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1
作者 纪千夫 曹恒 《中国金属通报》 2024年第1期108-110,共3页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银铅锌矿床。该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产于兴隆山断裂带的北西向断裂蚀变带和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呈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以黄铁矿、闪锌矿、...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银铅锌矿床。该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产于兴隆山断裂带的北西向断裂蚀变带和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呈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以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成矿因素涉及中低温岩浆热液作用及多期次岩浆活动、蚀变作用等。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该区域银铅锌矿床成因、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银铅锌矿 兴隆断裂带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双尖子山矿区三维磁性结构及地质构造特征
2
作者 贾正元 王凤刚 +2 位作者 索奎 郭磊 管烨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7,共10页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是近年来该区域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属热液型矿床并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磁异常与金属矿有较强的相关性,磁性结构能够较好地反映控矿构造。本研究在各类先验信息约束下,对双尖子山铅锌矿...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是近年来该区域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属热液型矿床并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磁异常与金属矿有较强的相关性,磁性结构能够较好地反映控矿构造。本研究在各类先验信息约束下,对双尖子山铅锌矿区约1200 km^(2)的高精度磁法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通过三维物性反演计算,得到了该区域地下5 km内的三维磁性结构,初步揭示了深部构造特征。获得的认识如下:(1)研究区高磁性岩体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2)基于磁性结构,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主要构造单元和6个次级构造单元;(3)研究区总体断裂构造呈北东—南西走向,南部断裂构造转为北西—南东走向;(4)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有较大范围的隐伏岩浆岩,且以中酸性岩浆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矿区 银铅锌矿 三维磁性结构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缘双尖子山地区晚石炭世巨厚层板岩地质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
作者 朱伟鹏 弓明月 +3 位作者 张颖慧 田伟 王子龙 魏春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3-25,共3页
针对兴蒙造山带在晚古生代的构造体制究竟是“伸展”还是“俯冲”的争议,国内外学者们大多从兴蒙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出露的大量晚古生代侵入岩和双峰式火山岩切入论证,在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支持伸展观点的学者们根据区域地层... 针对兴蒙造山带在晚古生代的构造体制究竟是“伸展”还是“俯冲”的争议,国内外学者们大多从兴蒙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出露的大量晚古生代侵入岩和双峰式火山岩切入论证,在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支持伸展观点的学者们根据区域地层学分析,提出兴蒙造山带石炭—二叠纪沉积岩主要为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并不存在深海盆地沉积;而支持俯冲观点的学者们曾在锡林浩特地区中二叠世泥岩层中发现了放射虫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 双尖子山 晚石炭世 板岩 裂谷 伸展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矿区早三叠世蚀变斑岩的物质迁移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承洋 张紫薇 +4 位作者 黄静宜 刘锦荣 孙珍军 刘存辉 张榕 《矿产勘查》 2023年第4期553-562,共10页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为了研究该矿床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物质活化与迁移规律,本文对矿区内早三叠世蚀变斑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与基于标准化Isocon图解法的物质迁移特征计算。...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为了研究该矿床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物质活化与迁移规律,本文对矿区内早三叠世蚀变斑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与基于标准化Isocon图解法的物质迁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双尖子山矿区早三叠世蚀变岩样品中SiO_(2)、K_(2)O、Al_(2)O_(3)、MnO_(2)等组分数据位于Isocon线的上方,表明在热液蚀变过程中Si、K、Al、Mn等造岩元素被带入至岩体,同时Cu、Zn等成矿元素,Li、K、Rb等碱金属元素,以及In、Cd等分散元素也都表现出带入的特征。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带出的特征,重稀土元素的迁移量大于轻稀土元素。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特征表明,双尖子山矿区的成矿热液富含成矿金属元素,并且具有碱性、富硅的特征。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对于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以及确定成矿流体的性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矿床 蚀变斑岩 标准化Isocon图解法 物质迁移 成矿流体性质
下载PDF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丰翔 孙红军 +3 位作者 裴荣富 刘翼飞 刘春花 江思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1256,共16页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为超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化多呈席状、细脉浸染状、网脉—脉状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为超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化多呈席状、细脉浸染状、网脉—脉状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长)扁豆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初步研究表明:与银多金属共生的绢云母和辉钼矿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6.9±1.9 Ma和162.6±2.6 Ma,与区域侏罗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160~147 Ma基本一致。根据矿区外围白音诺尔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42~115 Ma,可以推测双尖子山银多金属主成矿作用与侏罗纪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而与后期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位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矿化和热液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双尖子山可能经历了多次矿化的叠加,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远程俯冲和中生代动力机制转换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巴林左旗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 白音诺尔—双尖子山—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 叠合成矿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6
作者 付启龙 高韵轩 李鹏 《西部资源》 2023年第1期74-78,共5页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亚洲最大的银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中统大石寨组地层中,矿体受断裂构造带及地层岩性控制,矿区共圈定工业矿体280条,以隐伏矿体为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同时结合岩石学、矿...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亚洲最大的银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中统大石寨组地层中,矿体受断裂构造带及地层岩性控制,矿区共圈定工业矿体280条,以隐伏矿体为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同时结合岩石学、矿物学、矿相学等手段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矿脉、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石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及矿物间的穿切关系,认为矿床的热液成矿期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黄铁矿—方铅矿—石英阶段;Ⅲ方铅矿-硫盐矿物阶段;Ⅳ闪锌矿-白云石阶段。研究表明该矿床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矿石构造多为脉状构造,矿物主要呈现闪锌矿、方铅矿和自然银、辉银矿、硫锑铜银矿等中低温矿物组合。下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外围寻找中低温银多金属矿,在原矿床深部寻找铜锡中高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银多金属矿 断裂构造 结构构造 岩浆热液型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制约 被引量:17
7
作者 江彪 武广 +4 位作者 陈毓川 张通 刘文元 张彤 李雪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9-786,共18页
新近发现、规模巨大的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还很薄弱,制约了对该矿床成矿物化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认识。通过对矿区微细浸染型、细脉硫化物型、块状硫化物型矿石中与银成矿关系密切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 新近发现、规模巨大的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还很薄弱,制约了对该矿床成矿物化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认识。通过对矿区微细浸染型、细脉硫化物型、块状硫化物型矿石中与银成矿关系密切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和毒砂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显示出富Cl热液所具有的微量元素特征,且具有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温度和f_(O_2)递降的有序演化过程。通过对比硫化物与矿区出露的主要岩浆岩(岩脉)稀土元素的LREE/HREE、δCe和δEu特征,以及不同矿体中As、Sn、Sb等元素在的含量差异,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特征或存在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Cu、Co、Cr等幔源元素的富集则暗示成矿过程中不排除有幔源物质的参与。将双尖子山矿床闪锌矿与我国典型的岩浆热液型、SEDEX型、MVT型及层控-岩浆热液叠加型矿床的闪锌矿中Mn、Cd、Sn、Ga、Tl含量,Cd/Mn、Zn/Cd比值及REE特征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岩浆热液型矿床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从而进一步确定本矿床成因类型上属于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银多金属矿床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金属沉淀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江彪 张通 +6 位作者 陈毓川 黄凡 武广 孙洪军 李治远 李雪娇 闫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166-3182,共17页
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成矿带最具代表性的热液型银矿床,也是目前亚洲最大银矿。该矿床热液作用可划分为Ⅰ、Ⅱ两期,第Ⅰ期又可划分三个成矿阶段,依次为成矿阶段(Ⅰ-1)(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石英组合,分... 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成矿带最具代表性的热液型银矿床,也是目前亚洲最大银矿。该矿床热液作用可划分为Ⅰ、Ⅱ两期,第Ⅰ期又可划分三个成矿阶段,依次为成矿阶段(Ⅰ-1)(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石英组合,分布在北西走向矿脉)→成矿阶段(Ⅰ-2)(主要为方铅矿+银矿物+闪锌矿+石英+方解石组合,分布在北北东走向矿脉)→成矿阶段(Ⅰ-3)(含金石英+方解石脉组合,分布在近东西走向矿脉)。第Ⅱ期为胶结硫化物脉的无矿石英脉,主要是石英+少量方解石组合。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以L型和V型为主,总体属于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阶段(Ⅰ-1)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71℃~280℃之间,平均228℃,盐度介于0.53%~12.73%(NaCleqv)之间,平均3.48%(NaCleqv);成矿阶段(Ⅰ-2)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09.3℃~258.0℃之间,平均193.3℃,盐度介于0.18%~22.38%(NaCleqv)之间,平均4.20%(NaCleqv);第Ⅱ期热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38.7℃~362.9℃之间,平均275.9℃,盐度介于0.35%~2.24%(NaCleqv)之间,平均1.05%(NaCleqv)。方解石δ13C介于-11‰^-7.4‰,δ18OSMOW介于1‰~4.5‰;石英和方解石δDH2O变化于-145‰^-65‰,δ18OH2O变化于-12.5‰~4.6‰,表明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来源;金属硫化物40Ar/36Ar值介于294.75~303.92,3He/4He值介于0.25~0.81Ra,显示壳源流体特征。双尖子山矿床成矿流体具有脉冲式活动、多阶段演化和多来源特点,成矿流体具有从相对的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规律。岩浆水与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本矿床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双尖子山矿床属于与壳源岩浆活动有关的中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流体混合 流体来源 沉淀机制 热液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顾玉超 陈仁义 +1 位作者 贾斌 鞠楠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507,共13页
本文对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并对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双尖子山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33.4±1.2)Ma,为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岩浆活动集中期产物... 本文对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并对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双尖子山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33.4±1.2)Ma,为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岩浆活动集中期产物;花岗斑岩SiO_2含量为68.81%~70.05%,低MgO、TiO_2,K_2O/Na_2O为0.97~1.27,较为富钾;A/CNK在0.94~1.12之间,属准铝-弱过铝系列;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Sr、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总量ΣREE中等,δEu为0.55~0.62,Eu中等负异常。本文认为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多期次叠加的岩浆热液型矿床,160Ma和133Ma可能分别是岩浆活动的两个高峰期。花岗斑岩形成于陆内晚造山期-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蒙古-鄂霍次克洋俯冲板片在深部断离,引发软流圈物质上涌,这是导致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环境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SHRIMPU-Pb定年 构造背景 花岗斑岩 双尖子山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侏罗纪成矿的年代学证据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31
10
作者 欧阳荷根 李睿华 周振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35-1845,共11页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识别出了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内部发育浸染状方铅矿和矿化的隐爆角砾岩,岩体外接触带硅化、绿泥石化及银铅锌矿化强烈,这指示双尖子山矿床的银铅锌矿化和蚀变作用与斑状花岗岩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鉴于此,作者对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LA-MC-ICP-MS U-Pb定年,获得该岩体16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3±2.3Ma,该年龄可近似代表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年龄。上述结果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与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尽管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已揭示大兴安岭南段存在侏罗纪成矿事件,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早白垩世(~135Ma)是大兴安岭南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峰期,因此忽视了侏罗纪成矿事件的重要性。鉴于双尖子山矿床银、铅和锌的资源量均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作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侏罗纪成矿作用的强度可能并不亚于早白垩世,应在今后的找矿勘察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大兴安岭南段 热液脉型矿床 斑状花岗岩 隐爆角砾岩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46
11
作者 匡永生 郑广瑞 +4 位作者 卢民杰 刘艳林 张少杰 李洋 程文景 《矿床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脉成群分布,构成长大于2000 m、宽大于1500 m的矿脉群。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大石寨组上覆侏罗系地层的底砾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及矿化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成矿叠加形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超大型银多金属矿 多期次成矿叠加 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双尖子山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厚安 杨自安 +2 位作者 尹占文 肖文进 李艳艳 《矿产勘查》 2021年第7期1576-1581,共6页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成矿规律,认为矿床具有叠合成矿特点,经历了与燕山中期深源浅成侵入体有关的铅-锌-银矿化和与晚侏罗—早白垩侵入-火山杂岩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化过程,地层、构造及岩浆作...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成矿规律,认为矿床具有叠合成矿特点,经历了与燕山中期深源浅成侵入体有关的铅-锌-银矿化和与晚侏罗—早白垩侵入-火山杂岩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化过程,地层、构造及岩浆作用共同控制矿体的形成。指出矿区找矿应注重火山机构的研究、激电异常验证和高中温热液成因锡铜矿找矿三方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银铅锌矿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找矿方向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S、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斌斌 祝新友 +2 位作者 黄行凯 徐巧 张志强 《矿产勘查》 2017年第6期1010-1019,共10页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处于黄岗梁—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中,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银的储量超过了2万t。矿体产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粉砂岩中,多以北西走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呈陡倾状。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硫化物矿石和石英—硫化物细...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处于黄岗梁—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中,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银的储量超过了2万t。矿体产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粉砂岩中,多以北西走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呈陡倾状。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硫化物矿石和石英—硫化物细网脉状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银的矿物。S、Pb同位素显示,闪锌矿、方铅矿S同位素组成为-52‰^-08‰,反映深源岩浆S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8.267~18.295,^(207)Pb/^(204)Pb为15.522~15.553,^(208)Pb/^(204)Pb为38.084~38.181,显示壳幔混源特征。矿区中具有高演化特征的正长花岗岩,矿石中存在锡矿化,表明该矿为岩浆热液型矿床,属于锡钨多金属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双尖子山 银多金属 同位素 岩浆热液
下载PDF
白音诺尔-双尖子山-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基本地质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杜青松 鄂阿强 +1 位作者 李志华 于永兵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63-69,共7页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集中区之一,研究区为该区最具代表性的铅锌-铜-钼-锡-银-金集中区.结合研究区成矿的地质等主要特征,将主要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系统划分为2个成矿系统.即晚古生代-中生代斑岩-热液成矿系统和中生代构造...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集中区之一,研究区为该区最具代表性的铅锌-铜-钼-锡-银-金集中区.结合研究区成矿的地质等主要特征,将主要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系统划分为2个成矿系统.即晚古生代-中生代斑岩-热液成矿系统和中生代构造-热液成矿系统.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矿产类型、地质特征、成因等.总结得出研究区成矿规律为:(1)从含矿地层上看,矿床含矿围岩主要为二叠系、侏罗系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2)从构造控矿上看,复背斜轴部的虚脱带、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交汇处是赋矿的有利场所;(3)从成矿时代上看,印支期和燕山期是重要成矿阶段;(4)从找矿类型看,主要产出与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矽卡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可能发现其他新的矿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成矿集中区 白音诺尔-双尖子山-浩布高 大兴安岭中南段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懿豪 韩江涛 +5 位作者 刘云鹤 刘立家 郭磊 管烨 张颖慧 李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1304,共14页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反演,获得了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三维精细电性结构.结合重磁、区域地质、钻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得到如下结论:(1)矿集区深部存在大面积的高阻区,可能为与成矿有关的早白垩纪侵入岩的反映,在兴隆山矿段西北侧及西南侧(A、B区)、双尖子山矿段西部(C区)表现为高侵位特征;(2)矿集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断裂系统由1条北东向深断裂(F1)和北西向、北东向以及近南北向的浅层断裂组成;(3)赋矿地层大石寨组电性特征为中低阻,主要分布在1000 m以浅,在兴隆山矿段以及双尖子山矿段东部较厚,与矿集区断裂系统组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和成矿流体上涌通道;(4)建立了矿集区2000 m以浅的成矿模式:在兴隆山矿段,早白垩世侵入岩高度侵位至上覆大石寨组下方,侵入岩就位后析出含矿热液,并在浅部北东、北西向断裂及断裂交汇处成岩成矿,而在双尖子山矿段,成矿流体主要受北东向深断裂F1的控制,在F1断裂以及其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富集,导致矿体主要分布于矿段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矿集区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含源三维反演 电性结构 成矿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锡矿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晓林 赵骏峰 +4 位作者 刘文元 武广 江彪 李志远 孙洪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1-635,共5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众多锡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双尖子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银为主的超大型矿床,前人研究普遍认为该矿床是典型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缺乏高温成矿阶段。然而,文章在... 大兴安岭南段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众多锡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双尖子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银为主的超大型矿床,前人研究普遍认为该矿床是典型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缺乏高温成矿阶段。然而,文章在该矿床的井下和深部钻孔发现了大量铜锡矿化,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深部和外围具有巨大的锡铜资源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锡矿化 双尖子山矿床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大规模铜矿化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文文 江彪 +7 位作者 陈毓川 龚庆杰 尹占文 孙洪军 李志远 武利文 左玉山 刘钊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1-526,共6页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是亚洲最大银矿。早期研究认为双尖子山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成矿,主要经济金属是银铅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少量中高温铜锡矿化。2021年新施工钻孔首次揭露了大规模铜矿...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是亚洲最大银矿。早期研究认为双尖子山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成矿,主要经济金属是银铅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少量中高温铜锡矿化。2021年新施工钻孔首次揭露了大规模铜矿化。矿石主要为块状、角砾状、细脉状及稠密浸染状;矿物组合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和含银矿物。双尖子山矿床大规模铜矿化的发现,证实了双尖子山矿床是一个从中高温到低温的完整演化序列的大规模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铜也可能成为该矿的新增工业矿种。成矿特征和矿体分布规律显示,该矿区铜矿体尚未完全探明,深部存在较大铜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铜矿化 新发现 双尖子山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寿成 杨建功 +3 位作者 刘军 蔡厚安 汪树栋 蒋加燥 《矿产勘查》 2018年第6期1065-1072,共8页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银资源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是我国目前查明的最大银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兴隆山断裂构造带中的二叠系中统大石寨组上段板岩及变质粉砂岩中,含矿岩石具有全岩矿化的特征,构成了一条总体呈北西向展布...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银资源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是我国目前查明的最大银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兴隆山断裂构造带中的二叠系中统大石寨组上段板岩及变质粉砂岩中,含矿岩石具有全岩矿化的特征,构成了一条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向南西陡倾斜的巨大的银铅锌矿化体。矿化体内部有北西向矿体群与北东向矿体,二者构成不对等的格子状矿体群,其中北西向矿体数量多且规模大、呈密集的近平行带状展布,一般呈似层状、脉状,连续性好;北东向矿体数量少且规模一般较小、矿体呈稀疏的近平行状展布,一般呈透镜状断续产出,连续性较差。矿石工业类型属于原生银铅锌矿石。矿床为构造裂隙充填型中低温热液脉状银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铅锌矿 地质特征 双尖子山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铅锌(锡)矿床石英正长斑岩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家齐 周振华 +3 位作者 欧阳荷根 陈宝全 刘文杰 杨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4-344,共21页
内蒙古双尖子山超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是亚洲最大的银矿床,除了目前已经探明的银、铅锌以外,近年来地质工作者研究发现勘查发现该矿床深部还存在寻找锡矿的潜力。文章对钻孔新揭露的隐伏石英正长斑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 内蒙古双尖子山超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是亚洲最大的银矿床,除了目前已经探明的银、铅锌以外,近年来地质工作者研究发现勘查发现该矿床深部还存在寻找锡矿的潜力。文章对钻孔新揭露的隐伏石英正长斑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双尖子山石英正长斑岩LA-MS-ICP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4±0.5)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体具有富Si、Al、Na、K,贫Mg、Fe、P元素的特征,A/CNK为0.97~1.05,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Sr、P、Ti等),Eu负异常明显,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特征。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锆石、云母、独居石和磷灰石等的分离结晶作用。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的ε_(Hf)(t)值介于2.18~5.84,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811~1002 Ma,反映了双尖子山石英正长斑岩为新元古代亏损地幔来源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已有成果表明双尖子山矿区具有多期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成矿主体与早白垩世花岗岩体有关,形成于高温、低压的伸展背景,具有低氧逸度、高演化的特点,双尖子山深部和外围具有形成锡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浆分异 部分熔融 氧逸度 锡矿化 双尖子山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双尖子山Pb-Zn-Ag矿床金属矿物学研究与银的富集机理 被引量:9
20
作者 权晓莹 刘春花 +1 位作者 孙洪军 王丰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308-2329,共22页
双尖子山Pb-Zn-Ag矿床位于黄岗-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的东北段,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银矿床。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矿相学鉴定、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以及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对该矿床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金... 双尖子山Pb-Zn-Ag矿床位于黄岗-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的东北段,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银矿床。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矿相学鉴定、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以及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对该矿床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金属矿物的化学式进行了计算,并对银的富集机理进行了探讨。银矿物主要以可见银(>50μm)的形式产出,包括独立银矿物:硫锑铜银矿、硫银锡矿、辉硒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黝锑银矿、螺状硫银矿、金银矿和自然银等;不可见银含量少,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在方铅矿中。矿床成矿阶段细分为:①石英-高Fe闪锌矿-富Se和Bi的方铅矿-富Se富Sb富Sn的银矿物阶段;②石英-方铅矿-富Fe闪锌矿-毒砂-富Sb富Sn少Se的银矿物阶段;③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④黄铁-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沉淀顺序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的硫盐矿物→银的硫化物→自然银。矿床中的Fe+、Cu+、Zn+、Pb+、Ag+等金属离子在早期中温高硫逸度阶段主要以硫氢络合物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的降低,铅、锌等金属硫氢络合物开始分解,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得以沉淀,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被包裹于这些硫化物中,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并与Cu+、Sb3+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如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等)。随着温度、盐度持续降低,硫逸度也逐渐降低,pH值升高,成矿流体中出现大量自由Ag+并逐渐达到饱和,银矿物开始大量沉淀,Ag+与H2S发生作用形成螺状硫银矿。自然银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银的沉淀过程趋于结束。金属矿物沉淀顺序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的硫盐矿物→银的硫化物→银的自然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Pb-Zn-Ag矿 银矿物 银的富集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