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
1
作者 黄达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0,共2页
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将之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在上述五重特性之中,“连续性”不仅体现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断裂、休眠的源流史中,还体现于... 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将之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在上述五重特性之中,“连续性”不仅体现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断裂、休眠的源流史中,还体现于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疆域空间内各地理文明的漫长互动史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之间联系密切,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独具韧性的历史时空里,许许多多民族都曾参与了我们集体记忆的模塑过程,为中华文明的百花齐放、兼收并蓄提供了绝佳的注脚[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中国疆域 历史时空 河西走廊 集体记忆 兼收并蓄 创新性
下载PDF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1)
2
作者 辛湘理 吴金 《新湘评论》 2023年第12期7-7,共1页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这样的深邃思考,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这样的深邃思考,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突出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 历史文脉 深邃思考 认识和把握 绵延不绝 考察调研
下载PDF
历史连续性中的“青春党建”:后革命时代走出青年政治冷漠困境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伟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42-48,共7页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经典党建实践,与后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春党建",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多维张力。这种张力既是党建传统的延续,也是新传统的开创,是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的统一。作为这种"...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经典党建实践,与后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春党建",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多维张力。这种张力既是党建传统的延续,也是新传统的开创,是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的统一。作为这种"敢为人先"探索的主体,浙江嘉兴的"青春党建"工程根据后革命时代去政治化、去神圣化、世俗化的实际,在对党外和党内青年群体的培养重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活动内容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理论上深入探讨这一实践,对于保持党的青春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彰显其存在的不足以求在后续实践中改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后革命时代 青春党建 政治冷漠
下载PDF
传统中国的体制容量与中国历史连续性
4
作者 李磊 《文化纵横》 2023年第1期58-67,共10页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讨论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但以往的讨论多从文化层面切入,归之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塑造。李磊的文章则从制度层面指出,传统体制的容纳性即体制容量,对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讨论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但以往的讨论多从文化层面切入,归之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塑造。李磊的文章则从制度层面指出,传统体制的容纳性即体制容量,对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有着决定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制 体制容量 历史连续性
原文传递
传统中国的体制容量与中国历史连续性
5
作者 李磊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0期42-44,共3页
传统中国的体制容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在各个地方、各个族群、多种经济形态之上的具有统摄性的行之有效的体制,因此无论是汉族,还是游牧族群,无论是建立地区性政权,还是建立大一统王朝,均会沿袭这一体制。政权或王朝会有兴亡... 传统中国的体制容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在各个地方、各个族群、多种经济形态之上的具有统摄性的行之有效的体制,因此无论是汉族,还是游牧族群,无论是建立地区性政权,还是建立大一统王朝,均会沿袭这一体制。政权或王朝会有兴亡,但体制本身却处于发展延续中,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它还包含与具有邻接性的陆疆地区及非邻接性的海外地区之关系的处理机制,通过提供交往条件,建立公共秩序,将各方的彼此依赖转化为共同体意义上的体制性依存。这在今天,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制度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公共秩序 统摄性 大一统 体制性 邻接性
下载PDF
略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主要表现
6
作者 郭培贵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连续性”置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首位,并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 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连续性”置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首位,并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因此,“连续性”就成为深刻理解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把钥匙,成为树立民族和历史文化自信的基石,这就自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解读。“连续性”表现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方面,但较为突出的应有以下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古代文明 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发展 五个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7
作者 龚鸣 《党史纵横》 2023年第9期4-5,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文化传承发展 源远流长 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讲话 理解
原文传递
后单位社会的“历史连续性”与基层社会的“优势治理”——基于东北棚户区改造后的思考 被引量:25
8
作者 芦恒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56,共6页
当前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回迁社区依然成为社会治理盲区,其治理之道不仅在于简单地进行空间改造,而是坚持在历史连续性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将城市棚户区的形成与回迁等问题均置于单位体制变迁的新旧因素互动框架之中,挖掘单位社会自身在组... 当前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回迁社区依然成为社会治理盲区,其治理之道不仅在于简单地进行空间改造,而是坚持在历史连续性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将城市棚户区的形成与回迁等问题均置于单位体制变迁的新旧因素互动框架之中,挖掘单位社会自身在组织、动员、社会空间、单位人主体性等方面的优势,在单位人再组织化、健全动员机制、重塑社区认同感、激活单位人抗逆力等方面,对棚户区进行优势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社会 棚户区回迁社区 历史连续性 优势治理
原文传递
一脉相承:戏曲的连续性与文化的恒定性
9
作者 郑雷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6-20,共5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居于诸特性之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居于诸特性之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恒定性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 文化传承发展 创新性 统一性 走自己的路
下载PDF
历史“连续性”的发现:解读大革命的独到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洋 马德普 《理论视野》 CSSCI 2013年第4期40-43,46,共5页
法国大革命虽然试图彻底划清与旧世界的界限,但却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成为历史"连续性"实现自己的手段。托克维尔以这一"连续性"的发现而破解了大革命的自我神话,揭示出这种历史连续性在旧制度、大革命与革命... 法国大革命虽然试图彻底划清与旧世界的界限,但却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成为历史"连续性"实现自己的手段。托克维尔以这一"连续性"的发现而破解了大革命的自我神话,揭示出这种历史连续性在旧制度、大革命与革命后社会中的表征,从而将对大革命的解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托克维尔成功之处,也构成了他突不破的局限。突破这一局限是《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留给转型社会中人们的一个历史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制度与大革命》 历史连续性 传统破坏原因
下载PDF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11
作者 瞿林东 《学习月刊》 2023年第8期4-6,共3页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泱泱中华 文化传承发展 突出特性 走自己的路 高屋建瓴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历史解释与历史连续性——以汉初郡国并行制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凯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4期15-17,共3页
历史解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它应该如何落实,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众多学者与广大一线教师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老师们往往把历史解释的工作集中在重大的历史现象上... 历史解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它应该如何落实,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众多学者与广大一线教师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老师们往往把历史解释的工作集中在重大的历史现象上,比如秦王朝的郡县制、汉武帝的推恩令、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内容,越是令学生费解的概念,老师放置的精力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县制度 汉武帝 推恩令 历史连续性 历史解释
原文传递
在多样化发展中注重历史连续性——新世纪经济史学刍议
13
作者 陈争平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0-116,共7页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国 经济史学 跨代专题研究 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
原文传递
历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读书笔记二则
14
作者 董正华 《北大史学》 2005年第11期375-388,445,共14页
当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过去阶段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既有历史断裂和非线性发展的一面,也有连续性。“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是这样。库马等人对认为资本主义具有自我推进能力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对“资本主义中非资本主... 当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过去阶段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既有历史断裂和非线性发展的一面,也有连续性。“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是这样。库马等人对认为资本主义具有自我推进能力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对“资本主义中非资本主义因素”的作用、对市场经济中非市场因素作用的探讨,贯穿着对当今世界居于主流地位的市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批评。新自由主义支配下的“全球化”存在同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连续性 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社会 “全球化” 非市场因素 新自由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 非线性发展
原文传递
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15
作者 喻静 苏浩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1-15,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连续性应是我们理解与把握中华文明诸多特性中最鲜明且最直观的一个,也是中华文明最基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理解和把握 文化传承发展 源远流长 历久弥新 走自己的路 理解与把握
下载PDF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连续性——以《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毛永建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68-169,172,共3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繁多,并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脉络连缀而成,但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以有限的章节,论述时间跨度较长、空间延伸较宽的知识点架构,故而存在知识点架构内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断裂的现象。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架构内部联系... 高中历史知识点繁多,并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脉络连缀而成,但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以有限的章节,论述时间跨度较长、空间延伸较宽的知识点架构,故而存在知识点架构内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断裂的现象。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架构内部联系断裂的现象,提出了历史教学应该具有连续性的观点,并尝试解决历史教师讲授知识的断裂性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连续性 对外关系
下载PDF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加快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
17
作者 周庆富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4期5-6,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疏源浚流、与古为新,读懂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的现实逻辑,唯有置身时间长河,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目标方向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学术体系 现实逻辑 实践路径 与古为新 艺术学学科 中国艺术学
下载PDF
以“文化多样性”全面否定历史连续性是另一种教条
18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巫鸿在《“开”与“合”的驰骋》(《读书》2006.5)一文中说,一部中国美术史应该怎么写,对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最极端的看法就是不要再去写那种上下数千年、东西几万里的中国美术史了,因为这类宏观叙事不过是现代启蒙主... 巫鸿在《“开”与“合”的驰骋》(《读书》2006.5)一文中说,一部中国美术史应该怎么写,对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最极端的看法就是不要再去写那种上下数千年、东西几万里的中国美术史了,因为这类宏观叙事不过是现代启蒙主义和进化论影响下的“民族国家”的神话,如果有人在“后现代”的今日继续追求这种历史叙事(即使是以新的方式)就不免会有民族沙文主义之嫌。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因此以解构古代中国美术史为己任,在抛弃了宏观历史框架后着眼于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研究。文章认为,在中国史学界(包括美术史界)受到多年从上至下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鼓励实证精神,重新发掘和解释历史证据,进行从下至上的逐级历史重构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这种研究并不必与宏观层次上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相矛盾。以“文化多样性”全面否定历史连续性不过是提供了另一种教条。以研究和阐释方法而论,传统的辨伪、断代、考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从西方引进的形式分析、视觉分析、图像志研究、社会学研究、性别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等又不断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文化多样性 中国美术史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现代” “民族国家” 民族沙文主义 宏观叙事
原文传递
历史连续性思维审视下的高考历史试题——以2021年湖南省高考历史第1题为例
19
作者 刘金文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第6期46-49,共4页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界针对如何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大概念、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深度思维培育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在教学中都应重视历史的连续性,新教材与新高考层面上都聚焦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连续性思维是新高考考查的重...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界针对如何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大概念、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深度思维培育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在教学中都应重视历史的连续性,新教材与新高考层面上都聚焦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连续性思维是新高考考查的重要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运用历史的连续性思维认识高考历史试题,本文试论述之。一、历史连续性思维的深刻内涵历史连续性思维是一种观察社会和历史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项目式学习 高阶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 新教材 思维认识 培育模式 高考
原文传递
历史解释应注重历史连续性——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为例
20
作者 刘金文 《教学考试》 2021年第44期64-66,共3页
历史连续性是历史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是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要求,但在当前的历史教育中,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都存在着严重的断裂性,教学中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有利于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合理的历... 历史连续性是历史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是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要求,但在当前的历史教育中,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都存在着严重的断裂性,教学中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有利于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合理的历史解释,建立正确的历史认识逻辑。历史连续性有两个一般性特征,即同一性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历史时间与历史连续发展的动力,本文试图从这两个一般性特征的角度,结合选择性必修1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同一性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一般性特征 新教材 认识逻辑 断裂性 和平外交 历史学科能力 教学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