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种占域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万雅琼 郭伟波 +2 位作者 吴军 李莉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73-679,共7页
占域模型是用于估算某个区域被目标物种所占据的比例,从而进一步估算物种的丰度、预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了解群落结构的一种模型。主要介绍了占域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类型、基本参数、模型选择及适用范围,总结了占域模型的研究和应... 占域模型是用于估算某个区域被目标物种所占据的比例,从而进一步估算物种的丰度、预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了解群落结构的一种模型。主要介绍了占域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类型、基本参数、模型选择及适用范围,总结了占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目前,对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仍以国外学者居多,但近年来国内一些调查、监测工作中也有初步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型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协变量的引入、探测率的异质性、不完全的探测和观测值的缺失等,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定的解释。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占域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计划中,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域模型 占域 探测率 协变量
下载PDF
基于占域模型的中国珲春地区人虎冲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日 靳勇超 +3 位作者 朱世兵 李冬伟 孙权 张明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人虎冲突是全球野生虎(Panthera tigris)保护和种群恢复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人虎冲突的分布特征是开展冲突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珲春地区是东北虎(P. t. altaica)从俄罗斯向中国扩散的重要廊道,随着东北虎种群数量的逐步增加,该... 人虎冲突是全球野生虎(Panthera tigris)保护和种群恢复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人虎冲突的分布特征是开展冲突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珲春地区是东北虎(P. t. altaica)从俄罗斯向中国扩散的重要廊道,随着东北虎种群数量的逐步增加,该地区的人虎冲突特征亟需开展研究。本文以2016―2020年珲春地区的人虎冲突事件为基础,基于占域模型分析获得人虎冲突发生位点的特征,探究了坡向、海拔、距猎物距离等12个因素对人虎冲突的影响。结果显示,259起人虎冲突均为虎捕食家畜事件,其中东北虎捕食牛的事件约占90%,且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7月。从特征来看,坡向(∑w_(i)=0.44)、猎物分布(∑w_(i)=0.28)、海拔(∑w_(i)=0.18)和距针阔混交林的距离(∑w_(i)=0.13)对人虎冲突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影响。人虎冲突在中海拔的阴坡、针阔混交林和猎物活动频繁的区域占域率更高。未来珲春地区应从加强放牧管理、划分不同等级的人虎冲突管理范围和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等方面来缓解人虎冲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人虎冲突 占域模型 珲春地区
下载PDF
占域模型的原理及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肖文宏 束祖飞 +4 位作者 陈立军 姚武韬 马勇 张应明 肖治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9-256,共8页
占域模型解决了探测率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所需数据要求简单,具有数据来源广泛、经济高效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在野生动物监测和研究中。本文综述了占域模型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并以红外相机数据为基础,总结... 占域模型解决了探测率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所需数据要求简单,具有数据来源广泛、经济高效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在野生动物监测和研究中。本文综述了占域模型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并以红外相机数据为基础,总结了占域模型所要求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流程和基本原则,同时以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面狸(Paguma larvata)作为研究案例,展示了占域模型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根据近年来的发展和应用,总结了占域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野生动物 数据分析 占域模型 探测率 花面狸
原文传递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雪豹占域率及种群数量估计
4
作者 李彦知 姜楠 +7 位作者 马存新 贾丁 高雅月 黄红 赵翔 史湘莹 李雪阳 吕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28,共12页
雪豹(Panthera uncia)广泛分布在中亚高山地带,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祁连山地区是全球雪豹景观保护单元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青海片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状态尚缺乏了解。2018—... 雪豹(Panthera uncia)广泛分布在中亚高山地带,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祁连山地区是全球雪豹景观保护单元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青海片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状态尚缺乏了解。2018—2021年,本研究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疏勒河源区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利用单物种多季节占域模型分析了2019—2021年每年冬季的雪豹占域率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标记重捕模型估计了雪豹种群数量。2018—2021年,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为37614 d,获取雪豹独立捕获674次。占域模型显示,2019—2021年1—3月的雪豹平均占域率为0.50±0.11,年份间的定居率为0.25±0.08,局部灭绝率为0.11±0.08。雪豹占域率主要受到海拔的负向影响(β=-1.20±0.58,P=0.04),以及岩羊(Pseudois nayaur)相对多度指数的正向影响(β=1.83±1.05,P=0.08),海拔的影响结果与以往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形和猎物资源分布相关。调查期间累计记录88只雪豹独立个体,标记重捕模型显示,2019—2021年雪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6±7)只、(16±4)只和(22±5)只,稳定记录的个体占比少,可能与祁连山位于雪豹种群的沟通廊道上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密度与公园内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应整合国家公园各区域雪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整体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祁连山 种群数量 占域模型 红外相机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猪獾种群密度、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特征
5
作者 王扬 厉亮 +6 位作者 郑南忠 俞遴 童根平 付文燕 宋虓 赵闪闪 徐爱春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中型食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上层消费类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为鼬科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较高位置,然而关于其种群密度、日活动节律及栖息地利用特... 中型食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上层消费类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为鼬科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较高位置,然而关于其种群密度、日活动节律及栖息地利用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进行3年调查,累积118800个工作天数。利用随机相遇模型估算了猪獾种群密度,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分析了猪獾与同域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并通过构建单物种占域模型评估了猪獾的栖息地利用特征。研究表明:(1)猪獾在清凉峰保护区内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26±2.97)只,并存在季节和年际间变化。(2)猪獾偏好晨昏活动,与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与黄鼬(Mustela sibirica)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较高。(3)占域模型结果表明,猪獾在繁殖季倾向栖息在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且气温正向影响其栖息地利用;在非繁殖季,猪獾偏好在缓坡、距居民区较近以及气温较高区域活动。本研究扩展了对猪獾野外生态习性的了解及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其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食肉动物 占域模型 随机相遇模型 核密度指数 鼬科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大中型兽类空间占域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万雅琼 李佳琦 +3 位作者 徐海根 李晟 张明明 刘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9-1615,共7页
占域模型可用于大中型兽类的红外相机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某个物种占据研究区域或适宜栖息地的比例、空间分布,同时可以评估环境因素对物种占域状态的影响。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占域模型可用于大中型兽类的红外相机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某个物种占据研究区域或适宜栖息地的比例、空间分布,同时可以评估环境因素对物种占域状态的影响。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红外相机40台,其中梵净山拍摄到4目12科22种兽类,赤水拍摄到4目10科19种兽类。2个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物种均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对以上4个物种进行占域模型分析,了解物种占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藏酋猴、野猪、小麂和毛冠鹿占域率分别为0.67、0.53、0.37、0.58,探测率分别为0.20、0.21、0.31、0.27。藏酋猴的占域受海拔和坡度的负向影响,受灌木盖度的正向影响;野猪的占域与灌木盖度和坡度呈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小麂的占域与海拔和灌木盖度呈负相关,其中海拔影响较小,坡度对其占域有一定正向影响;毛冠鹿的占域与灌木盖度呈正相关,与坡度呈负相关。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了占域模型的应用范围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将该方法应用于更广泛的研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兽类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占域 探测率 生境使用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花面狸活动节律及占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笑颖 李佳琦 +6 位作者 万雅琼 李言阔 单继红 王振宇 邵瑞清 张超 马钲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9-550,共12页
为了解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生境选择情况,2017年2月—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面狸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其活动节律,并利用占域模型分析... 为了解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生境选择情况,2017年2月—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面狸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其活动节律,并利用占域模型分析了其生境选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除桃红岭保护区外花面狸的年活动节律均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总体上夏季活动最频繁,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活动最少;但九岭山保护区的花面狸春季活动最频繁.2)花面狸呈现出明显的夜行性,活动高峰期为18:00~6:00,且春季和冬季、夏季和冬季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重叠系数在春季和夏季最高.3)占域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九岭山和齐云山保护区花面狸占域率的主要因素是植被增强型指数(EVI),占域率随EVI的增大而增大;对桃红岭保护区花面狸占域率影响相对较大的是坡度,且占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花面狸 活动节律 占域模型
下载PDF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种兽类占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伟成 郑子洪 +5 位作者 刘菊莲 王宇 杨晓君 黄林平 丁平 曾頔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8-386,共9页
我国是世界上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濒危兽类分布的大国。了解濒危兽类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然而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编目,探讨多个... 我国是世界上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濒危兽类分布的大国。了解濒危兽类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然而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编目,探讨多个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6种濒危兽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占域模型评估这些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平均占域率最高(48.62%),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平均占域率最低(2.14%);豹猫的平均探测率最高(22.95%),藏酋猴探测率最低(1.75%)。其中,海拔是影响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占域率的重要因素,而100 m内是否有水源则是影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中华鬣羚和豹猫探测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海拔是影响九龙山地区濒危兽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水源则是影响监测效率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后续的监测和管理中,我们应针对这些因素开展监测和保护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域模型 空间分布格局 红外相机 濒危兽类监测 环境因素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小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2
9
作者 马钲焱 李佳琦 +6 位作者 万雅琼 李言阔 单继红 王振宇 邵瑞清 张超 李笑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麂进行了监测,每个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量均为60台,相机工作日分别为9692、9659、14582 d,小麂的独立有效照片数分别为603、665、1032张,并运用单季节占域模型估算了各地区小麂的占域率和探测率,分析了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及距水源地距离等环境变量对小麂活动规律以及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小、植被指数较低、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齐云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植被指数较高、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小麂为明显的晨昏性动物,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7:00—19:00。其日活动节律在齐云山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则无显著季节差异,各保护区之间的年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麂的活动节律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进一步了解小麂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习性,为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占域模型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10
作者 韩一敏 肖梅 +7 位作者 何梦楠 李明富 侯蓉 吴鹏程 何芳 谌利民 胡杰 陈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10,共13页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偶蹄类动物 季节性 活动节律 空间利用 占域模型
下载PDF
西藏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分布现况、栖息地影响因素及时空生态位关系
11
作者 李雪阳 何彦瑾 +7 位作者 陈熙尔 依严 黄红 董正一 边巴扎西 赵翔 史湘莹 吕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94,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839个有...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839个有效工作日。共记录到6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为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猞猁(Lynx lynx)、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uncia)和棕熊(Ursus arctos)。针对独立捕获次数较高的雪豹和狼,本研究通过构建占域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其占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雪豹在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占域率为0.66±0.21,狼的平均占域率为0.33±0.20;狼的占域率主要受崎岖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而雪豹的占域率主要受NDVI和距道路距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计算Pianka指数和日活动节律核密度估计,对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除狼和猞猁外(Pianka指数为0.61),各物种之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低(Pianka指数为0.00~0.36);雪豹和狼的活动节律重叠度为0.91,活动模式高度一致(95%CI:0.86~0.96,P=0.14);而棕熊与雪豹(P=0.003)及狼(P<0.001)的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时空生态位的分离可能是维持该区域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补充了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本底信息,发现在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并通过栖息地利用和时空生态位关系的分析为怒江上游区域的保护管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肉动物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下载PDF
阿尔金山山脉东段雪豹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
12
作者 王天晖 马永胜 +5 位作者 吴昊 贺孜尔汗·萨塔尔 胡阿提·哈比亚西 高帅帅 张宇 李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9-737,共9页
了解阿尔金山山脉东段雪豹(Panthera uncia)的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为雪豹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利用59台红外相机在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开展雪豹旱季和雨季活动节律调查,利用占域模型分析雪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了解阿尔金山山脉东段雪豹(Panthera uncia)的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为雪豹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利用59台红外相机在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开展雪豹旱季和雨季活动节律调查,利用占域模型分析雪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红外相机累计工作37760个相机日,共在28个点位监测到雪豹活动,获得545张独立有效照片。(2)在旱季拍摄到472张雪豹独立有效照片,明显高于雨季(73张);11月拍摄最多(105张)。(3)雪豹在旱季呈现明显的晨昏时段活动,活动高峰出现在09:00和19:00左右,傍晚活动高于清晨;在雨季日活动节律主要表现为夜间偏晨昏,活动高峰出现在08:00和22:00左右。(4)阿尔金山东段雪豹的平均占域率(ψ)为0.699±0.07,平均探测率(Pr)为0.083±0.005。海拔(Dem)对雪豹占域率有正向影响(β=2.272±2.779),降水量(Pre)对其占域率有负向影响(β=-0.331±0.779)。本研究初步填补了阿尔金山山脉雪豹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雪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及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红外相机技术 占域模型 活动强度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空间分布格局
13
作者 李生强 廖光炯 +5 位作者 孟庆玉 贺飞 彭波 伏勇 雷小军 任婷婷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 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临近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以期利用监测数据来评估红腹角雉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间共计32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97个公里网格,共计约9560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77个公里网格下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影像,独立有效记录608次。研究发现,红腹角雉的网格占有率为39.09%,不同功能区域均有分布和集群活动,集群数量为(2~3只);红腹角雉的平均探测率为0.12,平均占域率为0.13,占域率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β=-0.287,SE=0.283)的增大而减小,随着NDVI(β=0.057,SE=0.179)的增大而增大,探测率随着NDVI(β=0.023,SE=0.109)和海拔(β=0.016,SE=0.096)的增大而增大;红腹角雉在6种植被类型下均记录到其分布,在落叶阔叶林(1.00)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60)下的拍摄率最高;红腹角雉在保护区的分布海拔跨度为1518~3543 m,在1518~2000 m海拔段拍摄率最高(1.14)。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同步绘制了保护区全域公里网格下的独立有效记录分布图、单网格集群分布图、占域分布图,直观展现物种的具体分布情况,也助力物种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国家级保护区 红腹角雉 红外相机 空间分布格局 占域模型 分布图
下载PDF
白鹇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伟 宋新航 +3 位作者 上官海平 王濡格 梁夏琼 黄琰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0-638,共9页
探究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为保护提供科学参考。2019年8月—2020年7月,利用红外相机分析了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 探究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为保护提供科学参考。2019年8月—2020年7月,利用红外相机分析了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共布设红外相机101台,有效工作日32 825 d,白鹇有效照片2 249张,人类活动有效照片147张;白鹇的占域率随距道路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探测率随人口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随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回避-吸引指数显著大于1(P<0.05),白鹇再次出现在相同区域的时间间隔随人类活动的出现而显著延长;白鹇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指数较高但仍有显著的时间分化(P<0.05);相比于无人类活动的位点(n=52),在有人类活动的位点中(n=37),白鹇日活动高峰(07∶00—08∶00)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P<0.05),明显回避了人类日活动高峰(09∶00—10∶00)。这表明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了白鹇在空间和时间上对栖息地的利用,管理部门应着手限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回避-吸引指数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主要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丞 冉伟 +6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粟海军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4-142,共9页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设20台,并基于占域模型研究了4种主要雉类的栖息地选择模式。【结果】1)红外相机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82张,记录到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7种雉类。2)占域模型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4种主要雉类的占用率的主要因素,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3种雉类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而红腹角雉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正相关,呈现不同的海拔分布格局。其中,灰胸竹鸡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 m以下,白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下,红腹锦鸡适应不同的海拔,红腹角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上。3)4种主要雉类表现出2种相异的植被类型选择模式,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明显倾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倾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针阔混交林。在坡度的选择上,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选择相似,与坡度表现明显的正相关;而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表现较弱的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在梵净山保护区利用占域模型探讨了4种主要雉类在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差异,初步揭示了在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共存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栖息地选择 雉类
下载PDF
吉林珲春保护区哺乳动物种间冷暖季空间共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铎 郎建民 +1 位作者 潘海峰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9-536,共8页
群落中多物种的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探索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理,本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应用自动相机技术共设置54个相机样点进行哺乳动物类群的监测,并采用占域模型( occ... 群落中多物种的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探索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理,本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应用自动相机技术共设置54个相机样点进行哺乳动物类群的监测,并采用占域模型( occupancy model )分析自然保护区内同域分布的哺乳动物类群冷暖季物种间空间共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捕食关系中,虎-马鹿、虎-野猪、豹-马鹿、豹-野猪、豹猫-松鼠、黄喉貂-东北兔、黄鼬-松鼠等物种对在暖季比冷季的物种互作因子( SIF ,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 )值显著上升;在竞争关系中,肉食动物物种对中的豹-豹猫、豹-黄鼬和赤狐-豹猫等的 SIF 值在暖季比冷季显著下降,草食动物物种对中的马鹿-野猪、马鹿-梅花鹿、野猪-梅花鹿和野猪-东北兔在暖季的 SIF 值比冷季显著上升。研究显示,珲春保护区内的哺乳动物空间共存关系在冷暖季间有着显著变化,肉食动物物种间多为在暖季 SIF 值较大,互作强度较强,趋向于空间分布上的重合,草食动物则多为在冷季中显现出这样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种间互作 季节变化 占域模型
下载PDF
四川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炜明 翁悦 +3 位作者 阿家 王敏 王琦 王放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77,共14页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红外相机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100台,获取19912个相机日的红外相机照片,在23个位点完成大灵猫的独立探测77次。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研究了大灵猫与同域小型食肉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构建占域模型评估了大灵猫的栖息地利用,并重点分析了大灵猫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为严格夜行性,与严格夜行性的花面狸(Paguma larvata)(Δ=0.88,P=0.290)和夜行偏晨昏性的猪獾(Arctonyx collaris)(Δ=0.80,P=0.056)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高,与夜行偏晨昏性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Δ=0.73,P=0.002)和严格夜行性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Δ=0.72,P<0.001)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昼行性的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Δ=0.19,P<0.001)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Δ=0.16,P<0.001)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低。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栖息地利用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潜在猎物相对多度呈正相关。在八月林区域大灵猫多分布于距离河流较近、乔木层较低矮的人工针叶林中,对竹林有明显的回避。同时,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多利用距离道路较近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但回避散养家犬的活动区域。本研究初步填补了近年对大灵猫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大灵猫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八月林保护区乃至更多区域的大灵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灵猫 占域模型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血雉与其捕食者黄喉貂的时空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芃 李晟 +3 位作者 陈红 黄豪 李艳红 胡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5-865,共11页
猎物与其捕食者间的种间关系对于维持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西南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中较常见的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及其捕食者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利用2018至2020年在四川栗... 猎物与其捕食者间的种间关系对于维持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西南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中较常见的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及其捕食者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利用2018至2020年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1个红外相机位点的调查数据(累计相机工作日为13790 d),量化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在时间维度上,采用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独立有效照片数n=156)与黄喉貂(n=98)的日活动节律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雉和黄喉貂在日活动高峰上存在明显的回避现象。在空间维度上,单物种占域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雉对位点使用的重要因子是海拔和距水源最近距离,影响黄喉貂占域的生境因子主要是坡度;单季节双物种占域模型的结果显示,(1)在物种作用和环境变量的影响下,黄喉貂存在时血雉对位点的占域率显著低于黄喉貂不存在时;(2)随着海拔的升高,黄喉貂与血雉的空间关系呈现出由分离(物种间的互作因子SIF值小于1)转为重合(物种间的互作因子SIF值大于1)的趋势。本文使用日活动模式和占域模型分析二者在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上的关系,初步揭示了血雉与其捕食者黄喉貂在时空上呈现不完全分化的特点,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猎物与其捕食者时空分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范例与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时空关系 种间关系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川西高原三种雉类与其捕食者赤狐的空间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邹博研 罗概 +2 位作者 朱博伟 冉江洪 房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8-926,共9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会受到种间相互作用(如捕食关系等)和环境变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阐明环境变量和种间相互作用对同域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对于理解群落聚集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了解川西高原常见雉类与捕食者的空间... 物种的空间分布会受到种间相互作用(如捕食关系等)和环境变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阐明环境变量和种间相互作用对同域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对于理解群落聚集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了解川西高原常见雉类与捕食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在川西高原84个红外相机位点获得的682张目标物种的独立照片,采用条件型双物种占域模型(conditional two-species occupancy model)在相机位点尺度评估了在川西高原广泛分布的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与其捕食者赤狐(Vulpes vulpes)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1)在物种作用和环境变量的共同影响下,赤狐和血雉(物种相互作用因子,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SIF=1.31±0.14)与赤狐和黄喉雉鹑(SIF=1.42±0.41)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趋于重合,赤狐和血雉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先重合后趋于分离的趋势,而赤狐和黄喉雉鹑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出由重合转为分离的趋势。赤狐与白马鸡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SIF=1),白马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环境因子影响,而赤狐对其没有影响。(2)3种雉类的探测率受物种作用的影响,在相机位点尺度上赤狐的存在减少了3种雉类的探测率(pB>rB)。本研究为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也为理解物种共存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捕食关系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原文传递
六盘山华北豹的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双贵 郭志宏 +7 位作者 顾伯健 李天醍 苏玉兵 马伯丞 管宏信 黄巧雯 王放 张卓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9-169,共11页
大型食肉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大部分大型食肉动物处在持续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之中,面临着急迫的研究与保护需求。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也是部分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中... 大型食肉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大部分大型食肉动物处在持续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之中,面临着急迫的研究与保护需求。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也是部分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中仅存的大型食肉动物,面临着生境破碎化等威胁。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了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的分布,通过构建占域模型分析了华北豹的栖息地利用,预测了华北豹的适宜栖息地,并评估了其生境破碎化格局。研究发现,华北豹在六盘山的平均占域率约为0.135。华北豹偏好植被发育成熟、地势崎岖、温度较低、远离农田和公路的栖息地,对于农田边缘和居民点等人类活动区域未显示出显著回避。研究识别的六盘山华北豹适宜栖息地主要沿六盘山东西两侧山脉分布,55%的适宜栖息地斑块位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地斑块面积平均为16 km^(2),最大达214 km^(2),约77%的栖息地斑块面积在10 km^(2)以下。研究表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华北豹现有的适宜栖息地,但仍存在栖息地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等关键限制因素。建议通过栖息地改造、人类活动管理等方式增强六盘山华北豹适宜栖息地斑块连通性;并通过推动华北豹跨省保护工作等举措促进华北豹种群扩散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豹 栖息地利用 红外相机 生境破碎化 占域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