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2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乳腺炎粪肠球菌cylA基因对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完全吞噬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赞嘉 锡林高娃 +3 位作者 吴金花 布日额 邢家辉 代牡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8-183,共6页
探索奶牛乳腺炎粪肠球菌cylA基因对体外培养的单核巨噬细胞完全吞噬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BMC-7),利用牛乳腺炎粪肠球菌野生型菌株(BME1708)和cylA基因敲除突变株(BME1708ΔcylA)按照不同时间梯度侵染BMC-7,利... 探索奶牛乳腺炎粪肠球菌cylA基因对体外培养的单核巨噬细胞完全吞噬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BMC-7),利用牛乳腺炎粪肠球菌野生型菌株(BME1708)和cylA基因敲除突变株(BME1708ΔcylA)按照不同时间梯度侵染BMC-7,利用台酚蓝染色显微镜观察法,统计不同时间BMC-7对BME1708和BME1708ΔcylA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存在动态变化,至48 h时BMC-7对BME1708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25%和2.3,而对BME1708ΔcylA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50%和5.5。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续,巨噬细胞开始死亡。说明溶血素cylA基因阳性的粪肠球菌菌株对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一定的负调控作用,并且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相对高,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存在一定的“内生”现象,这一现象可能是由该致病菌引起的牛乳腺炎常反复、难治愈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粪肠球菌 侵染实验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2
作者 丁芳 江平 +3 位作者 李力 张鑫 戴二黑 闫会敏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34-38,共5页
目的 探讨SARS-CoV-2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纳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20年1月21日至2月10日以及2021年1月3日至1月7日住院的COVID-19确诊患者(病例组)与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各53例,收集病例资料与血常规检测结果... 目的 探讨SARS-CoV-2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纳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20年1月21日至2月10日以及2021年1月3日至1月7日住院的COVID-19确诊患者(病例组)与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各53例,收集病例资料与血常规检测结果。采用SARS-CoV-2刺突蛋白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细胞活力,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L-1β和CCL2与信号通路分子JAK1、STAT1和NF-κB的表达。结果 COVID-19患者的单核细胞比值与中性粒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SARS-CoV-2刺突蛋白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后,在100ng/ml与300ng/ml的浓度下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P=0.046),在浓度为500ng/ml时IL-6、IL-1β与CCL2的mRNA表达含量最高(P<0.01,P=0.036,P <0.001),在浓度100ng/ml时JAK1与STAT1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 <0.001),在300ng/ml与500ng/ml刺激下,NF-κB表达增高(P<0.001)。结论 COVID-19患者的单核细胞升高,SARS-CoV-2刺突蛋白可能通过JAK1/STAT1信号通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在细胞因子风暴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单核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细胞因子风暴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大片形吸虫外泌体对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3
作者 王渝瑞 王乐铭 +1 位作者 朱彬 王冬英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为探讨大片形吸虫外泌体(FgExo)在宿主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聚合物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从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中分离得到FgExo;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的FgESP或FgExo作用于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φ... 为探讨大片形吸虫外泌体(FgExo)在宿主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聚合物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从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中分离得到FgExo;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的FgESP或FgExo作用于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φ)后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的转录水平;根据qPCR结果选择50μg/mL FgExo(+5μg/mL脂多糖)、200μg/mL FgESP(+5μg/mL脂多糖)作为试验组,以PBS为阴性对照组、脂多糖为阳性对照组,分别作用于Mφ后采用qPCR检测Mφ分型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86、精氨酸酶2(Arg-2)、CD206的转录水平;ELISA检测白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水平。结果显示:FgExo和FgESP可显著上调MφIL-10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抑制IFN-γ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M2型Mφ标记物CD206及相关因子Arg-2、TGF-β1的表达,显著抑制M1型Mφ标记物CD86及相关因子iNOS、IL-1β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FgExo和FgESP均能够使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利于大片形吸虫在水牛体内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形吸虫 外泌体 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 极化
下载PDF
鱼腥草素钠对脂多糖诱导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胡学洋 黄鹏 吴陈亮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20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鱼腥草素钠(SH)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培养基),模型组(等体积培养基),SH低、中、高剂量组(1.25,5,10μmol/L),以含不同浓度SH的常规培养基培养... 目的探讨鱼腥草素钠(SH)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培养基),模型组(等体积培养基),SH低、中、高剂量组(1.25,5,10μmol/L),以含不同浓度SH的常规培养基培养细胞2 h,后4组细胞加入LPS继续培养24 h。收集细胞上清液,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前列腺素E_(2)(PGE_(2))的水平;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蛋白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NF-κB-P-P65蛋白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H中、高剂量组细胞NO水平显著降低,SH低、中、高剂量组细胞TNF-α,IL-6,PGE_(2)水平和COX-2,NF-κB-P-P65,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SH中、高剂量组细胞iN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SH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蛋白iNOS和COX-2的表达及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素钠 脂多糖 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炎性因子 核因子-ΚB
下载PDF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的培养及其在诱导破骨细胞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许丹 律颖 +4 位作者 朱小语 陈晓文 冯金秋 范爱琴 许雅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55-1360,共6页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是通过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诱导BALB/c小鼠产生肿瘤后得到的细胞株。RAW264.7细胞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十分普遍:它是许多白血病相关研究模型的常用细胞株;在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中也十分常用;同时...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是通过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诱导BALB/c小鼠产生肿瘤后得到的细胞株。RAW264.7细胞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十分普遍:它是许多白血病相关研究模型的常用细胞株;在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中也十分常用;同时也是小鼠源性破骨前体细胞,可通过特定细胞因子的诱导在体外获得成熟破骨细胞,因此也成为许多骨骼疾病研究的体外模型。但RAW264.7细胞形态和分化状态多变,在实际培养中较难把握,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科研工作者在RAW264.7细胞的培养方法、细胞的形态及分化状态等方面始终观点不一,对于用RAW264.7细胞在体外诱导获得破骨细胞的方法也有许多差别。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探索了RAW264.7细胞的培养条件,冻存、复苏、传代方法,以及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其成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技术关键;旨在总结RAW264.7细胞的培养及诱导其分化为破骨细胞的经验教训,探讨RAW264.7细胞的培养和在体外用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方法、技巧,供广大科研工作者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W264.7 单核巨噬细胞 破骨细胞 RANKL 细胞分化
下载PDF
五味子甲素对单核巨噬细胞炎症相关介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德峰 刘志辉 +2 位作者 陈一夫 吴凡 陈曦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911-5913,共3页
目的验证五味子甲素的抗炎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无菌状态下,取注射过3%巯基乙醇酸钠3天的小鼠腹腔内的单核巨噬细胞,计数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h后给药,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DMSO)、模型对照组(LPS)、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 目的验证五味子甲素的抗炎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无菌状态下,取注射过3%巯基乙醇酸钠3天的小鼠腹腔内的单核巨噬细胞,计数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h后给药,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DMSO)、模型对照组(LPS)、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五味子甲素组(另分4组,终浓度分别是:A组4×10-5mmol/l、B组4×10-6mmol/l、C组4×10-7mmol/l、D组4×10-8mmol/l,4组各0.4μl),给药后静置5 min加入LPS,12 h后取上清,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6、TNF-α、NO的含量。0.25%胰酶消化给药后的细胞,行总RNA提取,RT-PCR法检测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IL-1β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五味子甲素组和阳性对照组可明显降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IL-1β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五味子甲素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也可明显降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IL-1β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可明显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上清液中TNF-α、IL-6及NO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五味子甲素组可明显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上清液中TNF-α、IL-6及NO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有显著性差异(A组P≤0.01,B组P≤0.01,C组P≤0.05,D组P≤0.05),五味子甲素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作用可能是通过对TNF-α、IL-1β、IL-6、NO表达的抑制来实现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推广应用五味子甲素抗炎的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甲素 单核巨噬细胞 炎症
下载PDF
ERK通路在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调控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晓光 方勇 +3 位作者 姚敏 胡孝辉 徐鹏 俞为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在对数生长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MCSF和(或)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在对数生长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MCSF和(或)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进行干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D98059组、GMCSF组及PD98059+GMCSF组。收集各组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VEGF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分泌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PD98059组比较,GMCSF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VEGF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质量体积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在GMCSF+PD98059组中,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相应指标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GMCSF组(P<0.05)。结论 GMCSF可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VEGF表达,ERK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虹霞 杨蜜蜜 +1 位作者 刘伏山 刘静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AIH患者30例,分离并培养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取培养2天的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加入终浓度为1 mg/m L的甘草酸苷,对照组加入等量缓冲液,...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AIH患者30例,分离并培养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取培养2天的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加入终浓度为1 mg/m L的甘草酸苷,对照组加入等量缓冲液,处理30 min。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能力,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CD80、CD40、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结果观察组细胞吞噬率为(49.80±1.36)%、吞噬指数为80.36±4.70,对照组分别为(26.38±3.25)%、32.38±1.79,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细胞表面CD40、CD80、HLA-D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8±0.031、0.768±0.031、0.937±0.062,对照组分别为0.452±0.023、0.452±0.023、0.548±0.03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复方甘草酸苷 单核巨噬细胞 细胞 抗原呈递分子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晓光 方勇 +4 位作者 姚敏 胡孝辉 徐鹏 俞为荣 倪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并为临床准确定量应用该因子促进创面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应...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并为临床准确定量应用该因子促进创面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应用浓度为0、25、50、75、100、150ng/mlGMCSF培养液孵育离体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用24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的活性。选择最适浓度GMCSF干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变化;应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Ⅰ、Ⅲ型胶原合成情况。结果:GMCSF在浓度为25~100ng/ml之间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其中以50/ml最为显著;成纤维细胞在最适浓度GMCSF干预24h后,细胞大多处于DNA合成前期和合成期;与空白组比较,GMCSF组Ⅰ、Ⅲ型胶原分泌明显增加(P<0.01),且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P<0.01)。结论:GMCSF在浓度为25~100ng/ml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且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Ⅰ、Ⅲ型胶原,这可能是其加速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成纤维细胞 创面愈合 细胞增殖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7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静和 钱雷 +2 位作者 蒋凤 谢迎弟 于建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3-875,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7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滨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AS患者96例为AS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7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滨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AS患者96例为AS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IL-37和Lp-PLA2水平。2组均随机选择7例,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将对照组来源细胞分为空白1组(A组)、氧化型LDL(ox-LDL)组(B组)及IL-37+ox-LDL组(C组),将AS组来源细胞分为空白2组(D组)、AS+ox-LDL组(E组)及AS+IL-37+ox-LDL组(F组),检测各组单核细胞凋亡率和单核细胞中Lp-PLA2 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与AS组性别、年龄及H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AS组体质量指数、单核细胞、TC、TG、LDL-C及血清Lp-PLA2和Lp-PLA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AS组血清IL-37和IL-3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1±0.92)ng/L vs(5.04±1.03)ng/L,4.25±2.11 vs 5.28±1.88,P<0.01]。IL-37+ox-LDL刺激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48 h后,B组较A组,E组较D组单核细胞凋亡率及Lp-PLA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C组较B组,F组较E组单核细胞凋亡率及Lp-PLA2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7对ox-LDL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Lp-PLA2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类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短小棒状杆菌体外激活大鼠单核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伟 顾云娣 成令忠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14-419,共6页
从同只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单核细胞、肝枯否细胞以及脾、肺和腹腔巨噬细胞,以小鼠淋巴瘤细胞与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应用[~3H]TdR 参入实验,比较了5种效应细胞对2种靶细胞自然增殖的抑制效应,以及短小棒状杆菌(CP)对效应细胞抗瘤作... 从同只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单核细胞、肝枯否细胞以及脾、肺和腹腔巨噬细胞,以小鼠淋巴瘤细胞与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应用[~3H]TdR 参入实验,比较了5种效应细胞对2种靶细胞自然增殖的抑制效应,以及短小棒状杆菌(CP)对效应细胞抗瘤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1.5种细胞均具有明显的自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2.单核细胞对2种靶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无明显差别,其他4种巨噬细胞分别对2种靶细胞的作用,则有显著性差异;5种细胞相比,单核细胞对淋巴瘤的抑制作用最强,枯否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3.CP 有增强5种效应细胞的抗淋巴瘤作用,分别提高140~408%不等;4.CP 对5种效应细胞的抗肝癌作用,则表现为抑制效果,分别下降48~64%。本研究结果表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选择性的抗肿瘤潜能,故在应用免疫制剂增强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中,需针对不同的肿瘤选用适宜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 单核巨噬细胞 抗肿瘤 大鼠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荧光素标记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金齐力 姜丽娜 +2 位作者 姚春艳 闵宏林 李柏青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荧光素标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方法。方法:用不同浓度荧光素(FITC)标记Mtb,流式细胞术检测FITC对Mtb的标记率。健康人外周全血与FITC标记Mtb(FITC-Mtb)于3...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荧光素标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方法。方法:用不同浓度荧光素(FITC)标记Mtb,流式细胞术检测FITC对Mtb的标记率。健康人外周全血与FITC标记Mtb(FITC-Mtb)于37℃共孵育10~120 min,溶解红细胞,洗涤后加台盼蓝淬灭未吞噬的FITC-Mtb的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FITC阳性单核细胞的数值,计算单核细胞对Mtb的吞噬率。FITC-Mtb与佛波醇酯(PMA)激活分化的THP-1细胞以10∶1的比例共孵育1~6 h,或以1∶1~100∶1的比例孵育1 h和2 h,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吞噬率。结果:FITC(50μg/ml)与Mtb作用2 h的标记率达92%。人单核细胞对FITC-Mtb的吞噬率从10 min的34.68%增加至120 min的79.90%。THP-1细胞对FITC-Mtb的吞噬率从1 h的30%增加至6 h的81%。FITC-Mtb与THP-1细胞以100∶1比例孵育1 h,吞噬率达平台(81%);以50∶1的比例孵育2 h,吞噬率达平台(82%)。未加台盼蓝淬灭时,单核细胞在10 min和120 min对FITC-Mtb的吞噬率与加台盼蓝淬灭相比,分别增加29%和6%;而未加台盼蓝淬灭时,THP-1细胞在1 h和6 h对FITC-Mtb的吞噬率与加台盼蓝淬灭相比分别增加1%和7%。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FITC标记Mtb是测定单核巨噬细胞对Mtb吞噬活性的简便、快速和重复性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 流式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单核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自坤 李雪 罗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5-609,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骨关节炎(OA)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极化表型以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RA和O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RA患者和20例OA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以及28例RA患者和6例OA患者关节腔积液巨噬细...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骨关节炎(OA)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极化表型以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RA和O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RA患者和20例OA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以及28例RA患者和6例OA患者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表面极化指标表达水平,比较RA组和OA组之间单核细胞表面以及RA组和OA组之间巨噬细胞表面极化指标表达水平,并分析RA患者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表面极化指标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RA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CD206、CD40、CD64和HLA-DR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高于OA组(P<0.05)。(2)RA组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CD206、CD40、CD86和HLA-DR表达的MFI显著高于RA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0.05);RA组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CD206、CD40和CD64表达百分率显著高于外周血(P<0.05);RA患者组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CD163表达百分率低于外周血单核细胞(P<0.05)。(3)RA组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HLA-DR表达百分率显著高于OA组(P<0.05);RA组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CD163表达百分率低于OA组(P<0.05)。(4)RA患者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上CD163表达百分率与ACPA的含量呈正相关性(rs=0.428,P=0.042)。结论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极化指标表达异常,呈现M1和M2混合型;RA患者关节腔积液巨噬细胞极化指标表达异常,呈现为M1型,并且与自身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单核巨噬细胞 极化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对HSV-1的抵抗及LPS、BCG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季晓辉 姚堃 +1 位作者 李焕娣 周瑶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5-158,共4页
以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系U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病毒感染滴度测定,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病毒抗原及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病毒基因,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了单核巨噬细胞对HSV-1的抗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证实,U937和... 以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系U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病毒感染滴度测定,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病毒抗原及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病毒基因,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了单核巨噬细胞对HSV-1的抗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证实,U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均能逐步清除HSV-1,从感染中恢复;10~20μg/mlLPS处理细胞能削弱细胞的抗性、促进病毒基因表达,而5μg/mlBCG能增强细胞的抗性、加速病毒的灭活和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 LPS BCG
下载PDF
GITR/GITRL信号系统在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思东 杨慷 龚建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07-1209,共3页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 单核巨噬细胞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表达Siglec-1蛋白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怡淞 吴韦霖 +3 位作者 张玲珍 周运恒 韩志君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是否通过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Siglec-1的表达发挥作用。方法制备ox-LDL并用不同浓度刺激人巨噬细胞株U937,48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不同浓...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是否通过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Siglec-1的表达发挥作用。方法制备ox-LDL并用不同浓度刺激人巨噬细胞株U937,48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不同浓度ox-LDL刺激后Siglec-1蛋白和Siglec-1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试剂盒测定培养上清液中MIP-1α、MCP-1和IL-8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能刺激U937细胞表面Siglec-1蛋白和Siglec-1mRNA表达升高(P<0.01),培养上清液中MIP-1α、MCP-1和IL-8的表达升高(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ox-LDL的致AS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Siglec-1蛋白表达而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诱导更多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化参与粥样斑块中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SIGLEC-1 细胞因子类 单核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骏 沈成兴 +2 位作者 刘乃丰 陈日新 张丽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87-290,共4页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使用放射配基法观察了两种低密度脂蛋白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情况,并测定了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受体途...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使用放射配基法观察了两种低密度脂蛋白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情况,并测定了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受体途径代谢低密度脂蛋白。该受体可饱和,最大结合量(Bmax)为274μg/g细胞蛋白,解离常数为35.7mg/L。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后,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对其结合、摄取和降解均显著增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孵育的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低密度脂蛋白组。以上结果提示,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后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发生改变并导致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堆积,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L 氧化修饰 单核巨噬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脂多糖结合蛋白抑制肽对内毒素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株表达CD14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学玲 钱桂生 +1 位作者 徐德斌 侯一峰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研究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抑制肽对内毒素(LPS)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细胞表达CD14的影响。方法佛波脂(PMA)诱导U937成熟后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LPS组(100ng/mLLPS+100ng/mLrhLBP)、低剂量抑制肽组、中剂量抑制肽组及高剂量抑... 目的研究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抑制肽对内毒素(LPS)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细胞表达CD14的影响。方法佛波脂(PMA)诱导U937成熟后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LPS组(100ng/mLLPS+100ng/mLrhLBP)、低剂量抑制肽组、中剂量抑制肽组及高剂量抑制肽组,后3组分别给予10、100和1000ng/mL抑制肽。用RTPCR和蛋白定量方法(Westernblot)测定CD14m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LBP抑制肽显著抑制LPS刺激后U937细胞CD14的mRNA与蛋白表达,同时也抑制了TNFα的分泌,较LPS组有显著差异。结论LBP抑制肽通过抑制由CD14介导的LPS信号跨膜转导和TNFα的分泌,对LPS所致疾病如脓毒血症、急性肺损伤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结合蛋白抑制肽 内毒素 诱导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 基因表达 CD14 LPS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苦参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MC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红宇 黄晓丽 +2 位作者 易艳 邵菊芳 刘晓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单核巨噬细胞(MC/MP)浸润,MCP-1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行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UUO组,苦参素治疗组。治疗组在UUO的基础上每天以苦参素100mg/K...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单核巨噬细胞(MC/MP)浸润,MCP-1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行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UUO组,苦参素治疗组。治疗组在UUO的基础上每天以苦参素100mg/Kg腹腔注射。各组于术后第14d分别处死5只大鼠。用PAS及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间质ED-1阳性的MC/MP细胞浸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果苦参素治疗组肾间质MC/MP细胞浸润数及MCP-1,ColⅠ的表达显著低于UUO组,肾小管变性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也明显减轻。结论苦参素可下调UUO大鼠肾间质MCP-1的表达,减少MC/MP细胞浸润,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素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Ⅰ型胶原 肾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华 邹万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3-507,共5页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 (MC/MP)的关系。方法 :结扎大鼠一侧肾静脉 ,连续饲养2 5d ,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每 5天杀检取材。HE、PAS、PASM、Masson等染色方法观察MC/MP的聚集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 ;免疫...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 (MC/MP)的关系。方法 :结扎大鼠一侧肾静脉 ,连续饲养2 5d ,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每 5天杀检取材。HE、PAS、PASM、Masson等染色方法观察MC/MP的聚集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 ;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组化观察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增生 ;原位杂交、免疫组化观察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 1(MCP 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在肾内的表达分布。Westernblot检测病变肾脏MCP 1的表达。对不同时间点肾小管变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肾间质MC/MP聚集的数量及其中的增生比例、MCP 1和M CSF的表达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肾静脉结扎侧表现为肾小管变性萎缩、间质中MC/MP浸润、细胞外基质沉积等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典型病变。病变早期肾间质中有明显的MC/MP聚集 ,后期减少。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的单核细胞占一定比例 ,单核细胞的增生比例与聚集高度相关。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显示 ,病变肾组织中MCP 1、M CSFmRNA的表达主要位于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 ,病变早期强 ,后期减弱。肾小管上皮细胞MCP 1和M CSF的表达与肾间质MC/MP的聚集高度相关。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肾小管变性高度相关。结论 :肾小管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 单核巨噬细胞 病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