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黄海韬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时机
下载PDF
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方俊杰 赵洪洋 杨卫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评价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双靶点治疗,以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和近半月节处为照射靶点,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结果本组32例... 目的评价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双靶点治疗,以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和近半月节处为照射靶点,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结果本组32例获随访,均有疼痛缓解,按BNI评分,有效率为96.9%。起效时间平均4.2个月(1d~26个月)。8例(25%)复发,8例(25%)出现并发症。结论双靶点治疗能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靶点 原发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γ-刀双靶点(4mm+8mm)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4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德欣 王仲维 张瑞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1-371,共1页
自伽玛刀问世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选择三叉神经根部显露较长的病例采用双靶点(4mm+8mm准直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良好疗... 自伽玛刀问世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选择三叉神经根部显露较长的病例采用双靶点(4mm+8mm准直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从2009年6月~2012年12月,采用伽玛刀双靶点(4mm+8mm准直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原发三叉神经痛 靶点 Γ-刀 2009年 神经根部 伽玛刀 准直器
下载PDF
伽玛刀单、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厉民 王峥 +1 位作者 周佳 陈书达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6期334-335,381,共3页
目的:观察伽玛刀单靶点与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疗效。方法:INT患者220例,均使用OUR-XGD伽玛刀,4mm准直器行患侧三叉神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单靶点治疗82例,双靶点治疗138例。单靶点置于三叉神经感觉根桥脑进入区,双靶... 目的:观察伽玛刀单靶点与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疗效。方法:INT患者220例,均使用OUR-XGD伽玛刀,4mm准直器行患侧三叉神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单靶点治疗82例,双靶点治疗138例。单靶点置于三叉神经感觉根桥脑进入区,双靶点置于三叉神经感觉根桥脑与半月神经节之间。两组均为中心剂量70~90 Gy,以50%等剂量线包绕;脑干表面以20%等剂量线包绕,剂量<14Gy。结果:随访9个月~11年,平均67个月。单靶点组有效68例(82.9%),无效14例(17.1%),复发11例(13.4%),并发症5例(6.1%);双靶点组有效130例(94.1%),无效8例(5.8%),复发6例(4.3%),并发症14例(10.1%)。两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双靶点治疗疗效优于单靶点,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三叉神经痛 伽玛刀治疗 单靶点 靶点
下载PDF
双侧性三叉神经痛12例
5
作者 种衍军 邵启节 +2 位作者 张志强 段德义 程启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95-95,共1页
我院自1979年9月~1990年3月,采用耳后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06例,其中双侧性三叉神经痛12例,特予报告。 临床资料 男4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45.2岁。病程3~19年,平均7.6年。本组均有典型的双侧三叉神经痛发作症状,6例... 我院自1979年9月~1990年3月,采用耳后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06例,其中双侧性三叉神经痛12例,特予报告。 临床资料 男4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45.2岁。病程3~19年,平均7.6年。本组均有典型的双侧三叉神经痛发作症状,6例9侧作过半月神经节封闭或射频热凝术,1例作过眶下神经撕脱术,其余长期药物治疗,症状未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半月神经 射频热凝术 发作症状 眶下神经撕脱术 桥小脑角探查 药物治疗 切口入路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双侧性三叉神经痛
6
作者 种衍军 邵启节 +2 位作者 张志强 段德义 程启龙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1年第2期42-43,共2页
我院自1979年9月至1990年3月,采用耳后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06例,其中双侧性三叉神经痛者12例。本文将对双侧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有关病因作一初步分析。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射频热凝术 半月神经 桥小脑角探查 切口入路 眶下神经撕脱术 发作症状 痛惊宁
下载PDF
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MRA序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黄雨 柴学 +1 位作者 肖朝勇 黄清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c)和三维时间飞跃MRA序列(3D-TOF-MRA)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的准确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3D-FIESTA-c和3D-TOF-MRA扫描,对获取的影像... 目的探讨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c)和三维时间飞跃MRA序列(3D-TOF-MRA)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的准确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3D-FIESTA-c和3D-TOF-MRA扫描,对获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患侧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以微血管减压术(MVD)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FIESTA-c、3D-TOF-MRA以及3D-FIESTA-c联合3D-TOF-MRA显示责任血管的情况。结果 1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均行MVD术,证实128例存在责任血管(98.5%), 2例未见明确责任血管(1.5%)。与MVD手术结果对照,3D-TOF-MRA、3D-FIESTA-c和3D-FIESTA-c联合3D-TOF-MRA显示责任血管阳性率分别为86.9%(113/130)、87.7%(114/130)、95.4%(124/130),准确率分别为80.8%(105/130)、84.6%(110/130)、93.8%(122/130),3D-FIESTA-c联合3D-TOF-MRA评估责任血管阳性率和准确率均高于3D-TOF-MRA或3D-FIESTA-c单独评估(均P<0.05);3D-FIESTA-c联合3D-TOF-MRA评估责任血管阳性率与MVD术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FIESTA-c评估责任静脉伴或不伴有其他血管阳性率(7.7%,10/130)高于3D-TOF-MRA(0%)(P<0.01)。结论 3D-FIESTA-c联合3D-TOF-MRA在诊断神经血管关系中起到互补作用,能够明确责任血管的存在以及血管类型,尤其评估静脉时,3D-FIESTA-c优于3D-TOF-MRA,对制定MVD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三叉神经痛 三维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三维时间飞跃MRA序列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合并同侧上颌窦囊肿2例
8
作者 张丽颖 韩雪松 +1 位作者 钱敏 张群 《沈阳医学》 2004年第3期136-137,共2页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的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种,而无神经系统体征和发病相关的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伴有同侧上颌窦囊肿...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的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种,而无神经系统体征和发病相关的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伴有同侧上颌窦囊肿的病例较为罕见目前尚无人报道。我科在诊治的过程中,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三叉神经痛 上颌窦囊肿 器质病变 神经系统体征 阵发 合并 分布区域
下载PDF
原发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何俊俊 孟祥健 +1 位作者 王勇 姚新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PBMAH)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认识,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方法:总结分析弋矶山医院诊治的1例PBM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合并糖尿病、...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PBMAH)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认识,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方法:总结分析弋矶山医院诊治的1例PBM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合并糖尿病、蛋白尿,存在长期误诊,此次因皮肤瘀点瘀斑明显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对术后病理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PBMAH,伴有Armadillo重复蛋白5基因(ARMC5)基因突变。结论:PBMAH是一种罕见的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表现为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漏诊、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在进行临床诊疗时,需仔细鉴别,有条件可完善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大结节肾上腺增生 Armadillo重复蛋白5基因 库欣综合征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巨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树江 李红星 +1 位作者 白金 李宝纪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2-442,共1页
关键词 原发三叉神经痛 巨刺治疗 内科诊断 临床资料 国内外 西药组 18岁 年龄
下载PDF
滋养肝肾祛风止痛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2例
11
作者 陈治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1期1335-1336,共2页
关键词 原发三叉神经痛 祛风止痛法 滋养肝肾 治疗 发病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病因不明
下载PDF
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T3加旁路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显东 吴彬 +1 位作者 仇明 徐志飞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25-325,共1页
关键词 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神经切断术 治疗方法 手汗症 原发 胸腔镜 旁路
下载PDF
整体化护理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术围术期中的应用
13
作者 匡瑾 颜迪恩 +2 位作者 王玉兰 周丽梅 刘金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8期72-75,共4页
目的 分析在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drenal vein sampling,AVS)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引入整体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6月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AVS检查的80例PA... 目的 分析在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drenal vein sampling,AVS)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引入整体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6月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AVS检查的80例P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整体化护理,观察2组AVS成功率、认知水平、依从性、心理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取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疾病、诊断、治疗、注意事项认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A患者在行AVS检查时开展整体化护理可提升患者认知水平,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检查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静脉采血术 整体化护理
下载PDF
胸腔镜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伟森 肖大伟 +2 位作者 谢泽锋 林瑞俊 张少波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95-95,98,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手汗症状均消失,双手恢复干燥温暖;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胸腔镜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手汗症状均消失,双手恢复干燥温暖;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极少。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安全简便、恢复快、疗效满意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原发手汗症 治疗
下载PDF
ARMC5基因突变的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结节一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韩扬 赵瑞玲 +1 位作者 庞晓虹 康英秀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原发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primary bilateral macronodular adrenal hyperplasia,PBMAH)是双侧肾上腺增生的一种类型,还包括小结节性肾上腺增生^([1])。PBMAH的特征是双侧多发的良性肾上腺大结节(>1 cm),具有自主分泌功能,可引... 原发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primary bilateral macronodular adrenal hyperplasia,PBMAH)是双侧肾上腺增生的一种类型,还包括小结节性肾上腺增生^([1])。PBMAH的特征是双侧多发的良性肾上腺大结节(>1 cm),具有自主分泌功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质醇过量,表现出一系列亚临床或者临床库欣综合征(Cuking syndrome,CS)的症状,也可出现其他并发症和合并症。本文报道1例ARMC5基因突变的PBMAH病例,分析该病例特征及相关文献,以期提高临床对PBMAH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大结节肾上腺增生 库欣综合征 ARMC5基因突变
下载PDF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大结节增生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苏政伟 黄庆明 +1 位作者 汤汉 易贤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2-948,共7页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primary bilateral macronodular adrenal hyperplasia,PBMAH)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的罕见病因。PBMAH的患者中,表现为典型的双侧肾上腺增生和(或)典型的皮质醇增多症的情况较为罕见,其临床特征为双侧肾上腺...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primary bilateral macronodular adrenal hyperplasia,PBMAH)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的罕见病因。PBMAH的患者中,表现为典型的双侧肾上腺增生和(或)典型的皮质醇增多症的情况较为罕见,其临床特征为双侧肾上腺良性大结节样增生伴不同程度的皮质醇增多。多数患者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且以轻度皮质醇分泌障碍患者较为常见。近年来,对PBMAH的病理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进展,PBMAH的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基因异常,多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然而,PBMAH的发病机制未明确,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的认识尚未统一,临床上依旧存在较多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本文对国内外关于PBMAH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其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分子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关注,提高诊断准确率,并为PBMAH的分子诊断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肾上腺皮质大结节增生 库欣综合征 肾上腺偶发瘤 家族遗传疾病 常染色体显遗传病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痛的诊治要点
17
作者 常安民 许俊峰 《中国校医》 2005年第2期209-210,共2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诊治要点 阵发剧痛 运动纤维 感觉纤维 反复发作 老年病人 神经 分布区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庭庆 万红芳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此类疾病的相关特征、治疗及...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此类疾病的相关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NF1患者2014年4月首次在我院诊断右乳腺癌(Ⅱb期T2N1M0),行右乳切除术+右腋窝淋巴结清扫+右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右腋窝纤维瘤切除术,术后化疗4疗程,并随访。2015年12月发现并诊断左乳腺癌(Ⅳ期T2N2M1),行左乳腺癌姑息性切除术,术后化疗。此例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两次病理类型均为为浸润性导管癌;两次乳腺癌免疫组化:ER(-)、PR(-)、Her-2(++),为HER2过表达型;首发右侧乳腺癌Ki-67约20%,后发左侧乳腺癌Ki-67约70%。结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属罕见病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病灶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具有相关性,其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异时原发乳腺癌 乳腺浸润导管癌 预后 预防
下载PDF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韦常宏 韦薇 +2 位作者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 SBPBC患者44例(SBPBC组,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B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 SBPBC患者44例(SBPBC组,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B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治疗随访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SBPBC组4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32例,有家族史者30例,绝经者9例(9/44); UPBC组132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45例,有家族史者34例,绝经者81例;两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和UPBC组T2期患者分别为27、16和51例,SBPBC组第一癌与第二癌、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N2~N3期患者分别为10、3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N0~N1期患者分别为41、106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分别为40例、121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分别为17、37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7、11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Ki-67阳性率≥14%的患者分别为39、8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乳腺导管(Luminal) A型17例、Luminal B型23例、Her-2过表达型3例、基底样型1例,第二癌Luminal A型22例、Luminal B型19例、Her-2过表达型2例、基底样型1例; UPBC组Luminal A型45例、Luminal B型46例、Her-2过表达型13例、基底样型28例; 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UPBC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59个月,两组相比,P <0. 05。结论与UPBC相比,SBPBC的发病年龄低且大多数发生在绝经之前,患者多有家族史,病理分级和分期较高,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无病生存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 原发乳腺癌 原发乳腺癌 原发乳腺癌 同时原发乳腺癌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90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维娜 陈海霞 +3 位作者 张银华 王翠翠 张焕 蒲红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原发乳腺癌 浸润乳腺癌 预后 生存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