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马晓阳 朱海林 侯龙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PB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 目的研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PB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两组的肝功能指标、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12(IL-12)、磷脂转运蛋白(PLTP)、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PBC的效果理想,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氧化应激指标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治疗1个月后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王楠 胡蓉 +3 位作者 卞石惠 仲威 张鹏飞 谭友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1,共6页
目的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 目的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集基线指标、治疗1个月后以及1年后随访数据。根据巴黎-Ⅰ标准将患者分为应答良好组和应答欠佳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及与UDCA应答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UDCA治疗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相关指标的最佳临界值,根据界值将患者再次分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指标、应答情况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结果UDCA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TBil、AST/ALT、ALP、RDW、RDW-CV以及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明显高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4.792、-3.697、-2.399、-4.102、-3.220、-4.236,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Alb、Hb、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及BMI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3.592、-3.603、-2.602、-3.829、-2.432,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前白蛋白、白球比、载脂蛋白A、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t值分别为4.530、3.402、3.485、3.639,P值均<0.001)。应答良好组患者存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贫血占比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815、3.892、12.283,P值均<0.05)。与UDCA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线RDW(OR=1.157,95%CI:1.028~1.301,P=0.015)及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OR=1.012,95%CI:1.005~1.020,P=0.002),其AUC分别为0.713、0.720。基线RDW≥正常值上限且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组患者UDCA应答率更低(42.6%vs 8.2%,χ^(2)=20.813,P<0.001)。结论基线RDW≥正常值上限同时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对UDCA的生化应答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危险因素 生化学应答
下载PDF
血清IL-34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唐笛娇 王艳萍 +2 位作者 邹麟 陈瀑 李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59,365,共6页
目的:探讨IL-34是否参与原发性胆道胆管炎(PBC)发病机制。方法:将49例PBC患者与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检测血清IL-34、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和部分细胞因子IL-1、IL-2... 目的:探讨IL-34是否参与原发性胆道胆管炎(PBC)发病机制。方法:将49例PBC患者与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检测血清IL-34、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和部分细胞因子IL-1、IL-2、IL-6、IL-8、IL-10和TNF-α浓度。结果:PBC患者血清IL-3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34水平与AMA-M2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治疗有效患者中,血清IL-34水平明显降低。PBC患者血清IL-2、IL-6、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为IL-34在PBC发展中的新作用以及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用途提供了支持。血清IL-34可能是PBC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血清IL-34 巨噬细胞 AMA-M2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赵春梅 马狄 邰文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10,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具有强烈的遗传倾向性的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不断发展,PBC的遗传易感性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与PBC密切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具有强烈的遗传倾向性的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不断发展,PBC的遗传易感性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与PBC密切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PBC治疗提供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疾病遗传易感 HLA抗原
下载PDF
补虚化瘀组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效果
5
作者 张祯捷 黄洋 张玮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90-94,共5页
目的探究补虚化瘀组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医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P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单双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 目的探究补虚化瘀组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医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P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单双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补虚化瘀组方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腹胀、胁肋疼痛、乏力、皮肤瘙痒及大便不调)、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免疫功能[免疫细胞(CD4^(+)、CD8^(+))、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及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及皮疹)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及免疫功能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6个月内,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虚化瘀组方可以改善PBC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虚化瘀组方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中医临床症状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袁诗雨 杨焕焕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脂质代谢紊乱在PBC中的表现及作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PBC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脂代谢障碍 炎症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7
作者 马狄 邰文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巨噬细胞参与PBC发病机制的可能方式,讨论了其对PBC的影响及相关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指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了PBC损伤中的先天性免疫,且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相联系,在疾病后期与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巨噬细胞 病理过程
下载PDF
血清抗糖蛋白210抗体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姜正伟 周冰清 +1 位作者 汤洁 蒋蓓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78-381,共4页
目的总结血清抗糖蛋白210(抗gp210)抗体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临床特征。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PBC患者63例,其中血清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21例(观察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阳性42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总结血清抗糖蛋白210(抗gp210)抗体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临床特征。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PBC患者63例,其中血清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21例(观察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阳性42例(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熊去氧胆酸(UDCA)13~15 mg·kg^(-1) d^(-1)治疗6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A、IgG和IgM。结果观察组年龄和性别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乏力发生率为4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P<0.05);治疗前,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0.1(18.5,66.1)μmol/L、73(42,110)U/L和87(64,126)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1(10.4,31.5)μmol/L、53(27,90)U/L和68(53,101)U/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29.8,35.2)g/L,显著低于对照组【34.6(30.4,36.8)g/L,P<0.05】;在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8(35.4,38.5)g/L,仍显著低于对照组【42.3(37.4,45.1)g/L,P<0.05】;治疗前,观察组血清IL-6和IL-10水平分别为12.7(5.8,11.3)pg/ml和125.1(87.4,120.6)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7.0,11.7)pg/ml和103.6(90.1,117.0)pg/ml,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和IL-6水平分别为29.1(18.4,36.5)pg/ml和7.2(5.2,8.5)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1.0(9.7,26.3)pg/ml和5.4(4.0,6.9)pg/ml,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为139.5(107.6,152.9)pg/ml,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54.8(122.7,168.2)pg/m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M、IgG和IgA水平分别为3.1(2.5,3.7)g/L、13.7(12.0,14.6)g/L和3.8(2.9,3.8)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1.9,2.6)g/L、11.2(10.1,13.4)g/L和2.8(2.5,3.3)g/L,P<0.05】。结论血清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病情似乎更趋严重,对UDCA治疗应答稍差,值得临床扩大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糖蛋白210抗体 熊去氧胆酸 临床特征 治疗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研究
9
作者 曹峥 申慧琴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正在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新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正在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新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叙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前景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动物实验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胆汁酸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瘙痒
10
作者 边美 邓志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胆汁酸是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双亲性分子,不仅可以促进膳食脂质的吸收,还可作为信号分子与体内多种核受体家族及细胞膜受体家族结合,并在调节胆汁酸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 胆汁酸是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双亲性分子,不仅可以促进膳食脂质的吸收,还可作为信号分子与体内多种核受体家族及细胞膜受体家族结合,并在调节胆汁酸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慢性胆汁淤积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胆汁酸代谢紊乱。瘙痒是PBC常见的伴随症状,被认为与胆汁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介绍了胆汁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PBC和PBC相关瘙痒中的作用,旨在为PBC患者提供可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瘙痒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1例
11
作者 黄小桃 颜耿杰 +6 位作者 苏会吉 陈炳东 卢昌林 刘志芳 刘美燕 梅梦如 龙富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4-76,共3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指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病变,临床上将其分为3种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兼具以上任意两种疾病特征的重叠综合征(OS)可归为AILD...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指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病变,临床上将其分为3种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兼具以上任意两种疾病特征的重叠综合征(OS)可归为AILD的范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肝炎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RDW、Alb、PT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12
作者 堵妍 吴婷婷 +1 位作者 张媛媛 陈星 《肝脏》 2024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91例及体检健康者60名。91例原发性胆汁...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91例及体检健康者60名。91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41例)、肝硬化代偿组(3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19例)。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b,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清PT,BC-539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D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RDW、Alb、PT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RDW、PT分别为(49.6±7.5)%、(14.4±3.4)s,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9.8±2.9)%、(12.4±0.7)s,观察组Alb水平为(37.1±7.0)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5±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肝硬化组血清RDW、Alb、PT分别为(46.5±4.1)%、(40.3±4.9)g/L、(12.7±0.9)s,肝硬化代偿组血清RDW、Alb、PT分别为(48.8±7.5)%、(38.6±4.8)g/L、(13.4±1.3)s,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清RDW、Alb、PT分别为(57.4±7.9)%、(28.0±6.5)g/L、(19.8±3.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RDW、Alb、PT联合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的AUC为0.973,明显高于RDW、Alb、PT单独诊断的0.927、0.894、0.707,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可达到92.7%、93.3%、93.0%。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患者血清RDW、PT水平明显升高,Alb水平明显降低,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进一步加重,RDW、Alb、PT三项指标联合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具有较好的效能,可为临床评估该病严重程度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红细胞分布宽度 白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坤玲 陈婧 《中医学》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回顾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PB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与环境和遗传学、免疫生物学、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 BEC)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熊去... 回顾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PB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与环境和遗传学、免疫生物学、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 BEC)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是PBC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是约40%患者对UDCA治疗无应答或应答较差。奥贝胆酸(Obeticholic acid, OCA)用于UDCA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中医认为PBC属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以气滞、痰湿、瘀血为主,本虚以脾气虚、肝血虚、肝气虚、肾阴虚为主。中医治疗PBC的核心药物为茵陈、白术、丹参、茯苓、赤芍等,治疗方面以补益肝脾肾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活血等治法。中医药的应用对于PBC病人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和缓解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中西医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
14
作者 闫玉婷 贾桂 +1 位作者 孟琴 高欣欣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抗体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AIH患者30例、PBC患者2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分别给予患者标准的免疫抑制或熊去...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抗体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AIH患者30例、PBC患者2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分别给予患者标准的免疫抑制或熊去氧胆酸治疗。常规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采用放射受体法检测血清抗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和甲状腺球蛋白(TG)。结果AIH组血清FT3和FT4水平分别为(4.2±0.2)pmol/L和(13.8±1.9)pmol/L,PBC组分别为(4.3±0.3)pmol/L和(13.9±1.3)pmol/L,均显著低于健康人【分别为(4.9±0.6)pmol/L和(15.9±4.2)pmol/L,P<0.05】,而AIH组和PBC组血清TSH水平分别为(3.8±1.2)mIU/L和(3.7±0.5)mIU/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2.6±0.5)mIU/L,P<0.05】;AIH组血清TPO-Ab和TG阳性率分别为33.3%和26.7%,PBC组分别为39.3%和25.0%,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的9.4%和3.1%(P<0.05);经过1年的治疗,AIH组生化学应答率为66.7%,PBC组为75.0%;两种疾病应答组血清FT3和FT4水平显著高于未应答组,而血清TSH水平及TPO-Ab和TG阳性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和PBC患者都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影响治疗应答,临床应予以重视筛查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甲状腺功能 抗甲状腺抗体 治疗 应答
下载PDF
抗线粒体抗体、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效果的关系
15
作者 张玲玲 张会品 +2 位作者 李桂英 孔燕 马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100-103,共4页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的126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根...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的126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应答结局将其分为应答良好组60例和应答不良组6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的AMA、RDW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A、RDW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熊去氧胆酸应答效果的影响。结果 应答不良组治疗前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RDW水平均高于应答良好组,AMA阳性率低于应答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PT(OR=1.941,95%CI:1.157~3.256)、GOT(OR=1.808,95%CI:1.073~3.045)、GGT(OR=1.504,95%CI:1.028~2.200)、TBil(OR=2.088,95%CI:1.279~3.408)、DBil(OR=1.735,95%CI:1.112~2.707)、RDW (OR=1.562,95%CI:1.091~2.236)、AMA阳性率(OR=0.584,95%CI:0.399~0.854)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RDW增高、AMA阳性率降低是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应答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线粒体抗体 红细胞分布宽度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应答效果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16
作者 王克美 田思远 +1 位作者 尚玉龙 韩英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51-256,262,共7页
目的探讨炎性标志物是否能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炎性标志物与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X-tile软件确定炎性标志物的最佳截断值。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炎... 目的探讨炎性标志物是否能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炎性标志物与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X-tile软件确定炎性标志物的最佳截断值。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炎性标志物对预后的影响并绘制各自的Kaplan-Meier曲线,最后通过Cox生存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的炎性标志物。结果γ谷氨酰转移酶与血小板的比值(GPR)是影响P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GPR(≥1.9)可提示患者预后不佳。结论基线时GPR水平与PBC患者的组织学分期和不良预后相关,GPR(≥1.9)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提示PBC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物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魏祎 王旭 +1 位作者 王立 张奉春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生物技术,打破了传统测序只能得到细胞群体平均值的局面,使获取单个细胞的生物信息成为可能,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简单阐述了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流程,及其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生物技术,打破了传统测序只能得到细胞群体平均值的局面,使获取单个细胞的生物信息成为可能,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简单阐述了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流程,及其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机制研究与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转录组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18
作者 李秉翰 薛淋淋 刘立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是否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将2012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确诊的26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是否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将2012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确诊的269例PBC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R偏似然估计法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结果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4.50%。单因素及多因素LR偏似然估计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gp210抗体阳性(OR=2.598,95%CI:1.193~5.657,P=0.016)、抗RO-52抗体阳性(OR=2.860,95%CI:1.321~6.193,P=0.008)、高中性粒细胞计数(OR=1.494,95%CI:1.224~1.824,P<0.001)是PB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红蛋白水平(OR=0.982,95%CI:0.969,0.996,P=0.009)是其独立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χ^(2)=3.718,P=0.882)表明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95%CI:0.682~0.857,P<0.001),敏感度为64.10%,特异度为80.90%。使用Bootstrap法进行1000次重复抽样的内部验证,结果显示,MAE=0.015,表明拟合模型的准确性尚可,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和准确性,能为临床医师初步判断PB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呼吸系统 细菌感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19
作者 林燕 郎驿天 +1 位作者 刘晓琰 赵慧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目的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评价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多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词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系统综述、系统评价、荟萃分析、Meta分析、成本效果... 目的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评价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多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词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系统综述、系统评价、荟萃分析、Meta分析、成本效果经济学评估;检索范围为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止;主要结局指标:死亡率,肝移植率,死亡或肝转移,肝病相关死亡率,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疲劳症状改善情况,瘙痒症状改善情况,血清总胆红素(ST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IgM,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以及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17项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综合评价结局指标,其有效性评价结果:与UDCA单独治疗组相比,与中药多种制剂联合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更高;安全性评价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事件较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应患者尽早、长期使用UDCA,同时联合使用中药制剂,中西药联用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药联合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有效 安全
下载PDF
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自身抗体水平的影响
20
作者 李引 李锦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2期98-101,106,共5页
目的 分析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方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PB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UDCA)和研究组(n=40,疏肝利胆健脾活血... 目的 分析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方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PB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UDCA)和研究组(n=40,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方+UDCA)。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方联合UDCA治疗PBC患者的疗效确切,不仅能够改善自身抗体水平和肝功能,还能调节肝纤维化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方 熊去氧胆酸 自身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