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族创世神话中的华夏认同
1
作者 肖坤冰 吉祥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1,141,共8页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建寨传说和叙事长诗等。这些口头传统是在少数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认同。在西南横断山区,汉、藏、羌、彝等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活跃。因此,在彝族的创世神话中,既包含着彝族先民的本民族记忆,也包含着彝族与周边藏、羌、汉等民族交往的历史记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通过对神话的“复述”和重新“叙事”,不断调整和重塑与其他周边民族的关系,这使古老的神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彝族创世神话中所体现出的朴素的华夏认同观念将有助于进一步凝聚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创世神话 同源共祖 华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唐代奚人的华夏认同——以奚人家族墓志为中心
2
作者 王丽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4,共6页
奚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唐代,奚人保持与唐中央的密切交往交流,向心于唐,认同华夏,这在奚人家族墓志中有明确的反映。奚人家族墓志中将族属归于黄帝系的记载与文献所载奚族为东胡系民族、源出宇文鲜卑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性书写... 奚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唐代,奚人保持与唐中央的密切交往交流,向心于唐,认同华夏,这在奚人家族墓志中有明确的反映。奚人家族墓志中将族属归于黄帝系的记载与文献所载奚族为东胡系民族、源出宇文鲜卑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性书写缘于唐朝“华夷一家”的民族理念、奚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及奚人家族“不外于中华”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奚人的华夏认同。奚人的华夏认同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的深刻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奚人 墓志 华夏认同
下载PDF
北齐尉氏家族的门第建构与华夏认同
3
作者 刘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7,共9页
脱胎于内徙胡人的北朝胡姓是中古门阀士族群体的重要成员,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士族化道路与汉人迥异,体制层面的门第建构与文化心态的华夏认同双管齐下,在门阀化的同时潜移默化间变夷从夏,汉化归根结底是以... 脱胎于内徙胡人的北朝胡姓是中古门阀士族群体的重要成员,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士族化道路与汉人迥异,体制层面的门第建构与文化心态的华夏认同双管齐下,在门阀化的同时潜移默化间变夷从夏,汉化归根结底是以上流阶级为导向的门阀士族化。故籍善无郡的北齐鲜卑尉氏家族的发迹堪称明证,他们并非著籍河南洛阳之北魏勋臣尉迟氏,而是东魏、北齐因缘际会的新贵,符合士族社会门第再造的规律。河北保定曲阳县产德乡近年出土大量尉景家族墓志,以墓志为中心,揭示其门第形成和观念嬗变,反映了胡姓士族的演进趋势。门阀化与华夏化是这些墓志修撰的并行主线,表明二者一体两面的紧密关系,而围绕婚(社会)嫁、宦(体制)、学(文化)展开的篇章,更能展现尉氏新贵高度的门第与华夏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尉氏家族 胡族姓望 门第建构 华夏认同 汉化 士族化
下载PDF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族源叙事中的“华夏认同”——以铁弗匈奴、拓跋鲜卑、柔然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玉春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06,共7页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在追述自身族源时,往往将本族先祖归入到黄帝之后、大禹之裔的谱系之下,体现出对“华夏”的认同。铁弗匈奴王族强调本族的始祖是大禹,《魏书·序记》开篇追溯拓跋鲜卑先祖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柔然在给南齐的...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在追述自身族源时,往往将本族先祖归入到黄帝之后、大禹之裔的谱系之下,体现出对“华夏”的认同。铁弗匈奴王族强调本族的始祖是大禹,《魏书·序记》开篇追溯拓跋鲜卑先祖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柔然在给南齐的国书中自称“皇芮”,提出“光复中华”的口号。这种叙事模式是史官在司马迁“汉匈同祖”理念的基础上对北方游牧民族族源传说的阐释,其核心内涵“华夷同源”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族在“华夏认同”基础上进一步交融的客观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族源 炎黄 华夏认同
下载PDF
少数民族的祖先记忆与华夏认同——以广西泗城岑氏土司为例
5
作者 李天雪 朱运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1-23,共3页
广西岑氏土司的个案告诉人们:虽然一个族群的历史细节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的产生跟"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同一性,它只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一种反映,是对"历史"... 广西岑氏土司的个案告诉人们:虽然一个族群的历史细节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的产生跟"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同一性,它只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一种反映,是对"历史"的一种剪裁和拼贴。在此基础上,再来观照华夏族群的发展,就会发现"华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集体记忆系统,5 000年来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方式,不间断地在建构着这一概念,但无论各个族群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如何,无论各个族群想起或忘却什么,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同华夏文化,共享华夏文明,这也许就是华夏族能够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迅速扩散到整个大中华区域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祖先记忆 华夏认同
下载PDF
墓志所见中古尉迟氏祖源建构与华夏认同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文强 周晓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196-203,共8页
尉迟氏为北魏胡族"勋臣八姓"之一,其华夏祖源的建构以东魏北齐尉景一支可为典型。永熙三年尉景父《尉陵墓志》中将夏后氏与部落大人合为一体,透露出胡汉融合之意味。《北齐书·尉景传》追溯尉景祖源为秦、汉尉候官,在华... 尉迟氏为北魏胡族"勋臣八姓"之一,其华夏祖源的建构以东魏北齐尉景一支可为典型。永熙三年尉景父《尉陵墓志》中将夏后氏与部落大人合为一体,透露出胡汉融合之意味。《北齐书·尉景传》追溯尉景祖源为秦、汉尉候官,在华夏身份的认同方面体现得更为直接。大象二年尉景孙《尉茂墓志》径称黄帝之后裔,反映其家族华夏身份建构的完成。纵观中古尉迟氏墓志,家族成员对华夏祖源记忆模式,在自我认同的虚实之间不断地建构与强化。尉迟氏对华夏祖源的建构,乃华夷共祖的认同在彼时为一种普遍历史现象的具体反映。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即胡汉共同体对"大一统"思想的全面认同。在华夷共祖的文化心理认同中,尉迟氏最终全面融入华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尉迟氏 祖源建构 华夏认同
原文传递
祖居之地与华夏认同——以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家族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6
7
作者 濮仲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28-35,共8页
祖居地是唐代墓志铭书写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考察个人、家族、群体历史文化认同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作为集体记忆,祖居地起到了凝聚家族的作用,它在地理空间上主要有两种表现:籍贯和归葬地。目前已出土的16方吐谷浑慕容氏家族墓志集中反映... 祖居地是唐代墓志铭书写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考察个人、家族、群体历史文化认同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作为集体记忆,祖居地起到了凝聚家族的作用,它在地理空间上主要有两种表现:籍贯和归葬地。目前已出土的16方吐谷浑慕容氏家族墓志集中反映了其祖居地的变化,如吐谷浑慕容氏内附唐王朝后,籍贯经历了从阴山、昌黎到长安的变迁;他们的归葬地也从凉州变为长安。二者从分离到最终统一,不仅反映了吐谷浑慕容氏家族活动重心从边疆转移到内地,更体现了族群从民族认同到华夏认同的变化。对此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层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墓志铭 祖居地 华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再到“华夏认同”--论北朝佛教如何化解少数民族的多元认同跨越难题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立敏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55-62,共8页
如何从一种认同平顺地跨越到另一种更大的认同,一直以来就是多元认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比如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再上升到“华夏认同”的过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冲突与调和。随着种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很多民族国家... 如何从一种认同平顺地跨越到另一种更大的认同,一直以来就是多元认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比如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再上升到“华夏认同”的过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冲突与调和。随着种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很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无法很好地被整合进“国家认同”的情形更不鲜见。如何解决多元认同的跨越难题?文章以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多元认同进程为考察对象,认为佛教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再到“华夏认同”的跨越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平稳过渡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少数民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华夏认同
下载PDF
北齐“汉儿”等语境下的华夏认同建构
9
作者 杨栋娟 吴洪琳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北齐政权内部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间的民族界限模糊。此时期相关文献中频繁出现"汉儿""汉子"一词,其在不同的语境下指代不一,有时是汉民族自称之语,有时也是他称之词,主要是指称已经汉化或... 北齐政权内部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间的民族界限模糊。此时期相关文献中频繁出现"汉儿""汉子"一词,其在不同的语境下指代不一,有时是汉民族自称之语,有时也是他称之词,主要是指称已经汉化或具有一定儒学修养的人。因此"汉儿"在某些场合或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民族歧视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在政治上极力打击汉人的勋贵集团后裔,在文化上却不自觉地认同华夏文化,积极建构其华夏身份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汉儿 华夏认同
下载PDF
正统承绪与华夏认同:清朝大一统的建立与发展
10
作者 刘正寅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24年第5期44-49,共6页
清朝肇基东北,原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然在其建立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与对华夏传统的接续。其入关代明,统一全国,即以华夏正统自居,致力于大一统之治,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强化华夏认同,从而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统一的... 清朝肇基东北,原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然在其建立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与对华夏传统的接续。其入关代明,统一全国,即以华夏正统自居,致力于大一统之治,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强化华夏认同,从而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凝聚和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 共同体意识 华夏认同 大一统 建立与发展 突破传统 华夏传统 华夏正统
原文传递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教学分析与思考
11
作者 谭建 黄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年第30期37-39,共3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学科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学科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站稳历史教学的民族立场与国家立场,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本文尝试以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为例,深入分析高中历史课程培育学生民族认同的有效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线教师 立德树人 高中历史课程 中外历史 有效策略 华夏认同 变法运动
原文传递
北方游牧民族族源叙事中的华夏认同
12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1期154-154,共1页
东汉初年,南匈奴大规模南迁入塞。同一时期,活动于大兴安岭、老哈河流域、阴山山麓、蒙古高原腹地的鲜卑、乌桓、丁零等族正逐渐摆脱匈奴的役属。北匈奴龙庭西迁后,蒙古高原各族经历了大规模迁移。这次人口迁移活动规模大、人群多、延... 东汉初年,南匈奴大规模南迁入塞。同一时期,活动于大兴安岭、老哈河流域、阴山山麓、蒙古高原腹地的鲜卑、乌桓、丁零等族正逐渐摆脱匈奴的役属。北匈奴龙庭西迁后,蒙古高原各族经历了大规模迁移。这次人口迁移活动规模大、人群多、延续时间长,从东汉初期一直持续到北魏初期,波及范围广,从蒙古高原北部、大兴安岭北段直至整个黄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认同 北方游牧民族 蒙古高原 东汉初期 延续时间 老哈河流域 南匈奴 西迁
原文传递
拒绝边缘:宋代播州杨氏的华夏认同 被引量:5
13
作者 裴一璞 张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9,181,共7页
宋代播州杨氏的华夏认同主要表现为追溯华夏族源,进行华夏相关"符号"的建设,加强与中原朝廷的关系,区分更边缘的"异己"族群以证明自身身份等。通过这些努力,播州杨氏华夏身份最终得到了部分认同。
关键词 宋代 播州杨氏 华夏认同
原文传递
华夏认同中的信义阐释——以吴、蜀、滇祖源记忆为例
14
作者 孙健飞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32-39,共8页
族群认同依靠共同的祖源记忆来界定和维系,然而研究太伯奔吴、禹生石纽、庄蹻王滇的传说后会发现:祖源记忆只是将被视作夷狄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相联系而已,真正要获得华夏身份还需要整体上的文化融合。凝结在"失落的先人&qu... 族群认同依靠共同的祖源记忆来界定和维系,然而研究太伯奔吴、禹生石纽、庄蹻王滇的传说后会发现:祖源记忆只是将被视作夷狄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相联系而已,真正要获得华夏身份还需要整体上的文化融合。凝结在"失落的先人"身上的、为边缘人群与华夏所共同认可的道德品质,即信义,才是祖源记忆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华夏认同最为深厚的力量。诸葛亮南征可以说是以信义与"夷越"相接并促进南中地区融入华夏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认同 信义 祖源记忆 三国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正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与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与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多元一体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 华夏认同 统一性 整体性
原文传递
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先秦时期,血缘、文化和政治三方面对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的影响及其联系值得重视。血缘是夷狄认同华夏的重要依据之一;较之于血缘,文化的意义更为重要。而在文化和血缘背后,政治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夷狄对血缘和文化的认识,... 先秦时期,血缘、文化和政治三方面对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的影响及其联系值得重视。血缘是夷狄认同华夏的重要依据之一;较之于血缘,文化的意义更为重要。而在文化和血缘背后,政治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夷狄对血缘和文化的认识,进而影响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三者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形成,在于华夏最初是具有稳定政治结构的政治共同体,华夏的礼乐文明则是维护该政治结构的工具,故夷狄接受和承认华夏的礼乐文明,即蕴含了承认华夏政治结构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狄 认同华夏 血缘 文化 政治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7
作者 刘正寅 《新华文摘》 2022年第24期60-64,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与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与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多元一体 民族共同体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史 华夏认同 交往交流交融 统一性
原文传递
新出北魏《薛怀吉墓志》补释探究
18
作者 刘军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2017年,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山西万荣西思雅北魏薛怀吉墓,出土完整墓志一方。该志翔实记录墓主的家世背景和仕宦履历,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对研究中古河东薛氏家族和北方民族、社会史极具参考价值。志主薛怀吉出自降臣薛安都之南祖房... 2017年,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山西万荣西思雅北魏薛怀吉墓,出土完整墓志一方。该志翔实记录墓主的家世背景和仕宦履历,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对研究中古河东薛氏家族和北方民族、社会史极具参考价值。志主薛怀吉出自降臣薛安都之南祖房,依靠先世的功勋业绩、阀阅等第达到一流高门的层级。其政治归属系代人集团中的上客,备受恩典荣宠,仕进以五品释褐、三品终结,仕途飞黄腾达。且作为皇帝心腹重点培养,内充近侍、外镇方面,显赫一时。志文流露华夏认同取向,与河东薛氏借助祖源记忆荡涤蛮夷色彩的努力如出一辙。阀阅等第、政治归属和文化认同,乃扫描同类墓志三位一体的思考维度,代表内徙戎夷演进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薛怀吉墓志》 河东蜀薛 阀阅等第 代人归属 华夏认同
下载PDF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19
《科技与企业》 2006年第8期70-70,共1页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中国 资源竞争 民族史 人类学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北朝黄帝祖源记忆建构与认同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文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5,共7页
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建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中多元民族互动与凝聚为一体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根据相关史籍,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政治体主动认同,再到北魏官方法统层面的建构历程... 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建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中多元民族互动与凝聚为一体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根据相关史籍,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政治体主动认同,再到北魏官方法统层面的建构历程;从墓志中发现,这种记忆最初是北魏政治体的典范引领,后逐步发展成为整个北方胡汉共同体的普遍历史记忆,从而促进了四裔群体的融合与凝聚。经过长时段的胡汉“一体化”整合,北朝晚期黄帝祖源记忆已超越单纯的“攀附”内涵,成为了“天下一家”四裔各族共享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在的情感价值与文化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北朝 黄帝 祖源记忆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