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岛弧岩浆作用及其对板块俯冲起始的制约
1
作者 张晓冉 席锦钰 +1 位作者 刘平平 李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54-2568,共15页
板块俯冲起始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但却研究最为薄弱。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岛弧是始新世期间开始发育的一个印度洋洋内弧,其记录了多期次(包括印度洋、马鲁古海和西里伯斯海)的且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俯冲作用及相应的俯冲起始过程... 板块俯冲起始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但却研究最为薄弱。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岛弧是始新世期间开始发育的一个印度洋洋内弧,其记录了多期次(包括印度洋、马鲁古海和西里伯斯海)的且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俯冲作用及相应的俯冲起始过程,因此该岛弧是研究板块俯冲起始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通过回顾板块俯冲起始研究进展,结合北苏拉威西岛弧内已有的野外调查、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以厘清区域内岛弧岩浆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空间分布和岩浆活动节律,制约岛弧岩浆的构造背景和岩浆源区性质等,并着重关注该岛弧内可能与板块俯冲起始相关的地质和岩石记录,如弧前玄武岩、玻安岩、俯冲带(SSZ)型蛇绿岩、变质底板等。在此基础上,综合限定北苏拉威西岛弧记录的印度洋洋壳俯冲历史,探讨其俯冲起始的时间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本文仅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学者参与到北苏拉威西岛弧板块俯冲起始的研究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俯冲起始 印度洋洋壳 北苏拉威西岛弧 印度尼西亚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碰撞造山结构与物质组成: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联合约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洋 张洪瑞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9-468,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侧向汇聚部位,是检验碰撞造山动力学模型的理想场所。尽可能全面收集该区已有地球物理和新生代岩浆岩数据,探讨这些资料对碰撞造山带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指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部位的壳...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侧向汇聚部位,是检验碰撞造山动力学模型的理想场所。尽可能全面收集该区已有地球物理和新生代岩浆岩数据,探讨这些资料对碰撞造山带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指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部位的壳幔结构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兰坪—思茅地块、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等的中地壳(15~30 km深度)普遍发育低速层,表明富水层或者部分熔融物质的存在,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流动提供了可能。部分熔融产物以大型剪切带内具有高Sr、低Nd同位素特征的淡色花岗岩脉为代表。但是,扬子板块同等深度下却发育高速层,其组成很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它的存在阻隔了碰撞带物质向东流动。扬子板块和兰坪—思茅地块下地壳底部均出现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根据新生代具有高Sr、低Y的岩石显示的下地壳源区特征,结合该区地质演化历史,将上述两套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分别解释为新元古代铁镁质弧岩浆岩和二叠纪—三叠纪铁镁质弧岩浆岩。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南、北分区特征,在26°N以北表现为SN向,在26°N以南表现为近EW向。这一差异跟俯冲的印度板片撕裂有密切关系。该撕裂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上显示为突变的印度板片俯冲角度,在地表表现为苦橄岩、煌斑岩、埃达克岩以及淡色花岗岩等的集中出露。这一新模型明显区别于前人的岩石圈拆沉和对流减薄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始新世 新生代 印度板片 撕裂 碰撞造山 地球物理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拉萨地体西部左左乡地区中新世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年龄和岩石成因及构造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博川 范建军 +3 位作者 罗安波 李航 申迪 刘海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58-1368,共11页
中新世的岩浆活动对于判别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拉萨地体西部左左乡地区新厘定出一套中新世石英二长岩。通过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38±0.46 Ma(n=13,MSWD=0.71),此年龄可代表石... 中新世的岩浆活动对于判别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拉萨地体西部左左乡地区新厘定出一套中新世石英二长岩。通过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38±0.46 Ma(n=13,MSWD=0.71),此年龄可代表石英二长岩的形成时代。全岩化学成分显示,其具有高的SiO_(2)(65.87%~66.90%)、K_(2)O(6.19%~6.41%)含量、K_(2)O/Na_(2)O值(1.7~1.8)及低的MgO(1.71%~1.76%)含量,岩石类型属于拉萨地体中新世钾质中酸性岩系列。依据岩石高的Mg^(#)(56.5~57.8)值、Nb/Ta(16.0~16.4)值、Cr(46.0×10^(-6)~48.9×10^(-6))、Ni(32.6×10^(-6)~34.8×10^(-6))含量及大量的暗色包体,推测左左乡中新世石英二长岩形成于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的混合。依据区域内的隆升研究结果,推测印度板片分段俯冲及撕裂模型相比于岩石圈地幔对流减薄模型、增厚岩石圈拆沉模型、俯冲印度板片断裂模型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拉萨地体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中新世 钾质中酸性岩 印度板片撕裂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