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 被引量:4
1
作者 乔森 张美娇 +1 位作者 邵东海 周集体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7-263,共7页
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s)在缺氧段需要硝氮(NO-3-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 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s)在缺氧段需要硝氮(NO-3-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恰好能够产生NO-3-N,基于此原理,将反硝化除磷菌与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进行联合培养,建立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该耦合工艺通过3个阶段的培养,在低碳氮磷比的条件下实现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氨氮及磷酸盐的同步高效去除(〉90%)。同时探讨了反硝化除磷细菌在不同碳源的条件下,各个化学指标(如挥发性脂肪酸、聚羟基脂肪酸等)的变化趋势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 反硝化除磷工艺 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 碳源
原文传递
DO和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方芳 杨国红 +1 位作者 郭劲松 秦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75-1980,共6页
为提高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并考察DO和曝/停比对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采用4组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和间歇2种曝气方式均可实现单级自养脱氮,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60 mg/L左右,温度30℃±2℃,pH值7.8-8.2,HRT... 为提高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并考察DO和曝/停比对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采用4组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和间歇2种曝气方式均可实现单级自养脱氮,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60 mg/L左右,温度30℃±2℃,pH值7.8-8.2,HRT为2 d,DO为0.8-1.0 mg/L的条件下,连续曝气系统的氨氮转化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70%.DO为(曝气)2.0-2.5 mg·L^-1/(停曝)0.2-0.4 mg·L^-1,曝/停比为2 h∶2 h的系统则达到90%和80%以上.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DO应随其曝/停比进行调节,同时还可能与反应器内生物量及微生物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的分布情况有关.本研究还探讨了SBBR单级自养脱氮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BR 单级自养脱氮 DO 曝/停比
下载PDF
单级自养脱氮生物膜SBR工艺的启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方芳 郭劲松 +2 位作者 秦宇 罗本福 杨国红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于生物膜SBR反应器中接种普通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污泥,在温度为(30±2)℃、pH值为7.5~8.5、DO值为0.8-1.0mg/L和HRT为24h的条件下,进行了处理中低浓度氨氮(60~120mg/L)废水的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研究。结果表明,... 于生物膜SBR反应器中接种普通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污泥,在温度为(30±2)℃、pH值为7.5~8.5、DO值为0.8-1.0mg/L和HRT为24h的条件下,进行了处理中低浓度氨氮(60~120mg/L)废水的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污泥驯化期、亚硝化选择期和污泥适应期三个较为典型的阶段后,亚硝化率达到了77%,脱氮能力为40%。异养菌被淘汰而自养型细菌开始富集时的特征污泥絮体为杆状,而稳定的亚硝化系统建立并具一定自养脱氮功能时的特征污泥絮体则呈花瓣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生物膜 SBR 亚硝化
下载PDF
有机碳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贾丽 郭劲松 +2 位作者 方芳 魏洪怀 郭东茹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103,共8页
以不同基质的2个反应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机碳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碳氮比范围内,通过控制DO,可以实现创造适合亚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代谢的好氧和厌氧并存的微环境,提高系统的脱... 以不同基质的2个反应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机碳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碳氮比范围内,通过控制DO,可以实现创造适合亚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代谢的好氧和厌氧并存的微环境,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2个反应器均存在多种脱氮途径,以不含有机碳源为基质时,系统主要通过亚硝化ANAMMOX途径去除氨氮,而有机碳源的加入,使得系统自养脱氮途径去除的氨氮比例下降,传统硝化反硝化途径得到强化;DGGE图谱统计结果表明,有机碳源的加入,使得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丰富,其中生物膜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表明生物膜结构更有利于形成一个厌氧与好氧共存的微环境,在一个反应器内实现全部脱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有机碳源 性能 PCR-DGGE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亚硝化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定性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劲松 秦宇 +1 位作者 方芳 杨国红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88-1094,共7页
【目的】研究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亚硝化菌株的培养及代谢特征,为系统运行操控提出理论指导。【方法】从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活性污泥中采集微生物样品,经过4次富集和分离过程,最终获得一株亚硝化能力较强的菌株N1,通过显微镜观察及16S rDN... 【目的】研究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亚硝化菌株的培养及代谢特征,为系统运行操控提出理论指导。【方法】从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活性污泥中采集微生物样品,经过4次富集和分离过程,最终获得一株亚硝化能力较强的菌株N1,通过显微镜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研究摇瓶装量、pH、温度及底物浓度对其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该菌株与Nitrosomonas sp.NL7(AY958677)、Nitrosomonas AS1(EF016119)、Nitrosomonas sp.Is32(AJ621027)相似性分别为97%、96%和96%,对氧气需求量存在较严格要求,pH及温度对其氨氧化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最适条件分别为pH8.0和30℃,在氨氮浓度80~800mg/L较宽的底物浓度范围内具有活性,当氨氮浓度高达800mg/L时,其氨氧化活性没有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该N1菌株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与已有报道的其它亚硝化菌相比,N1对氨氮有较强降解能力及较广的浓度适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亚硝化菌 分离纯化 特性
下载PDF
曝气量及亚硝酸盐浓度对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小玲 李正群 +2 位作者 赵艳红 周鹏 冯萌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3-1427,共5页
为了提高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脱氮性能及稳定性,采用SBBR反应器,通过连续试验及间歇试验研究了曝气量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效率及脱氮负荷的影响,分析了反应器内不同曝气条件下氨氮降解特征、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与氨氮降解速率的关系,并... 为了提高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脱氮性能及稳定性,采用SBBR反应器,通过连续试验及间歇试验研究了曝气量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效率及脱氮负荷的影响,分析了反应器内不同曝气条件下氨氮降解特征、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与氨氮降解速率的关系,并探讨了污泥的亚硝酸盐氧化活性与SBBR反应器稳定性的关系。连续试验结果表明,曝气量从48 L/h提高到88 L/h,总氮平均去除率由72.46%增长至93.00%,总氮平均去除负荷由0.29 kg N/(m3·d)提高至0.57kg N/(m3·d)。间歇试验结果表明:氨氮降解速率随曝气量增加而提高,出水氨氮及总氮质量浓度随曝气量增加而降低;同时曝气期DO质量浓度随曝气量增加而有所升高;在整个SBBR周期内未出现亚硝酸盐积累的现象,亚硝酸氮质量浓度一直较低(低于2.00mg/L),向反应器中添加亚硝酸盐可以促进氨氮的降解;随曝气量增加,由于污泥的亚硝酸盐氧化活性较低,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盐并未大幅增长,系统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氨氮未完全降解时,反应器内DO质量浓度曲线缓慢下降或基本保持不变,当氨氮完全被去除时,系统不再耗氧,DO质量浓度迅速升高,曲线出现拐点,DO拐点对单级自养脱氮控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单级自养脱氮 DO浓度 亚硝盐浓度 亚硝酸盐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N_2O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方芳 张强 +3 位作者 陈猷鹏 李凯 李震涛 郭劲松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0,共7页
采用3组人工配水的单级自养脱氮生物膜反应器,对比研究了曝气方式及碳源对系统N2O排放量和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号、2号和3号反应器在一个运行周期内N2O累积排放量和N2O转化率分别为13.69、14.28、2.51mg和1.36%、1.49%、0.236%... 采用3组人工配水的单级自养脱氮生物膜反应器,对比研究了曝气方式及碳源对系统N2O排放量和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号、2号和3号反应器在一个运行周期内N2O累积排放量和N2O转化率分别为13.69、14.28、2.51mg和1.36%、1.49%、0.236%。连续曝气的1号反应器与间歇曝气的2号反应器相比,其N2O累积释放量、N2O转化率相近。进水含有机碳源的3号反应器N2O累积释放量、N2O转化率约为进水不含有机碳源的2号反应器的1/6。曝气方式对N2O排放特征影响较大,连续曝气的1号反应器N2O累积排放量持续增加,N2O平均排放速率和溶解态N2O质量浓度表现为先升高至最大值后持续下降。间歇曝气的2号反应器N2O排放量主要来自曝气段,N2O平均排放速率和溶解态N2O质量浓度整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其他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单级自养脱氮工艺N2O转化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N2O排放量 N2O排放速率 曝气方式 碳源
原文传递
氮负荷和上升流速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勇 李瀚翔 +3 位作者 邓雄文 方芳 郭劲松 顾书军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8-52,共5页
采用单级自养脱氮EGSB反应器处理质量浓度约为100 mg/L的低氨氮废水,考察了氮负荷和上升流速对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逐步缩短HRT至2.0 h,且同步提高污泥区DO至0.32~0.36 mg/L,成功将反应器的氮负荷从100 mg/(L·d)提升至... 采用单级自养脱氮EGSB反应器处理质量浓度约为100 mg/L的低氨氮废水,考察了氮负荷和上升流速对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逐步缩短HRT至2.0 h,且同步提高污泥区DO至0.32~0.36 mg/L,成功将反应器的氮负荷从100 mg/(L·d)提升至1 200 mg/(L·d),NH_4^+-N、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0%和76.6%。反应器适宜的DO随氮负荷的提升而升高,对曝气量和上升流速的调控可实现对污泥区DO的精准控制。此外,EGSB较高的上升流速有利于保有较高生物量,确保反应器在较高氮负荷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低浓度氨 EGSB 负荷
下载PDF
基于厌氧氨氧化的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友利 郭劲松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6,共7页
单级自养脱氮作为一种新兴的脱氮技术因具有诸多传统脱氮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生化反应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从微生物学特性、启动及稳定运行和强化脱氮... 单级自养脱氮作为一种新兴的脱氮技术因具有诸多传统脱氮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生化反应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从微生物学特性、启动及稳定运行和强化脱氮机理三方面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该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 机理
下载PDF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单级自养脱氮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吕永涛 王磊 +3 位作者 孙婷 王旭东 王韬 王志盈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6,共4页
为使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系统中单级自养脱氮获得稳定运行效果,对脱氮性能、单周期氮素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氮元素守恒和计量关系探讨其脱氮途径。结果表明,进水氨氮负荷为0.494 kg.m-.3d-(1n=50)时,TN平均去除率、最高去除负荷和去... 为使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系统中单级自养脱氮获得稳定运行效果,对脱氮性能、单周期氮素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氮元素守恒和计量关系探讨其脱氮途径。结果表明,进水氨氮负荷为0.494 kg.m-.3d-(1n=50)时,TN平均去除率、最高去除负荷和去除速率分别达81.8%、0.493 kg.m-.3d-1和0.201 kg.kg-.1d-1。单周期过程中氨氮和TN几乎呈线性去除;ρ(NO2--N)变化不大,维持在4 mg·L-1以下;ρ(NO3--N)则由12.9逐渐升高最终达到28.6 mg·L-1。ρ(DO)由0.4降低到0.2最后升至0.3 mg·L-1,pH先由8.02升高到8.15后缓慢降低至7.98。系统中产生的硝酸盐与消耗的氨氮质量比为0.08~0.12,小于"基于亚硝化的自养脱氮工艺"。通过计量关系分析系统中除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协同脱氮作用外,还存在自养反硝化的辅助脱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单级自养脱氮 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 自养反硝化
原文传递
单级自养脱氮污泥的厌氧氨氧化代谢特征
11
作者 郭劲松 杨国红 +1 位作者 方芳 秦宇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1-726,共6页
以单级自养脱氮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式试验的方式,分析在不同进水水质条件下系统内生成的中间产物的种类及其含量,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污泥的厌氧氨氧化反应的代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单级自养脱氮污泥具有厌氧氨氧化反应功能。部分NH4... 以单级自养脱氮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式试验的方式,分析在不同进水水质条件下系统内生成的中间产物的种类及其含量,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污泥的厌氧氨氧化反应的代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单级自养脱氮污泥具有厌氧氨氧化反应功能。部分NH4+和NO2-是按照Graaf提出的厌氧氨氧化代谢途径去除的:NO2-首先被还原为NH2OH,生成的NH2OH则与系统内的NH4+反应生成N2H4,N2H4继续被转化为N2实现氮的去除。还有部分NH4+和NO2-是按照另外一条厌氧氨氧化反应代谢途径去除的:NH2OH与NO2-在缺氧条件下被转化为N2O,N2O则进一步被转化为N2而实现氮的去除,同时NH4+被氧化为NH2OH。该途径中NH4+转化为NH2OH的反应和N2O转化为N2的反应可能是相互耦合的过程,但关于这点还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厌氧氨氧化 中间产物 代谢途径
原文传递
单级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启动中的问题与分析
12
作者 张寿通 魏月鹏 +2 位作者 王威威 徐晓晨 张捍民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97-99,共3页
采用有效容积为23L单级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高氨氮生活废水.以硝化污泥为接种污泥,实验温度为30℃,水力停留时间(HRT)24h,pH值7-8、溶解氧〈0.5mg/L条件下运行反应器,采用具有高效氧气传递效率特性的曝气膜管进行... 采用有效容积为23L单级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高氨氮生活废水.以硝化污泥为接种污泥,实验温度为30℃,水力停留时间(HRT)24h,pH值7-8、溶解氧〈0.5mg/L条件下运行反应器,采用具有高效氧气传递效率特性的曝气膜管进行曝气和稳定性强的PVDF分离膜出水.进水氨氮容积负荷从0.012,0.029提升至0.058kg/(m^3·d),氨氮去除率随着负荷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0%、30%、5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单级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高氨氮废水领域的优势与前景.另外,污泥浓度和溶解氧浓度控制是本实验两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膜生物反应器 污泥浓度 溶解氧
下载PDF
种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同步构建影响研究
13
作者 张建兵 韩懿 +1 位作者 李志刚 周健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59-63,共5页
针对单级自养脱氮微生物系统异步分期构建周期长、过程复杂、接种污泥难于获取等问题,开展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同步构建研究。以SBBR反应器为对象,分别以好氧活性污泥、下水道底泥、脱水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系统研究种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 针对单级自养脱氮微生物系统异步分期构建周期长、过程复杂、接种污泥难于获取等问题,开展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同步构建研究。以SBBR反应器为对象,分别以好氧活性污泥、下水道底泥、脱水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系统研究种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同步构建的影响,并采用PCRDGGE技术探讨了系统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器在温度为(30±1)℃、初始氮负荷为0.025kgN/(m^3·d)的条件下,进水NH3-N浓度由最初的100mg/L逐渐提升至2 150mg/L,连续运行153~190d,各反应器的去除负荷均达到0.50kgN/(m^3·d)以上,NH_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99.4%和91.8%以上,接种污泥种类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构建有显著影响。采用脱水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构建速度最快为153d,其来源广泛可作为工程化应用的接种污泥。PCR-DGGE研究表明: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发生了变化,与相对应的接种污泥样品相比,成功构建稳定运行后系统内微生物种群分属于另一不同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泥 SBBR 单级自养脱氮 高氨废水 PCR-DGGE
下载PDF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生物膜EPS提取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颖 李珊 +1 位作者 陈猷鹏 郭劲松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6-238,共3页
以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的生物膜为泥源,采用4种不同的物理方法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进行了提取实验,采用EPS中DNA的相对含量评价提取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超声波法、热提法、蒸汽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CER)提取的紧密结合型EPS(T... 以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的生物膜为泥源,采用4种不同的物理方法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进行了提取实验,采用EPS中DNA的相对含量评价提取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超声波法、热提法、蒸汽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CER)提取的紧密结合型EPS(TB-EPS)总量比较接近,但是各提取方法所得的TB-EPS中DNA的相对含量相差较大。CER法提取的TB-EPS总量较高,并且DNA含量较低,是有效的EPS提取方法。实验证明紫外光谱扫描判别TB-EPS提取过程中对细胞的破坏程度与化学分析方法判别一致,因此可以采用紫外光谱扫描简单、快速地判别提取TB-EPS过程中对细胞的破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超声波 热提法 蒸汽法 阳离子交换树脂法
下载PDF
少量有机碳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威 LAOYONGXAY Huexay +2 位作者 代伟 惠肖峰 赵剑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69,92,共5页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经过4个阶段的培养,快速富集好氧氨氧化细菌(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并考察不同低碳氮比对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TN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应C/N=0、1和2时,...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经过4个阶段的培养,快速富集好氧氨氧化细菌(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并考察不同低碳氮比对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TN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应C/N=0、1和2时,反应器出水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99.59%、99.5%、98.47%和93.75%、97.22%、98.11%。说明少量COD的存在,可实现同步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脱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反硝化 性能
原文传递
上流双层填料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钰琪 向韬 +1 位作者 高大文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94-4501,共8页
通过接种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污泥,以无机高氨氮(110~130mg/L)废水为对象,研究上流式双层填料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反应器上层与下层分别以沸石和聚氨酯海绵作为填料,启动两种填料高度比分别为2:3和3:2的1号和2号反应器,历时139d成功建... 通过接种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污泥,以无机高氨氮(110~130mg/L)废水为对象,研究上流式双层填料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反应器上层与下层分别以沸石和聚氨酯海绵作为填料,启动两种填料高度比分别为2:3和3:2的1号和2号反应器,历时139d成功建立自养脱氮系统.结果表明,1号反应器最高总氮去除率达84.4%, 2号最高总氮去除率达81.8%,总氮去除负荷分别达0.15,0.14kgN/(m^3·d).进水未添加有机碳源时, 2号△NO_3^--N/△NH_4^+-N一直稳定在特征值0.11附近,自养脱氮系统更为稳定.在添加有机碳源情况下,2个反应器总氮去除率都得到提升,△NO_3^--N/△NH_4^+-N也更为稳定.说明一定浓度的有机物能强化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系统脱氮性能.反冲洗稳定后,1号反应器出水NO_3^--N由未反冲洗前的17.61 g/L降低到10 g/L以下,说明适当的反冲洗可以有效恢复反应器运行,反冲洗与NOB抑制手段相结合能更好地维持反应器的长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 双层填料 沸石 聚氨酯海绵
下载PDF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及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林红 《山西建筑》 2014年第35期210-212,共3页
介绍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特点及其生物反应机理,并通过对该工艺所需的生化环境及污泥形态结构的分析研究,指出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具有高效低耗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水体 富营养化 单级自养脱氮 微生物
下载PDF
低氨氮质量浓度废水DPR-SNAD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18
作者 周健 宋晔珂 +4 位作者 刘轶 曹猛 和雪杰 周炯 温馨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AD)组合处理技术,重点考察氨氮负荷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ingle-stage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tation,SNAP)系统、泥龄对DPR系统构建的影响,以及低氨氮废水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种群。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氨氮质量浓度梯度递减方式,氨氮负荷为0.20 kg N/(m^(3)·d)的低氨氮质量浓度的SNAP系统构建时间为63 d,较负荷为0.05 kg N/(m^(3)·d)的系统缩短了37 d。泥龄对构建的DPR系统效能影响显著,泥龄为35 d的系统除磷脱氮效能较高,PO_(4)^(3-)-P、NO_(3)^(-)-N、COD去除率分别为86.25%、98.00%、92.00%,系统释磷、吸磷、反硝化脱氮速率分别达4.60 mg/(L·h)、4.13 mg/(L·h)、5.53 mg/(L·h)。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氨氮(NH_(4)^(+)-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分别为100%、98.64%、86.00%、93.30%。TN、TP去除率较对照组SNAP分别提高了19.20百分点和86.00百分点。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主要有Rhodobacter、Candidatus_Brocadia、Nitrosomonas、Gemmobacter,SNAD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OB)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SNAP系统,DPR促进SNAD提高了系统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低氨废水 单级自养脱氮 反硝化除磷 厌氧氨氧化
原文传递
溶解氧及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秦宇 郭劲松 +1 位作者 方芳 杨国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3-498,共6页
为研究溶解氧及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不同溶解氧水平及曝停比条件下的SBBR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中采集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样品,进行PCR-DGGE及条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5a稳定运行,该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 为研究溶解氧及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不同溶解氧水平及曝停比条件下的SBBR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中采集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样品,进行PCR-DGGE及条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5a稳定运行,该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接种污泥相比已变得简单且较稳定.曝停比为2h∶2h的条件下,中高低3种溶解氧水平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值均高于活性污泥.DO在(曝气)2.0mg/L(停曝)0.4mg/L时系统运行效能最佳,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值最高,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样品中条带数分别约为14条和10条,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相互协同代谢过程是维持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效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3h∶5h的较长曝停周期下,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微生物组成接近,相似性为100%,各类细菌虽在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均能生存但活性较低,系统运行效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DO 曝停比 PCR—DGGE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溶解氧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功能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秦宇 方芳 +2 位作者 郭劲松 杨国红 董俐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3-779,共7页
【目的】研究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功能菌数量的影响,为系统运行操控提出理论指导。【方法】从不同DO水平下的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中,分别提取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样品基因组DNA,通过特异引物扩增系统内亚硝化菌(A... 【目的】研究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功能菌数量的影响,为系统运行操控提出理论指导。【方法】从不同DO水平下的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中,分别提取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样品基因组DNA,通过特异引物扩增系统内亚硝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硝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及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NAMMOX)基因序列,PCR产物经回收克隆测序后,证实扩增产物为AOB、NOB及ANAMMOX 16S rDNA保守序列,以含该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定量PCR标准品。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各类功能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高DO有利于AOB及NOB生存,同时,活性污泥中AOB、NOB数量多于生物膜。DO对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数量影响明显,高DO浓度将对ANAMMOX数量产生直接抑制,低DO浓度水平时,由于系统内缺乏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电子受体NO3-或NO2-,也将间接影响ANAMMOX数量。【结论】本试验研究条件下,DO为(曝气)2.0/(停曝)0.4mg/L时系统运行效能最佳,ANAMMOX数量最多,AOB、NOB及ANAMMOX构成一个协同代谢的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荧光定量PCR AOB NOB ANAMMO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