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贺 白由路 +2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3,共6页
华北北部沙质潮土区冬小麦产量较低,为摸清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规律,提高施肥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动态及不同肥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冬小麦养分吸收速率最快时期出现在拔节期至抽穗期,生育后期... 华北北部沙质潮土区冬小麦产量较低,为摸清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规律,提高施肥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动态及不同肥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冬小麦养分吸收速率最快时期出现在拔节期至抽穗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比例相对较低;氮磷钾配合施用不仅可以提高冬小麦的养分吸收量,还可以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运转;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及调节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平衡关系,是提高产量的有效田间管理措施;控制养分投入数量,调整养分投入比例,保持养分持续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对养分投入的缓冲能力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沙质潮土 冬小麦 需肥特征 施肥技术
下载PDF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25-28,共4页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克拉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巨厚岩石圈的丢失和岩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且还对地壳表层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侏罗—白垩过渡期 陆相红层 盆地 构造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