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汉国宫殿十六狮柱础石 被引量:2
1
作者 乔娇 《大众考古》 2015年第5期70-73,共4页
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的一方政权。文献记载,南汉国王宫位于都城兴王府北部,即今广州老城区,修建有乾和殿、玉堂珠殿、昭阳殿、文德殿等多座宫殿,考古发掘印证了文献的记载。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在临近北京路的中山四路西... 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的一方政权。文献记载,南汉国王宫位于都城兴王府北部,即今广州老城区,修建有乾和殿、玉堂珠殿、昭阳殿、文德殿等多座宫殿,考古发掘印证了文献的记载。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在临近北京路的中山四路西段,发掘出南汉国一、二、三号宫殿基址和池苑等重要遗迹,叠压着南越国宫署遗迹,出土大量精美的石、砖、瓦建筑构件,其中三号宫殿特大型十六狮柱础石更是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汉国 柱础 建筑构件 五代十时期 文德殿 昭阳殿 珠殿 石雕艺术 池苑 考古发掘
下载PDF
五代南汉国钱币概述
2
作者 施梵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5期223-224,共2页
南汉是岭南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相较于五岭以北的战火频发,岭南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南汉国虽然只有短短50余年,却发行了一整套的货币,包括铜钱、铅钱、银锭等。本文尝试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对... 南汉是岭南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相较于五岭以北的战火频发,岭南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南汉国虽然只有短短50余年,却发行了一整套的货币,包括铜钱、铅钱、银锭等。本文尝试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对南汉国发行的钱币进行梳理,管窥南汉国经济发展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南汉国 钱币
下载PDF
南汉国一号宫殿发掘与初步复原
3
作者 胡建 《广州文博》 2023年第1期177-194,共18页
一、南汉国一号宫殿的发现2000年南越国宫署遗址试掘时发现南汉国宫殿(编号F14),受限的面积内有10个磉墩,并且对7号磉墩进行解剖[1]。2003年正式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时,共发现了南汉国宫殿24个磉墩,实际应该是26个,其中2个位于邻居院墙... 一、南汉国一号宫殿的发现2000年南越国宫署遗址试掘时发现南汉国宫殿(编号F14),受限的面积内有10个磉墩,并且对7号磉墩进行解剖[1]。2003年正式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时,共发现了南汉国宫殿24个磉墩,实际应该是26个,其中2个位于邻居院墙内未发掘;正式将原号F14更名为南汉国一号宫殿,宫殿的地面基本毁坏,仅有的磉墩分布是东西6列,南北6排。由磉墩的分布和排列可知南汉国一号宫殿为一个平面略近方形的大型台基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5间。在该宫殿南侧发现南北2列相对较小的磉墩,东西两侧各列4个,对称分布于宫殿前中轴线[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汉国 面阔 对称分布 中轴线 宫殿 南越宫署遗址 发掘
原文传递
青釉兽面纹瓦当背后的南汉国
4
作者 范彬彬 《美成在久》 2023年第4期63-71,共9页
广州自古就是岭南一带的中心城市,于10世纪成为南汉国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广州多次出土南汉国的青釉兽面纹瓦当。这些造型精美、釉色圆润的青釉兽面纹瓦当曾经为何人所用?何处使用?又为何以兽面纹装饰且施以青釉?本文为上述... 广州自古就是岭南一带的中心城市,于10世纪成为南汉国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广州多次出土南汉国的青釉兽面纹瓦当。这些造型精美、釉色圆润的青釉兽面纹瓦当曾经为何人所用?何处使用?又为何以兽面纹装饰且施以青釉?本文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面纹瓦当 南汉国 青釉 文化遗存 都城
原文传递
南汉国女官研究
5
作者 乔玉红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0-83,192,共4页
南汉国的女性在岭南历史上极具特色,有着极强的参政、预政风气,形成南汉历史上一道独特景观。这些女性大多才华横溢,身居高位,在朝堂之上拥有掌控政权的能力,给南汉政权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成为后世评说的目标。
关键词 南汉国 女官制度 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南汉国主刘(龙天)简论
6
作者 曾国富 《广东史志》 1994年第3期69-72,共4页
刘(龙天)(又名刘岩、刘陟、刘龚),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龙天)以广州为兴王府,“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曰乾亨。……立三庙,置百官”建立了割据岭南的封建政权,辖属四十七州,领有今广东、广西之地。次年,刘(龙共)
关键词 南汉国 五代时期 贞明 刘隐 杨洞潜 建立者 光裔 刘龚 中原王朝 唐末五代
原文传递
广州出土五代南汉国名臣李纾墓志铭考略
7
作者 陈鸿钧 《广州文博》 2021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此为近年广州考古所见南汉国最重要的一处墓茔,墓主李纾,唐代皇室申王、惠庄太子之裔孙。唐末世乱,举家南迁后辅佐岭南藩镇刘氏,官至南汉太中大夫、兵部侍郎等职。墓志文反映了晚唐北人南迁的史实,以及南汉建国官制情况。此志补充了南... 此为近年广州考古所见南汉国最重要的一处墓茔,墓主李纾,唐代皇室申王、惠庄太子之裔孙。唐末世乱,举家南迁后辅佐岭南藩镇刘氏,官至南汉太中大夫、兵部侍郎等职。墓志文反映了晚唐北人南迁的史实,以及南汉建国官制情况。此志补充了南汉史籍之阙略,亦据以正《通鉴》载记之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十 墓志铭 《资治通鉴》 《十春秋》 南汉国
原文传递
广州读史
8
作者 黄国钦 《城市地理》 2019年第11期109-109,共1页
广州的历史,说起来有点意思,历经“三朝十帝”:南越国,历五帝;南汉国,历四帝;南明,历一帝。他们在兵荒马乱中顺应形势,择地举旗,挥写史书。也有人说是“三朝十一帝”,认为南汉国历经了五帝。
关键词 南越 南汉国 五帝 南明 广州 史书
下载PDF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青釉陶纪年铭文排水管道探析
9
作者 王志华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86-91,共6页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在1995年至2009年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秦代、南越国、汉代至清代及民国时期各类遗迹。该遗址是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官署所在地,是广州2000多年...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在1995年至2009年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秦代、南越国、汉代至清代及民国时期各类遗迹。该遗址是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官署所在地,是广州2000多年来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和中国对外交往窗口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广州城建史、岭南早期开发史、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海上丝路开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针对遗址出土的一件南汉国时期刻划有纪年铭文的釉陶排水管道残件进行考察分析,考据南汉国王宫修筑情况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宫署遗址 南汉国 釉陶 纪年铭文 建筑构件
原文传递
广州市江燕路五代南汉乾亨九年墓 被引量:3
10
作者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易西兵(执笔者、拍摄) +4 位作者 饶晨(绘制) 曾凡华(绘制) 黄昌云(绘制) 关舜甫(拍摄) 韩继普(制作)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9,共7页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传统中心城区南部,是珠江前、后航道之间的一个江心岛。江燕路为海珠区西南部的一条交通干道,268号地块位于江燕路西段北侧,东邻宝岗大道、西邻工业大道(图一)。地块所在地势较高,原为低矮山岗地貌,后在建设厂房和城市...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传统中心城区南部,是珠江前、后航道之间的一个江心岛。江燕路为海珠区西南部的一条交通干道,268号地块位于江燕路西段北侧,东邻宝岗大道、西邻工业大道(图一)。地块所在地势较高,原为低矮山岗地貌,后在建设厂房和城市改造过程中被挖低,原地貌已发生较大改变。这一带是广州市重要的古文化遗存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曾发现汉墓多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江燕路 纪年墓 合同券 地券 五代南汉国
原文传递
广州富力唐宁花园五代南汉大宝三年墓 被引量:3
11
作者 易西兵 马建国 +6 位作者 廖明全 黄昌云 夏云冬 张艳平 范欣智 关舜甫 韩继普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1,F0002,F0003,共7页
五代南汉大宝三年墓位于广州古城区西北郊,2011年7月发掘。该墓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以早期墓砖结砌,四壁共有12个壁龛。墓内随葬青釉瓷四耳盖罐、青釉瓷四耳罐、铜钱、银钗和石质买地券等器物。买地券是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方五代... 五代南汉大宝三年墓位于广州古城区西北郊,2011年7月发掘。该墓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以早期墓砖结砌,四壁共有12个壁龛。墓内随葬青釉瓷四耳盖罐、青釉瓷四耳罐、铜钱、银钗和石质买地券等器物。买地券是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方五代南汉时期买地券。由券文可知,墓主人刘氏二十四娘葬于南汉大宝三年(960年),这是继南汉康陵之后第二座有明确纪年的五代南汉墓葬,具有重要的断代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五代南汉国 墓葬 买地券
原文传递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钱币及相关问题研究
12
作者 李灶新 《中国钱币》 2019年第6期21-27,共7页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与中山五路交汇处的北侧,地处广州老城中心区。文献资料记载,这里既是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也是广州(秦汉时名番禺)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建城以来历代郡、县、州、府、道...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与中山五路交汇处的北侧,地处广州老城中心区。文献资料记载,这里既是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也是广州(秦汉时名番禺)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建城以来历代郡、县、州、府、道、路等治所的官署所在地。自1975年以来至2009年,在遗址区内陆续发掘出南越国宫苑、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以及历代官署建筑基址等遗迹,出土大量战国秦汉至明清及近代的钱币[1],是研究广州城建开发史和岭南地区两千年来货币流通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 五代十 建筑基址 南汉国 秦汉至明清 文献资料 钱币 岭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三朝古都给广州留下了什么
13
作者 陈泽泓 《羊城今古》 2004年第1期27-32,共6页
古都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
关键词 广州市 历史文化 南越 南汉国 南明朝
原文传递
芳林十里水流香——赵翼《花田》诗赏析
14
作者 钟贤培 《岭南文史》 1992年第1期43-44,共2页
十里芳林傍水涯,当年曾是玉钩斜。美人死后为香草,醉守来时正好花。满地种珠夸老围,千筐带露入豪家。鳖娘头上微风过,句尽游人是■鸦。广州四季如春,花木葱苍,素有花城的美誉。广州还有一个千余年历史的以种花为业的花田。花田,在现在... 十里芳林傍水涯,当年曾是玉钩斜。美人死后为香草,醉守来时正好花。满地种珠夸老围,千筐带露入豪家。鳖娘头上微风过,句尽游人是■鸦。广州四季如春,花木葱苍,素有花城的美誉。广州还有一个千余年历史的以种花为业的花田。花田,在现在广州市西南郊芳村花地一带。花田的得名,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南汉书》记载,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争频仍,天下大乱,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国,就是十国之一。在南汉后主刘(金长)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司花宫女,年轻貌美,被刘(金长)选入宫中,封为美人。这位美人喜欢戴素馨花,人们就称她为素馨。紊馨死后,葬在广州兴王府西北郊,后主命人在她的坟上遍植素馨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钩斜 芳林 南汉 南汉国 花城 军阀割据 主命 卖花声 性灵诗派 三半老人
原文传递
Transition of human diet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Shenmingpu Site, Henan,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ies 被引量:10
15
作者 HOU LiangLiang WANG Ning +3 位作者 Lu Peng HU YaoWu SONG GuoDing WANG ChangS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975-982,共8页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 to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i.e., from rice-millet ba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 to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i.e., from rice-millet based agriculture to rice-millet-wheat based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variation of human diets 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iets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the C and N stable isotopes from human and animal bones at the Shenmingpu site (SMPS), Xichu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If some outliers (M34, M36, M102) were excluded, the mean δ13C value ((-16.7±0.8)‰, n=15) of humans in Hart Dynasties was dramatical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Warring States ((-12.7±0.8)‰, n=14), indicating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wheat, especially wheat, had been more widely popularized in Han Dynasties. Meanwhile, the range of 615N values of humans (6.6‰-9.3‰) in Hart Dynasties was narrower than that of the Warring States (6.2‰-10.4‰), suggesting that the animal protein resources in human foods during Han Dynasties were more concentrated. The transition of human diets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SMPS were due to more stable society, the carryout of new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agri- cultural tools in Han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mingpu site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ies C and N stable isotopes palaeodie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