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玉喜 庞雄奇 +3 位作者 汤良杰 姜振学 周瑞年 蒋武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三纪近南北向断裂活动以汇聚型右行走滑方式为主 ,形成近南北向走滑构造和近南北向构造变换带 ,作为深部边界约束条件而影响着第三系变形。近南北向构造对柴西地区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 ,已发现油田与其关系密切。近南北向走滑带发育地区是寻找第三系优质裂缝性油气藏的主要地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南北向构造系统 汇聚型右行走滑 构造变换带 第三系 变形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基底结构与南北向变化--基于一条270km反射地震剖面的认识 被引量:15
2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5 位作者 李永铁 李秋生 王海燕 匡朝阳 酆少英 熊小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19-3326,I0001,I0002,I0003,3327,共12页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烈,呈现出隆凹变形相间的格局,南羌塘则相对较平缓。羌塘中央隆起之下为连贯的弧形反射,其北侧发育一个深度达8km的半地堑构造,规模较大,可为油气资源储存提供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基底结构 南北向变化 反射地震剖面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段南北向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德明 李才 王天武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7,共6页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貌十分明显。南北向构造带的南北向延伸、东西向展布、切割深度、活动强度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充分反映了新构造活动期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壳褶缩叠覆、物质侧向滑移和弹滞应变的构造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带 超碰撞 青藏高原 成因 空间分布 西藏 岩浆活动 地震 地热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新生代超钾质岩与南北向地堑成因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建林 许继峰 +1 位作者 王保弟 康志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1-354,共14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新生代超钾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些超钾质岩来源于与古俯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它们主要喷发于25~10Ma。同时在拉萨地块分布有多条南北向地堑(裂谷),...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新生代超钾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些超钾质岩来源于与古俯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它们主要喷发于25~10Ma。同时在拉萨地块分布有多条南北向地堑(裂谷),且它们的切割深度可能到达下地壳的深部甚至岩石圈地幔,它们主要形成于23~8Ma。拉萨地块大多数超钾质岩沿着新生代的南北向地堑(裂谷)分布,并且它们在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耦合性,结合沿着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这些超钾质岩很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沿着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发生断离,以及由此而引起拉萨地块东西向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南北向地堑(裂谷)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超钾质岩 南北向地堑(裂谷) 拉萨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海龙 张岳桥 李建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2-824,共13页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叠溪一带于71ka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长约30km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叠溪以南的下游河谷,沿江分布约10km;该堰塞湖持续了60ka,于11ka左右彻底溃坝。青衣江上游五龙乡古堰塞湖85ka前形成,35ka前溃坝,规模不详。大渡河上游开绕村古堰塞湖长于5km,堵江时间不明,20~17ka间溃坝,堰塞坝位于色玉村一带。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85~70ka,43~30ka和20~10ka的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体现出的C_(1),C_(3)和C_(4)的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河流系统 晚更新世 古堰塞湖 构造-气候耦合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瑜 李齐 +1 位作者 万景林 李大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2期117-124,共8页
新生代晚期 (5~ 4Ma)以来 ,西藏南部地区发生了整体快速抬升 ,同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近南北走向的断陷谷、北东及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在藏南地区仍在活动的构造中 ,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张裂、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挤压 -走滑断... 新生代晚期 (5~ 4Ma)以来 ,西藏南部地区发生了整体快速抬升 ,同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近南北走向的断陷谷、北东及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在藏南地区仍在活动的构造中 ,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张裂、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挤压 -走滑断层是该区的主要活动构造类型。这些构造的形成体现了南北向深层挤压作用所导致的中浅层次的沿挤压应力方向的张裂、北东及北西走向的剪切 -挤压型的共轭线性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南北向构造 走滑断层 挤压作用 形成 线性构造 抬升 成体 新生代 深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堑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裕生 钟嘉猷 周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78,213,共8页
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颇大 ,它们与高原隆升的关系则还处于推论阶段。本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其中的主要观点 ,结果表明 :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南北向挤压的结果 ,... 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颇大 ,它们与高原隆升的关系则还处于推论阶段。本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其中的主要观点 ,结果表明 :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南北向挤压的结果 ,是在挤压中期横张裂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它不代表高原已抬升到了最大高度后的塌陷 ,而是伴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北向地堑 模拟实验 成因 挤压 高原隆升 拉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南北向剖面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14
8
作者 毛慧慧 雷建设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56-2065,共10页
为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机理,本研究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南北向宽频带线性高密度流动地震台观测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获得了1985条高质量到时资料,进而利用FMTT(Fast Marching Teleseismic Tomography)快速行进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 为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机理,本研究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南北向宽频带线性高密度流动地震台观测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获得了1985条高质量到时资料,进而利用FMTT(Fast Marching Teleseismic Tomography)快速行进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深至300km范围的P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下方呈现出深至150-200km的高波速异常,说明华北克拉通其西部岩石圈保存完好尚未遭到明显破坏.河套地堑下方存在向鄂尔多斯盆地下方延伸的明显低波速异常,其深度可达300km深度,而阴山造山带下方上地幔存在深至100km左右的弱高波速异常,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区的岩石圈均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并减薄,可能与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引起深部热物质上涌等作用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华北克拉通在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块体经历了不同的破坏演化历史,这对于认识克拉通破坏减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流动观测 P波 速度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 深层动力过程
下载PDF
西藏查藏错-申扎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1 位作者 徐锋 朱志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9,共7页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 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 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裂陷带两侧的岩体、地层和构造线完全可以恢复和拼接。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获得130 ka沉积物年龄,为裂陷盆地已知最早的沉积物年龄。推测裂陷带的初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根据地质和定年研究,130 ka以来查藏错-申扎裂陷带东西向裂开的宽度为6750-12500m,以此计算裂陷盆地东西向扩张数率大于51.9mm/a。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是冈底斯地区地壳力学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 南北向活动构造带 运动学 地壳力学系统 冈底斯地区 地质条件
下载PDF
大连地区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宗秀 杨天南 唐哲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大连地区经历了漫长而又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自中生代以来 ,全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并遭受多期构造变形事件的影响。其中大规模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为首次发现并确定 ,其为区内众多变形事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期构造事件... 大连地区经历了漫长而又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自中生代以来 ,全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并遭受多期构造变形事件的影响。其中大规模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为首次发现并确定 ,其为区内众多变形事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期构造事件。本文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 ,初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的构造 -岩石组合特征及变形模式 ,并就变形动力学背景及变形时代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区域岩石学 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 能干层 地质构造 变形时代
下载PDF
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的踪迹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德良 李振生 +1 位作者 吴小奇 陶士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4-331,共8页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和断续性、纵深的陡倾性和穿透性、主断面的逆冲等特征。它的发育通常是基于先存的NS(—NNE)向张裂带和NNW(—NW)或NNE(—NE)向剪裂带,前者多演化为大、中型南北向构造,而后者多演化为中、小型南北向构造。近南北向构造的反转断层呈现为伸展—走滑—挤缩的演化顺序;最终定型于新生代;其驱动力主要源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西的推挤动力。近南北向反转构造是种复合型的封闭性构造,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反转构造 横跨构造 塔里木盆地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北向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志宏 王孔伟 +2 位作者 王文革 林东成 张立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9-324,共6页
塔里木盆地是介于青藏高原和天山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刚性块体,前人在盆地内部相继发现了平行于周边造山带的构造和近东西向构造,并且对这些构造的特征、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塔里木盆地始终没有发现南北向构造。本次在塔里木盆... 塔里木盆地是介于青藏高原和天山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刚性块体,前人在盆地内部相继发现了平行于周边造山带的构造和近东西向构造,并且对这些构造的特征、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塔里木盆地始终没有发现南北向构造。本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发现的南北向构造为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在晚二叠世曾经受到来自西部的挤压作用。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影响下,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的南北向构造自古近纪以来又重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生长地层 晚二叠世 塔里木盆地西部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段南北向左行逆冲活动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柏林 王春宇 崔玲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37-945,共9页
在河西走廊西段酒西盆地中心偏北部的阴洼山西侧发现了南北走向的阴洼山西缘左行逆冲断裂。该断裂长约4km,近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中等,是发育于北西向阴洼山右行逆冲断裂近北西端部附近的一条次级活动断裂。沿该断裂奥陶系灰绿色浅变... 在河西走廊西段酒西盆地中心偏北部的阴洼山西侧发现了南北走向的阴洼山西缘左行逆冲断裂。该断裂长约4km,近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中等,是发育于北西向阴洼山右行逆冲断裂近北西端部附近的一条次级活动断裂。沿该断裂奥陶系灰绿色浅变质砂岩逆冲于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橘红色泥岩和晚第四纪上更新世末期松散坡积层(热释光年龄10.3ka)之上。在剖面上断裂表现为自东向西的逆冲作用,其最新一次新构造活动时间在全新世中晚期(距今3~5ka)。在平面上该断裂断错自东向西从阴洼山山体流水流向西侧低丘斜坡戈壁地带的小冲沟致使冲沟呈"S"形拐折,反映出断裂具有明显的左行走滑。该断裂沿断层面的左行斜冲总位移达3000m,其中垂向位移为1800m左右,与阴洼山断裂垂向位移及阴洼山隆升幅度相当。该断裂的形成是阴洼山断裂右行逆冲活动所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也对阴洼山断裂右行逆冲所形成的巨大位移在短距离内起到了消减和平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构造活动 南北向 左行逆冲 阴洼山西缘断裂 河西走廊西段
下载PDF
西藏高原南北向裂谷研究意义 被引量:30
14
作者 贺日政 高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35-43,共9页
强烈遭受南北向挤压下的西藏高原上却发育了大量的正在活动着的东西向伸展构造 ,即裂谷系 .特别是在挤压力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碰撞弧的前方 ,拉萨地体内发育了大规模、有规律排列的近南北向裂谷系 .目前 ,在拉萨地体内 ,开展了大量的地... 强烈遭受南北向挤压下的西藏高原上却发育了大量的正在活动着的东西向伸展构造 ,即裂谷系 .特别是在挤压力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碰撞弧的前方 ,拉萨地体内发育了大规模、有规律排列的近南北向裂谷系 .目前 ,在拉萨地体内 ,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研究工作 ,如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INDETPH ,中法合作项目等 .鉴于当时的认识和科学研究目标 ,这些成果并没有把所有的裂谷系所发育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 .因此 ,裂谷系的深部过程及其原由还是知之甚少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 ,从整个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去研究藏南近南北向裂谷系将有助于去认识其产生这些裂谷系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进而能够更好地去认识西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南北向裂谷系 深部地球物理
下载PDF
西伯利亚与印度地块间早白垩世以来南北向缩短量的估算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朋武 崔军文 +1 位作者 高锐 李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利用古地磁数据 ,对西伯利亚地块、拉萨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地块纬度运移量对比表明 ,喜马拉雅地块属于印度地块 ;分隔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的新特提斯洋盆在早白垩世张开至最大纬度宽度 3 1.9°;早白垩世以来 ,西伯利亚地块和... 利用古地磁数据 ,对西伯利亚地块、拉萨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地块纬度运移量对比表明 ,喜马拉雅地块属于印度地块 ;分隔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的新特提斯洋盆在早白垩世张开至最大纬度宽度 3 1.9°;早白垩世以来 ,西伯利亚地块和印度地块间的纬度缩短量达 5 8.2°。去除新特提斯洋盆最大宽度后 ,西伯利亚和印度地块间的陆壳纬度缩短量达 2 6.3°,大约2 760km。根据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 ,早白垩世以来 ,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间SN向上地壳缩短了约 5 0 .2°。早白垩世以来 ,南部地块的纬度漂移速率大于北部 ,柴达木地块与其以南喜马拉雅地块间的缩短量大于柴达木地块和西伯利亚间的缩短作用 ,纬度运移的明显差异是导致青藏高原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南北向缩短量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 纬度运移量 挤压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南北向活动构造及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易明初 吴珍汉 +3 位作者 胡道功 彭华 刘琦胜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43-354,共12页
通过地表路线地质观测、不同比例尺的活动构造填图及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探测,证实青藏铁路沿线发育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表现为活动断层、地壳形变、第四纪断陷盆地、建造、地震活动、温泉线性分布及比较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青藏铁路沿... 通过地表路线地质观测、不同比例尺的活动构造填图及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探测,证实青藏铁路沿线发育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表现为活动断层、地壳形变、第四纪断陷盆地、建造、地震活动、温泉线性分布及比较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青藏铁路沿线近南北构造带现今活动性比较强烈,未来尚有增强趋势,能够诱发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对铁路路基、公路路基和永久建筑产生不同程度的工程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路基工程 南北构造带 铁路路基 工程危害 公路路基 南北向地震呈带
下载PDF
杨庄井田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突水特征及对策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萍 郑永果 +1 位作者 王君宝 孙孟杰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8-39,共2页
在深入分析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该带作为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矿井突 (出 )水的主导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带 突水 断裂构造带 地质特征 矿井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南北向伸展构造存在的新证据——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成因初探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奋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5-42,共8页
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进一步分为多米诺骨牌式、对倾式和背倾式三种。其充填物明显地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控制,其中的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可能由地幔熔融形成。初步认为,酒泉半地堑断陷是早白垩世陆内地... 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进一步分为多米诺骨牌式、对倾式和背倾式三种。其充填物明显地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控制,其中的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可能由地幔熔融形成。初步认为,酒泉半地堑断陷是早白垩世陆内地幔热隆诱发的近南北向伸展构造。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北祁连山前展式北向推覆作用可能使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的南部地区转换成山脉,现今的半地堑南部边界被掩伏于北祁连山之下;同时,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使控制半地堑沉积体系的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转换为逆冲断裂,发生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半地堑 早白垩世 中国西北部 酒泉 甘肃
下载PDF
西藏申扎—定结南北向构造中段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应栩 谢玉玲 +4 位作者 李光明 白劲松 唐燕文 周俊杰 郭翔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25-32,共8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南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在西段的朱诺和吉如间百余千米范围内一直缺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碰撞伸展阶段斑岩活动的报道。论文对该区申扎—定结南北向构造中新发现的拿查和查布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南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在西段的朱诺和吉如间百余千米范围内一直缺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碰撞伸展阶段斑岩活动的报道。论文对该区申扎—定结南北向构造中新发现的拿查和查布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两套斑岩的侵位结晶时代分别为13.82±0.25Ma(n=11,MSWD=1.7)和13.80±0.22 Ma(n=12,MSWD=0.43),与南冈底斯斑岩矿带中诸多矿床的成矿时代以及成矿斑岩时代一致,填补了该地区的空白,证实了后碰撞斑岩岩浆东西向的连续性。该地区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的矿床剥蚀程度不高,具有进一步开展寻找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工作的潜力。同时,斑岩中约40 Ma的变质和岩浆成因继承锆石核的发现暗示,在晚碰撞阶段南冈底斯也有过构造-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扎—定结南北向构造 锆石U-PB定年 斑岩 南冈底斯斑岩成矿带
下载PDF
荷包岛南北向构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虎男 陈伟光 +3 位作者 王振才 梁永楠 张传玉 徐辉龙 《华南地震》 1991年第1期46-50,共5页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海盆的新生代扩张。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合理解释南海北缘构造系统形成、发育历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包岛 南北向构造 南海扩张 拉张谷地 地震地质 活动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