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9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何炜 许兆光 +3 位作者 林蔚莘 何发胜 张建新 周毅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5例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病例,男85例,女50例;年龄19~80岁;所有病例使用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根据骨折...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5例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病例,男85例,女50例;年龄19~80岁;所有病例使用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分为正常愈合组、延迟愈合组。对14项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显著性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明确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患者中共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延迟愈合与年龄、是否吸烟、复位方式、是否贫血、术前准备时间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49,95%CI(0.755,0.954),P=0.006]、是否吸烟[OR=0.020,95%CI(0.002,0.193),P=0.001]、复位方式[OR=23.924,95%CI(2.210,258.943),P=0.009]、是否贫血[OR=0.016,95%CI(0.001,0.289),P=0.005]是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像因素。结论:低龄、吸烟、闭合复位、贫血是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 内固定 骨折愈合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肥胖人群胆结石检出率与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师阿盟 何鑫 +5 位作者 王莹 姜珏 周琦 王倩 史海涛 董蕾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58-461,共4页
目的调查非肥胖体检人群胆结石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体检的非肥胖人群(BMI≤24 kg/m^(2)),行腹部超声和血生化检测。结果2021年度参加体检人群66221例,超重人群31427... 目的调查非肥胖体检人群胆结石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体检的非肥胖人群(BMI≤24 kg/m^(2)),行腹部超声和血生化检测。结果2021年度参加体检人群66221例,超重人群31427例,发现胆结石1591例(5.1%),有胆囊切除术862例(2.7%),非肥胖人群34794例,发现胆结石1309例(3.8%),胆囊切除术657例(1.9%),两组差异显著(P<0.001);非肥胖胆结石患者女性、年龄大、高BMI占比高,SBP、DBP、FBG、TG、TC、LDL-C、UA、ALT、AST、ALP、GGT、TBIL水平和合并脂肪肝者更高(P<0.00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女性、BMI、FBG、GGT和脂肪肝是非肥胖人群胆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则为保护性因素(P<0.001);非肥胖胆结石患者女性占65.0%,≥45岁者占62.4%,高SBP占32.7%,低HDL-C占29.4%、高LDL-C占27.3%、高TG占24.6%、高DBP占21.3%、高TC占21.3%、高FBG占19.6%、脂肪肝占16.8%和高UA占16.0%。结论非肥胖人群胆结石检出率显著低于超重人群,但这些人群中的女性、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和合并脂肪肝者仍可存在胆结石,需要注意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非肥胖 流行率 体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马骏 曾葭 +5 位作者 刘雁冰 戴婕 蒋叶 李昂 高迪 叶小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脊柱影像学资料对相关飞行员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飞行训练方式等暴露因素,脊柱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腰椎... 目的探讨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脊柱影像学资料对相关飞行员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飞行训练方式等暴露因素,脊柱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腰椎MRI和腰椎X线片。将存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退变组,无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健康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筛选。结果纳入研究的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整体患病率为45.8%(66/144)。战斗机飞行员发生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久坐(OR=2.714,95%CI 1.351~5.375,P=0.004)、缺乏腰背肌锻炼(OR=3.136,95%CI1.536~6.037,P=0.001)、飞行中静态姿势不适(OR=8.160,95%CI 3.152~21.120,P<0.001)、飞行中腰椎矢状位不正(OR=8.397,95%CI 3.367~20.942,P<0.001)、飞行中腰椎冠状位不正(OR=2.744,95%CI 1.102~6.831,P=0.030)。结论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患病率较高,飞行中持续的静态姿势不适和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失稳是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重要诱因,减少久坐、加强腰背肌锻炼是避免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员 战斗机 腰椎退行性病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重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郑霄雁 王依妹 +2 位作者 官陈平 蒋莹 张晓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的危险因素,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为2023年1月1日-6月30日,现住址为福州市的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4081例,调查并分析... 目的探讨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的危险因素,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为2023年1月1日-6月30日,现住址为福州市的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4081例,调查并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081例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中,重症组671例,非重症组3410例。重症组的男性比例、年龄、现住址为社区的比例均高于非重症组,接种疫苗比例低于非重症组(59.02%vs.8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发病与就诊间隔时间方面,重症组为(7.27±4.85)d,长于非重症组的(4.37±2.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7,P=0.001)。重症组首发症状为发热及呼吸困难/气促的比例高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的慢性肺部疾病史及心脑血管疾病史比例高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现住址归属为社区、未接种疫苗、发病与就诊间隔时间长、首发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气促、慢性肺部疾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是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症组的治愈时间长于非重症组(P<0.001)。结论性别、年龄、现住址归属、接种疫苗、发病与就诊间隔时间、发热、呼吸困难/气促、慢性肺部疾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是导致重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重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海市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关联情况的挖掘
5
作者 刘晓侠 杨群娣 +3 位作者 刘丹妮 苏秋云 郑杨 施燕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 使用关联规则挖掘上海市≥35岁常住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方法 利用上海市2017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35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危险或有害饮酒、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量、身体活... 目的 使用关联规则挖掘上海市≥35岁常住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方法 利用上海市2017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35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危险或有害饮酒、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量、身体活动不足和每天睡眠时长不合格6项行为危险因素共存情况,采用R 4.1.2软件arules包Apriori算法对6项行为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的关联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9578名居民中至少存在2项行为危险因素的占比为39.4%。支持度超过5%、置信度超过50%且提升度最高的关联规则为:男性35~59岁组{危险或有害饮酒}→{现在吸烟}(C=82.38%)、男性≥60岁组{危险或有害饮酒}→{现在吸烟}(C=63.78%)、女性≥60岁组{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睡眠时长不合格}(C=51.35%)。结论 上海市≥35岁常住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共存现象常见且相互间存在关联,不同特征人群的共存关联特点不一,提示在今后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中,需提高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的意识,根据不同特征人群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多项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行为危险因素 关联规则 APRIORI算法
下载PDF
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6
作者 喻玲丽 周莹丽 +2 位作者 段萌萌 白玉霞 张文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血流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发生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56例病例为CRE组,按1∶1选择同期56例碳青霉烯...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血流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发生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56例病例为CRE组,按1∶1选择同期56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肠菌目细菌(CSE)血流感染患者为CSE组,分析感染菌株和科室分布,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CRE血流感染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23例,41.07%)和血液科(17例,30.36%)为主;感染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32例,57.14%)和大肠埃希菌(16例,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60 d内住院史、感染前入住ICU>48 h、机械通气、留置中央静脉导管、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均与CRE血流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感染前入住ICU>48 h、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是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尤其是ICU应关注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尽早识别CRE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有创操作,以减少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 血流感染 医院感染 CRE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冻结步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周知 于洪伟 +2 位作者 焦劲松 谢晟 金淼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出现冻结步态(FOG)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52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FOG将研究对象分为FOG组(合并FOG,14例)和非FOG组(未合并FOG,38例)。比较分析非FOG组与FOG...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出现冻结步态(FOG)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52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FOG将研究对象分为FOG组(合并FOG,14例)和非FOG组(未合并FOG,38例)。比较分析非FOG组与FO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征。比较分析非FOG组与FOG组患者的基底前脑功能连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D患者出现FOG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FOG组患者的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Ⅱ(MDS-UPDRSⅡ)评分高于非FO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eynert基底核(Ch4)与双侧中扣带回、中央前回及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低于非FOG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DS-UPDRSⅡ评分、Ch4功能连接是PD患者出现FOG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MDS-UPDRSⅡ评分升高、Ch4功能连接减弱为PD患者出现FOG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功能连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孟丽燕 王超群 +3 位作者 陈星慧 何军晶 牛雅茹 马丽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52-156,共5页
目的分析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之间,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15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后1a返院复查HR-HPV持续感染情况分... 目的分析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之间,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15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后1a返院复查HR-HPV持续感染情况分为2组:HR-HPV阳性组(n=41)和HR-HPV转阴组(n=118)。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阴道微生态情况、手术入路途径、术后病检结果等分析,研究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HR-HPV持续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绝经、手术期别晚、阴道微生态失调/亚失调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HR-HPV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而腹腔镜微创手术不是其危险因素。其中阴道微生态异常OR为12.574,绝经OR为3.510。结论绝经、阴道微生态失调为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HR-HPV清除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微创手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老年女性心房高频事件与雌激素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王鑫 李燕玲 +4 位作者 张展 刘铎 昂文成林龙珠 闫恒瑜 谢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1,共3页
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rate events,AHRE)被定义为心房频率超过175次/min,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HRE与脑卒中密切相关,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公共卫生负担[1]。先前的研究证实了AHRE的发作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 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rate events,AHRE)被定义为心房频率超过175次/min,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HRE与脑卒中密切相关,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公共卫生负担[1]。先前的研究证实了AHRE的发作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风险在老年女性中显著增加,并且预后较差[2]。老年女性激素变化最重要的是血液中雌激素水平下降。其中,17β-雌二醇是最有效和最普遍的雌激素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窦性 雌激素类 雌二醇 危险因素 女性 数据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性别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分析
10
作者 尹萍 范例 +3 位作者 胡靖超 卓杨 曾华甦 许左隽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P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PACS患者338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5例)和女性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P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PACS患者338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5例)和女性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ACS分型、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心脏结构变化情况。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糖尿病、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HDL-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1/B水平显著升高,BMI、吸烟史、饮酒史、心肌梗死史、STEMI、NSTEMI比例,TG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女性组单支病变比例(30.3%比40.6%)显著升高,左回旋支病变(56.9%比43.4%)、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大(6.2%比1.4%)和室间隔厚度增厚比例(16.9%比8.4%)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男性吸烟率、TG水平显著升高,而女性患者脑梗死比例、HDL-C水平显著升高,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显著降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性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分析
11
作者 赵梦 李静 +1 位作者 曹炜 张越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明确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 目的明确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为感染组(335例)和非感染组(770例)。分析导致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感染组患者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了解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手术持续时间≥3 h、术中出血量≥400 mL、二次手术、有切口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3 d、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7 d、合并糖尿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快速C反应蛋白升高是发生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脑脊液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细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6株,革兰阴性菌61株。常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手术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再次手术、有切口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长、ICU滞留时间长、合并糖尿病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需注意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控,尽可能减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事件的发生。此外革兰阴性菌感染比率逐渐上升,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手术 危险因素 耐药性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白雪 刘晓艳 +1 位作者 杜文军 张忠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309名EGV患者,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GV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247),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连...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309名EGV患者,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GV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247),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χ2分析探究组间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EGV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将上述患者按照7∶3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应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应用ROC曲线对两组模型效能予以检验。结果高密度脂蛋白(HDL)(P<0.001,OR=0.131,95%CI=0.049~0.350)、C-反应蛋白(CRP)(P=0.010,OR=2.657,95%CI=1.269~5.563)、门静脉宽度(PVW)(P=0.050,OR=1.156,95%CI=1.000~1.336)、脾脏厚度(P=0.035,OR=1.492,95%CI=1.028~2.165)、Child-Pugh B级(P=0.003,OR=11.320,95%CI=2.232~57.407)及Child-Pugh C级(P=0.002,OR=3.888,95%CI=1.659~9.114)与EGV破裂出血相关,ROC曲线示建模组集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802,验证组为0.836。结论CRP升高、Child-Pugh B级和C级、HDL降低、门静脉增宽和脾脏增厚是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CHILD-PUGH分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薛孟馨 张会 +8 位作者 王彩娥 张翔宇 刘扬 杨鹿奎 王亚军 李桂芳 张雅君 薛孟周 郭平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更好发,且年龄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水平增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715,P<0.001)。结论血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线摄影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
14
作者 王浩宇 石文达 +1 位作者 赵晓彬 崔志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肿瘤直径≥5cm比例、组织Ki-67表达≥14%比例分别为68.75%、90.63%、28.13%、31.25%和84.38%,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05,一致性较好;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X线 CT检查
下载PDF
Meta分析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
15
作者 李玉莲 莫伟 +1 位作者 刘欢欢 陈红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320,共7页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经股...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分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总样本量35250例),术后出血组患者1410例,非出血组338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71,95%CI=2.17~3.38)、女性(OR=4.26,95%CI=1.08~16.89)、高血压(OR=2.48,95%CI=1.69~3.63)、肥胖(OR=2.33,95%CI=1.59~3.42)、使用溶栓剂/抗凝剂/血小板拮抗剂(OR=2.95,95%CI=2.24~3.89)、人工按压(OR=6.78,95%CI=1.34~34.43)是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女性、高血压、肥胖、使用溶栓剂/抗凝剂/血小板拮抗剂、人工按压是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穿刺 介入术 出血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回归方程的构建及干预措施分析
16
作者 苏燕 徐九云 +1 位作者 雷海露 刘晓蓓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构建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危险因素回归方程,并分析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54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FS发生情况分为RFS组51例和非RFS组103例。采用... 目的构建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危险因素回归方程,并分析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54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FS发生情况分为RFS组51例和非RFS组10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生RFS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因子对RFS的预测价值;构建并验证相关Logistic回归方程,拟定相关护理干预内容。结果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有创机械通气、喂养前禁食时间、D-二聚体水平、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血镁水平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水平均为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水平和联合预测因子预测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723、0.707、0.783、0.774和0.859(P<0.05)。发生RFS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0.085×APACHEⅡ评分-0.337×NRS 2002评分+0.537×营养摄入方式-0.776×喂养前血磷水平-0.207×喂养前血钾水平+0.942。该方程预测价值良好,可根据方程拟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论危险因素回归方程可用于老年危重症患者RFS发生风险的临床预测,临床可根据回归方程制订相关护理干预措施,预防RF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老年患者 再喂养综合征 危险因素 回归方程 护理干预
下载PDF
老年不稳定心绞痛及伴有衰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吴琪 季梅丽 +2 位作者 张蓉 王丹蕾 夏佩佩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 分析老年不稳定心绞痛伴有衰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与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心绞痛伴衰弱患者,按照是否发生皮下... 目的 分析老年不稳定心绞痛伴有衰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与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心绞痛伴衰弱患者,按照是否发生皮下出血将其分为皮下出血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比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以及合并疾病及注射方法等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皮下出血组患者BMI、注射低分子肝素后进行注射点按压的患者比例及皮下脂肪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下脂肪厚度低、BMI较低及拔针后未进行注射点按压均是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皮下脂肪厚度低、BMI较低及拔针后未进行注射点按压是老年不稳定心绞痛及伴有衰弱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应注意控制血压或增加按压时间,进而降低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衰弱 低分子肝素 皮下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骞 冯朴琼 +3 位作者 姚勤 陈寒梅 赵婷 吴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相关指标是否为复发的高危因素,并利用ROC曲线预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P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16(1.089~1.240),P <0.001]。采用ROC预测的临界值为8.35μmol/L(灵敏度0.847,特异度0.532)。结论 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血小板计数和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Hcy水平预测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复发 PEAR1基因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术式喉癌患者术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的比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李星 刘青萍 冯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33-738,共6页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喉癌患者术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的比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喉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26)、B组(n=27)、C组(n=27)。A组...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喉癌患者术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的比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喉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26)、B组(n=27)、C组(n=27)。A组行水平半喉切除术,B组行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CHEP),C组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对比三组患者的术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组术后吞咽功能0级率为70.37%,明显高于A(38.46%)、B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MOCA、MMSE评分分别为(26.14±2.25)、(27.16±2.14)分,均明显高于A[(24.12±2.34)、(25.14±2.24)分]、B组[(24.45±2.45)、(25.36±2.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的术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1.2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0.00%。与吞咽功能正常组比较,障碍组年龄≥60岁、TNMⅢ期、颈部淋巴结清扫、气管切开术、水平半喉切除术、CHEP术患者占比较高;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障碍组年龄≥60岁、初中及以下、水平半喉切除术、CHEP术患者占比较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NM分期、颈部淋巴结清扫、气管切开术、水平半喉切除术、CHEP术均是导致喉癌患者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水平半喉切除术、CHEP术均是导致喉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垂直半喉切除术手术对喉癌吞咽和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水平半喉切除术、CHEP和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喉癌患者引发术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不同术式 术后吞咽功能 认知功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
作者 杨硕 刘新颖 +2 位作者 王慧哲 李焕敏 李新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50-1760,共11页
背景近年来,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升高,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了解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预防重症发生和减少后遗症,一直是研究的热... 背景近年来,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升高,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了解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预防重症发生和减少后遗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在时间和地理区域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综述及分析以对其进行全面了解。目的系统评价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独秀学术搜索数据库(Duxiu)、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Yiigl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和BioMed Central,检索涉及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包括453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OR=1.92,95%CI=1.72~2.15,P<0.00001)、红细胞沉降率(ESR)(OR=2.61,95%CI=2.12~3.22,P<0.00001)、降钙素原(PCT)(OR=2.60,95%CI=1.43~4.75,P=0.002)、D-二聚体(OR=4.36,95%CI=2.93~6.50,P<0.00001)、白细胞计数(WBC)(OR=1.98,95%CI=1.66~2.36,P<0.00001)、肺下叶病变(OR=5.70,95%CI=3.48~9.35,P<0.00001)、肺大片状病变(OR=6.37,95%CI=4.09~9.92,P<0.00001)、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OR=2.83,95%CI=1.78~4.49,P<0.0001)、乳酸脱氢酶(LDH)(OR=1.03,95%CI=1.00~1.05,P=0.05)、发热时间(OR=8.33,95%CI=3.38~20.56,P<0.00001)是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结论炎性标志物(CRP、ESR、PCT、LDH、WBC)的升高、出现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大片状实变、下叶病变)、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D-二聚体升高以及发热时间延长可能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未来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其他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与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发现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支原体 儿童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