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后续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1
作者 杜军民 黄智俊 王海峰 《行政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74-76,共3页
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12月建成通水以来,基于丹江口水源的优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南水北调水源已由规划建设期沿线受水城市的备用水源稳步成为主力水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饮用上了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为管好用活这一渠清... 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12月建成通水以来,基于丹江口水源的优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南水北调水源已由规划建设期沿线受水城市的备用水源稳步成为主力水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饮用上了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为管好用活这一渠清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推动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同时研究探索破解制约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用高水平的运行管理和不断扩大的供水规模促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后续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供水规模 备用水源 受水城市 思考与对策 丹江口 南水北调水源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可调水量“十问”
2
作者 胡鹏 王浩 +13 位作者 赵勇 宁远 蒋云钟 刘欢 曾庆慧 杨泽凡 周毓彦 董宁澎 闫龙 阿膺兰 张丰博 唐家璇 王玉莲 王建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3,共14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我国“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尚待建设的最后一环,而水源区可调水量是西线工程规划论证面临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水资源本底条件与演变趋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水,调蓄水库与输水工程规模,调水对水源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我国“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尚待建设的最后一环,而水源区可调水量是西线工程规划论证面临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水资源本底条件与演变趋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水,调蓄水库与输水工程规模,调水对水源区及其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水力发电、航运等方面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与水源区可调水量相关的10个问题;以长江上游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可调水量模拟分析模型,力图系统、定量地回答所提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在仅考虑满足水源区河道内外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需水的前提下,“上线+下线”组合方案多年平均可调水量为1.59×10^(10)m^(3),“完全下线”方案在建设岗托水库进行联调时,多年平均可调水量将达到1.74×10^(10)m^(3);在综合考虑调水对水源区水平衡、水力发电和航运影响及其可接受程度后,南水北调西线水源区可调水量为1.22×10^(10)~1.26×10^(10)m^(3)。长远来看,应谋划西南片区水网与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连接与融合,在减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影响的同时,提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整体供水能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等外部条件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水源区 可调水量 生态需水 跨流域调水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冬季冰情变化特征及输水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3
作者 郭新蕾 潘佳佳 +3 位作者 苑希民 王军 罗秋实 苏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9-402,共14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期输水能力受限已成为制约工程安全运行和社会效益发挥的巨大障碍。认识和辨析通水以来中线干渠冬季水温冰情演变规律及影响机理,是中线干渠冬季输水能力提升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线干渠连续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期输水能力受限已成为制约工程安全运行和社会效益发挥的巨大障碍。认识和辨析通水以来中线干渠冬季水温冰情演变规律及影响机理,是中线干渠冬季输水能力提升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线干渠连续12个冬季的气象、水力、冰情等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中线干渠水温冰情时空分布本底和特征规律,明晰了影响中线干渠冰凌生消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提出了冬季输水能力提升的相关应对策略。分析表明:通水以来冰情发生的范围和时间相比理论预想偏小、偏短,冰凌影响区为七里河倒虹吸至北拒马河暗渠段,冰塞风险区为滹沱河倒虹吸至北拒马河暗渠段,多年平均冰厚15 cm,历史极端冰塞厚2.9 m,冰凌壅水最高值0.73 m;干渠冬季水温由南向北递减,依次出现岸冰、流冰和冰盖,日均气温转负后相应的断面平均测量水温在2.5、1.0和0.25℃左右,且沿程水温下降速率与流量和气温呈负相关,即增大输水流量可减缓水温下降速度;影响冰凌生消的关键因素是气温、流量、太阳辐射和风速,典型年如2016年的严重冰情与1月低累计负积温、大输水流量和短时寒潮叠加有关,漕河等渡槽失温快产冰量大与风速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分析,未来可考虑结合气象、水情、冰情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预报,建立水温-水量-水力协同调控和动态调度技术体系,重点从缩短冰期输水时长、降低冰情影响范围、优化关键控制指标和挖潜渠道防冰塞性能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输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冰情 时空分布 南水北调中线 冬季防凌 输水能力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4
作者 白景锋 张海军 白云帆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单线性回归(SLOPE)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法,用植被指数(NDVI)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植被分布变化趋势及机制,为保障水量和水质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00—2019年水源区NDVI和入库流量呈现同步增长,植被逐渐变好,2007年以前NDV... 通过单线性回归(SLOPE)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法,用植被指数(NDVI)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植被分布变化趋势及机制,为保障水量和水质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00—2019年水源区NDVI和入库流量呈现同步增长,植被逐渐变好,2007年以前NDVI增长幅度大,2008—2011年处于波动阶段,2012年以后增长幅度减小;NDVI变化最明显的是研究区东北部、西部和丹江口库区周边,这些区域地势相对低平、人口集中,中山和高山区NDVI变化不大;高程、坡度、人口数和城镇化是影响水源区NDVI分布的主要因素,降水、气温和产业比重是次要因素;各因素影响的强度和方向在空间上有异质性,自然地理因素对NDVI影响的最显著范围为高程1090 m以下、年均降水量980 mm以上的区域,人文地理因素影响的显著范围区是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NDVI 时空变化
下载PDF
1960—2020年南水北调区域极端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5
作者 张金萍 段德润 +2 位作者 李杜白 李学淳 苏少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南水北调工程会引起所涉区域极端气候发生变化,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对调水工程运行也存在影响。研究以196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极端气象要素指标体系,采用变化范围法(RVA)与集对分析法(SPA)对南水北调影响区极端气象要素的改变... 南水北调工程会引起所涉区域极端气候发生变化,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对调水工程运行也存在影响。研究以196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极端气象要素指标体系,采用变化范围法(RVA)与集对分析法(SPA)对南水北调影响区极端气象要素的改变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揭示了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区域极端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影响下,1960—2020年南水北调影响区极端气象要素指标综合改变度总体为上升趋势,并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中线地区极端气候改变度显著大于东线,而两线水源区变化程度低于输水区和受水区;调水前后对比分析表明,工程调水对中线的影响大于东线,且受水区极端气象要素变化程度更为明显;对极端气象要素分析发现,极端蒸发受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极端气温受调水工程影响变化较大,极端降水受外界扰动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象要素 变化范围法 集对分析法 综合改变度 南水北调工程
下载PDF
基于生态补偿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水价研究
6
作者 黄德春 潘星月 贺正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4,共4页
制定科学合理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是开展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有水价的基础上,新增生态补偿作为水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并引入社会发展阶段系数和政府支付能力系数... 制定科学合理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是开展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有水价的基础上,新增生态补偿作为水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并引入社会发展阶段系数和政府支付能力系数对其进行修正,构建计入生态补偿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水价定价模型。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胶东干线为例,得到2016、2020年水源区的理论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116.121、199.992亿元,在现行价格基础上水价需分别提高0.93、4.51元/m^(3)。结果表明,生态补偿会耗费大量资金,只有当工程调水能力达到规划设计规模时,持续性调水才能逐步降低供水成本,否则水价会超出受水区的承受范围,工程效益也难以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 机会成本 水价定价
原文传递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专题征稿启事
7
作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和丹江口库区,并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2022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专栏文章: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 北方水资源 工程规划 战略性工程 水网建设 后续工程
下载PDF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专题征稿启事
8
作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和丹江口库区,并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 北方水资源 战略性工程 工程规划 丹江口库区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估”项目通过验收
9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5,共1页
2023年11月28日,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在武汉市组织召开会议,对长江科学院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估”(2023年度)项目进行验收评审。会议由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副司长袁其田主持。专家组由中国南水北调集... 2023年11月28日,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在武汉市组织召开会议,对长江科学院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估”(2023年度)项目进行验收评审。会议由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副司长袁其田主持。专家组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委、武汉大学、湖北省水利厅的专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水利厅 长江科学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生态效益 综合评估 验收评审
下载PDF
协同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0
作者 鞠连义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均以长江为水源,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在保障国...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均以长江为水源,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两者联系紧密,互促共生。文章通过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以及在国家水安全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梳理的基础上,对共同推进南水北调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长江经济带 国家水网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全面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保障工作
11
作者 《河北水利》 2024年第2期28-29,共2页
2023年,南水北调处在厅党组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站在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履职尽责,扎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外部保障和配套工程安全运行监管相关工作。1.全力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外部... 2023年,南水北调处在厅党组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站在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履职尽责,扎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外部保障和配套工程安全运行监管相关工作。1.全力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外部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供水保障 安全供水 配套工程 党组领导 外部保障 运行监管
下载PDF
基于全气象参数的南水北调中线冬季水气热交换模型
12
作者 潘佳佳 郭新蕾 +3 位作者 王涛 付辉 陈玉壮 李明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9,201,共12页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体表面热交换精细模拟技术欠缺和多气象因素相互作用机理不明等关键问题,考虑太阳高度角、日照时间、云层遮挡和反照率等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并综合分析水体吸收、反射和发射的净长波辐射、涵盖水体蒸散发失热...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体表面热交换精细模拟技术欠缺和多气象因素相互作用机理不明等关键问题,考虑太阳高度角、日照时间、云层遮挡和反照率等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并综合分析水体吸收、反射和发射的净长波辐射、涵盖水体蒸散发失热、水面温差引起的热传导和降雪引起的失热,建立了基于全气象参数的大型明渠水气热交换数学模型。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后5年的冬季水温、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太阳辐射等原型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和模拟了典型年北拒马河、漕河渡槽和滹沱河倒虹吸等渠池的净热通量量值及其组分占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精细模拟不同渠池水体逐小时吸收的太阳辐射、释放的长波辐射、蒸发失热和水气热传导。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均显示中线干渠冬季以失热为主,其中太阳辐射对净热通量的贡献最大,其次分别为长波辐射、蒸散发失热、温差引起的热传导,占比分别为43.1%、30.9%、17.2%和8.8%。本文量化了中线干渠冬季热通量组成,为进一步研究中线水温冰情精细模拟和输水能力提升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交换 全气象要素 南水北调中线 冬季输水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丰枯遭遇
13
作者 陈茜茜 屈艳萍 +1 位作者 吕娟 张学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目的]基于1950—2022年时间序列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旨在保障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 [目的]基于1950—2022年时间序列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旨在保障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云模型以及Copula函数等方法,分析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变化趋势以及丰枯遭遇特征。[结果]①1950—2022年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分别按照年降水量34.75和39.35mm/(10a)幅度减少,水源区年降水量存在43a的主周期,受水区年降水量存在55a的主周期。②云模型隶属云图夏季降水量分布不均且离散程度较高,而冬季分布均匀且较集中。③调水不利的组合汛期和非汛期遭遇频率分别为23.15%和25.92%。[结论]水源区和受水区年降水量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水源区丰枯交替变化显著;南北丰枯异步概率大于丰枯同步,同枯频率不高,有利于调水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政策和技术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工程的规划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云模型 丰枯遭遇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典型泵站运行效率模拟模型
14
作者 杨靖仁 王超 +1 位作者 雷晓辉 何中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8-398,共11页
泵站机组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泵站运行理论效率与实际效率误差较大。针对泵站机组运行效率精准模拟难题,运用基于高价多项式回归、回归树、多元线性回归、向量机回归、高斯过程回归、神经网络的10个回归算法,建立泵站机组效率模拟... 泵站机组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泵站运行理论效率与实际效率误差较大。针对泵站机组运行效率精准模拟难题,运用基于高价多项式回归、回归树、多元线性回归、向量机回归、高斯过程回归、神经网络的10个回归算法,建立泵站机组效率模拟模型并开展对比分析,优选出有效的泵站运行效率模拟建模方法。讨论分析采用“上下游水位+流量”代替传统“扬程+流量”开展泵站运行模拟的效果。以南水北调东线邳州站和遂宁二站共8台机组的历史数据开展实例分析,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方法中,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模型在均方根误差(ERMS)、平均绝对误差(EMA)、均方误差(EMS)、决定系数(R2)和最大个体误差(EMI)指标上综合表现最佳,R2逼近0.95;使用站上、站下水位代替传统的扬程对模型进行训练,所有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整体有所改善。综合来看,使用GPR模型并使用上游、下游水位代替扬程进行模拟效率表现最好,以邳州站4号机为例,可将模拟效率的EMA和EMI分别从16.49%和20.40%减少至0.41%和2.30%,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可为我国调水工程泵站经济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高斯过程回归 泵站效率模拟 南水北调东线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建筑物整流累积效应研究
15
作者 陈晓楠 白一墨 +4 位作者 胡羽蝶 曾诚 夏悦玥 尹雨然 王玲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5,98,共6页
为分析输水建筑物整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能力的影响,以陶岔渠首闸至十二里河渡槽渠段为例,建立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其中渠道段采用一维模型,4个输水建筑物段(刁河渡槽、湍河渡槽、严陵河渡槽和淇河倒虹吸)采用二维模型,利用多年... 为分析输水建筑物整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能力的影响,以陶岔渠首闸至十二里河渡槽渠段为例,建立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其中渠道段采用一维模型,4个输水建筑物段(刁河渡槽、湍河渡槽、严陵河渡槽和淇河倒虹吸)采用二维模型,利用多年实测数据对耦合模型进行率定。分别对无整流方案和15种整流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整流方案对上下游的影响,进而确定水头损失最小的整流方案。结果表明:单体整流影响范围为建筑物上下游3~5 km,多个建筑物整流的累积效果小于单个建筑物整流效果的线性叠加;对渠段中间2个输水建筑物(湍河渡槽、严陵河渡槽)进行整流的效果优于对上下游2个输水建筑物(刁河渡槽、淇河倒虹吸)进行整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建筑物 整流 累积效应 数值模拟 一二维耦合模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
16
作者 张丰搏 胡鹏 +3 位作者 闫龙 唐家璇 闫肖瑶 王玉莲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评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2年7月(汛期)和11月(非汛期)开展监测采样工作。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 为评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2年7月(汛期)和11月(非汛期)开展监测采样工作。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水源区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多元排序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45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5纲10目32科44属,其中优势种8种,所有优势物种出现频率均大于50%,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一致性较高;水源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4.01、1.68、0.61;多数采样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呈纠缠态势,其丰度和生物量累积百分比的差值面积在0附近波动,群落以小个头物种为主;优势种以耐污值低的敏感种类为主,说明河流几乎不受污染,水体清洁;pH值是影响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指数 ABC曲线 环境驱动因子
下载PDF
新形势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慧调度的研究框架思考
17
作者 吴永妍 陈晓楠 +3 位作者 陈根发 段文刚 黄会勇 冯志勇 《中国水利》 2024年第4期67-72,21,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慧调度是新形势下实现精确精准调水、支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系统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的运行条件变化,提出了新形势下中线工程智慧调度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内容:要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慧调度是新形势下实现精确精准调水、支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系统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的运行条件变化,提出了新形势下中线工程智慧调度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内容:要在研究复杂调水系统多水源多用户水资源均衡调配方法基础上,研发中线工程多场景输水智慧调控技术、事故智能预警与精细控制技术体系、决策支持平台,形成中线工程调度的科学决策管理模式,为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智慧调度管理提供科学应用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智慧调度 输水调控 多水源均衡
下载PDF
投加次氯酸钠对南水北调终端泵站调蓄池内水质影响研究
18
作者 陈婷 穆艳宇 +2 位作者 许嘉慧 路桢 翟洪艳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运行,输水末端调节池内逐渐出现了藻类增殖和泥沙淤积的问题。管理单位拟采用投加次氯酸钠的方法抑制藻类增殖、淤泥上浮,但加氯对水质、悬浮物和淤泥的影响是未知的。因此探究了不同加氯量对不同深度水质、...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运行,输水末端调节池内逐渐出现了藻类增殖和泥沙淤积的问题。管理单位拟采用投加次氯酸钠的方法抑制藻类增殖、淤泥上浮,但加氯对水质、悬浮物和淤泥的影响是未知的。因此探究了不同加氯量对不同深度水质、对悬浮物、淤泥沉淀特征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氯虽然造成水中悬浮颗粒的暂时升高,但同时提高了悬浮物的沉降速度,且加氯量越大,悬浮物沉降速度越快。加氯能减少出水中有机物含量但不会增加其浊度,使出水水质更好。次氯酸钠直接和淤泥接触后,会轻微破坏淤泥表面的有机物、藻类等微生物的附着状态,使淤泥有机质释放到上清液,总有机碳浓度显著升高。淤泥溶液加氯能够造成浊液层颗粒增加,但是此类颗粒的沉降速度也被加快,加氯并不影响出水中的浊度,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低于检出限。加氯后淤泥颗粒粒径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藻类 加氯 供水安全 污泥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径流的影响
19
作者 樊迪 曾思栋 +2 位作者 刘欣 阳林翰 夏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4-202,共9页
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对其调水规划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种SSPs-RCPs情景下CMIP6中12个全球气候模式的输出结果,驱动DTVGM模型研究21世纪气候变化对西线工程水源区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 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对其调水规划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种SSPs-RCPs情景下CMIP6中12个全球气候模式的输出结果,驱动DTVGM模型研究21世纪气候变化对西线工程水源区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2021—2100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3个水源区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均较基准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增幅随着辐射强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金沙江水源区年径流量及年代际径流量变化较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未来各月平均径流也呈现出随年代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月份增幅存在差异,枯水期月径流量相对基准期的变化较小,丰水期增量较大。根据径流与气温、降水相关分析结果,径流量对降水的改变更为敏感,降水量的变化始终对径流具有显著影响,气温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随辐射强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大。研究结果可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及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变化 DTVGM模型 CMIP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20
作者 刘钢 李睿萌 +1 位作者 段睿睿 牛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突发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须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问题。针对应由中线局承担责任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突发水污染场景,从多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出发,明确了中线局向... 突发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须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问题。针对应由中线局承担责任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突发水污染场景,从多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出发,明确了中线局向纳污地政府提供生态补水的突发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中线局与纳污地政府合作联盟的纳什议价模型,并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补水天数与纳污总损失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伴随纳污总损失逐步增大,中线局议价能力对补水天数的影响能力呈现出边际递减特征。②中线局生态补水成本与生态补水天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随着中线局议价能力的增强,生态补水成本的规模效益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③在一定的生态补水规模范围内,中线局与纳污地政府能够达成有效的合作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突发水污染 纳什议价博弈 生态补偿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