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周昭王时期南土经营的差异化路径与治理模式转变——以金文材料为中心
1
作者 刘伟 牟浩馨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85-93,共9页
南阳盆地和随枣走廊是汉淮间两大地理单元,也是昭王南土经略的重点区域。针对两地不同的政治地理价值,昭王采取了差异化的经营措施,对南阳盆地以政治统制为主,而对随枣走廊则以军事控制为主。面对昭王南征失败后南土动荡的局势,西周王... 南阳盆地和随枣走廊是汉淮间两大地理单元,也是昭王南土经略的重点区域。针对两地不同的政治地理价值,昭王采取了差异化的经营措施,对南阳盆地以政治统制为主,而对随枣走廊则以军事控制为主。面对昭王南征失败后南土动荡的局势,西周王朝开始采取徙封与联姻相结合的“地缘-血缘”模式来实现对南土地区的有效统治。从西周中后期南土治理模式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宜”之法始终是周人变更区域发展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王 南土经营 治理模式 “土宜”
下载PDF
南阳夏饷铺鄂侯家族墓地与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的形势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锦前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94-100,共7页
夏饷铺春秋早期鄂侯家族墓地的发掘,不但丰富和更新了很多旧有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地区的形势和战略格局的重新认识,有重要促进作用。据夏饷铺墓地最新考古发现,可知宣王时期,周人在南阳盆地... 夏饷铺春秋早期鄂侯家族墓地的发掘,不但丰富和更新了很多旧有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地区的形势和战略格局的重新认识,有重要促进作用。据夏饷铺墓地最新考古发现,可知宣王时期,周人在南阳盆地重建姬姓鄂国,以稳定南土,屏藩中原。与申、息二国的灭亡时间大致相当,鄂国约于公元前680年左右复灭于楚。西周中期以降,南土和中原形势骤变,至西周晚期厉宣时期,周人在中原和南土的统治皆面临严重挑战。宣王时,通过迁申吕、封建宗亲鄂国于南阳盆地,试图在南土地区进行战略性重塑,重建中原和王朝的屏障,修复周初建立的政治地理空间架构。但西周王朝衰落和楚人崛起的大势已不可挽回,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取代曾国成为南土的霸主,南土尽入楚人彀中,“金道锡行”的战略通道和屏障作用尽失,以曾为代表的周人势力彻底退出江汉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饷铺墓地 鄂国 南土 中原 形势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岩性油气藏 被引量:17
3
作者 尹微 张明军 孔令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0-575,共6页
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处于断陷湖盆缓坡带,构造圈闭不发育,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勘探突破的关键。已有钻井结果显示,A区块岩性油气藏主要位于侏罗系,其自下而上可分为5套地层:埃巴林组、多尚组、卡拉甘塞组、库姆科尔组和阿克... 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处于断陷湖盆缓坡带,构造圈闭不发育,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勘探突破的关键。已有钻井结果显示,A区块岩性油气藏主要位于侏罗系,其自下而上可分为5套地层:埃巴林组、多尚组、卡拉甘塞组、库姆科尔组和阿克萨布拉克组。通过对侏罗系储集层、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方面研究,认为目的层发育3种类型岩性油气藏:斜坡带前缘砂上倾尖灭型油气藏、水下分流河道孤立砂体型油气藏及河口坝孤立砂体型油气藏,已发现的A12井油藏属于中孔中渗的斜坡带前缘砂上倾尖灭型油藏,为油气自生自储和侧向运移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有效储盖组合。结合多种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分析得出,A区块的油气远景区集中分布于区块中部和西侧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特征 油气远景区 岩性-地层油气藏 南土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下载PDF
南土尔盖盆地成藏组合划分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盛晓峰 张明军 +3 位作者 郭建军 林雅平 尹微 李奇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6-171,共6页
南土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哈萨克斯坦所有的沉积盆地中面积位居第四。该盆地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勘探开发历史,在此期间一系列油田相继被发现,盆地整体处于勘探程度较高的阶段。其探明石... 南土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哈萨克斯坦所有的沉积盆地中面积位居第四。该盆地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勘探开发历史,在此期间一系列油田相继被发现,盆地整体处于勘探程度较高的阶段。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分别占哈萨克斯坦全国储量的4.7%和5.6%。目前盆地已发现油气主要集中在盆地南部的Aryskum坳陷,纵向上已发现含油层系主要集中在Pz、J和K,经过研究,把纵向上已发现的5套含油层系,根据成藏条件划分出3套成藏组合,并且以K1—J3含油层系最为重要,是油气储量集中带。USGS评估的待发现可采资源极为可观,本次计算待发现资源量为1 530百万桶,因此仍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土尔盖盆地 成藏组合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商末周初东土和南土的形势及其控制措施——从商末有关“伐夷方”铜器铭文的理解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黄锦前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136,共6页
据相关金文文例,小子簋"唯令伐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夷方"的"望"及作册般甗"王宜夷方"的"宜",皆有"省视、安抚"义,与征夷方无涉,是帝辛时与夷方往来交好的... 据相关金文文例,小子簋"唯令伐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夷方"的"望"及作册般甗"王宜夷方"的"宜",皆有"省视、安抚"义,与征夷方无涉,是帝辛时与夷方往来交好的史料,以往学界对相关史料多存在误读和误解。繁簋、公贸鼎、昔鸡卣及作册睘尊、卣等反映了昭王时期多次"安伯""安夷伯"的史实,周初对东土异姓诸侯采取安抚与镇压并存的措施,即沿袭殷商时期对东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盂爵铭云"王令盂宁邓伯",表明周初在南土地区同样也推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与其在东土地区所实施的策略如出一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土 南土 恩威并施
下载PDF
《诗经》中的“南土”诗歌与毛传郑笺的文化指向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5,共10页
《诗经》时代的中国、四方观念反映了周朝居天下之正中以统治四方的地缘政治思维,这种思维也反映在《诗经》中。对《诗经》时代南土疆域的认知,是将陈风视为南土诗歌代表的重要依据。毛郑对"二南"地域的阐释是《诗经》时代文... 《诗经》时代的中国、四方观念反映了周朝居天下之正中以统治四方的地缘政治思维,这种思维也反映在《诗经》中。对《诗经》时代南土疆域的认知,是将陈风视为南土诗歌代表的重要依据。毛郑对"二南"地域的阐释是《诗经》时代文王德化天下政治记忆的延续,反映了北方文化的中心思想;对《诗经》无楚风的解释以及对陈风作为南土诗歌代表的忽略,反映了毛郑的南土观已经偏离了《诗经》时代对南土疆域的认知以及毛郑夷夏之别的地域政治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四方 南土 “二南” 陈风 楚风 毛传郑笺
下载PDF
西周时期的“南国”、“南土”范围刍议 被引量:3
7
作者 赵燕姣 《南方文物》 2013年第4期52-56,共5页
"南国"与"南土"是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南土"或为周王直接控制的位于王畿南部的区域,在其南部边城地区甚至设有"侯"之类具有军事防卫职能的长官。而"南国"却位于"南土"之... "南国"与"南土"是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南土"或为周王直接控制的位于王畿南部的区域,在其南部边城地区甚至设有"侯"之类具有军事防卫职能的长官。而"南国"却位于"南土"之外,远离王畿,王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强弱视王朝的实力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王朝 南国 南土
下载PDF
试论商王朝对南土的军事经略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丛苍 程正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0-56,共7页
青铜器作为商代国之大器,不仅是这一时代的象征,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南土由于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成为商王朝争夺的主要目标,统治者在对南土的经略上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具有商文... 青铜器作为商代国之大器,不仅是这一时代的象征,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南土由于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成为商王朝争夺的主要目标,统治者在对南土的经略上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具有商文化因素的典型考古遗存进行系统梳理,并以历史文献记载作为参考,从军事考古学的角度审视,可以发现商王朝对南土的统治存在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的意图:在战术层面上以盘龙城遗址等作军事据点作为其势力南下的坚固基础;在战略层面上,商王朝希望通过对长江中游黄金水道的控制,达到对南土铜矿等资源的控制与使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王朝 南土 军事经略 盘龙城遗址 吴城遗址
下载PDF
周人“疆理南土”与“二南”之年代、礼乐功能和风格特征
9
作者 韩高年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3期78-98,共21页
《诗经·国风》“二南”以南音(乡乐)入周乐(正乐),是周公以来“制礼作乐”的产物。周初分封的“汉阳诸姬”所居之南土,为其防御南方江汉流域反周势力和推行礼乐教化之前沿阵地,故其将“南音”纳入礼乐体系之中,并置于显要位置;其... 《诗经·国风》“二南”以南音(乡乐)入周乐(正乐),是周公以来“制礼作乐”的产物。周初分封的“汉阳诸姬”所居之南土,为其防御南方江汉流域反周势力和推行礼乐教化之前沿阵地,故其将“南音”纳入礼乐体系之中,并置于显要位置;其歌词“二南”的产生则与西周初年至周宣王中兴等各代“疆理南土”的过程相终始,在此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对歌词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二南”温柔敦厚诗风的形成,则是周人“礼乐教化”与南国“江山之助”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疆理南土 礼乐教化 “二南” 时代
下载PDF
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商代的南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慧芬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7-79,共3页
湖南地区商代遗存以及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湖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的中心在洞庭湖及湘江中下游地区,时代均属商代晚... 湖南地区商代遗存以及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湖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的中心在洞庭湖及湘江中下游地区,时代均属商代晚期,属于商文化系统。以湖南岳阳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存,是中商时期南土的一部分。岳阳费家河遗址为商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受到了中原商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湘江流域目前发现和发掘的商代遗址考察,除长江沿岸以铜鼓山为代表的小片区域外,长江以南其他地区无论在二里岗期或殷墟期都是很典型的土著文化,因此可以断定湘江流域有商一代未曾成为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地区 商代 考古学文化 南土
下载PDF
考古学视域下周代邓国“南土”政治地位变化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先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37-43,共7页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包括邓国在内的多个诸侯先后被封于“南土”。邓国自武王克商后始封,至公元前678年为楚国所灭,历300余年。其政治地位在西周早期得以确立,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前段较为稳固,西周晚期后段至春秋早...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包括邓国在内的多个诸侯先后被封于“南土”。邓国自武王克商后始封,至公元前678年为楚国所灭,历300余年。其政治地位在西周早期得以确立,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前段较为稳固,西周晚期后段至春秋早期前段受到楚国的威胁虽有所削弱,但地位依然较高,春秋早期后段随着楚国北上争霸的强势崛起,邓国地位迅速衰落并最终亡于楚。传世及出土铭文青铜器和发现的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见证了这一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国政治地位 变化 南土
下载PDF
从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发现看商王朝的南土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酉生 《南方文物》 1994年第1期27-32,共6页
从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发现看商王朝的南土方酉生位于南方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赣江流域,在继70年代发现重要的清江吴城商代遗址之后①,到80年代末期,又在东距吴城遗址仅有20公里的新干大洋洲,发现一座与吴城二期文化同时期的商... 从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发现看商王朝的南土方酉生位于南方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赣江流域,在继70年代发现重要的清江吴城商代遗址之后①,到80年代末期,又在东距吴城遗址仅有20公里的新干大洋洲,发现一座与吴城二期文化同时期的商墓②。由于两者距离相近,文化性质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王朝 南土 吴城遗址 吴城商代遗址 文化性质 吴城文化 赣江流域 盘龙城 发掘简报 随葬器物
下载PDF
从长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看商代的南土
13
作者 李慧芬 《沧桑》 2009年第5期7-8,共2页
长江流域一些商代遗存发掘之后,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在早商时期,长江以北的黄陂及其附近地区是商王朝的南土;中商时期,南土的范围有所扩大,向南逾长江在湖南和江西形成个... 长江流域一些商代遗存发掘之后,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在早商时期,长江以北的黄陂及其附近地区是商王朝的南土;中商时期,南土的范围有所扩大,向南逾长江在湖南和江西形成个别据点,商王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早已越过江汉地区,深入到今日的鄂赣与湘皖广大地区。商代的南土范围大致包括江汉平原,并进入长江以南两湖及江西部分地区,在外层周边地区为商文化波及区。但到晚商时期,自"殷墟文化"时期开始,中原与南方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商王朝的南土范围向北收缩,退至河南信阳罗山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商代考古 南土范围
下载PDF
汉代的“南土”书写
14
作者 王志强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5-22,共8页
汉代文化存在着“北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南方成为被编选、组织、建构、创制的“虚幻空间”。在汉代的史料编纂、《楚辞》研究、文本改编等文学书写中,南方空间充斥着意识形态、政治想象、文化秩序等权力因素的运作,“南土”书写暗... 汉代文化存在着“北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南方成为被编选、组织、建构、创制的“虚幻空间”。在汉代的史料编纂、《楚辞》研究、文本改编等文学书写中,南方空间充斥着意识形态、政治想象、文化秩序等权力因素的运作,“南土”书写暗喻着北方文化中心观主导下的政治建构与身份认同。然而事实中的南方,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包含文化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人文空间。因而探讨大一统时代的“南土”问题,不但有利于发现被轻视、埋没的“南方”,而且有利于对秦汉文学做一个总体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北方中心本位 南土”书写
下载PDF
西周南土的政治网络与王朝治理
15
作者 郑威 张璐赟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9,207,共12页
西周南土涵盖南襄盆地、随枣走廊、汝颍流域与淮水上游沿岸四个政治地理区,在周王朝与南方、东方内外势力的政治博弈中形成了动态发展的政治网络。西周早期,南土以汝颍流域和随枣走廊为区域中心,构建了较为稳定的治理网络,姬姓应、蔡、... 西周南土涵盖南襄盆地、随枣走廊、汝颍流域与淮水上游沿岸四个政治地理区,在周王朝与南方、东方内外势力的政治博弈中形成了动态发展的政治网络。西周早期,南土以汝颍流域和随枣走廊为区域中心,构建了较为稳定的治理网络,姬姓应、蔡、曾与异姓胡、陈、鄂等成为南土的核心邦国;西周中期,受到淮夷族群和鄂侯叛乱的冲击,这一政治网络面临解体;西周后期,经过宣王的重新布局,形成了以申与姬姓鄂国、唐与邓、息与番三组重要邦国和西周前期核心邦国相互补充的空间网络,保障了南土的稳定,有效促进了周人南土治理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南土 政治地理分区 治理网络
原文传递
应国:为周王室守控南土
16
作者 朱立勋 薛莉(摄影) 《中华遗产》 2023年第11期144-149,共6页
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发掘,掀开了应国历史的面纱。应国在南北交通中处于节点的地位。西周初年,应国担任“监”,以镇抚殷商南土旧国和周边部族,成为西周在广阔南土中嵌入的钉子。
关键词 应国 西周初年 平顶山应国墓地 周王室 南土 旧国 殷商 南北交通
原文传递
从商文化看商王朝的南土 被引量:19
17
作者 曹斌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5,共6页
本文着重从商文化在南方的分布变化探讨商王朝的南土。近年,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我们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阶段,商文化在南方已经越过霍山,势力发展到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突破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一线,推进到了江西樟树... 本文着重从商文化在南方的分布变化探讨商王朝的南土。近年,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我们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阶段,商文化在南方已经越过霍山,势力发展到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突破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一线,推进到了江西樟树市附近。而在西南方要远至商洛的东龙山,东南方达盐城龙岗。殷墟二至四期阶段荥阳小胡村和正阳傅寨两处族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安阳至罗山一直鲜有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发现的空白,对殷墟二至四期商文化的南界在罗山一带提供了支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南方地区商周分界的三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文化 南土 商周分界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以《左传》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淑仪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1-110,共10页
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地理思想观念,是对南方政治疆域空间的体认。随着出土文献的涌现,楚民族的北方起源与向南迁徙的历史得到了印证。《左传》书写中,楚民族的北方记忆铸就了楚人对征服北方的渴望,艰辛的南... 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地理思想观念,是对南方政治疆域空间的体认。随着出土文献的涌现,楚民族的北方起源与向南迁徙的历史得到了印证。《左传》书写中,楚民族的北方记忆铸就了楚人对征服北方的渴望,艰辛的南徙与创业经历促成了楚人对南土的地域意识。楚人效仿周王朝的都城格局,多次迁都以适应楚国在南方的扩土进程,且统一都城"郢"之称谓,使之成为镇抚南土的政治威权空间。《左传》对春秋时期楚人南土观念的地域意识、核心都城以及整体政治疆域空间的三重书写,体现了《左传》文本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征伐所致的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解与构建,亦反映出南北对抗的背景中楚人借鉴中原文化的政治理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楚人 南土观念
原文传递
论盘龙城为商王南土行都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涛平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37-70,共34页
盘龙城商城为何建立,历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先秦文献、金文和甲骨文等,论证巡守制度起于夏朝,在商朝得到很好的继承。商朝在南方有众多的属国、诸侯国和臣服的方国,按照巡守制度,需要在南方建立供商王定期巡守、处理南方事务的行都。... 盘龙城商城为何建立,历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先秦文献、金文和甲骨文等,论证巡守制度起于夏朝,在商朝得到很好的继承。商朝在南方有众多的属国、诸侯国和臣服的方国,按照巡守制度,需要在南方建立供商王定期巡守、处理南方事务的行都。考古揭示,盘龙城有着典型的都城"前朝后寝"宫殿区、都城城墙和壕沟、商朝都城朝向、内外城之间的作坊区、都城滨河地势、都城礼制建筑遗迹、商文化青铜器、商代王室玉器、商代王室礼器组合,是商王设在南土的行都。盘龙城兴建于第九任商王大戊之时,废弃于晚商武丁之后,历经二百余年沧桑岁月,在商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 商文化 南土 行都
原文传递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response of surface sedim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tuo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20
作者 XIE Mengping SONG Yougui +2 位作者 LAN Minwen ZHANG Mingyu HAN Yixiao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624-640,共17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top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opsoil properties and ... Background,aim,and scope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top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op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ic factors is essential for quantitative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Motuo located in the eastern Himalayas,exhibits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gradient of over 7000 m from Nnamjagbarwa Peak(7782 m a.s.l.)to the Baxika(150 m a.s.l.).This region features a complete vertical zonation of vegetation,from alpine meadow to tropical forest,presenting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egetation,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across altitudinal gradient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opsoi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seven top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00 m intervals from 800 m to 3600 m a.s.l.along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Grain size,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were measured to discus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psoil composi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matic factors.Results(1)The grain size of topsoil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tuo is mainly composed of sand accounting for an averaged 53.2%,followed by silt and clay.(2)In the mixed forest zone,frequency depend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χfd%)shows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altitude,and cla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altitude and climatic factors.(3)The oxides of topsoil in this area mainly consist of SiO_(2),Al_(2)O_(3) and Fe_(2)O_(3),followed by MgO,CaO,Na_(2)O and K_(2)O,with slight variations in the primary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The sensitivity of elements to climate varies across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likely due to the region’s complex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4)Physical and biological weathering dominates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 of Motuo,while chemical weathering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zone,with the mixed forest zone falling in between.Discussion The formation of topsoil across the three vegetation zone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including parent material,vegetation,and climate.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physical weathering(precipitation,root wedging etc.)and pedogenesis dominate,resulting in finer grain size.The χ_(fd)% increases with altitude likely due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abundant precipitation in this zone,which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rong magnetic miners into weaker ones,particularly when the soil is oversaturated.Zirconium(Zr),primarily found in zircon,is depleted at lower altitudes by strong current erosion.Barium(Ba)is similarly reduced at low altitudes in this zone.In mixed forest zone,clay content is the lowest,indicating weaker physical weathering conditions than broad-leaved forest zone.The coarser grain size may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coverage.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organic matter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Zr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likely resulting from decreased precipitation.In the coniferous zone,the clay content shows considerable fluctuations,with grain size generally becoming finer as altitude increases.This trend may be explained by intensified soil disintegration from seasonal freeze-thaw cycles.The χ_(fd)% values lack a clear trend or pattern,possibly due to soil erosion causing the mig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or insufficient iron precipitation,which reduces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soil.Additionally,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altitude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with higher altitude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lower microbial activity in colder conditions,which slows the de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Conclusions The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magnetic susceptibility,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differ across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s,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terrain,vegetation,and climate in Motuo.In the mixed forest,altitud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χfd%,and the clay component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altitude,mean annual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Zr show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 and climate factors,making it a valuable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change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ithin specific altitude ranges.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op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in Mot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MOTUO TOPSOIL altitude difference vegetation zone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