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比较研究
1
作者 郭伟杰 徐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01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行PKP治疗的60例老年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 目的比较分析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01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行PKP治疗的60例老年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单侧组)和双侧椎弓根穿刺(双侧组),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渗出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伤椎Cobb角和前缘高度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情况和伤椎影像学改善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和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单侧组手术时间短于双侧组,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渗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伤椎Cobb角和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老年OVCFs的近期效果基本相近。其中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手术时间短,且在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等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PKP 单侧与双侧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7
2
作者 何伟 江红卫 +3 位作者 崔学文 孙太存 张军 刘永明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8期30-31,共2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观察组患... 目的分析和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观察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改善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X线照射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照射时间短、骨水泥使用量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骨折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弥散对疗效的影响
3
作者 孙俊生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 2020年第8期0233-0233,共1页
目的:分析骨水泥单侧与双侧不同弥散方式,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照分析了我院 2019 年 9 月 -2020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选择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 目的:分析骨水泥单侧与双侧不同弥散方式,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照分析了我院 2019 年 9 月 -2020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选择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骨水泥单侧弥散,观察组患者骨水泥双侧弥散,对比两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平均高度与 Cobb 角指标,统计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椎体平均高度与局部 Cobb 角指标对比中,差异不明显(P > 0.05);观察组椎体再骨折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使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无论是单侧骨水泥弥散还是双侧骨水泥弥散均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并且二者效果差异不明显,但是,单侧骨水泥弥散增加了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中,治疗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对骨水泥灌注方案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 压缩骨折 骨水泥 单侧与双侧弥散 疗效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王晓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年第4期147-147,共1页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者,运用X2检验对两组手术后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做比较,运用T检验对术...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者,运用X2检验对两组手术后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做比较,运用T检验对术前看近与看远斜视度N-D,以及N-D差值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正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内直肌后徙组的欠矫率、过矫率比双侧内直肌后徙组的高(P〈0.05),其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N-D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内直肌后徙患者的N-D高于双侧内直肌后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多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一样,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都可以降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与看远视度的相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 儿童 过强型内斜视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回顾性分析
5
作者 许仲祈 周倬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0074-0077,共4页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实施单双侧PVP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在进行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案例,同时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以单侧PVP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的以双侧PVP治...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实施单双侧PVP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在进行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案例,同时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以单侧PVP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的以双侧PVP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的指标效果以及效果,同时对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标)以及Cobb角恢复率等进行评价。结果 各项功能比较中发现,观察组指标数值均较低,以此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样功能障碍评价较低,但是对比没有差异性。结论 两种不同PVP治疗,针对患者实施治疗效果相似,所以两种治疗手段均有效果,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其选择方案,但是单侧治疗效果相对较高,因此治疗有着一定的效果,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点,同时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压缩骨折 单侧与双侧PVP治疗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采血后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丽萍 王茸 +3 位作者 孙长俭 张淼 张维 张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0-711,共2页
目的分析采用单侧与双侧采血后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及病原菌检出率,协助临床及时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2月单侧采血,2010年3月-2011年3月双侧采血,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系统进行血培养,阳性血培养转种后进行常规细菌鉴... 目的分析采用单侧与双侧采血后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及病原菌检出率,协助临床及时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2月单侧采血,2010年3月-2011年3月双侧采血,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系统进行血培养,阳性血培养转种后进行常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统计单、双侧采血的阳性率及耐药菌的检出率。结果单侧收集血培养650份,其中36份分离到病原菌,阳性率为5.5%;双侧采血收集656份,其中85份分离到病原菌,双侧比单侧阳性率高7.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单侧25.0%,双侧为45.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MRCNS)检出率单侧41.6%,双侧为73.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单侧19.0%,双侧为56.6%。结论双侧比单侧采血阳性率高,MRSA、MRCNS及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上升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单侧与双侧采血 血培养 血流感染
原文传递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评估和大腿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蒋劲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2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对髋关节疾病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单侧置换与双侧置换的区别。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4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换方案的不同分为单侧置换组180... 目的:探讨对髋关节疾病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单侧置换与双侧置换的区别。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4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换方案的不同分为单侧置换组180例与双侧置换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大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观察两组末次随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同一时期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大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手术后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提高,大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置换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治疗优良率为94.44%,高于双侧置换组的90.0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疾病患者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单侧置换与双侧置换对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效果均较好,两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置换术 单侧置换与双置换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