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小行星系统表面动力学环境分析
1
作者 王雅平 王悦 +3 位作者 吴晓杰 甘庆波 杨志涛 张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0-950,共11页
双小行星系统在太阳系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探测价值,揭示其表面动力学环境是实现表面巡游探测的关键。相比于单小行星,双星系统成员间的摄动作用对表面动力学环境存在影响,需要加以专门的分析和研究。以近地双小行星系统(66391)Moshu... 双小行星系统在太阳系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探测价值,揭示其表面动力学环境是实现表面巡游探测的关键。相比于单小行星,双星系统成员间的摄动作用对表面动力学环境存在影响,需要加以专门的分析和研究。以近地双小行星系统(66391)Moshup为例,主、次星均采用多面体引力场模型,通过推导质点在主、次星表面附近的动力学方程,计算出主、次星的表面等效重力和表面坡度,以及表面各点处的最小和最大起飞速度,分析分布规律和成因,特别关注次星对高速旋转主星的周期性潮汐力的影响。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主星和次星分析适合探测器着陆和表面巡游的区域。结果表明:由于旋转离心力的影响,主、次星表面的等效重力分布有随纬度减小而降低的趋势,而坡度主要与局部地形相关,主星的北极高纬度区域和次星南北纬80°以上的区域坡度小,且等效重力较大,适合作为探测器的着陆点或开展表面巡游;次星潮汐力对主星表面重力存在周期性影响;主星表面大部分区域的最小起飞速度小于0.3 m/s,次星表面大部分区域的最小起飞速度在0.10~0.25 m/s之间。由于自转影响,主、次星的最小起飞速度方向几乎全部朝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小行星系统 多面体引力场模型 等效重力 表面坡度 起飞速度
原文传递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帅 赵琪 秦阳 《国际太空》 2021年第12期4-9,共6页
2021年11月24日,全球首次近地天体撞击防御技术试验任务—“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搭乘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发射。DART是一项行星防御技术试验任务,将首次试验用于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动能撞击技术,为防止小行星撞击... 2021年11月24日,全球首次近地天体撞击防御技术试验任务—“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搭乘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发射。DART是一项行星防御技术试验任务,将首次试验用于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动能撞击技术,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奠定技术基础。此次任务不仅将推动技术验证和能力提升,还将助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行星防御领域具备更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天体 运行轨道 重定向 能力提升 双小行星 技术验证 DART 任务分析
下载PDF
接触双小行星(4179)Toutatis的形成机制研究
3
作者 胡寿村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116,共3页
接触双小行星是一类明显由两部分结构相接而构成的单小行星.地面雷达观测结果表明直径大于200 m的近地小行星中大约14%为接触双小行星,而且目前3个小天体探测任务(隼鸟号、嫦娥二号和罗塞塔号)的探测目标也都具有接触双星结构.接触双小... 接触双小行星是一类明显由两部分结构相接而构成的单小行星.地面雷达观测结果表明直径大于200 m的近地小行星中大约14%为接触双小行星,而且目前3个小天体探测任务(隼鸟号、嫦娥二号和罗塞塔号)的探测目标也都具有接触双星结构.接触双小行星是一类重要的小行星类型,对其形成机制开展研究能够为深入理解小行星的形成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雷达观测 探测目标 嫦娥二号 双小行星 罗塞塔 形成机制研究
下载PDF
双小行星探测轨道动力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悦 伏韬 张瑞康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5-1185,共31页
双小行星系统由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彼此环绕的两颗小行星组成,对研究太阳系起源、行星系统演化和行星防御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成为行星科学和航天动力学研究的热门对象,对双小行星系统的原位探测也即将迎来热潮.双小行星系统的独特构... 双小行星系统由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彼此环绕的两颗小行星组成,对研究太阳系起源、行星系统演化和行星防御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成为行星科学和航天动力学研究的热门对象,对双小行星系统的原位探测也即将迎来热潮.双小行星系统的独特构型和附近的复杂动力学环境为探测器轨道动力学和任务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所进行的研究也推动了轨道动力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本文对双小行星探测轨道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双小行星研究和探测的背景及意义,简要阐述了双小行星系统形成理论及其附近轨道动力学的研究概况.其次,介绍了双小行星系统不规则引力场和相互引力势的建模方法,进而展示了双星的姿态轨道耦合动力学,即完全二体问题,包括双星相对运动的平衡构型和稳定性.接着,介绍了描述双星附近探测器轨道运动的限制性完全三体问题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该模型下的平动点、平动点周期轨道、大范围周期轨道、转移轨道和轨道维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第四部分综述了环绕双小行星系统单颗星的受摄二体问题,以轨道摄动理论和行星系统中受摄二体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背景,介绍了环绕双小行星系统主星的半解析轨道动力学建模与轨道稳定性分析.之后,介绍了目前面向探测任务需求和考虑实际约束的轨道动力学研究和轨道设计.最后,基于目前研究进展,分析了面临的若干问题,对未来双小行星探测轨道动力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小行星系统 完全二体问题 限制性三体问题 受摄二体问题 任务轨道设计
下载PDF
同步双小行星系统共振轨道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雅迪 陈奇 +1 位作者 李翔宇 乔栋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7-995,共9页
研究了同步双小行星系统中共振轨道的设计方法及演化规律。首先,基于双椭球模型建立探测器运动方程,并给出共振轨道初值选取方法。然后,利用改进并行打靶法,提出一种双小行星系统平面共振轨道两步修正方法。同时结合稳定性理论及分岔理... 研究了同步双小行星系统中共振轨道的设计方法及演化规律。首先,基于双椭球模型建立探测器运动方程,并给出共振轨道初值选取方法。然后,利用改进并行打靶法,提出一种双小行星系统平面共振轨道两步修正方法。同时结合稳定性理论及分岔理论,给出双小行星系统三维共振轨道生成和延拓方法;最后,以双小行星系统1999KW4为例,设计了共振比为1∶1,1∶2,1∶3,1∶4,2∶3的平面和空间共振轨道族,并分析了共振轨道的特性及轨道周期和轨道能量的变化规律。给出的双小行星系统中共振轨道的设计方法具有普适性,对未来双小行星系统探测任务中的轨道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双小行星系统 共振轨道 延拓法 分岔
下载PDF
基于偶极子模型的双小行星系统平衡点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旭 钱霙婧 +1 位作者 杨晓东 张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2-248,共17页
针对主星是细长型小行星,而次星是小而规则天体的双小行星系统,采用偶极子—粒子模型,建立了普适性的引力场模型,研究了系统平衡点附近的局部动力学及周期轨道问题。研究了同步状态下系统参数对平衡点位置、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的影响,并... 针对主星是细长型小行星,而次星是小而规则天体的双小行星系统,采用偶极子—粒子模型,建立了普适性的引力场模型,研究了系统平衡点附近的局部动力学及周期轨道问题。研究了同步状态下系统参数对平衡点位置、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的影响,并给出了非共线平衡点的线性稳定域,计算了在非同步双小行星系统的等效平衡点的轨迹。结合路径搜索修正法和伪弧长延拓方法得到同步双小行星系统共线平衡点附近的1∶1共振轨道族。该研究能为双小行星系统探测中轨道设计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小行星 偶极子模型 平衡点 共振轨道族 伪弧长延拓
下载PDF
双小行星系统不规则引力场中的共振轨道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崔书豪 王悦 张瑞康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2-390,共9页
以双小行星系统66 391 Moshup为例,考虑小行星引力场的不规则性,采用多面体–椭球引力场模型研究双小行星系统附近的共振轨道动力学,通过打靶法计算得到探测器的共振轨道,并延拓求解了一系列的共振轨道族,分析其稳定性与分岔特点,基于... 以双小行星系统66 391 Moshup为例,考虑小行星引力场的不规则性,采用多面体–椭球引力场模型研究双小行星系统附近的共振轨道动力学,通过打靶法计算得到探测器的共振轨道,并延拓求解了一系列的共振轨道族,分析其稳定性与分岔特点,基于共振轨道流形设计了同宿转移轨道。研究结果表明:引力场的不对称性导致不存在严格的平面共振轨道,且对轨道的稳定性与分岔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借助共振轨道的稳定特性是转移轨道设计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小行星系统 多面体–椭球引力模型 共振轨道 稳定性 轨道转移
下载PDF
双小行星系统引力场建模方法研究
8
作者 步士超 王宇凯 +2 位作者 李文丹 李爽 牛升达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5期477-484,共8页
针对弱引力双小行星系统的引力场建模问题,本文采用复杂度和精度依次递增的球体–球体模型、椭球体–球体模型和改进的限制性椭球体–椭球体模型来进行引力场建模,并分别采用椭圆积分以及无积分环节、计算效率高的二阶二次球谐函数来表... 针对弱引力双小行星系统的引力场建模问题,本文采用复杂度和精度依次递增的球体–球体模型、椭球体–球体模型和改进的限制性椭球体–椭球体模型来进行引力场建模,并分别采用椭圆积分以及无积分环节、计算效率高的二阶二次球谐函数来表征引力势,从而比较精确地刻画双小行星系统和探测器构成的限制性全三体问题的动力学模型;针对双小行星系统1999KW4,对其不同的引力场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分别给出了不同模型下的等效势能函数曲面及零速度曲线,比较了不同模型下的平动点位置坐标偏差。结果表明,二阶二次球谐函数计算引力势的椭球体-椭球体模型计算精度高,复杂程度低,计算量更少,计算速度更快,能够较精确的对双小行星系统进行引力场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小行星 引力场 球体–球体模型 椭球体–球体模型 椭球体–椭球体模型
下载PDF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来自地球的反击
9
作者 张雪松 《太空探索》 2022年第1期62-66,共5页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4日14时21分,美国宇航局在范登堡太空军基地使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防御试验任务的序幕。DART的提出和波折行星防御对...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4日14时21分,美国宇航局在范登堡太空军基地使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防御试验任务的序幕。DART的提出和波折行星防御对大众来说或许还是个新鲜概念,但在航天业界这个概念早已不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宇航局 太空探索 预定轨道 重定向 范登堡 DART 小行星防御 双小行星
下载PDF
走进双小行星的世界
10
作者 杰夫·赫克特 王靓(译) 《中国国家天文》 2020年第2期42-49,共8页
当“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冥王星后,天文学家调转探测器的方向,让它奔赴一颗柯伊伯带天体,希望看到一些更有趣的东西。他们选择的天体名为2014 MU69,因为它的轨道位于海王星以外,几乎是圆形的,类似于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原始天体,并且它的... 当“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冥王星后,天文学家调转探测器的方向,让它奔赴一颗柯伊伯带天体,希望看到一些更有趣的东西。他们选择的天体名为2014 MU69,因为它的轨道位于海王星以外,几乎是圆形的,类似于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原始天体,并且它的运动路径也位于新视野号可以到达的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伊伯带天体 运动路径 冥王星 双小行星 太阳系 新视野号 天文学家 海王星
原文传递
美欧合作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虹琳 党丽芳 《空间碎片研究》 2021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估”任务的背景入手,概述了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分类,以及任务的...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估”任务的背景入手,概述了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分类,以及任务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防御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 赫拉
下载PDF
行星传动滚针轴承对单和双小齿轮行星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Avinash Singh 《传动技术》 2009年第3期28-39,共12页
行星齿轮传动广泛用于汽车和航空等工业。由于要求传递较大的功率密度,故这些齿轮装置要在很高的应力下工作。应考虑到给传动承载能力带来影响的一些辅助部件将危及行星齿轮传动的可靠性。一般忽略了影响其承载能力的因素之一,像行星齿... 行星齿轮传动广泛用于汽车和航空等工业。由于要求传递较大的功率密度,故这些齿轮装置要在很高的应力下工作。应考虑到给传动承载能力带来影响的一些辅助部件将危及行星齿轮传动的可靠性。一般忽略了影响其承载能力的因素之一,像行星齿轮滚针轴承这一支承结构的影响。齿轮分布负荷和由于轴承负荷及变形之间的相互影响涉及到齿轮和轴承的设计。同时双小齿轮行星传动的布置型式已日益普遍化,在双小齿轮行星传动布置中,齿轮和轴承之间存在大的相互影响。本文将审查轴承变形(倾斜)对齿轮负荷分布和接触形式的影响。本文还表明考虑单个或双小行星轮排列轮齿载荷分配对轴承负荷(转矩)和两者变形(倾斜)的影响。它将表明滚针轴承的倾斜刚度对轮齿接触形式和造成的接触和弯曲应力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表明双小行星轮排列更易造成偏离中心负荷。进行参量研究表明一些设计参量的影响,理论上推导并由数值仿真来证实。采用系统承载能力齿轮分析模型说明有关问题和定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齿轮传动 滚针轴承 单个和双小行星轮布置 变形
下载PDF
DART成功撞击Dimorphos小行星
13
作者 韩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0-1041,共2页
NASA网站2022年9月27日报道,世界首个动能撞击行星防御技术验证任务、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于当日成功撞击任务目标--Didymos近地小行星双星系统中的Dimorphos小行星。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 NASA网站2022年9月27日报道,世界首个动能撞击行星防御技术验证任务、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于当日成功撞击任务目标--Didymos近地小行星双星系统中的Dimorphos小行星。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建造和管理,目标是撞击一颗已知无威胁的小行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星系统 物理实验室 DART 重定向 测试任务 双小行星 技术验证
下载PDF
2022年深空探测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平 张天馨 +4 位作者 康晓晰 康焱 席翔宇 陈琦 王帅 《中国航天》 2023年第2期8-18,共11页
2022年,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蓬勃发展。“天问”一号任务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目标;“嫦娥石”的发现让人类对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解更进一步;美国“阿尔忒弥斯”1(Artemis-1)任务成功发射,开启重返月球之旅;“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 2022年,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蓬勃发展。“天问”一号任务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目标;“嫦娥石”的发现让人类对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解更进一步;美国“阿尔忒弥斯”1(Artemis-1)任务成功发射,开启重返月球之旅;“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完成全球首次近地天体撞击防御技术试验……人类探索深空的脚步从未停止,深空探测活动的疆域在不断扩大。本文对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天文探测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等方面的任务进展与科学发现进行归纳,对国际相关政策规划开展分析,并阐述了深空探测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近地天体 深空探测 行星探测 科学探测 月球探测 重定向 双小行星
下载PDF
再访被撞小行星
15
《环球科学》 2023年第24期14-14,共1页
欧洲空间局(ESA)的赫拉号小行星探测器已经组装完毕,准备奔赴李小星,近距离分析这颗被NASA的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ART)任务撞击的小行星。2022年9月,DART撞击了李小星,它是近地小行星李大星的卫星。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欧洲空间局 DART 双小行星 撞击
原文传递
小天体引力场建模技术进展
16
作者 尚海滨 韦炳威 卢榉承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9-372,M0001,M0002,共16页
针对小天体引力场建模问题,回顾了不同学者对引力场计算问题的认识与发展,阐释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不足;探讨了双小行星系统附近的引力场建模技术与双小行星系统动力学的关系,梳理了双小行星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引力相互作用的建模技术... 针对小天体引力场建模问题,回顾了不同学者对引力场计算问题的认识与发展,阐释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不足;探讨了双小行星系统附近的引力场建模技术与双小行星系统动力学的关系,梳理了双小行星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引力相互作用的建模技术发展历程;展望了小天体引力场建模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天体 引力场模型 双小行星系统 引力相互作用
下载PDF
小行星防御有“术”
17
作者 李明涛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第12期36-39,共4页
2022年9月2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撞击一颗名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近地小行星。这是世界上首次进行旨在防御地球免遭小行星撞击威胁的任务,揭开了人类小行星防御的序幕。在电影《独行... 2022年9月2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撞击一颗名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近地小行星。这是世界上首次进行旨在防御地球免遭小行星撞击威胁的任务,揭开了人类小行星防御的序幕。在电影《独行月球》中,人类为抵御小行星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通过在月球上发射核弹的方法摧毁来袭的小行星。那么,如果有一天小行星真的来了,我们是否能通过这个方法来进行自我防卫?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自我防卫 小行星防御 重定向 双小行星
原文传递
有数
18
《中国报道》 2019年第3期11-11,共1页
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以及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 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以及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保对象 流浪乞讨人员 低保标准 生活无着 双小行星 流浪地球 科幻电影
下载PDF
“飞镖”撞击小行星
19
作者 刘声远(编译) 《大自然探索》 CAS 2022年第5期18-31,共14页
能否通过改变小行星轨道来消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一项实验正在进行中……2021年11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双小行星重定向实验”飞船(简称“飞镖”)由美国太空X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搭载,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飞镖”... 能否通过改变小行星轨道来消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一项实验正在进行中……2021年11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双小行星重定向实验”飞船(简称“飞镖”)由美国太空X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搭载,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飞镖”在抵达目的地后,将通过撞击一颗近地小行星来改变小行星的运动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范登堡空军基地 美国宇航局 加利福尼亚州 重定向 双小行星 撞击 目的地
原文传递
小行星动态
20
作者 夏丹 朱进 《天文爱好者》 2002年第3期9-9,共1页
MPC出版日期 获永久编号小行星数 小行星命名数2001.12.30. 0(0+0) 26(0+0)2002.01.28. 2263(37+0) 38(0+0) (括号内数字分别指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紫金山天文台的获编号或命名数)
关键词 小行星 命名 地球 海王外天体 社会团体 双小行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