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传》宋华督骄淫祸国论略
1
作者 于年河 《龙岩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9-43,共5页
华督是《左传》记载的宋国辅佐国君的行政长官。他贪色杀人,进而杀君窃国,是春秋时代贵族阶层中残暴、骄横、淫秽、腐败的典型。今天将他作为反面教员研读论析,仍不失其镜鉴意义。
关键词 《左传》 华父督 骄淫 祸国
下载PDF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商榷十一则 被引量:1
2
作者 夏维新 《文教资料》 2004年第15期1-3,共3页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是当代一部研究《左传》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合并经传而为笺注,征引淹博,考辨精当,成就极高。但笔者在研读过程中也发现其有个别注释尚值得商榷,遂不揣浅陋,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1.[桓公元年传]:宋华父督见孔...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是当代一部研究《左传》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合并经传而为笺注,征引淹博,考辨精当,成就极高。但笔者在研读过程中也发现其有个别注释尚值得商榷,遂不揣浅陋,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1.[桓公元年传]: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华父督 集大成之作 不揣浅陋 桓公 目逆而送 杨注 少牢馈食礼 公子鲍
下载PDF
试论《左传》的叙事特色
3
作者 钱茂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31-36,共6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中,《左传》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①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並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刘熙载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也。”②在...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中,《左传》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①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並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刘熙载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也。”②在《左传》多方面的成就中,叙事之工是它的主要特色。人们备极赞赏,为之倾倒。“左氏之叙事也……跌岩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特色 历史散文 史传文学 熙载 记言 为之倾倒 陈灵公 华父督 艺术成就 春秋三传
下载PDF
谈《左传》《史记》的人物描写成就
4
作者 张玉军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4期2-3,共2页
《左传》和《史记》是凝聚着历史精华、又闪烁着文学光彩的历史散文名著。它们的艺术魅力突出地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的笔下、一个个丰富饱满、个性鲜明、动态可掬、维妙维肖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主要得... 《左传》和《史记》是凝聚着历史精华、又闪烁着文学光彩的历史散文名著。它们的艺术魅力突出地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的笔下、一个个丰富饱满、个性鲜明、动态可掬、维妙维肖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主要得力于材料的取舍、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和人物语言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表现了非凡的独创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描写 人物形象 历史散文 人物语言 独创精神 《项羽本纪》 信陵君 互见法 华父督 魏公子列传
下载PDF
《左传》的“动A於B”短语
5
作者 高元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58-61,共4页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词“於”+B 我们把它叫做“动A于B”短语。这种短语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并用,如: ①齐太子光为质於晋。(襄公元年) ②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而归。(成公五年) ③晋侯求医於秦。(昭公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子围 胡姬 成公 昭公 公元年 晋人 华父督 中行献子 单武公 现代汉语
下载PDF
论古汉语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
6
作者 郑砚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40-45,共6页
研究古汉语同义词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与近义词的纠葛.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同义词和近义词各自的性质,分析、比较它们产生的条件和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性质不同“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人们对现实现象... 研究古汉语同义词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与近义词的纠葛.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同义词和近义词各自的性质,分析、比较它们产生的条件和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性质不同“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语言学纲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不同词的词义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特征的反映.同义词和近义词是词汇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具备一般词义的特点和性质.那么,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和近义词就该从词义的一般特征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义词 词义扩大 词汇系统 概括反映 浑言 语音形式 析言 词汇意义 华父督 《过秦论》
下载PDF
《左传》“动M于N”结构试析
7
作者 高元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79-81,共3页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如下面各句里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宜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襄公二十四年这种结构的格式是 动词+M+介词“於”+N...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如下面各句里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宜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襄公二十四年这种结构的格式是 动词+M+介词“於”+N我们把它叫做“动M於N”结构。这种结构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姬 昭公 成公 晋人 八年 公子围 华父督 单武公 陈桓 四年
全文增补中
一点典
8
《党课》 2023年第7期1-1,共1页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国家衰败,是由于官吏行为不端。以事说典春秋时期,宋国华父督用鼎贿赂鲁桓公。桓公接受了贿赂,并将其放进了太庙。鲁国大夫臧哀伯进言劝诚:作为一国之君,理应为百官作表率,若公然将受贿之物...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国家衰败,是由于官吏行为不端。以事说典春秋时期,宋国华父督用鼎贿赂鲁桓公。桓公接受了贿赂,并将其放进了太庙。鲁国大夫臧哀伯进言劝诚:作为一国之君,理应为百官作表率,若公然将受贿之物展示给百官,百官就会效仿此种行为,那么离国家衰亡也就不远了。在此基础上,臧哀伯提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吏治思想的经典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治思想 春秋时期 贿赂 鲁桓公 臧哀伯 作表率 华父督
原文传递
《说文》引《左传》说略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良明 《汉字文化》 CSSCI 1990年第3期47-49,共3页
《说文》在解释字义时,为了使释义“信而有证”(《说文解字叙》),常引古书以证字义。据统计,《说文》引经书共1085例,其中《左传》为213例。另《说文》段注又引《左传》314例。这个现象引起研治《说文》学者的深切注意(如吴玉(扌晋)《... 《说文》在解释字义时,为了使释义“信而有证”(《说文解字叙》),常引古书以证字义。据统计,《说文》引经书共1085例,其中《左传》为213例。另《说文》段注又引《左传》314例。这个现象引起研治《说文》学者的深切注意(如吴玉(扌晋)《说文引经考》等)。一些有成就的专治《说文》的学者,以《说文》之字以解《左传》之文,以《左传》之文以证《说文》之字,两者互求,颇多发明。本文仅择《说文》引《左传》数例,以明《说文》“其全书说解之语,必依本字本义”(《说文解字后叙》段注)与《左传》之文证《说文释义之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引经考 杜预注 狐突 以明 沃盥 目逆而送 华父督 公羊传 文释 宴乐
原文传递
宁默散文小辑
10
作者 宁默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第8期117-130,共14页
风物篇栀子五月,浩荡的东风里,白亮的栀子开了,整个季节都馥郁起来。她的出场,是初夏的头一场盛事。栀子也算是童年玩伴之一,家里虽不曾种,但很多邻居家都有。昨日还眼巴巴地看着她紧闭着的绿色花蕾,盼着她快开,一夜之后,出来到井台边... 风物篇栀子五月,浩荡的东风里,白亮的栀子开了,整个季节都馥郁起来。她的出场,是初夏的头一场盛事。栀子也算是童年玩伴之一,家里虽不曾种,但很多邻居家都有。昨日还眼巴巴地看着她紧闭着的绿色花蕾,盼着她快开,一夜之后,出来到井台边浣衣的女子鬓边都别了一朵,她们一边捶着衣服一边咯咯地说笑,栀子也在头上颤颤地动,白得无暇,大得天真,香得无遮无拦。如同率性烂漫的村姑,爱怎么就怎么,一点不懂、也不屑遮掩。栀子的全身没有不好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好看 东方之日 蔡哀侯 华父督 一窍 贾元春 柏舟 香菱 第二年 人说
原文传递
孔丘的选择
11
作者 谢宗玉 《文学界(原创版)》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一《史记》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按西汉的尺寸,一尺按23厘米算,孔子应该与当今NBA球星姚明差不多高。刨去文学夸张,打九折,孔子也应该在一米九以上。史称,孔子不但人高马大,而且身体强壮,膂力过人。上天刻意打造这副身板。
关键词 孔父嘉 华父督 叔梁纥 孔子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