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杨春梅 陈依静 邓伟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22年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及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MBOT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鉴别诊断等。结果:43例MBOT患者年龄24~7...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22年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及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MBOT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鉴别诊断等。结果:43例MBOT患者年龄24~77岁,平均(43.4±2.6)岁。肿瘤直径2.5~26 cm,大部分为单侧,少数为双侧。外观呈圆形、卵圆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胃肠型MBOT切面呈多房囊性,蜂窝状,腔内充满黏液,无明显乳头状结构。浆黏液型MBOT以单房囊性为主,囊壁厚0.2~0.5 cm,囊壁内侧见大小不等的灰白或灰红色乳头状赘生物,囊内含黏液或黏稠胶冻样物。镜下胃肠型MBOT被覆复层增生的胃肠型上皮,细胞呈簇状、乳头状、管状绒毛状生长,细胞核呈轻-中度异型,核分裂象不易见。浆黏液型MBOT主要由子宫颈管型黏液上皮及浆液性上皮组成。肿瘤细胞呈腺样、粗大球茎状或乳头排列,细胞核呈轻-中度异型,核分裂象不易见,肿瘤间质内见特征性中性粒细胞浸润。术后随访9~96个月,除5例出现复发外,其余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预后效果较好,分为胃肠型及浆黏液型。准确识别交界性黏液型肿瘤的两型病理特征,避免过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胃肠型 黏液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合并CA724特异性升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李华洋 张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8-861,共4页
回顾性分析1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合并糖类抗原724(CA724)特异性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肿瘤标志物CA724升高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复发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糖类抗原724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立新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第26期131-132,共2页
目的:对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2月-2011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治疗的25例患者,对2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例患者的具体临床治疗信息... 目的:对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2月-2011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治疗的25例患者,对2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例患者的具体临床治疗信息及每一位患者的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分别对肠型和宫颈管内膜样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切片特征进行归纳汇总。结果:25例患者的MBOT组织学分型中,其中5例为宫颈管内膜样型,20例为肠型;且宫颈内膜样型和肠型在肿瘤细胞排列层数、乳头特点、肿瘤细胞异型程度、间质内急性炎细胞浸润的数量方面比较均存在差异。结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需广泛取材,同时与卵巢黏液性腺癌进行仔细区分,以防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病理特征 分析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奉泽锦 陈廷安 +2 位作者 李星兵 江小林 韩亮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221-3225,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8例MBO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临床指标结合既往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所有受试者进行重新分型,探讨不同亚型M...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8例MBO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临床指标结合既往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所有受试者进行重新分型,探讨不同亚型M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MBOT的发生、发展、转归、复发及生存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78例MBOT患者中<40岁者占61.54%,≥40岁者占38.46%。术前血清CA125水平检测者占67.95%,其中血清CA125水平升高占33.96%;术前血清CA19-9水平检测者占32.05%,其中血清CA19-9水平升高占44.00%。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局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各占65.38%、34.62%;肿瘤平均最大径线(15.76±10.34)cm,最大径线≥10cm者和最大径线≥20 cm者为55.13%、44.87%;单侧肿瘤、双侧肿瘤各占80.77%、19.23%。78例MBOT患者治疗出院后随访复发者占11.54%,其中手术至初次复发时的平均间隔时间(25.34±3.75)个月,所有复发者的初次复发时间均在术后5年内出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分期、术后化疗等指标均是影响MBOT复发的多因素(P均<0.05)。术后化疗者占14.10%,平均化疗疗程2个。结论MBOT的整体预后效果较好,无显著的生存差异,但依旧存在复发现象,复发因素以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分期、术后化疗为主,且复发所发生在保守性手术治疗过程中,但对MBOT患者的整体生存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黏液肿瘤 卵巢交界浆液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细胞学特征 间质浸润
下载PDF
31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王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5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并总结卵巢的肠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ucinous boderline tumour intestinal type)和宫颈管内膜样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ucinous boderline tumour,endocervical like)的临床病理学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金州... 目的探讨并总结卵巢的肠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ucinous boderline tumour intestinal type)和宫颈管内膜样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ucinous boderline tumour,endocervical like)的临床病理学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及大连市妇产医院2001~2011年病理档案中31例诊断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ucinous boderline ovarian tumour,MBOT)的临床特点、肉眼及组织学形态、治疗方式及术后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1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患者中年龄为17~65岁,平均47.3岁;多因盆腔包块(25例)、下腹胀满(4例)为主要临床表现,6例表现为婚后不孕;19例患者阴道B超提示囊内有乳头;血CA125平均值为34.30IU/mL,27例位于正常范围内;肿瘤最大径平均为12.1cm(7~20cm);单侧发病29例,双侧2例;肿瘤大体切面均为囊性,其中多房者25例,单房者6例;囊内壁有簇状乳头或菜花样者21例;镜下观察黏液性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或有轻度异型,复层(3层以上)排列呈乳头状或球茎状(肠型29例,宫颈管内膜样型2例);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其中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或囊腺瘤)19例,不能确定良性与交界性或交界性与恶性者10例,误诊为良性肿瘤者2例;术后随访18~52个月,得到随访资料的28例中仅有1例出现对侧复发。结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卵巢黏液性上皮性肿瘤,分为肠型和宫颈管内膜样型。在临床诊断(特别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工作中,需多处广泛取材,与卵巢黏液性腺癌仔细鉴别,以防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病理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1例及文献复习
6
作者 夏天 肖秀丽 杨成万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1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诊断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为卵巢交界性黏... 目的:探讨1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诊断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结节,附壁结节为纤维肉瘤,主要由中等密度的梭形和卵圆形的异型细胞组成,可见较多病理核分裂,梭形和卵圆形的异型细胞Vim(+)。结论: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肉瘤结节为罕见的伴发病变,临床多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且附壁肉瘤结节的病理学形态广泛而复杂,极易漏诊、误诊。本文献对1例诊断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累积资料,避免临床误诊、漏诊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黏液肿瘤 恶变 附壁结节 肉瘤 病理特征
下载PDF
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观察
7
作者 陈勇 张和平 +1 位作者 赵彩霞 刘婷珽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CCB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卵巢CCB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大体呈囊实性,直径...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CCB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卵巢CCB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大体呈囊实性,直径约8 cm,实性区切面灰白、蜂窝状、质韧。镜下实性区以纤维瘤样间质为背景,出现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腺体,大部分腺腔内衬单层上皮,肿瘤细胞形态扁平、立方形、靴钉样,部分细胞伴透明胞质,细胞轻-中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无融合性生长(筛状、实性、微囊样及乳头状结构),无间质浸润。结论卵巢CCBT是一种罕见的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免疫组化NapsinA和HNF-1β联合使用有助于区别其他类型卵巢上皮性肿瘤。单纯卵巢CCBT预后良好,无复发病例,建议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交界肿瘤 透明细胞 回顾分析
原文传递
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转归
8
作者 李俊 顾伟勇 +3 位作者 王杰玉 武贝贝 鹿欣 陈瑞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目的探究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clear cell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CC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转归,为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CBOT患者共23例,同时整合R... 目的探究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clear cell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CC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转归,为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CBOT患者共23例,同时整合Ricotta研究队列中的19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转归。结果本研究入组了42例CCBOT患者:其中我院队列23例,Ricotta队列19例。与Ricotta队列相比,我院队列CCBOT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34.8%)明显高于Ricotta队列CCBOT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比例(5.3%)(P<0.05)。在我院队列中,22例患者具有术中冰冻病理信息,术中冰冻诊断的准确性为50%(11/22),另外50%(11/22)患者术中冰冻低估了病情。合并后的队列整合分析发现:患者中位年龄60岁,好发于绝经后女性(66.7%);多数因盆腔包块(59.5%)和腹痛腹胀(19.0%)就诊;肿瘤多为单侧卵巢受累(90.5%);术前肿瘤标记物信息缺失较多,无法准确评估;10人(23.8%)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32人(76.2%)行根治性手术,手术病理提示所有患者均为I期患者;部分患者(21.4%)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患者接受了全子宫切除,其中10人(31.3%)合并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8个月,最短随访时间为1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231个月,未见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CCBOT患者总体预后好,复发率低;保留生育功能安全可行,但要注意排查是否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病变。鉴于CCBOT罕见,未来要开展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更好地阐明CCBO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透明细胞交界肿瘤(CCBOT) 手术治疗 复发 预后
下载PDF
MRI平扫及DWI序列在鉴别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9
作者 孙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卵巢交界性肿瘤(BEOT)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MEO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睢宁县中医院76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证实包括BEOT者37例,MEOT者39例,比较两种...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卵巢交界性肿瘤(BEOT)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MEO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睢宁县中医院76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证实包括BEOT者37例,MEOT者39例,比较两种病灶MRI平扫形态学和信号特征,分析DWI序列扫描下两种病灶的信号强度及病灶实性成分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差异。结果:常规MRI平扫显示,MEOT病灶分叶或不规则、肿瘤边界不清晰、囊实性分界不清晰、实性成分T2WI高信号、肿瘤构型实性比例高于BEOT病灶,囊液成分T1WI高信号、肿瘤构型纯囊性比例低于BEOT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OT病灶MRI-DWI高信号比例低于BEOT病灶,DWI信号强度低于BEOT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OT病灶实性成分ADC值均低于BEOT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信号强度及b值=200、600、1000 s/mm^(2)时ADC值鉴别诊断BEOT、MEO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0.822、0.856、0.958,b值=1000 s/mm^(2)时AUC高于其他检测条件。结论:相较于BEOT病灶,MEOT病灶多有异型性,边界不清晰,DWI信号强度低,病灶实性成分ADC值低,DWI序列可有效鉴别BEOT、MEOT病灶,且当b值为1000 s/mm^(2)时诊断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肿瘤 上皮卵巢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补肾祛瘀方在肾虚血瘀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初次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应用
10
作者 彭诗维 唐梦馨 +2 位作者 占诗艳 余钢 黄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在肾虚血瘀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初次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应用补肾祛瘀方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2022年8月初次于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治疗的肾虚血瘀型卵巢癌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 目的探讨在肾虚血瘀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初次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应用补肾祛瘀方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2022年8月初次于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治疗的肾虚血瘀型卵巢癌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补肾祛瘀方治疗,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体力状况及不良反应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虚血瘀型卵巢癌患者初次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应用补肾祛瘀方可提高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体力状况,安全性好,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聚 卵巢上皮 肾虚血瘀证 补肾祛瘀方 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镜诊断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黄伊宁 谢丛 +4 位作者 丛羽晨 王佳 王蕾 王文静 曹彬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的肿瘤,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不具备特异性,给疾病诊断带来了挑战。本文介绍了一例临床表现为胆管炎,常规影像学检查见胆管狭窄及扩张的患者,该患者...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的肿瘤,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不具备特异性,给疾病诊断带来了挑战。本文介绍了一例临床表现为胆管炎,常规影像学检查见胆管狭窄及扩张的患者,该患者常规检查均未明确诊断,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镜可见黏液自十二指肠乳头溢出,直视下获取病理组织,最终明确诊断为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这提示我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镜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s a rare type of tumor originating from the epithelium of the bile duct.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common imaging examination do not have specificity, which result in a challenge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ase of a patient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holangitis and conventional imaging studies revealing biliary strictures and dilatations. The patient’s routine examinations failed to establish a definitive diagnosis. However, we employe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combined with cholangioscopy to observe mucus spilling from the duodenal papilla and obtained pathological tissue under direct vision. The final diagnosis was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 It implies that ERCP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scopy is valuabl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口胆道镜 胆管肿瘤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12
作者 孟元龙 寇思奇 +1 位作者 姜旭 金星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98-100,共3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Biliary tra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BT-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例患者以黄疸表现就诊,患者术前血生化提示梗阻性黄疸,CT及MRI提示肝内外胆管扩...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Biliary tra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BT-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例患者以黄疸表现就诊,患者术前血生化提示梗阻性黄疸,CT及MRI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梗阻部位在胆总管中下段。经ERCP检查可发现淡黄色胶冻样黏液,该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胆总管病损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空肠吻合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总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黏液肿瘤 胆管梗阻 腹腔镜
下载PDF
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3
作者 葛帆 郭何尊 李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47-0050,共4页
通过实验探究明确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7月份到2020年7月份间在我院内进行治疗的30名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作为实验探究对象,然后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病理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进... 通过实验探究明确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7月份到2020年7月份间在我院内进行治疗的30名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作为实验探究对象,然后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病理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明确与患者肿瘤复发有关的各危险因素。结果 在所选择的30名患者中,有部分患者进行了根治性手术,有部分患者完成了姑息性手术,还有部分患者做了全面分期手术,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100%,发现在所有病例中出现复发的人数为10名,与肿瘤有关,并且已经死亡的人数有2名。通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方式和患者的肿瘤复发以及死亡问题具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来说,其预后较好,并且在进展期的患者出现复发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对于还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如果其处于肿瘤早期,则应该选择保守性治疗,避免对患者的生育系统造成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交界卵巢肿瘤 临床特点 预后 生育功能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及挑战
14
作者 刘昀昀 朱幼梅 林仲秋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9-602,共4页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指一类在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无毁损性间质浸润的卵巢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0%~15%,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约1/3患者确诊时小于40岁[1]。大部分患者因意外而发现盆腹腔肿瘤...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指一类在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无毁损性间质浸润的卵巢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0%~15%,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约1/3患者确诊时小于40岁[1]。大部分患者因意外而发现盆腹腔肿瘤,小部分患者因出现月经紊乱而就诊。约75%诊断时为Ⅰ期,进展缓慢,预后较好[2],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在复发模式和死亡率上具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肿瘤 月经紊乱 间质浸润 育龄期女 卵巢肿瘤 毁损 细胞学特征 不同病理类型
下载PDF
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与分子特征分析
15
作者 宋芳 陈汝蕾 +1 位作者 马晓婷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用qRT-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和KRAS的基因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41.7岁;9例为双侧卵巢肿物;11例术前血清CA125值升高。肿瘤切面呈囊实性,伴囊内乳头状物。14例卵巢MSBT均呈乳头状结构,特征性的细长微乳头直接从囊壁或大的无分支乳头上发散出来,乳头长宽比>5,乳头被覆细胞呈立方至多角形,轻-中度异型性,微乳头区范围均>5 mm。5例伴微浸润;6例伴腹膜非浸润性种植;5例伴腹水均可见异型肿瘤细胞;3例伴淋巴结受累;9例伴砂粒体。免疫表型:ER、PR、CA125、CK7和WT-1均呈阳性,p53野生型,HER2、IMP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30%。分子病理学特征:14例中KRAS基因突变3例(3/14,21.4%),突变位点分别为G12C、G12D和Q70(无义突变);BRAF V600E均未突变;BRAF T559I突变1例(1/14,7.1%)。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另7例患者行保守性手术,术后均未经特殊治疗。随访时间1~12年,14例患者中5例有复发。结论MSBT形态学特殊,多双侧发病,易伴腹膜种植,易复发,诊断时应与经典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浆液交界肿瘤 微乳头亚型 KRAS突变 BRAF突变
下载PDF
卵巢浆黏液性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及分子特征
16
作者 刘晔 任雷 +5 位作者 王雯雯 顾慧 李丽 鲍书友 秦妍婷 李葵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7例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患者年龄25~56岁,中位年龄42岁,肿瘤最大径2.8~13...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7例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患者年龄25~56岁,中位年龄42岁,肿瘤最大径2.8~13.0 cm,1例双侧,6例单侧。7例均由颈管内膜型黏液上皮及苗勒管上皮组成,形成乳头状、筛状及微乳头状结构,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毁损性浸润及细胞异型显著提示恶变。免疫组化:7例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细胞角蛋白7;5例表达PAX-8;3例表达PAX-2;7例PTEN缺失;Ki-67增殖指数为5%~40%;2例BRAF、PIK3CA、PIK3R1、PTEN基因突变,ARID1A、Tp53、BRCA1、BRCA2未见异常。7例均微卫星稳定。结论卵巢浆黏液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提示其与子宫内膜样肿瘤重叠,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黏液肿瘤 子宫内膜样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输卵管交界性肿瘤合并扭转及坏死1例
17
作者 罗曼 万晨昕 张淳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9期137-140,共4页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1例输卵管交界性肿瘤合并扭转及坏死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急诊行腹腔镜下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因术后病检提示右侧输卵管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术...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1例输卵管交界性肿瘤合并扭转及坏死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急诊行腹腔镜下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因术后病检提示右侧输卵管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术及部分大网膜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未见复发。总结输卵管交界性肿瘤合并扭转及坏死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肿瘤 交界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57例临床病理分析
18
作者 李宝华 钟山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208-210,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诊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57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其免疫表型,结合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 目的分析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诊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57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其免疫表型,结合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普通型及微乳头亚型在组织病理形态上有差别,在双侧卵巢发病率,伴有非浸润性种植及伴有微小浸润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区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普通型和微乳头型很重要,微乳头型预后较普通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浆液交界肿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染色
下载PDF
微囊征对交界性卵巢肿瘤的预测价值研究
19
作者 王玲 张永涛 +1 位作者 尹虹 邹玉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微囊征对交界性卵巢肿瘤(BOT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BOTs 22例(BOTs组),良性上皮性肿瘤27例(良性组),恶性上皮性肿瘤18例(恶性组)。提取三组患者人口统计数据、临床数据和超声图像等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为避... 目的探讨微囊征对交界性卵巢肿瘤(BOT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BOTs 22例(BOTs组),良性上皮性肿瘤27例(良性组),恶性上皮性肿瘤18例(恶性组)。提取三组患者人口统计数据、临床数据和超声图像等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为避免共线性选择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以建立最优的预测模型。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年龄显著高于BO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组与BOTs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与恶性组相比BOTs组伴发宫旁肿瘤的几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的发生位置、乳头状突起、实性成分最大径、声影、内壁是否光滑、血流评分、腹水和微囊征等超声特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微囊征与BOTs存在正相关性,微囊征是BOTs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结论微囊征对于预测BOTs具有一定的价值,有望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卵巢肿瘤 微囊征 超声检查
下载PDF
DCE-MRI联合高b值DWI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0
作者 刘碧英 兰浩敏 +3 位作者 陈瑞烟 张祝辉 何岩燕 张小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DCE-MRI联合高b值DWI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交界性、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良性23例(良性组),交界性10例(交界性组),恶性22例(恶性组);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高b值DWI(b值=1200s/... 目的探讨DCE-MRI联合高b值DWI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交界性、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良性23例(良性组),交界性10例(交界性组),恶性22例(恶性组);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高b值DWI(b值=1200s/mm^(2))、DCE-MRI定量分析,并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最大阈值。结果1)良性组和恶性组A1及Ktrans值、Kep值及Ve值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和交界性组肿瘤A1及Kep值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分析,良、恶性组A1值的诊断阈值为1179.4 mm^(2)/s,AUC为0.945,Ktrans值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诊断阈值为0.0823min^(-1),AUC为0.913;交界性组与恶性组A1值的诊断阈值为1147.8 mm^(2)/s,AUC为0.891,Kep值AUC为0.732,诊断阈值为0.273 min^(-1);3)高b值DWI联合DCE-MRI对卵巢良性组和恶性组肿瘤鉴别及恶性组和交界性组肿瘤鉴别诊断具有高诊断效能。结论1)高b值及Ktrans值在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组和恶性诊断中具有高诊断效能;高b值及Kep值在卵巢上皮性恶性组和交界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高诊断效能。2)高b值DWI、DCE-MRI联合筛查明显提高了卵巢上皮性肿瘤术前诊断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卵巢上皮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