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ure Geoscience:双俯冲系统使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速度加快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纪东 王艳茹 +2 位作者 Jagoutz O Royden L Holt A F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6期4-4,共1页
2015年5月4日,NatureGeo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双俯冲系统使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速度加快》(Anomalously fast convergence of India and Eurasiacaused bydouble subduction)的文章,指出地幔中的双重俯冲作用导致一个构造... 2015年5月4日,NatureGeo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双俯冲系统使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速度加快》(Anomalously fast convergence of India and Eurasiacaused bydouble subduction)的文章,指出地幔中的双重俯冲作用导致一个构造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之下俯冲,拖动着印度向北迁移,板块下沉的同时拉动与其连接的大陆。地质学家推断,两个板块的下沉提供了双倍的拖拽力,从而导致印度的漂移速度加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板块 俯冲作用 大陆 漂移速度 系统 fast 构造板块 地质学家
下载PDF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 被引量:55
2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2 位作者 莫宣学 段丽萍 廖忠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4-571,共8页
确定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构造问题,目前要准确界定两大陆的碰撞时代还存在不少困难。从碰撞定义出发,将发生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弧—陆、陆—陆碰撞行为划分为初始碰撞、主碰撞和后碰撞... 确定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构造问题,目前要准确界定两大陆的碰撞时代还存在不少困难。从碰撞定义出发,将发生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弧—陆、陆—陆碰撞行为划分为初始碰撞、主碰撞和后碰撞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一个作用过程,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综合分析最近古地磁、地层学、古生物学以及岩石学资料后,对两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限进行了讨论,指出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初始碰撞可能开始于白垩纪晚期,大约在70~65MaBP;然后主要从与碰撞事件有关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响应事件出发,初步分析了两大陆的主碰撞和后碰撞时限,提出主碰撞期出现在55~50MaBP前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行为结束于45~35MaBP,随后两大陆转为强烈的陆内汇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碰撞 主碰撞 后碰撞 碰撞时限 印度-大陆
下载PDF
印度陆块新生代两次仰冲事件及其构造驱动机制:论印度洋、特提斯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二七 孟恺 +2 位作者 许光 樊春 苏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67-1875,共9页
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印度洋扩张和特提斯洋闭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这3个板块的相互作用致使印度陆块发生过2次向北的仰冲:早期(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7Ma)仰冲受其超高速运动(>140mm/yr)的驱动,与特... 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印度洋扩张和特提斯洋闭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这3个板块的相互作用致使印度陆块发生过2次向北的仰冲:早期(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7Ma)仰冲受其超高速运动(>140mm/yr)的驱动,与特提斯之间产生的速度差致使两者间的边界发生破裂,密度小的印度陆块沿印度洋东经90°海岭和马尔代夫岛链向北仰冲到特提斯洋壳之上,两者的叠加导致印度陆块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增厚(~70km)并且沉积了一套造山磨拉石——柳曲砾岩;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之交,~25Ma)仰冲发生在碰撞后,由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沿主中央冲断带和藏南拆离断裂发生的垂向挤出,位于上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盖层同时发生重力垮塌,沿大喜马拉雅反冲断裂仰冲到冈底斯岩浆岩带之上并且造成后者的隆升和前陆下陷,其北缘充填了一套造山磨拉石沉积——大竹卡砾岩。这两次构造事件均受印度陆块的快速运动驱动。此外,在印度陆块超高速运动的挤压下,特提斯洋可能在早白垩世之后就停止了扩张,而老的洋壳不是俯冲消减了就是被仰冲的印度陆块掩盖了,这解释了为什么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只存早白垩世蛇绿岩。印度洋内东经90°海岭和马尔代夫岛链构成印度陆块的南东和南西边界,前者呈右行走滑,后者呈左行走滑,两者勾画出印度陆块向北漂移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板块 特提斯洋 大陆 陆块仰冲 地壳增厚 重力垮塌 磨拉石沉积
下载PDF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构造变形数值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开平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7-284,共8页
在全面考虑了大陆构造变形三重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用动态有限元法研究了藏东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大变形响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明显的纵向收缩变形,变形主轴多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但横向位移在总体上并不显著。其最大值... 在全面考虑了大陆构造变形三重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用动态有限元法研究了藏东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大变形响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明显的纵向收缩变形,变形主轴多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但横向位移在总体上并不显著。其最大值正位于红河和鲜水河断裂之间,这一结果论证了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可能是川滇菱形块体向南东运动的动力来源。红河、鲜水河、昆仑及阿尔金活断层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变形;而且,计算结果模拟出了红河断裂由左旋变为右旋,另3条断裂始终左旋的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拟 大陆碰撞 印度 大陆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南迦巴瓦地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印度与欧亚大陆古新世初期碰撞的构造及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进江 季建清 +2 位作者 钟大赉 桑海清 何顺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5-445,共1页
南迦巴瓦地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一由边界断裂围限的强烈变形变质地体,其东、西边界分别为左行为主的东久——米林断裂和右行的阿尼桥断裂,北边界由一系列北西向断裂组成,沿边界分布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日喀则群弧前沉积的残余。构造结... 南迦巴瓦地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一由边界断裂围限的强烈变形变质地体,其东、西边界分别为左行为主的东久——米林断裂和右行的阿尼桥断裂,北边界由一系列北西向断裂组成,沿边界分布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日喀则群弧前沉积的残余。构造结变质地体为印度大陆高喜马拉雅岩系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正负片麻岩,构造结外侧为欧亚大陆岩系。构造结西边界的东久——米林断裂为——北东走向左行剪切带,主要由强烈剪切变形形成的糜棱状岩石组成,运动性质为北西盘上升的左行逆冲;构造结内部构造形态为南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体系。边界断裂的走滑与构造结内部的缩短运动形式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地区 印度 大陆 古新世 碰掸 年代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6
作者 李琳琳 南素兰 +1 位作者 赵平 巩远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前南亚高压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联系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很少研究与南半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联系。因此主要应用相关、合成方法,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选取南亚高压中心区域平均的位势高度来指示南亚高压强度,探讨... 目前南亚高压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联系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很少研究与南半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联系。因此主要应用相关、合成方法,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选取南亚高压中心区域平均的位势高度来指示南亚高压强度,探讨对流层中高层欧亚大陆与南半球印度洋中、低纬地区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在高度场和温度场上呈现以热带为轴的对称结构,这与南亚高压密切相关,并且与异常的纬向-垂直环流密切相关。该环流圈减弱了北半球欧亚大陆区域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加强了南半球印度洋区域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因此,该环流圈可能是南北半球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通道",可以在欧亚大陆与南印度洋地区热量、能量等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青藏高原气候学 高压 青藏高原 对称结构 经向环流 大陆-南印度洋中低纬度
下载PDF
特约主题: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欧亚大陆东缘构造演化
7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编者按语:欧亚大陆东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所控制。然而,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作用是何时开始的?中生代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历史如何?这些问题一直存在较多争论。
关键词 大陆 板块俯冲 构造演化 古太平洋 东缘 太平洋板块 俯冲作用 中生代
下载PDF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远程效应”专栏寄语(附“纲领性工作图件”)
8
作者 董树文 高锐 +2 位作者 MSANTOSH VSANKOV 赵俊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6-229,共4页
伴随着五月的鸟语花香,“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栏目即将与大家见面。板块构造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但占地球表面积35%的大陆,其岩石圈的构造和变形并没有在板块构造理论中涉及,这... 伴随着五月的鸟语花香,“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栏目即将与大家见面。板块构造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但占地球表面积35%的大陆,其岩石圈的构造和变形并没有在板块构造理论中涉及,这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基础科学问题,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最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科学 大陆 基础科学问题 岩石圈 最佳场所
下载PDF
东北中生代增生杂岩及对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历史的制约 被引量:35
9
作者 周建波 蒲先刚 +3 位作者 侯贺晟 韩伟 曹嘉麟 李功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45-2856,共12页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吉林-黑龙江高压带分布在佳木斯-兴凯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具有高压变质带性质的缝合带,新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10~180Ma,表明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南北向古亚洲洋关闭和西向俯冲增生开始的关键时期。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则发育在佳木斯-兴凯地块东侧,并具体分为西部的跃进山杂岩和东部的饶河杂岩。新近发表的数据显示,跃进山杂岩就位时代为210~180Ma,这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的吉黑高压带形成时代相似。而饶河杂岩就位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最晚期就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137~130Ma)。因此,吉黑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为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中生代的俯冲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增生杂岩 古太平洋板块 造山带 俯冲-增生历史 大陆东缘
下载PDF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8
10
作者 袁炳强 Yvette H.Poudjom Djomani +2 位作者 王平 袁学诚 左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Te)是表示岩石圈强度的参数 ,计算该参数对研究岩石圈大规模构造 ,分析大陆板块内的均衡补偿机制有一定意义 .利用Forsyth提出的相关技术计算了北冰洋 -欧亚大陆 -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自黑水到泉州的Te 值 ....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Te)是表示岩石圈强度的参数 ,计算该参数对研究岩石圈大规模构造 ,分析大陆板块内的均衡补偿机制有一定意义 .利用Forsyth提出的相关技术计算了北冰洋 -欧亚大陆 -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自黑水到泉州的Te 值 .并分析了重力和地形波长的相关性特征 ,初步认为 :计算Te 值所选的每个数据块在短波长 (6 .6~ 10 0km)内岩石圈板块的强度足以平衡地形负载 ,重力和地形不相关 ;在长波长 (10 0~ 2 5 0km)内 ,地形及地下负载由弯曲模型补偿 ,岩石圈板块在地形及地下负载作用下而挠曲 .断面通过地段具有较低热流密度值的四川陆核有较高的Te 值 ,具有较高热流密度值的宁化、大田地区有较低的Te 值 ,反映了较高的热流密度值对应较低的Te 值 ;较低的热流密度值对应较高Te 值的关系 .Te 可分为南东低值段和北西高值段 .地壳厚度大体上与Te 值呈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北冰洋-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 大陆板块 重力 地形 均衡补偿机制
下载PDF
印支半岛及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
11
作者 P.Huchon 刘静 《地震地质译丛》 1995年第2期39-42,共4页
1.西藏东部的挤压变形虽然对大陆碰撞时各陆块的挤压变形量仍有有争议,但对喜马拉雅两个弧束周围的挤入所引起的应力和应变模式却无异议。
关键词 断层活动 印支半岛 印度大陆 大陆 碰撞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的运动及其与欧亚大陆东缘新生代伸展活动…
12
作者 Nort.,CJ 沈萍 《地震地质译丛》 1996年第3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太平洋 板块 大陆 构造运动 伸展活动
下载PDF
成吉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 怎独不取印度
13
作者 李问渠 《农家之友》 2014年第6期34-36,共3页
成吉思汗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各部落最终实现了统一,他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十分广阔,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 成吉思汗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各部落最终实现了统一,他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十分广阔,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尽管这个帝国十分庞大,但有一点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铁骑征战到了欧洲,唯独没有侵占离自己较近的印度国.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怀大志的成吉思汗怎么可能放弃征伐一个离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国呢?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印度 世界历史 蒙古 政治家 铁木
下载PDF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为何独不取印度?
14
《新农村(黑龙江)》 2013年第7期64-65,共2页
成吉思汗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各部落最终实现了统一,他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鞑靼、克烈、篾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 成吉思汗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各部落最终实现了统一,他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鞑靼、克烈、篾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蒙古高原 印度 世界历史 政治家 铁木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东部白垩纪两期伸展穹隆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伟 李金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03-2323,共21页
以变质核杂岩或伸展穹隆为代表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欧亚大陆东部广泛发育。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域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伸展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泛贝加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西部... 以变质核杂岩或伸展穹隆为代表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欧亚大陆东部广泛发育。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域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伸展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泛贝加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及华南中部带。与北美地区显著不同的是它们并非平行于俯冲带展布,而是呈面状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广大的地区,不仅发育在岩石圈薄弱带或造山带相关的构造单元之上,而且还发育在稳定的“克拉通”之上。这些穹隆构造记录了NW-SE向的区域伸展方向,构成了全球最大的伸展构造发育区。通过对各带伸展穹隆的结构样式、时空分布和发育过程的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将这些伸展穹隆分为早晚两期。两期伸展构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动力学机制的不同。早期伸展构造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其具有“对称性”、“等时性”和“等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动力学机制以“沉坠”作用(foundering)为主导,是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峰期响应。晚期伸展构造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时空分布上具有向S或SW迁移的规律,或指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roll-back)过程对欧亚大陆板块的渐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期伸展穹隆构造 白垩纪 大陆东部 板片沉坠 俯冲板块回撤
下载PDF
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岩石圈的结构特性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介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共20页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约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这些岩石圈板块或地块经过长时间的漂移,多次聚合与分离,碰撞与增生,在新生代最后形成现代的拼合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约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这些岩石圈板块或地块经过长时间的漂移,多次聚合与分离,碰撞与增生,在新生代最后形成现代的拼合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2)前寒武纪小型克拉通地块及板块;(3)显生宙造山带及汇聚地块;(4)陆陆碰撞型地块及造山带;(5)新生代边缘海海盆;(6)大陆裂谷盆地及增生地块。高分辨率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显示同一类型的板块或地块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速度结构十分相似,呈现出其独有的速度分布特征。不同类型板块或地块的速度结构有重大差异。直到400km深度,各个板块和地块的横向差异才逐渐减小。一般而言,前寒武纪克拉通板块及地块的岩石圈巨厚具有高速性质、软流圈很薄或不存在;边缘海、造山带等区域岩石圈较薄和速度较低,软流圈发育。根据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地区天然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剖面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建立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拼合的岩石圈板块或地块 高分辨率地震面波层析成像 岩石圈板块速度分布 大陆及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下载PDF
印欧大陆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古位置再研究:林周盆地上白垩统红层的古地磁新结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雅伦 黄宝春 +3 位作者 易治宇 张也 闫永刚 张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1-1824,共14页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9.3°,I=22.9°(α_(95)=5.1°).特征剩磁分量在大约69%展开时获得最大集中,表明其为同褶皱重磁化;此时平均方向为D=339.1°,I=27.3°(α_(95)=4.1°),对应的古地磁极为65.4°N,327.5°E(A_(95)=3.5°),参考点29.3°N/88.5°E的古纬度为15.0°N±3.5°.薄片镜下分析显示赤铁矿为次生矿物,岩石磁组构(AMS)也表现为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应为重磁化的结果,E/I(elongation vs inclination)校正法显示特征剩磁方向并没有发生倾角变浅.根据区域构造,重磁化时代约为72.4±1.8 Ma到64.4±0.6 Ma.综合考虑拉萨地块东西部的古地磁数据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后我们认为,碰撞前拉萨地块大约呈NW-SE向准线性分布,并处于~10°N-15.0°N;自~70 Ma以来,拉萨地块与稳定欧亚大陆之间至少存在1200±400 km(11.1°±3.5°)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不应晚于5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白垩系红层 倾角变浅 同褶皱重磁化 印度-大陆碰撞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雪盖变化与东亚夏季风
18
作者 杨秋明 《科学中国人》 1999年第8期16-16,共1页
中国东部受亚洲季风气候控制,这里季节分明,一年一度来自海洋季风带来充沛的雨量,为当地农业和自然生态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侯。由于季风气候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这里干旱和洪涝发生的频率高,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 中国东部受亚洲季风气候控制,这里季节分明,一年一度来自海洋季风带来充沛的雨量,为当地农业和自然生态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侯。由于季风气候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这里干旱和洪涝发生的频率高,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季风气候热力驱动的性质,季风系统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很敏感,季风区也是全球大气运动能量和水汽的重要供应者,直接影响全球大气运动以及气候变化。最近,根据越来越多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亚洲季风系统在热带气候系统(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异常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北半球春季亚洲中高纬地区与大陆雪盖异常密切相关的陆气相互作用对其后各个季节东亚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陆/气耦合系统的年际变率也起重要作用。ENSO事件为中唯一影响东亚气候变异的强气候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雪盖 夏季风 雪盖 雪盖异常 洲季风系统 印度季风 夏季风降水 雪盖面积 全球大气 热带
下载PDF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被引量:67
19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2 位作者 孙圣思 许志琴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44-1667,共2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为两个区域,其交界是一条过渡带。该过渡带的东界是郯庐断裂及其和海南岛的连线,西界是齐齐哈尔—北京—邯郸—郑州—宜昌—贵阳—(越南)河内连成的线,后者其实就是松辽盆地的西界(大兴安岭的东界、太行山的东界、大娄山的东界)。我们不妨将上述两线所夹过渡带称之为"地震区分界线"。分界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都与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有关。流变性较好的造山带(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和流变性较差的古老地块(如塔里木、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在其边界强烈对抗,形成强震。地震区分界线以东的中国沿海地区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震,但其强度和频度与该线以西的青藏高原周边、天山、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以及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地震低得多。由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地震在中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不大。处于欧亚、菲律宾海和南海3个板块的交汇部位的我国台湾地震不断。受我国台湾地震的影响,闽粤沿海NW和NE向断裂往往被激活,形成地震。总之,虽然中国大陆的现代地震受太平洋、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四大板块联合作用控制,但最主要、最直接、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和大陆逃逸。因此,对中国的地震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区域或某条断裂,而应把整个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一盘棋"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 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 青藏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 大陆逃逸构造
下载PDF
印度欲建“欧亚南北走廊”
20
《地理教学》 2012年第9期64-64,共1页
印度媒体13前透露,印度政府在积极推动一项搁置已久的纵贯欧亚大陆南北的宏大交通计划,即从印度洋经伊朗连接中亚及欧洲地区的“南北运输走廊”。本月29日,有关14个相关国家的专家,将在新德里再次召开会议,以敲定正式启动该项目的... 印度媒体13前透露,印度政府在积极推动一项搁置已久的纵贯欧亚大陆南北的宏大交通计划,即从印度洋经伊朗连接中亚及欧洲地区的“南北运输走廊”。本月29日,有关14个相关国家的专家,将在新德里再次召开会议,以敲定正式启动该项目的最后有关细节。印度的姿态立即引起人们对这项已经酝酿10余年的计划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政府 走廊 大陆 洲地区 印度 新德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