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西潜山奥陶系原生油藏成藏时期探讨 被引量:17
1
作者 程克明 熊英 张晓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20,共5页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发现奥陶系 (孔古 3井、孔古 7井 )低产原生油藏和石炭 二叠系原生油气藏 (孔古 4井 ) ,油源对比结果证明 ,前者原油主要源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 ,后者油气主要源于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煤系泥岩。根据孔古 3...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发现奥陶系 (孔古 3井、孔古 7井 )低产原生油藏和石炭 二叠系原生油气藏 (孔古 4井 ) ,油源对比结果证明 ,前者原油主要源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 ,后者油气主要源于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煤系泥岩。根据孔古 3井油藏的两期流体包裹体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 Ar年龄测定结果 ,油藏属两期成藏 ,第一期为晚三叠世 (距今 2 2 2 .5 1~ 2 40 .3 4Ma) ,第二期为第三纪 ,以晚第三纪为主。图 9表 1参 4(程克明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孔西潜山 奥陶系原生油藏 成藏时期
下载PDF
原生岩性油藏形成机理新解 被引量:7
2
作者 苏永进 蒋有录 房新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38,共4页
为了揭示原生岩性油藏的形成机理,对原生岩性油藏相邻烃源岩的岩心地球化学及地层异常压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原生岩性油藏的形成包括烃源岩的排烃和砂岩储集体的聚烃2个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超压区内烃源岩的排烃方式... 为了揭示原生岩性油藏的形成机理,对原生岩性油藏相邻烃源岩的岩心地球化学及地层异常压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原生岩性油藏的形成包括烃源岩的排烃和砂岩储集体的聚烃2个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超压区内烃源岩的排烃方式主要有微裂缝排烃、差异突破压力排烃和断层排烃3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和排烃机制。聚烃过程包含烃类的充注和砂体中水的排出2个能量传递过程,且有各自独立的流动途径和压力系统。只有当排烃过程与聚烃过程协调一致时,原生岩性油藏才能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岩性油藏 排烃 聚烃 成藏机理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原生岩性油藏含油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定量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芮捍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利用油藏顶部毛管压力大小、砂体高度以及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就可以控制原生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和油气充满度等含油性特征。通过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可以得到与砂岩含油饱和度相关的储层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变化的特征... 利用油藏顶部毛管压力大小、砂体高度以及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就可以控制原生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和油气充满度等含油性特征。通过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可以得到与砂岩含油饱和度相关的储层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变化的特征;砂体的高度与砂体的油气充满度密切相关;油藏顶部毛管压力与围岩所在层位的深度及异常压力大小有关。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以及其中的牛庄洼陷实际的原生岩性油藏的综合分析,得到了油藏顶部毛管压力随深度或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一变化规律可以预测处于不同深度或压力系数围岩处的不同高度和物性特点的原生岩性砂体的含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岩性油藏 含油性 毛管压力 地层压力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西地区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初探 被引量:23
4
作者 石彦民 于俊利 +2 位作者 廖前进 杨池银 肖敦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11,共7页
黄骅坳陷孔西地区孔古3井奥陶系地层及孔古4井中生界地层相继获工业性油气流,是几十年来华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藏工业性勘探的首次突破,揭示出在黄骅坳陷以及华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这两口井原油物性、地化特... 黄骅坳陷孔西地区孔古3井奥陶系地层及孔古4井中生界地层相继获工业性油气流,是几十年来华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藏工业性勘探的首次突破,揭示出在黄骅坳陷以及华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这两口井原油物性、地化特征的系统研究及与煤系烃源岩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存在着两类原油,反映其油源来自不同母源,首次阐明该区奥陶系原油为低凝重质成熟原油,与古生界烃源岩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属原生油藏;而中生界原油为低凝轻质成熟原油,原油伴生天然气为煤型气,与上古生界煤岩有成因上的联系,属煤成油气藏。研究表明,这两类油藏的形成与其古压今张、古高今低的反转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印支—燕山期的挤压逆冲作用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地球化学特征 原生油藏 油气 油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微相与储层展布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乃泉 云露 +1 位作者 蒲仁海 杨素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16-1725,共10页
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顺9井发现了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下段原生油藏。通过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综合解释认为: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期间,顺托果勒地区经历了半深海-浅海-三角洲沉积过程,油层砂岩属于柯坪塔格组下段上部的由北向南... 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顺9井发现了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下段原生油藏。通过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综合解释认为: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期间,顺托果勒地区经历了半深海-浅海-三角洲沉积过程,油层砂岩属于柯坪塔格组下段上部的由北向南的三角洲河口坝与分流河道沉积。南部附近的塔中隆起虽然距顺9井较近,但并未提供陆源碎屑物质。由于后期构造南抬北降,所以油藏区现今构造属于北倾缓坡背景,其上局部发育低幅度构造。圈闭类型主要为三角洲砂体岩性圈闭,其次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和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有利圈闭区位于三角洲前缘主砂体发育带和局部构造圈闭叠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油藏 岩性-构造圈闭 沉积体系 柯坪塔格组下段 储层预测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国昕 陈均亮 张明学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6-700,共5页
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藏的分布和油气成因机制在凹陷南部和北部表现出差异性,乌南油藏主要分布在大二段上部,乌北油藏分布在大一段底部,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具有消长关系。以探索乌南、乌北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机制为目的... 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藏的分布和油气成因机制在凹陷南部和北部表现出差异性,乌南油藏主要分布在大二段上部,乌北油藏分布在大一段底部,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具有消长关系。以探索乌南、乌北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机制为目的,在研究乌尔逊凹陷晚期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结合大磨拐河组GOI指标、成藏时期及原油成熟度变化等分析认为,晚期构造变形控制着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乌北大磨拐河组油藏形成于伊敏组末期的张扭变形,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则为南屯组原生油藏在青元岗组沉积末期反转变形中遭受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同时晚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所形成的断块、断鼻、断背斜、背斜等多种构造圈闭为大磨拐河组油藏提供了聚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油藏 次生油藏 大磨拐河组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的多期成藏 被引量:5
7
作者 齐兴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1-24,共4页
复杂断块多期成藏是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的一大特点。不同烃源岩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发育阶段匹配 ,形成多期成烃、多次充注 ,导致多期成藏。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可分为三个成藏期 ,沙四段—孔店组、沙三段—沙二段原生油藏为早期成藏 ,... 复杂断块多期成藏是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的一大特点。不同烃源岩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发育阶段匹配 ,形成多期成烃、多次充注 ,导致多期成藏。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可分为三个成藏期 ,沙四段—孔店组、沙三段—沙二段原生油藏为早期成藏 ,沙一段—东营组油藏为中期成藏 ,而晚第三纪末期后形成的油气藏则为晚期成藏 ,包括原生与次生的油气藏二种类型。复杂断块油藏蕴育在各种局部构造之中 ,同沉积构造背景是断块聚集油气的基础 ,断块是油气富集的单元 ,构造断裂活动是断块多次成藏驱动力。成藏后的构造断裂活动是油气进行块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断层 复杂断块 烃源岩 原生油藏 成藏期
下载PDF
SD油田录井、测井解释互补性研究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志永 《录井工程》 2012年第4期52-57,82-83,共6页
录井、测井解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录井是通过实物比较直接地观察地层,获取储集层油气等地质信息。测井是对岩石物理特征的测量,通过数据间接地反演推测地层油气等地质特征。二者所用的手段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受到的干扰因素不同... 录井、测井解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录井是通过实物比较直接地观察地层,获取储集层油气等地质信息。测井是对岩石物理特征的测量,通过数据间接地反演推测地层油气等地质特征。二者所用的手段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受到的干扰因素不同,两者相互补充则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生轻质油藏,录井解释采用气测组分比值图板对测井解释进行补充与验证;次生中质-重质稠油油气藏,测井响应特征明显,录井解释可用荧光级别定性解释。对低电阻率油藏,录井用荧光级别定性解释,气测湿度比Wh辅助判断,并辅以测井物性解释。气藏可采用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再用录井气测数据加以验证。实际工作中要综合运用录井、测井信息,参考油田及地层解释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近乎正确的结论。结合测井数据,各取所长,对测井、录井油气解释互补性做了定性探讨。并以SD油田为例,结合试油结论进行了实践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井 测井 解释 互补性 低电阻率油层 原生油藏 次生油藏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特殊油气藏的发现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永平 肖敦清 于俊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9,共6页
方法经系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孔西潜山奥陶系及中生界下白垩统的油气均来自古生界烃源岩。目的证明孔西潜山的原油性质与第三系原油性质完全不同。结果孔西潜山属印支-燕山早期形成并进一步为第三系深埋的挤压-逆冲性断... 方法经系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孔西潜山奥陶系及中生界下白垩统的油气均来自古生界烃源岩。目的证明孔西潜山的原油性质与第三系原油性质完全不同。结果孔西潜山属印支-燕山早期形成并进一步为第三系深埋的挤压-逆冲性断块背斜构造;上、下古生界烃源岩成烃条件是其油气形成的基础,古高今低的挤压逆冲背科带和反转构造是寻找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结论孔西潜山原生油气藏的发现,是华北地区几十年来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突破,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供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 烃源岩 原生油藏 二次成藏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丙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3-478,共6页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地表现双源相向运移形成大油气田的现象,另有一番油气田形成的复杂研究景象。详细阐述了在上述三类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并研究了各盆地的油气聚集过程,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油气再次运移 裂谷盆地 前陆盆地 原生油藏
下载PDF
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再获重大发现
11
作者 本刊 《石油工程建设》 2020年第1期50-50,共1页
1月19日,中国石油重点风险探井轮探1井获得重大发现,经酸压测试,折日产油133.46 m^3、天然气4.87万m^3。这标志着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超深层勘探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一个新层系———寒武系吾松格尔组,证实8000m以深依然可发育原生油藏... 1月19日,中国石油重点风险探井轮探1井获得重大发现,经酸压测试,折日产油133.46 m^3、天然气4.87万m^3。这标志着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超深层勘探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一个新层系———寒武系吾松格尔组,证实8000m以深依然可发育原生油藏和优质储盖组合,开辟了一个重要接替层系和崭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勘探 风险勘探 勘探领域 储盖组合 原生油藏 石油 新层系 寒武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刚 卫延召 +6 位作者 陈棡 贾开富 龚德瑜 王峰 孙靖 朱峰 麻伟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4-927,共14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量的次生油气藏,以埋藏浅、物性好、建产快、产能高为特点,是寻找高效油气藏的重点探区。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结合恢复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明确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原生油气藏形...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量的次生油气藏,以埋藏浅、物性好、建产快、产能高为特点,是寻找高效油气藏的重点探区。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结合恢复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明确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原生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期在早白垩世,次生调整的成藏期在古近纪末期。通过恢复早白垩世(原生油气成藏期)侏罗系的构造,结合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以及油气包裹体丰度、储集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揭示出莫索湾、陆南和陆梁古鼻状构造是侏罗系原生油藏的主要聚集区。综合原生油藏的分布和古近纪末期(次生油气调整期)的构造特征,深入剖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输导要素,构建了次生油气藏的4类输导体系,明确了各类输导体系的作用区域、成藏层位、目标类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在成藏模式的指导下,结合输导体系的差异性,将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划分为4类成藏区,其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石东凸起和石南鼻状凸起是未来寻找高效次生油气藏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藏 输导体系 成藏期 侏罗系 白垩系 准噶尔盆地腹部
原文传递
敦煌盆地有效烃源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柳忠泉 刘俊民 林中凯 《甘肃地质》 2016年第4期50-55,共6页
敦煌盆地的近期油气勘探工作中,XC1井揭示较好的湖相烃源岩,录井见油斑、油迹6 m/8层,荧光16.5m/7层;压裂后试油,日液0.16~10.7 m3,日油0.02~1.53 m3,累产油12.1 m3。基于中石化近几年投入的实物工作量和XC1井钻探成果,笔者通过对样... 敦煌盆地的近期油气勘探工作中,XC1井揭示较好的湖相烃源岩,录井见油斑、油迹6 m/8层,荧光16.5m/7层;压裂后试油,日液0.16~10.7 m3,日油0.02~1.53 m3,累产油12.1 m3。基于中石化近几年投入的实物工作量和XC1井钻探成果,笔者通过对样品的地化分析数据和油源对比结果,认为中下侏罗统是潜在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层段,中间沟组1段的湖相泥岩集中段为有效烃源岩,藻类体和角质体是这套源岩的主要生烃显微组分,有机质类型最好可达Ⅰ—Ⅱ1型,现有资料显示在五墩凹陷保存较完整;XC1井所发现的油藏为一次生烃的原生油藏,具有"早期生烃、早期聚集、晚期定型"的"两早一晚"的成藏特点,今后勘探关键是研究其成烃过程与圈闭配套史的关系,近源保存条件较好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是首选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盆地 侏罗系 有效烃源岩 油源对比 原生油藏 近源勘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