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等离子体纤维表面原位沉积氧化镁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1
作者 杨亚文 郭佩文 +4 位作者 李好义 杨卫民 崔江舟 杨景 王瑞雪 《防化研究》 2023年第2期40-49,共10页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抗菌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可穿戴抗菌织物的需求急剧上升。本文采用脉冲驱动冷等离子体对低熔点聚丙烯(PP)纤维膜进行原位氧化镁(MgO)纳米颗粒沉积,制备柔性抗菌纤维织物。以Ar/O_(2)为反应气氛,...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抗菌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可穿戴抗菌织物的需求急剧上升。本文采用脉冲驱动冷等离子体对低熔点聚丙烯(PP)纤维膜进行原位氧化镁(MgO)纳米颗粒沉积,制备柔性抗菌纤维织物。以Ar/O_(2)为反应气氛,在考察等离子体对纤维性能影响的过程中优化了等离子体放电参数、气体比例、气体流量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等因素,并探究了不同因素(前驱体浓度、Ar/O_(2)比例、处理时间和接触时间)对抗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光滑的PP纤维膜在经过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后,表面成功负载MgO白色颗粒物。通过光谱观测到等离子体放电,粒子发生碰撞解离产生Ar谱线、OH谱线、O谱线以及Mg发射谱线,证明前驱体在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中与纤维表面发生反应进而生成MgO。在最优参数下制备的PP-MgO复合纳米纤维抗菌性能显著,7 h对浓度为10^(5)CFU/mL的大肠杆菌杀菌性能达到80%以上。本研究为低熔点多功能纳米纤维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绿色、经济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驱动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 原位沉积 氧化镁 抗菌性能
原文传递
高氯酸掺杂原位沉积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范海军 宫超坤 +3 位作者 张如根 魏琦 陶雪钰 吴其晔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0-45,共6页
以高氯酸为介质酸,PVA为空间稳定剂,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在玻璃表面原位沉积制得光滑半透明聚苯胺薄腰。研究了分散体系的反应过程、薄膜的表观形貌和微观结构、膜厚的影响因素、薄膜的电导率以及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构成薄膜的聚苯胺... 以高氯酸为介质酸,PVA为空间稳定剂,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在玻璃表面原位沉积制得光滑半透明聚苯胺薄腰。研究了分散体系的反应过程、薄膜的表观形貌和微观结构、膜厚的影响因素、薄膜的电导率以及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构成薄膜的聚苯胺粒子呈球型或椭球型;薄膜具有三级结构特征;高氯酸不仅作为介质酸,同时作为掺杂剂;薄膜的结晶性能不佳;薄膜厚度与介质酸的浓度并非线性关系;薄膜的电导牢处于半导体水平;电导率大小与无机介质酸的酸性强弱有一定关系,与表面形貌关系更为紧密;高氯酸掺杂聚苯胺薄膜在67.3℃时开始脱掺杂,在277.2℃脱除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薄膜 高氯酸 掺杂 分散聚合 原位沉积
下载PDF
原位沉积法制备脲醛树脂电子墨水微胶囊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金换 王秀峰 +1 位作者 朱宛琳 方俊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8-282,共5页
以溶有油溶蓝的四氯乙烯为油相,以甲醛和尿素溶液为水相,分别利用明胶和聚乙烯醇作为改性剂,在不同pH条件下,利用一步原位沉积法制备出脲醛树脂微胶囊,方便快捷。用AJX-02型光学显微镜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球形度、分散度及粒径进行表征... 以溶有油溶蓝的四氯乙烯为油相,以甲醛和尿素溶液为水相,分别利用明胶和聚乙烯醇作为改性剂,在不同pH条件下,利用一步原位沉积法制备出脲醛树脂微胶囊,方便快捷。用AJX-02型光学显微镜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球形度、分散度及粒径进行表征。对合成的微胶囊分散液进行离心分离,计算包封率。结果表明,用聚乙烯醇作为改性剂,pH=2.0,乳化时间为60 min时制备出来的微胶囊表面光滑、球形度好,粒径分布在40~500μ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320μm,脲醛树脂的包封率达到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墨水 微胶囊 原位沉积 脲醛树脂
下载PDF
原位沉积硅酸铝制备隔热纸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焱 于钢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29,共5页
利用原位沉积法所制备的隔热纸具有十分优良的强度性能及隔热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AX)、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表明,硅酸铝在纤维细胞腔中有较高的沉积率。
关键词 原位沉积 硅酸铝 隔热纸
下载PDF
电化学驱动无氟水溶胶原位沉积棉织物的超疏水机制及其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宁 殷允杰 +1 位作者 任杰生 王潮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7,共6页
采用电化学驱动水溶胶在织物表面定向原位沉积一层均匀、致密薄膜,赋予棉织物无氟超疏水性能。以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制备Si O2水溶胶,并以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为疏水改性剂。研究了电化学沉积电压、沉积时间及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对织物疏... 采用电化学驱动水溶胶在织物表面定向原位沉积一层均匀、致密薄膜,赋予棉织物无氟超疏水性能。以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制备Si O2水溶胶,并以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为疏水改性剂。研究了电化学沉积电压、沉积时间及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织物的疏水耐久性。电化学沉积棉织物与水的接触角可达157.7°,达到超疏水效果。经皂洗后织物接触角仍可达151.1°,具有一定的疏水耐久性。电化学沉积后棉织物力学性能及白度变化不大,而透气性略有降低,但不影响其服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水溶胶 原位沉积 超疏水 棉织物
下载PDF
基于硫酸钡原位沉积的沉淀碳酸钙表面包覆改性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洪霞 徐洋 +1 位作者 付茂刚 潘娆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5,共5页
采用原位沉积法分别在25℃和90℃将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对沉淀碳酸钙(PCC)进行包覆改性,对改性PCC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CC表面包覆了硫酸钡,在p H值6.50的蒸馏水中溶解性降低;加填改性PCC的纸料打浆... 采用原位沉积法分别在25℃和90℃将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对沉淀碳酸钙(PCC)进行包覆改性,对改性PCC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CC表面包覆了硫酸钡,在p H值6.50的蒸馏水中溶解性降低;加填改性PCC的纸料打浆度升高;在90℃下改性、硫酸钡的沉积量为50%时,改性PCC在加填纸中的留着率最高;在25℃下改性、硫酸钡沉积量10%时,改性PCC可以使加填纸的抗张指数提高6.63%;加填改性PCC的纸张白度、不透明度和光散射系数都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碳酸钙 改性碳酸钙 硫酸钡改性 造纸填料 原位沉积
下载PDF
钛表面微纳结构制备及原位沉积磷酸钙 被引量:2
7
作者 肖东琴 谭震 +2 位作者 翁杰 匙峰 冯刚 《西部医学》 2016年第8期1065-1069,1073,共6页
目的钛表面结构及成分会影响钛和骨组织的界面键合,为增强钛表面的生物活性,促进材料与骨组织的键合,本文旨在钛表面构建微纳结构并原位沉积磷酸钙。方法首先,通过碱热处理,在钛表面构建微纳结构。将处理后的钛置于添加环己烷六羧酸(H_... 目的钛表面结构及成分会影响钛和骨组织的界面键合,为增强钛表面的生物活性,促进材料与骨组织的键合,本文旨在钛表面构建微纳结构并原位沉积磷酸钙。方法首先,通过碱热处理,在钛表面构建微纳结构。将处理后的钛置于添加环己烷六羧酸(H_6L)的钙磷溶液中,进行水热处理。采用SEM,EDX,XRD及FTIR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此外,考察了钛碱热处理与原位沉积磷酸钙钛表面成骨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240℃碱热处理下,钛表面生成平均长度在8μm左右的钛酸钠纳米线。经过二次水热后,磷酸钙颗粒在纳米线上发生原位沉积,而未加入H_6L的钙磷溶液中,纳米线上没有发生磷酸钙沉积。这说明,H_6L的加入有利于磷酸钙在纳米线上沉积。细胞结果表明,原位沉积磷酸钙的钛表面更有利于细胞增殖。结论本文通过二次水热的方法,成功在钛表面制备出含磷酸钙/纳米线的多级微纳结构,有望应用于骨植入材料表面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线 磷酸钙 水热处理 原位沉积
下载PDF
原位沉积法细胞内加填硅酸钙 被引量:2
8
作者 莫继承 于钢 《造纸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59,69,共5页
研究了在阔叶木浆纤维的细胞内原位沉积硅酸钙的工艺条件及其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原位沉积合成方法在纸浆纤维细胞内实现填充是可行的,最佳加填工艺条件:预浸时间30min,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60℃,药品浓度1.25 mol/L,CPAM用量2.5%... 研究了在阔叶木浆纤维的细胞内原位沉积硅酸钙的工艺条件及其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原位沉积合成方法在纸浆纤维细胞内实现填充是可行的,最佳加填工艺条件:预浸时间30min,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60℃,药品浓度1.25 mol/L,CPAM用量2.5%。通过对加填后纤维的SEM观察,发现硅酸钙在纤维细胞内有沉积。并与传统加填方式进行了比较,显示出细胞内加填技术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沉积 细胞内加填 硅酸钙
原文传递
原位沉积法细胞内合成硅酸钙的加填效果与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英剑 刘忠 +1 位作者 徐鹏 惠岚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原位沉积法,以粉煤灰脱硅液和石灰乳为原料,在纤维悬浮液中合成硅酸钙,使硅酸钙沉积到纤维细胞内和纤维分丝帚化处,达到填充纤维的目的。在加填量30%的条件下,探讨了纤维配比、温度、搅拌转速、浆浓4个单因素变量对硅酸钙在细胞中... 采用原位沉积法,以粉煤灰脱硅液和石灰乳为原料,在纤维悬浮液中合成硅酸钙,使硅酸钙沉积到纤维细胞内和纤维分丝帚化处,达到填充纤维的目的。在加填量30%的条件下,探讨了纤维配比、温度、搅拌转速、浆浓4个单因素变量对硅酸钙在细胞中的填充效果以及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针叶木浆与阔叶木浆配比为1∶1,温度为60℃、转速为500 r/min、浆浓为5%的条件下,采用合成的硅酸钙抄造的纸张灰分含量达到30.09%,胞腔填充量达到20.14%,既提高了填料的留着,又保证了纸张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钙 胞腔填充 原位沉积 粉煤灰脱硅液
下载PDF
还原剂浓度对原位沉积铂纳米线催化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晓兰 隋升 李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4-611,共8页
采用湿化学法研究还原剂甲酸浓度对铂纳米线(Pt-NWs)长度和分布的影响以及Pt-NWs对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还原剂浓度的增加(0.075~0.590 mol/L),Pt-NWs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碳基体层厚度方向上Pt分布从均匀... 采用湿化学法研究还原剂甲酸浓度对铂纳米线(Pt-NWs)长度和分布的影响以及Pt-NWs对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还原剂浓度的增加(0.075~0.590 mol/L),Pt-NWs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碳基体层厚度方向上Pt分布从均匀到逐渐聚集在表层,呈现明显梯度特征。当还原剂浓度为0.372 mol/L时,可获得在整个碳基体层厚度方向上分布的Pt-NWs团簇,与商用的催化剂(JMPt/C)相比,在0.6V时,电流密度提高11.3%,最大功率密度提高12.5%,这主要归于Pt-NWs的一维结构、在催化层中的梯度分布以及高Pt利用率。通过加速耐久性测试,Pt-NWs/C的最大功率密度和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比JM Pt/C的衰减缓慢,说明Pt-NWs/C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线 原位沉积 还原剂浓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下载PDF
原位沉积法制备g-C3N4/Ag3PO4复合光催化剂降解卡马西平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乔帅 赵朝成 +4 位作者 贺凤婷 赵洪飞 董培 林飞飞 台兆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9010-19017,共8页
通过原位沉积法制备g-C 3N 4/Ag 3PO 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光谱(PL)以及比表面积分析(BET)等表征手法对所制备的催... 通过原位沉积法制备g-C 3N 4/Ag 3PO 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光谱(PL)以及比表面积分析(BET)等表征手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同时以10 mg/L的卡马西平(CBZ)模拟废水为目标污染物测试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相比于g-C 3N 4单体和Ag 3PO 4单体,g-C 3N 4/Ag 3PO 4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更强的光催化能力,其中以g-C 3N 4与Ag 3PO 4理论质量比为1∶0.5的复合光催化剂CN/AP-0.5效果最佳,在可见光光照80 min后,卡马西平(CBZ 10 mg/L)降解率可达到80%,催化性能较g-C 3N 4单体与Ag 3PO 4单体均有很大的提高。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在光催化降解CBZ过程中空穴(h+)为主要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沉积 g-C3N4/Ag3PO4 卡马西平(CBZ) 光催化
下载PDF
原位沉积法制备掺杂柠檬酸PI/ZnO复合薄膜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华平 李青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9-533,共5页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酐(PMDA)、硝酸锌和柠檬酸(CA)为原料,采用原位沉积法制备PI/ZnO复合薄膜,通过络合剂柠檬酸的加入改善纳米ZnO在聚酰亚胺(PI)表面的分散情况。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酐(PMDA)、硝酸锌和柠檬酸(CA)为原料,采用原位沉积法制备PI/ZnO复合薄膜,通过络合剂柠檬酸的加入改善纳米ZnO在聚酰亚胺(PI)表面的分散情况。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和红外(FTIR)等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亚甲基蓝的降解率来评价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络合剂可使ZnO颗粒更均匀地分散在PI薄膜中,掺杂柠檬酸的复合薄膜比不掺杂柠檬酸的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当柠檬酸与硝酸锌摩尔比为2∶1,煅烧至350℃,并保温2h制得的复合薄膜对亚甲基蓝降解2h时降解率达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原位沉积 光催化 亚甲基蓝
下载PDF
基于喷墨打印的可实现敏感材料原位沉积和高温检测的柔性丙酮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1
13
作者 候湘瑜 张健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2-506,共5页
通过离子交换技术对衬底表面改性,然后喷墨打印掩膜图形,在聚酰亚胺衬底两面分别制备了银叉指电极和加热电阻。通过调节电阻加热器两端的直流偏压,实现25℃~280℃的控温加热。集成的加热器具有双重功能:纳米ZnO敏感薄膜原位沉积和高温... 通过离子交换技术对衬底表面改性,然后喷墨打印掩膜图形,在聚酰亚胺衬底两面分别制备了银叉指电极和加热电阻。通过调节电阻加热器两端的直流偏压,实现25℃~280℃的控温加热。集成的加热器具有双重功能:纳米ZnO敏感薄膜原位沉积和高温检测。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丙酮气体的灵敏度随温度单调增加(<150℃)。此外,加热器促进了ZnO敏感薄膜表面丙酮气体分子的解吸,缩短了传感器响应和恢复时间,并减小了初始电阻的漂移。此外,在丙酮检测中,加热器能有效地减少湿度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传感器 柔性衬底 喷墨打印 原位沉积 ZNO
下载PDF
铜包裹碳化硅颗粒复合粉体的化学原位沉积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石锦罡 姚辉 +2 位作者 陈名海 刘宁 李清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5-799,共5页
以铜氨离子为铜源,水合肼为还原剂,在表面预氧化的SiC表面,采用一步原位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均匀包裹Cu颗粒的SiC复合粉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原位... 以铜氨离子为铜源,水合肼为还原剂,在表面预氧化的SiC表面,采用一步原位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均匀包裹Cu颗粒的SiC复合粉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原位沉积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SiC表面预氧化形成的SiO2层能显著增强对铜氨离子吸附能力,有助于原位还原生成单质Cu,形成近乎连续包裹层.控制反应体系中铜氨离子浓度和反应温度可以影响反应速率,从而控制Cu颗粒的沉积速率和包裹效果.对比研究表明,在0.2 mol/L铜氨离子溶液中70℃反应,在预氧化的SiC表面能够获得最佳包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Cu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原位化学沉积
下载PDF
钛合金表面电火花原位沉积TiC颗粒强化层的组织与硬度
15
作者 王忠英 庞永平 王坤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27,32,共4页
以石墨为电极,采用电火花沉积工艺在BT20钛合金表面沉积了TiC颗粒得到了强化层,并对该强化层的组织和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化层分布不连续,厚度也不均匀,最厚处可达30μm,最薄处还不到10μm;强化层中TiC颗粒的分布不均匀,大量Ti... 以石墨为电极,采用电火花沉积工艺在BT20钛合金表面沉积了TiC颗粒得到了强化层,并对该强化层的组织和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化层分布不连续,厚度也不均匀,最厚处可达30μm,最薄处还不到10μm;强化层中TiC颗粒的分布不均匀,大量TiC聚集于强化层表面,内部很少,这使得强化层表面硬度达到了基体的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电火花沉积 强化层 原位沉积
下载PDF
原位沉积温度对电子束蒸镀Ta2O5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龙宇 王伟 +1 位作者 刘孟杰 曹振勇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2-637,共6页
采用电子束蒸镀在重掺杂Si衬底上制备了150 nm厚的Ta2O5薄膜,研究原位生长温度(150,250和350℃)和后退火工艺对Ta2O5薄膜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当衬底原位温度控制在350℃以下时,制备的Ta2O5薄膜均为无定形结构。原子力显... 采用电子束蒸镀在重掺杂Si衬底上制备了150 nm厚的Ta2O5薄膜,研究原位生长温度(150,250和350℃)和后退火工艺对Ta2O5薄膜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当衬底原位温度控制在350℃以下时,制备的Ta2O5薄膜均为无定形结构。原子力显微镜和阻抗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当衬底温度为250℃时,Ta2O5薄膜的表面均方根粗糙度最小,达到0.16 nm,同时具有最优的电学性能(相对介电常数24.1,介电损耗低于0.01)。与原位控温相比,相同条件下后退火工艺处理得到的薄膜性能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衬底原位控温的电子束蒸镀工艺可制备出性能优越的Ta2O5薄膜介电材料,有望应用于动态随机存储器等高性能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蒸镀 原位沉积温度 Ta2O5薄膜 SI 后退火温度
原文传递
溶胶原位沉积法制备硅化微晶纤维素及其粉体性能研究
17
作者 修慧娟 王芝 +5 位作者 周兆祥 李金宝 赵欣 黎金桂 郑昕怡 白雨柔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0-67,共8页
本研究采用溶胶原位沉积法在微晶纤维素(MCC)表面形成SiO_(2),制备了硅化微晶纤维素(SMCC)。结果表明,随着共溶剂中异丙醇量的增加,SiO_(2)粒径减小且粒径分布更加均匀;当异丙醇为共溶剂,正硅酸乙酯添加量为0.8 mg/L时,自制SMCC性能最佳... 本研究采用溶胶原位沉积法在微晶纤维素(MCC)表面形成SiO_(2),制备了硅化微晶纤维素(SMCC)。结果表明,随着共溶剂中异丙醇量的增加,SiO_(2)粒径减小且粒径分布更加均匀;当异丙醇为共溶剂,正硅酸乙酯添加量为0.8 mg/L时,自制SMCC性能最佳;表面被SiO_(2)基本均匀覆盖,且比表面积大于进口SMCC;自制SMCC和原料MCC的整体粒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自制SMCC的各项粉体综合性能指标均优于原料MCC及国产SMCC,且接近于进口SM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原位沉积 硅化微晶纤维素 SiO_(2)正硅酸乙酯
下载PDF
采用原位沉积CaCO_3方法改善印刷纸用的二次纤维性能
18
作者 宋顺喜 郝宁 《国际造纸》 2013年第5期45-48,共4页
印刷用纸对白度要求较高,目前常采用漂白化学原生浆生产。实验尝试加填原位沉积CaCO_3的方法来改善废纸浆的光学性能,以提高印刷用纸生产过程中废纸浆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位沉积CaCO_3的方法加填于脱墨白色账簿纸浆,可有效改善... 印刷用纸对白度要求较高,目前常采用漂白化学原生浆生产。实验尝试加填原位沉积CaCO_3的方法来改善废纸浆的光学性能,以提高印刷用纸生产过程中废纸浆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位沉积CaCO_3的方法加填于脱墨白色账簿纸浆,可有效改善纸张的光学性能,如提高白度和降低ERIC。同时,还研究了纤维对CaCO_3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原位沉积 印刷用纸 纤维性能 纸用 光学性能 生产过程 废纸浆
下载PDF
采用原位沉积碳酸钙改善旧报纸浆纤维性能
19
作者 苗成 《国际造纸》 2015年第2期44-49,共6页
研究了原位沉积碳酸钙对旧报纸(ONP)浆纤维性能的改善,并与传统加填(填料为GCC和PCC,浆料经过预絮聚处理)进行对比。原位沉积碳酸钙是指将旧报纸浆与氧化钙混合后,在高剪切力作用下与注入的二氧化碳迅速结合而形成的Ca CO3。研究结果显... 研究了原位沉积碳酸钙对旧报纸(ONP)浆纤维性能的改善,并与传统加填(填料为GCC和PCC,浆料经过预絮聚处理)进行对比。原位沉积碳酸钙是指将旧报纸浆与氧化钙混合后,在高剪切力作用下与注入的二氧化碳迅速结合而形成的Ca CO3。研究结果显示,随原位沉积碳酸钙的增加,废纸浆有效残余油墨量(ERIC)和胶黏物含量迅速降低;p H值为7时,反应基本停止,这2项指标不再继续降低。同时,加填原位沉积碳酸钙对首程灰分留着率和白度的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未加填的对照样相比,加填原位沉积碳酸钙引起的纸张裂断长的降低与经过预絮聚处理后加填普通Ca CO3引起的裂断长降低相当或略低。利用Flow CAM动态显像粒子分析仪得到的光学图像表明,有机细小组分与原位沉积碳酸钙存在强烈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沉积 纤维性能 碳酸钙 废纸浆 CACO3 残余油墨量 二氧化碳 吸附作用
下载PDF
玻璃表面原位聚合沉积PANI薄膜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琦 范海军 +1 位作者 李颖 吴其晔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80,共5页
选用新型纳米SiO2为空间稳定剂,在玻璃表面原位聚合沉积得到高品质聚苯胺(PANI)薄膜。采用SEM、AFM、UV-Vis、FTIR和XRD测试技术对薄膜的表观形态、化学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聚苯胺薄膜均匀、光滑、透明,表观质量... 选用新型纳米SiO2为空间稳定剂,在玻璃表面原位聚合沉积得到高品质聚苯胺(PANI)薄膜。采用SEM、AFM、UV-Vis、FTIR和XRD测试技术对薄膜的表观形态、化学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聚苯胺薄膜均匀、光滑、透明,表观质量优异,薄膜最大厚度约200nm,电导率为3.0×10^-3~1.8×10^-2 S/cm。PANI在玻璃表面上的成膜驱动力为玻璃浸润作用和苯胺阳离子自由基与玻璃表面的吸附力,薄膜的生长经历了吸附成核、生长和生长饱和3个明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聚合 原位沉积 聚苯胺薄膜 纳米SIO2 生长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