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邢小罡 赵冬至 +1 位作者 王林 樊伟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38-1047,共10页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O.02mg m...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O.02mg m^(-3),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仅为0.15mg m^(-3)左右。SCM出现在180m深处,而次表层生物量极大值(SBM)的深度约50m。此外,SCM的深度存在季节特征,冬浅(150m)夏深(200m),位于真光层之下约30m。虽然SCM的深度在6月达到最浅,但SCM层的厚度和强度在7月才降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混合层在6月时仍然持续加深导致的。通过估算日光合有效辐照度(PAR)的垂向分布发现,SCM大约位于0.2%光强深度处,跟随等光照线(PAR=0.08 mol quanta m^(-2)d^(-1))而发生季节波动,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Chla:C值随光强变化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go浮标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 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 次表层生 物量极大值(SBM) 光合有效辐照度(PAR)
下载PDF
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昭 乔延路 +2 位作者 范晓阳 史晓翀 张晓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9,共8页
为研究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海水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通过IODP 329航次获得了该区域7个站点的底层海水样品,利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菌株后,进行16SrDNA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从南太平洋环流区7个站点的底层水中分离出174株深海... 为研究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海水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通过IODP 329航次获得了该区域7个站点的底层海水样品,利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菌株后,进行16SrDNA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从南太平洋环流区7个站点的底层水中分离出174株深海细菌,这些菌株属于4个门,30个属,78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有143株,在数量和种类方面均占主导地位;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7株,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2株,厚壁菌门(Firmicutes)11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株,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株。优势属有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10个属;优势种有居珊瑚假交替单胞杆菌(Pseudoalteromonas paragorgicola)、子午盐单胞菌(Halomonas meridiana)、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西班牙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hispanica)、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等12个。在7个站点中,位于环流边缘的U1371站点分离出的菌株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站点,且是7个站点中唯一1个包含了分离出的所有6个门类的站点,多样性最高;而U1369和U1370站点都只分离出γ-变形菌纲1个门类。此外,9株细菌可能为海洋细菌新属或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环流 底层水 深海细菌 可培养细菌 16S RDNA
下载PDF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对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琼 郑建 王法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3-150,共8页
为研究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局地气候效应,利用Hadley中心的海温数据集Had ISST以及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SPSD)对南太平洋辐合带(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 为研究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局地气候效应,利用Hadley中心的海温数据集Had ISST以及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SPSD)对南太平洋辐合带(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SPCZ)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物理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事件线性独立于ENSO(El Nia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有明显的季节锁相,于12-2月达到峰值并显著影响SPCZ降水带的位置。其中,正偶极子事件(简称"正事件")期间偶极子东北极区域(暖海温)水汽辐合上升,降水增多;而在偶极子西南极区域(冷海温)水汽辐散下沉,降水减少,因此SPCZ降水带偏北。负偶极子事件(简称"负事件")则相反,东北极降水减少的同时西南极降水增多,从而SPCZ降水带偏南。本研究关于SPSD与SPCZ关系的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南太平洋的年际气候变异和海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 南太平洋辐合带 海面温度 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模式模拟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卓越 郑建 +1 位作者 杨宇星 王法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为研究模式模拟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能力,本文利用CMIP5(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ProjectPhase5)模式的模拟数据评估了15种模式模拟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 SPSD)时空分布的效果,并予以评分。... 为研究模式模拟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能力,本文利用CMIP5(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ProjectPhase5)模式的模拟数据评估了15种模式模拟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 SPSD)时空分布的效果,并予以评分。结果表明:其中10种模式可以模拟出完整的SPSD生成发展过程,且SPSD的主要区域与观测较为接近,但其余5种模式在模拟强度、位置与观测有较大出入;所有模式在模拟SPSD生成阶段时比观测提前一个月出现偶极模态,1/4的模式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偶极异常可以追溯到6个月之前;潜热通量与SST的时空分布显示,潜热通量是影响偶极模态生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模态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的调制,在模态发展最强时部分模式的正极上方有正潜热通量异常,即海洋向大气传递热量。分析显示模式模拟海气耦合过程中的SST模拟强度较观测偏强,气压方面与观测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模式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 热力耦合 大气环流
下载PDF
1996年春季副热带环流区浮游植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清良 林更铭 林金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0-128,共9页
鉴定浮游植物种类54属184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暖水种为140种(占76.5%).硅藻类和甲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总细胞密度为198.71×102个/m3;蓝藻类藻丝体平均密度为44.55×102条/m3.浮游植物各类别的分布与水域的磷... 鉴定浮游植物种类54属184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暖水种为140种(占76.5%).硅藻类和甲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总细胞密度为198.71×102个/m3;蓝藻类藻丝体平均密度为44.55×102条/m3.浮游植物各类别的分布与水域的磷酸盐含量、黑潮以及其他水系(涌升水和沿岸水等)等相关;蓝藻类的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分布还与50m以浅水体的平均水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 副热带环流 藻类
下载PDF
副热带太平洋海气变异对ENSO影响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冯俊乔 鲁云龙 +3 位作者 官聪 袁欣 惠玉超 武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共7页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作用最强的年际信号,其变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对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后中部型El Niño频繁发生,掀起了ENSO多样性研究热潮;El Niño的复杂性也对ENSO理论...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作用最强的年际信号,其变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对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后中部型El Niño频繁发生,掀起了ENSO多样性研究热潮;El Niño的复杂性也对ENSO理论研究和预测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理解并深入研究ENSO物理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两类ENSO的最新认识;特别对副热带太平洋通过海气界面“大气桥”和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向环流圈的内部经向翻转环流这一“海洋通道”与热带太平洋建立联系的相关成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 副热带南太平洋经向模 副热带太平洋经向模 ENSO
下载PDF
台湾以东副热带环流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景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7,共6页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桡足类 生态 台湾省以东副热带环流
下载PDF
夏季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环流条件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章国材 李晓莉 乔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温,边界层增温,使得降水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二是造成边界层风的辐合,进而激发了整层的上升运动;三是这股冷空气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重要水汽源。暴雨发生前南亚高压主体突然东进,高空急流轴不断东伸加强,其出口端不断向南伸展,使得对流层中层副高主体西移,同时造成日本附近的冷涡南压,为冷空气从中低层侵入暴雨发生区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 环流条件 暴雨过程 副热带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诊断分析 2003年7月 夏季 地面观测资料 不稳定能量 冷空气 形成原因 上升运动 南亚高压 对流层 边界层 低层 急流轴 出口端 发生 主体 北方 降水 辐合 伸展
下载PDF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喻世华 杨维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风雨带凝结加热驱动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向南运行过程中与南海 ITCZ 上空向北运行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而构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一环流圈的存在在东亚夏季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 副热带季风 副热带 西太平洋副高 合成分析 东亚季风 季风环流 东亚大陆 辐合 积云对流
下载PDF
东亚地区凝结加热的中期变动与西太平洋副高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钱贞成 喻世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59-267,共9页
本文用ECMEF/WMO的2.5°×2.5°网格点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月份的12次西太平洋副高中期进退过程进行了合成。用此合成场计算不东亚地区的凝结加热率,讨论了凝结加热的分布及其中期变动规律,以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进退的... 本文用ECMEF/WMO的2.5°×2.5°网格点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月份的12次西太平洋副高中期进退过程进行了合成。用此合成场计算不东亚地区的凝结加热率,讨论了凝结加热的分布及其中期变动规律,以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进退的关系。分析表明,由于热带西南季风气流涌入我国大陆引起的大陆东部地区凝结加热的变动是西太平洋副高进退的最直接动力,它是这一地区的加热场与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反馈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环流系统 东亚大陆 东亚季风 西南季风 大值 凝结潜热 季风系统 副热带季风 变动规律
下载PDF
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研究评述
11
作者 张爱华 黄运丰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评述了与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及其相伴云带有关的环流特征:SPCZ的位置、结构和特征;其存在的理论和观测事实;SPCZ在全球大气环流中的重要性;其位置和强度的准周期变化;在其影响区域内天气尺度系统的特征(如气... 本文评述了与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及其相伴云带有关的环流特征:SPCZ的位置、结构和特征;其存在的理论和观测事实;SPCZ在全球大气环流中的重要性;其位置和强度的准周期变化;在其影响区域内天气尺度系统的特征(如气旋、副热带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 辐合带 大气环流 气旋 副热带急流
下载PDF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7-9月)低温多雨的环流分析及中期预报方法研究
12
作者 孙霞 《吉林气象》 2003年第S1期41-43,共3页
1 引言 低温多雨是影响农作物稳定、高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特别是7-9月出现低温多雨,使农作物根系生育不良,根少而浅。活力衰退,吸水力显著降低,蒸腾量超过吸水量,引起植株脱水早枯,粒重降低。严重时出现洪涝对水利设施、铁路、公路... 1 引言 低温多雨是影响农作物稳定、高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特别是7-9月出现低温多雨,使农作物根系生育不良,根少而浅。活力衰退,吸水力显著降低,蒸腾量超过吸水量,引起植株脱水早枯,粒重降低。严重时出现洪涝对水利设施、铁路、公路的破坏,极为严重,同时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中西部 低温多雨 中期预报 环流分析 方法研究 北脊南槽 中心位 中心值 副热带高压 正距平
下载PDF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7-9月)阶段性低温的环流分析及中期预报方法研究
13
作者 孙霞 《吉林气象》 2002年第4期13-17,共5页
关键词 阶段性低温 吉林省中西部 中期预报方法 环流分析 中心位 中心值 副热带高压 距平场 乌拉尔山脉 正距平
下载PDF
2003年8月1日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有学 肖红茹 《四川气象》 2004年第4期19-22,共4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与中高纬阻塞高压脊上发展东南移的小波动结合 ,是这次区域性暴雨的环流背景 ;T2 13数值预报的各种物理量预报随暴雨临近增强 ,且与暴雨落区有明显的正相关。
关键词 域性暴雨 T213数值预报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暴雨落 环流背景 阻塞高压 小波动 物理量 过程分析 中高
下载PDF
初夏干旱及多雨年代的高原季风环流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富明 魏淑华 《气象》 1979年第5期12-14,共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西部,春至初夏常有干旱发生,形成了一种气候规律。为了与7—8月份出现的伏旱有所区别,我们把这段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无论旱、涝无不与季风活动年际之间的变化相联系。青藏高原... 地处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西部,春至初夏常有干旱发生,形成了一种气候规律。为了与7—8月份出现的伏旱有所区别,我们把这段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无论旱、涝无不与季风活动年际之间的变化相联系。青藏高原的存在又增加了东亚季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本文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低压 季风环流 红层盆地 四川盆地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 青藏高原 气压系统 极涡 副热带季风 大气环流 行星环流 东亚大槽 高原季风 等压面 距平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雹暴的局地环境条件分析
16
作者 陈乾 《干旱气象》 1986年第3期2-10,共9页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撒出高原。高原年降雹日数的主要多雹带沿32—3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风切变 降雹日 温度平流 青藏高原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 风垂直切变 横切变线 高空急流 垂直环流 不稳定层结 百帕 副热带西风急流 低涡 冷涡 低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