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3篇文章
< 1 2 2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思政融合CBL教学法在危重病医学见习教育中的初探
1
作者 陈建时 郭蕾 +1 位作者 李慧 程碧环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5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并评价融合课程思政的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法在危重病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8级麻醉专业本科见习学生62名为对照组[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法],2019... 目的研究并评价融合课程思政的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法在危重病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8级麻醉专业本科见习学生62名为对照组[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法],2019级97名为教改组(课程思政融合CBL教学法)。效果评价方式以综合考核(包括理论考核、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果教改组学生理论考核、案例分析和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改组学生课程理解和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和自学能力提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学习兴趣和时政评析能力也优于对照组(P<0.05),教学满意度获得有效提高(P<0.05)。结论应用课程思政融合CBL教学法在危重病医学见习教育中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重症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掌握重症技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CBL教学法 危重病医学 见习 教学
下载PDF
CBL联合“互联网+教育平台”在危重病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王旭珍 万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联合“互联网+教育平台”在危重病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12月及2021年10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见习的108名麻醉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学生纳入...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联合“互联网+教育平台”在危重病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12月及2021年10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见习的108名麻醉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学生纳入传统教学组(54名,传统教学法),2021年学生纳入联合教学组(54名,CBL联合“互联网+教育平台”教学)。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教学组的操作考试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教学组的教学质量、知识掌握、批判思维、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师生交流、沟通能力评分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教学组的课前准备花费时间长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联合“互联网+教育平台”能够提高危重病医学见习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技巧,但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课前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 学习通平台 互联网+ 危重病医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载PDF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的个体化护理联合肺泡灌洗在重症肺炎气管插管患儿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许艳 焦鸿虹 杨欣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84-87,96,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的个体化护理联合肺泡灌洗在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 SP)气管插管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SP气管插管患儿9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肺泡灌洗,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 目的:分析基于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的个体化护理联合肺泡灌洗在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 SP)气管插管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SP气管插管患儿9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肺泡灌洗,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基于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的个体化护理。统计对比两组康复效果(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3%)低于对照组(21.28%)(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PaO_(2)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97.87%)高于对照组(76.60%)(P<0.05)。结论:基于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的个体化护理联合肺泡灌洗应用于SP气管插管患儿,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改善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优化生活质量,增加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 个体化护理 重症肺炎 气管插管 患儿
下载PDF
ICU危重病患者肠内外营养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
4
作者 郑晓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78-0181,共4页
在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病患者临床诊疗环节中执行肠内外营养并发症护理措施,探究该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 择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一年内(样本纳入时间:2022.12至2023.11)收治的危重病患者(样本纳入例数:8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组... 在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病患者临床诊疗环节中执行肠内外营养并发症护理措施,探究该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 择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一年内(样本纳入时间:2022.12至2023.11)收治的危重病患者(样本纳入例数:8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观察两个小组,40例/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探索分析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相比,观察组(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营养达标时间、并发症(腹胀、腹泻、胃潴留)发生率均更低,ICU住院时间满意度均更高(P<0.05)。但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危重病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方案,干预效果显著,能缩短营养达标时间,降低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满意度,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危重病患者 常规护理 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干预效果
下载PDF
学会观察生命体征,早期识别危重病
5
作者 王毅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第4期80-81,共2页
急诊科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首诊科室,同时也是医院中病种最多且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患者中不乏大量“潜在危重症患者”,他们病情复杂、进展快,若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极易加重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 急诊科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首诊科室,同时也是医院中病种最多且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患者中不乏大量“潜在危重症患者”,他们病情复杂、进展快,若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极易加重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早期辨别危重症患者,使其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早期控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急诊科 急诊患者 危重病 早期识别 早期控制 抢救任务 改善预后
下载PDF
危重病急救,“第一目击者”至关重要
6
作者 许东明 《健康生活》 2023年第10期30-31,共2页
对于发作急促、进展较快的危重病,最先发现患者发病的人如果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那么就会给危重病患者后续的抢救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先发现危重病患者发病的人就是“第一目击者”,“第一目击者”在... 对于发作急促、进展较快的危重病,最先发现患者发病的人如果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那么就会给危重病患者后续的抢救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先发现危重病患者发病的人就是“第一目击者”,“第一目击者”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目击者”通常被称为第一反应人,是指在现场为危重病患者提供紧急救助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患者 危重病急救 紧急救助 第一目击者 第一反应人 抢救过程 不良事件 至关重要
下载PDF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研究
7
作者 方媛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0118-0120,共3页
危重病小儿为此次研究对象,方案选择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参与的护理模式,对干预后作用进行分析。 方法 小儿,研究对象,类型—危重病患者,数量,84例,时间,2019.10.10~2022.12.30,我院,组别划分方法,护理方案差异划分组别,GC组—护理方案,常... 危重病小儿为此次研究对象,方案选择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参与的护理模式,对干预后作用进行分析。 方法 小儿,研究对象,类型—危重病患者,数量,84例,时间,2019.10.10~2022.12.30,我院,组别划分方法,护理方案差异划分组别,GC组—护理方案,常规,42例纳入本组;PF组—护理方案,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指导下护理,42例纳入本组,观察效果。结果 (1)护理有效率及不良事件情况对比:PF组/GC组,护理后,对比护理有效效率(值7.372),PF组>GC组(P<0.05),组间差异显现。PF组/GC组,护理后,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值6.098),PF组>GC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显现。(2)生命体征情况:PF组/GC组,对比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值17.025)/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值18.912)/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值18.319)/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值19.490)/首次正常进食时间(值10.188)/入院—出院时间(值14.180),PF组更短(P<0.05),组间对比差异显现。(3)家长满意情况及认知情况:PF组/GC组,护理后,家长满意评分(值7.821)/认知评分(值16.629)对比,PF组更高(P<0.05),组间对比差异显现。结论 小儿危重病患儿护理需求高,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护理中,指导护理高质量开展,加速患儿生命体征恢复,降低投诉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效率、家长满意程度及认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危重病护理评分法 危重病 护理有效率 家长满意程度
下载PDF
危重病医学临床思维方法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汤展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 ICU 重症病人 临床思维方法 危重病
下载PDF
急危重病感染与抗感染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捷夫 沈洪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834-837,共4页
感染与抗感染治疗是急诊危重病医学中重要论题。严重细菌感染(sepsis)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一种,SIRS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vsfunctional syndrome,MODS)的... 感染与抗感染治疗是急诊危重病医学中重要论题。严重细菌感染(sepsis)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一种,SIRS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vsfunctional syndrome,MODS)的发生,SIRS、MODS是机体内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于急诊危重病感染,抗菌药物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因此经验性治疗和降阶梯治疗是急诊危重病感染主要治疗措施。对急诊危重病病原谱和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是急诊危重病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成功的保障。对严重感染患者,应在诊断后尽早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以有效地治疗患者,降低病死率,并在后续治疗中有针对性地“降级”换用较窄谱的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优化成本效益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治疗 危重病 inflammatory syndrome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经验性治疗 严重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选择 SIRS 危重病医学 降阶梯治疗 危重病患者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治疗 成本效益比 病理过程 MODS
下载PDF
1例危重病多发性神经病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向桃 程明 +1 位作者 吴杨玲 王锋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837-839,共3页
危重病多发性神经病(CIP)是一种表现为肢体无力或难以脱离呼吸机(排除非神经肌肉原因),可能继发于心肺窘迫、手术、创伤和昏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与脓毒血症或多器官衰竭有关。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22岁青年男性患者,该患者因... 危重病多发性神经病(CIP)是一种表现为肢体无力或难以脱离呼吸机(排除非神经肌肉原因),可能继发于心肺窘迫、手术、创伤和昏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与脓毒血症或多器官衰竭有关。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22岁青年男性患者,该患者因“暴发型心肌炎”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行心肺复苏、安置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因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被诊断为CIP,进行了半年的康复治疗出院,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双下肢功能未有明显恢复。通过对CIP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提示在急救或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康复专家和其他专业人员需要熟悉此疾病,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和诊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多发性神经病 轴突变性 康复
下载PDF
急危重病专科人才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11
作者 曹倍铭 艾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45-0048,共4页
急危重病专科人才承载着无数急诊患者的希望,在医院特殊临床一线科室内的价值极为凸显。为了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救治服务,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需不断提升。作为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时刻在为成为专业的急危重病专科人才做准备。本次... 急危重病专科人才承载着无数急诊患者的希望,在医院特殊临床一线科室内的价值极为凸显。为了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救治服务,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需不断提升。作为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时刻在为成为专业的急危重病专科人才做准备。本次仅以个人角度,从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绩效考核、专业技能、临床科研等方面浅谈急危重病专科人才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专科人才 一体化管理
下载PDF
培菲康在ICU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作用分析
12
作者 于红娟 张巍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5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商品名:培菲康)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60例ICU危重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商品名:培菲康)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60例ICU危重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培菲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胃肠功能评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量表(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存活率,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胃肠功能评分(0.35±0.12)分低于对照组的(0.95±0.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APACHEⅡ评分(15.68±5.12)分低于对照组的(19.32±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Marshall评分(4.36±2.12)分低于对照组的(6.58±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ODS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存活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腹胀、腹泻、便秘评分分别为(0.69±0.25)、(0.62±0.97)、(0.85±0.1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4±0.98)、(1.63±0.78)、(2.4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危重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通过采用培菲康加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患者的腹胀、腹泻和便秘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故此种治疗方法具备比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危重病 胃肠功能紊乱
下载PDF
影响ICU危重病患儿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邱春兰 王兴勇 +4 位作者 贺引 周海银 丁淼 何蓉 熊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934-1936,1938,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ICU危重病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本院ICU危重患儿临床参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1个单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有11个有统计学意义,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11个因素作logistic... 目的探讨影响ICU危重病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本院ICU危重患儿临床参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1个单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有11个有统计学意义,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11个因素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有6个因素进入了logistic回归方程,即住ICU时间、危重病例评分、血Ca2+、pH、有创诊疗、机械通气时间,其中住ICU时间为保护性因素,其余5个为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前,应充分认识危重症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有可能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预后 危重病例评分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血皮质醇、危重病评分与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雄明 韦华 罗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872-2874,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外伤危重患者血皮质醇(Blood Cortisol)浓度、危重病评分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老年外伤危重患者入院24h内记录的APACHEⅡ评分和测定Blood Cortisol、血糖(BS)、三碘甲腺原氨酸(... 目的:研究老年外伤危重患者血皮质醇(Blood Cortisol)浓度、危重病评分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老年外伤危重患者入院24h内记录的APACHEⅡ评分和测定Blood Cortisol、血糖(BS)、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浓度的变化。结果:(1)老年外伤危重患者组Blood Cortisol、T3和T4[(396.79±126.68)nmol/L,(1.37±0.62)pmol/L,(108.2±12.1)pmol/L]明显低于非老年组[(447.05±131.32)nmol/L,(2.14±1.07)pmol/L,(114.5±21.7)pmol/L],而BS浓度(12.36±6.1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9.27±2.36)mmol/L,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随APACHEⅡ评分的上升,BloodCortisol浓度先升后降,BS浓度逐步上升,且不同APACHEⅡ评分组间BloodCortisol、BS、T3和T4浓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死亡组的老年外伤危重患者APACHEⅡ评分与BS浓度明显增高,BloodCortisol浓度(278.06±66.39)nmol/L比存活组(401.21±112.40)nmol/L明显下降,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外伤危重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BloodCortisol、T3和T4浓度呈负相关,与BS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外伤危重患者BloodCortisol与BS浓度有明显变化并呈分离现象且与APACHEⅡ均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三者结合可作为评估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外伤 血皮质醇 危重病评分
下载PDF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及危重病性肌病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智 潘瑞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66-1168,共3页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及危重病性肌病在重症监护患者中常见,两者均可引起肌肉无力,甚至呼吸肌瘫痪。近年来这两种疾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就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作...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及危重病性肌病在重症监护患者中常见,两者均可引起肌肉无力,甚至呼吸肌瘫痪。近年来这两种疾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就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 危重病性肌病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乳酸代谢和乳酸清除率对危重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5
16
作者 江荣林 雷澍 王灵聪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1期92-94,共3页
乳酸是体内葡萄糖代谢的产物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但在危重病人存在低氧等状态时则明显增多,甚至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在危重病得到有效控制、低氧状态等获得迅速纠正后,体内的乳酸可很快降低。因此,测定体内的乳酸清除率可... 乳酸是体内葡萄糖代谢的产物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但在危重病人存在低氧等状态时则明显增多,甚至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在危重病得到有效控制、低氧状态等获得迅速纠正后,体内的乳酸可很快降低。因此,测定体内的乳酸清除率可准确提示危重病的控制状况,并对其疾病的预后作出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患者 乳酸代谢 预后评估 清除率 低氧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 葡萄糖代谢 危重病
下载PDF
330例危重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淼冰 洪衡 +1 位作者 徐丽英 李淑娟 《中国医药导刊》 2005年第5期352-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总结在我院急诊ICU住院的资料完整的危重症患者33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主要指标、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330例患者中,死亡组(N=108)比存活组(N=222),昏迷者较...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总结在我院急诊ICU住院的资料完整的危重症患者33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主要指标、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330例患者中,死亡组(N=108)比存活组(N=222),昏迷者较多及程度较重,白蛋白减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APACHEⅡ评分高(P<0.002~0.0001).(2)死亡组比存活组多系统功能损害发生率高.(3)老年患者比非老年人白蛋白及血红蛋白(Hb)减低,高血压、感染及多系统损害出现率高.(4)主要死亡病因包括:脑梗死、多系统功能损害、休克、心力衰竭及脑出血等.(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与预后不良呈正比.结论:危急重症患者要重视多项预后评估,危险分层,以指导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临床 预后 临床特点分析 危重病患者 APACHEⅡ评分 C反应蛋白(CRP) 多系统功能损害 血红蛋白(Hb) 多元回归分析 危急重症患者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义记 吴熙 +2 位作者 朱绿绮 李翠昌 徐南平 《江西医药》 CAS 2001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 用新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评估我院PICU危重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我院PICU4a来636例危重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评估,评分值从高分到低分:~100、~90、~80、0~70共4组。依次代表病... 目的 用新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评估我院PICU危重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我院PICU4a来636例危重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评估,评分值从高分到低分:~100、~90、~80、0~70共4组。依次代表病情非危重、一般危重、危重、极危重。住院期间进行4次评分。其中32例采取与国外PRISM评分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首次评分显示:非危重、一般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病死率依次为2.04%、9.56%、16.75%、34.44%。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后各次评分结果与首次评分相似。器官功能衰竭评估:1、2、3及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2.7%、25.6%、16.4%、6.3%,其病死率依次为2.9%、15.3%、38.5%、47.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非危重、一般危重、危重至极危重患儿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发生率依次为7.1%、34.3%、67.0%、91.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分值越低,病情越重,器官功能衰竭数越多,病死率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危重病 危重病例评分 PICU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危重病护理评分在小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冬梅 刘培培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702-1704,共3页
目的:分析危重病护理评分(PCIS)在小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危重症患儿150例,根据PCIS评分将其为非危重组(A组,81-100分)42例、危重组(B组,71-80分)63例和极危重组(C组,≤70分)45例,比较3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 目的:分析危重病护理评分(PCIS)在小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危重症患儿150例,根据PCIS评分将其为非危重组(A组,81-100分)42例、危重组(B组,71-80分)63例和极危重组(C组,≤70分)45例,比较3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结果:A组患儿无病死;B组病死2例,病死率为3.17%;C组病死5例,病死率为11.11%;3组患儿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入院后1、2、3、7 d,PCIS评分均不断上升;B组与C组患儿入院后1、2、3、7 d的PCIS评分均高于A组(P〈0.05);入院后2、3、7 d,C组患儿的PCIS评分亦均高于B组(P〈0.05)。PCIS评分越高,患儿≥3个脏器功能损伤的概率越小(P〈0.01)。存活患儿危重时首次PCIS评分均明显高于自动出院和病死患儿(P〈0.01),存活患儿器官功能衰竭数亦均明显少于自动出院和病死患儿(P〈0.01)。结论:PCIS评分法可有效评价患儿病情和预后情况,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危重病护理 危重病护理评分法
下载PDF
危重病性肌病/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管玉青 潘速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56-359,共4页
危重病性肌病(CIM)和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CIP)是ICU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弛缓性肢体无力和呼吸机撤离困难。CIM和/或CIP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并可导致长期功能障碍。其危险因素包括严重的基础疾病、多脏器... 危重病性肌病(CIM)和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CIP)是ICU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弛缓性肢体无力和呼吸机撤离困难。CIM和/或CIP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并可导致长期功能障碍。其危险因素包括严重的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高血糖等。近期临床研究结果认为CIM和CIM合并CIP较CIP更多见。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CIM和/或CIP重要依据,直接肌肉刺激(DMS)可鉴别CIP和CIM。CIM的预后好于CIP及CIM合并CIP。CIM和/或CIP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减少四肢肌肉和呼吸肌制动、早期积极治疗败血症、早期肠内营养、强化胰岛素治疗和肌肉电刺激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性肌病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 ICU获得性肌无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