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型双污泥工艺处理低C/N城市污水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玉洁 张雁秋 +1 位作者 杨德军 李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92-5993,5999,共3页
[目的]优化双污泥工艺存在的缺陷。[方法]采用改良型双污泥工艺处理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测定处理前后水质并进行比较。[结果]系统出水COD<40 mg/L、TN<15 mg/L、氨氮<3 mg/L、TP<0.5 mg/L,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 [目的]优化双污泥工艺存在的缺陷。[方法]采用改良型双污泥工艺处理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测定处理前后水质并进行比较。[结果]系统出水COD<40 mg/L、TN<15 mg/L、氨氮<3 mg/L、TP<0.5 mg/L,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结论]改良型双污泥工艺不仅可以解决硝化细菌与除磷菌之间的泥龄矛盾问题,而且较适合处理低C/N条件下的城市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源 城市污水 改良型双污泥工艺 脱氮除磷
下载PDF
厌氧/好氧双膜-双污泥工艺膜污染特性
2
作者 朱开贞 吴启威 张传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0-123,共4页
将MBR与双污泥工艺结合,构建一种强化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双膜-双污泥工艺,从跨膜压力、膜阻力、混合液特性、膜面污染物等方面研究了厌/缺氧MBR和好氧MBR膜污染形成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MBR反应器膜污染发展经历了相似的3阶段过程特... 将MBR与双污泥工艺结合,构建一种强化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双膜-双污泥工艺,从跨膜压力、膜阻力、混合液特性、膜面污染物等方面研究了厌/缺氧MBR和好氧MBR膜污染形成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MBR反应器膜污染发展经历了相似的3阶段过程特征,即第1阶段主要形成膜孔堵塞阻力,第2阶段主要形成凝胶层阻力,第3阶段主要形成污泥层阻力。粒度分析发现,厌/缺氧MBR反应器内污泥粒径更细,厌氧/缺氧污泥和好氧污泥平均粒径分别为30.72、43.49μm;膜面EPS含量分析显示,厌/缺氧膜组件单位膜面EPS总含量更高,为好氧膜组件的4.12倍,且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多糖,这些是导致厌/缺氧MBR膜污染发展速度高于好氧MBR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双污泥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EPS 粒度分析
原文传递
气压对改良型双污泥工艺污染物去除途径的影响
3
作者 李淑萍 陈悦 +4 位作者 陆勇泽 韩震 孟江 杨俊玲 朱光灿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基于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在不同气压条件下稳态运行数据,探讨了海拔分别为400 (96 kPa)、2 800(72 kPa)和3 300 m(65 kPa)下的工艺运行效能。结果表明,当气压从96 kPa降低至65 kPa, COD的去除率从87.45%提高至90.94%,低气压促进了... 基于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在不同气压条件下稳态运行数据,探讨了海拔分别为400 (96 kPa)、2 800(72 kPa)和3 300 m(65 kPa)下的工艺运行效能。结果表明,当气压从96 kPa降低至65 kPa, COD的去除率从87.45%提高至90.94%,低气压促进了聚磷菌厌氧释磷过程中胞内碳源的合成,有效提高了好氧吸磷效率,系统总磷去除效率从84.23%提升至90.44%。随气压降低,氨氧化菌的丰度和活性降低,低氧池硝化功能受限,进而限制了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系统脱氮量减少,脱氮率从73.37%降低至69.89%。工艺各单元水质变化和物料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气压条件下改良型双污泥工艺磷主要通过好氧吸磷和反硝化聚磷过程去除,氮主要通过厌氧池的反硝化和低氧池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去除。此外,随着气压的降低,曝气池中微生物的同化脱氮功能增强。本文结果为改良型双污泥工艺在高海拔地区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 气压 改良型双污泥工艺 除磷脱氮
原文传递
新型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杰 刘婧 +1 位作者 李相昆 鲍林林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介绍了基于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双污泥工艺(A2N工艺),分析了传统双污泥工艺的优点和影响因素。摒弃了固有工艺流程冗长,基建费用过高;工艺出水氨氮过高等缺陷。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双污泥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出水水质... 介绍了基于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双污泥工艺(A2N工艺),分析了传统双污泥工艺的优点和影响因素。摒弃了固有工艺流程冗长,基建费用过高;工艺出水氨氮过高等缺陷。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双污泥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出水水质。改进后的工艺不仅可以解决同步脱氮除磷的问题,而且可用于再生水的生产。目前该工艺正在小试中,运行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双污泥工艺 反硝化聚磷菌(DPB) 污水生物处理
下载PDF
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亚峰 谢新立 王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21,30,共4页
介绍了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反应机理,从C/N、超越污泥回流比、pH、DO、HRT及MLSS等方面分析了对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在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及目前国内外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在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 介绍了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反应机理,从C/N、超越污泥回流比、pH、DO、HRT及MLSS等方面分析了对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在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及目前国内外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在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中应当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污泥工艺 反硝化除磷 影响因素 分析
原文传递
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袁昊 吕锡武 徐微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8-30,共3页
为了探索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A2N工艺)的实际运行效果,采用好氧段为活性污泥法的A2N工艺处理无锡某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沉砂池出水。中试结果表明:A2N工艺对COD、TP、磷酸盐、氨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1.6、0.19、0.04... 为了探索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A2N工艺)的实际运行效果,采用好氧段为活性污泥法的A2N工艺处理无锡某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沉砂池出水。中试结果表明:A2N工艺对COD、TP、磷酸盐、氨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1.6、0.19、0.04和2.73 mg/L,对COD、TP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8%、89.9%和89.3%;进水TN平均为28.8 mg/L,出水平均浓度为12.6 mg/L,平均去除率为55.95%;设置后曝气池确保了出水磷酸盐和氨氮的达标排放,而且通过吹脱氮气,还提高了反硝化聚磷污泥的沉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污泥工艺 反硝化除磷菌 生物除磷 生活污水
下载PDF
双污泥SBR工艺反硝化除磷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爽 刘春花 李向红 《山西建筑》 2018年第23期114-115,共2页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污泥SBR反应器进行反硝化除磷效果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情况相同情况下,乙酸钠是更利于反硝化除磷系统利用的碳源,总磷的去除率为92.8%;进水COD浓度为150 mg/L时,缺氧吸磷的效果最好,磷去除...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污泥SBR反应器进行反硝化除磷效果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情况相同情况下,乙酸钠是更利于反硝化除磷系统利用的碳源,总磷的去除率为92.8%;进水COD浓度为150 mg/L时,缺氧吸磷的效果最好,磷去除率达到92%,整个过程运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碳源 COD浓度 污泥SBR工艺
下载PDF
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处理中药提取废水的效能及强化技术初探
8
作者 赵金 《科学技术创新》 2018年第19期195-196,共2页
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是低温厌氧生物技术与UASB高效反应器技术有效融合之后形成的产物,对有机废水具有良好去除效果,此外还具有运行成本投入低、能源消耗低、可产生甲烷等能源物质以及废水处理之后剩余污泥量少等一系列技术优势... 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是低温厌氧生物技术与UASB高效反应器技术有效融合之后形成的产物,对有机废水具有良好去除效果,此外还具有运行成本投入低、能源消耗低、可产生甲烷等能源物质以及废水处理之后剩余污泥量少等一系列技术优势。本文通过对低温厌氧废水处理技术与UASB高效反应器两种技术的分析,对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处理技术展开分析。从温度变化对厌氧污泥产甲烷能力的影响以及循环污泥量对双温厌氧工艺处理中药提取废水效能的影响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了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处理中药提取废水效能的影响因素,同时对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如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和协同消化技术等等,对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处理中药废水的效能及强化技术展开论述,希望能为中药提取废水处理项目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ASB—污泥消化温厌氧工艺 中药提取废水 协同消化 污泥消化
下载PDF
污泥回流比对双污泥BCR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钟悦升 荣宏伟 张朝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61,共5页
以模拟华南地区的城镇污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污泥回流比对连续流双污泥生物澄清反应器(BCR)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越污泥和回流污泥的回流比分别控制为0.6、0.4和0.2时,BCR工艺对COD_(Cr)去除率的均值分别为89.98%、89.48%和... 以模拟华南地区的城镇污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污泥回流比对连续流双污泥生物澄清反应器(BCR)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越污泥和回流污泥的回流比分别控制为0.6、0.4和0.2时,BCR工艺对COD_(Cr)去除率的均值分别为89.98%、89.48%和82.38%,出水COD_(Cr)质量浓度平均为20.94、21.67、37.66 mg/L;而总氮的去除率均值则分别为79.94%、80.58%和65.47%,出水总氮质量浓度平均为5.72、5.75、10.85 mg/L;总磷去除率的均值分别为88.81%、91.64%和77.06%,出水总磷质量浓度均值为0.76、0.59、1.62 mg/L,新工艺改善了传统双污泥连续流工艺出水NH_4^+-N质量浓度偏高的缺陷.工艺在超越污泥回流比和回流污泥回流比均是0.4时处理效果最佳.由于好氧硝化池与中沉池合建,好氧硝化池中的NO_3^--N与中沉池中的DPB接触,发生反硝化吸磷的反应,使部分总磷在好氧硝化池中被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污泥工艺 反硝化除磷菌 脱氮除磷 污泥回流比
下载PDF
A/O双污泥工艺脱氮性能
10
作者 韦皓天 岳学海 +2 位作者 谭浩 刘鸿 殷逢俊 《环境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99-807,共9页
针对传统A/O(anaerobic/oxic)工艺中反硝化细菌对有机物的利用效率低、A_(2)N(anaerobic/anoxic-nitrification)工艺工序繁琐和出水氨氮浓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泥水分离反应器,将双污泥体系与A/O工艺结合构建A/O双污泥工艺。对工艺... 针对传统A/O(anaerobic/oxic)工艺中反硝化细菌对有机物的利用效率低、A_(2)N(anaerobic/anoxic-nitrification)工艺工序繁琐和出水氨氮浓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泥水分离反应器,将双污泥体系与A/O工艺结合构建A/O双污泥工艺。对工艺运行过程的脱氮性能、微生物群落变化及氮素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评估泥水分离反应器和A/O双污泥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开发潜力,并总结工艺和反应器需要优化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表明:在进水氮负荷为0.11 kg·(m^(3)·d)^(-1)条件下,工艺的氮去除负荷可以达到0.089 kg·(m^(3)·d)^(-1),NH_(4)^(+)-N去除率超过95%、COD去除率超过90%,TN去除率达到80%以上,该工艺能够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反硝化过程反应速率是提升A/O双污泥工艺脱氮效率的限速步骤,强化有机物在缺氧池中的接触停留是有机物利用率提高的关键。因此,需要对现有碳源的投加方式、污水的进水方式或工艺的反应器数量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工艺对碳源的利用效率。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陶厄氏菌(Thauera)、硝化螺杆菌(Nitrospira)、Caldilineaceae等硝化反硝化功能菌属与主导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过程的副球菌(Paracoccus)共同协作是维持高NH4+-N去除率和TN去除率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A/O双污泥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该研究结果可为工艺及反应器存在的缺陷进行后续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双污泥工艺 泥水分离 脱氮性能 内循环
原文传递
A_2N/BAF组合工艺深度除磷脱氮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继 吕小梅 +3 位作者 董文艺 张真江 范翊 王维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0-84,共5页
针对我国南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开展以BAF为硝化单元的A2N工艺小试研究,针对超越污泥携带NH4+导致出水超标及二沉池出水SS偏高时TP超标问题,进一步研究增加二级BAF单元的处理效果,形成A2N/BAF工艺.结果表明:A2N段对COD、NH4+-N、TP平均... 针对我国南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开展以BAF为硝化单元的A2N工艺小试研究,针对超越污泥携带NH4+导致出水超标及二沉池出水SS偏高时TP超标问题,进一步研究增加二级BAF单元的处理效果,形成A2N/BAF工艺.结果表明:A2N段对COD、NH4+-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0%、70.9%、90.0%;当进水NH4+-N超过40.0 mg/L时,二沉池出水NH4+-N超过10.0 mg/L;二级BAF单元能够硝化二沉池出水NH4+-N及截留SS,最终出水COD、TP、NH4+-N、NO3--N、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0.35、1.06、8.01、7 mg/L,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氮比 双污泥工艺 反硝化除磷 曝气生物滤池 启动
下载PDF
进水碳磷比对连续流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史静 吕锡武 +1 位作者 朱光灿 朱文韬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针对连续流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考察进水碳磷质量比(m(C)/m(P))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TP)去除效果的影响.系统进水COD和氨氮分别保持在250和45 mg/L左右,通过改变进水TP浓度来调整m(C)/m(P).实验结果表明:在m(C)/m(P)比分别... 针对连续流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考察进水碳磷质量比(m(C)/m(P))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TP)去除效果的影响.系统进水COD和氨氮分别保持在250和45 mg/L左右,通过改变进水TP浓度来调整m(C)/m(P).实验结果表明:在m(C)/m(P)比分别为64.1,42.0,33.0和17.8的情况下,TP去除率分别为93.2%,92.0%,78.3%和65.8%,除磷效率明显降低.在m(C)/m(P)>42.0的情况下,出水TP低于0.5 mg/L.随着m(C)/m(P)的降低,反硝化聚磷污泥释磷量和净聚磷量增加,净聚磷量分别为3.63,5.33,6.26和10.3mg/L.m(C)/m(P)减小有利于提高生物除磷系统的稳定性,但出水磷浓度会有所增加,可通过适当延长后置曝气池停留时间来降低出水磷浓度.m(C)/m(P)对COD的去除和脱氮的效果影响不大,COD去除率保持在85.6%~93.1%,氨氮的去除率大于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磷比 反硝化除磷 脱氮除磷 连续流双污泥工艺
下载PDF
A_2N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厌氧释磷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3
作者 邓靖 吕锡武 +1 位作者 徐微 亓延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6-29,共4页
利用富含反硝化聚磷菌的厌氧污泥进行静态释磷试验,探讨了A2N双污泥工艺中反硝化聚磷菌厌氧释磷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温度有助于厌氧释磷;增加污泥浓度(MLSS)和碳源浓度,可以有效强化厌氧释磷效果;碳源类型与厌氧释磷密切... 利用富含反硝化聚磷菌的厌氧污泥进行静态释磷试验,探讨了A2N双污泥工艺中反硝化聚磷菌厌氧释磷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温度有助于厌氧释磷;增加污泥浓度(MLSS)和碳源浓度,可以有效强化厌氧释磷效果;碳源类型与厌氧释磷密切相关,投加醋酸钠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厌氧释磷 双污泥工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A^2/O生物同步脱氮除磷及其改良工艺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光明 杜锋伟 +1 位作者 朱易春 赵志伟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9-743,共5页
介绍了污水处理中传统的A2/O工艺,该工艺具有在消减COD的同时有效脱氮除磷的优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对该工艺固有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分析,针对工艺中三类主要微生物: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竞争碳源、世代生长时间不同、食荷比要... 介绍了污水处理中传统的A2/O工艺,该工艺具有在消减COD的同时有效脱氮除磷的优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对该工艺固有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分析,针对工艺中三类主要微生物: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竞争碳源、世代生长时间不同、食荷比要求不同的内在矛盾,列举了一些针对硝酸盐干扰释磷,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等的解决措施,并阐述了当前脱氮除磷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脱氮除磷 碳源 反硝化除磷菌 双污泥工艺
下载PDF
A_2N-IC新工艺与A_2N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史静 吕锡武 +1 位作者 朱文韬 吴义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3-78,共6页
为了实现污水中磷的高效去除和磷资源回收,将化学除磷技术与双污泥反硝化聚磷工艺(Anaerobic/Anoxic/Nitration,A2N)结合,开发了新型双污泥反硝化聚磷诱导结晶磷回收工艺(Anaerobic/Anoxic/Nitration-Induced Crystallization process,A... 为了实现污水中磷的高效去除和磷资源回收,将化学除磷技术与双污泥反硝化聚磷工艺(Anaerobic/Anoxic/Nitration,A2N)结合,开发了新型双污泥反硝化聚磷诱导结晶磷回收工艺(Anaerobic/Anoxic/Nitration-Induced Crystallization process,A2N-IC),并比较了A2N-IC工艺和A2N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在进水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为5.22~8.31mg/L的情况下,A2N,A2N-IC工艺TP去除率分别为87.4%,99.6%,A2N-IC除磷效率和稳定性明显优于A2N工艺.2种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基本相同,分别为84.8%,84.4%.A2N-IC工艺中化学除磷对生物除磷的辅助是保证该工艺稳定高效运行的主要原因.A2N-IC工艺结晶柱中的主要产物为羟基磷酸钙,鸟粪石在结晶柱中难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反硝化聚磷诱导结晶磷回收工艺 结晶 反硝化除磷 脱氮 除磷
下载PDF
污水反硝化脱氮除磷新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新立 伍健伯 《供水技术》 2021年第1期41-45,共5页
反硝化脱氮除磷新技术以其能耗低、投资小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介绍了反硝化脱氮除磷的机理和特点,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反硝化脱氮除磷新工艺,结合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工艺研究中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脱氮除磷 污泥工艺 双污泥工艺
下载PDF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发展动态
17
作者 刘飞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期375-376,共2页
传统的同步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存在着诸如泥龄矛盾、碳源竞争等问题,污水进水的低碳源更是给脱氮除磷带来不利影响。文章综述了目前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双污泥—诱导结晶工艺、CDPR-BAF工艺、CWSBR工艺和接触氧化—强化混凝... 传统的同步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存在着诸如泥龄矛盾、碳源竞争等问题,污水进水的低碳源更是给脱氮除磷带来不利影响。文章综述了目前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双污泥—诱导结晶工艺、CDPR-BAF工艺、CWSBR工艺和接触氧化—强化混凝组合工艺,并对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除磷 污泥-诱导结晶工艺 CDPR—BAF工艺 接触氧化-强化混凝工艺 展望
下载PDF
闭式双泥龄活性污泥工艺强化硝化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振 沈伟 +2 位作者 马寅宗 丁蓟羽 吴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模拟上海市竹园第二污水处理厂的闭式双泥龄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中试研究,通过测定普通曝气池、A/O池和二沉池出水中COD、NH4+-N、NO3--N和TN的浓度,分析该工艺的除污过程及机理,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 模拟上海市竹园第二污水处理厂的闭式双泥龄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中试研究,通过测定普通曝气池、A/O池和二沉池出水中COD、NH4+-N、NO3--N和TN的浓度,分析该工艺的除污过程及机理,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研究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闭式双泥龄活性污泥工艺类似于侧流富集/主流强化硝化工艺,A/O池相当于普通曝气池的"侧流硝化菌富集池",它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和富集硝化菌,并通过二沉池连续回流至普通曝气池内,使普通曝气池在低污泥龄条件下仍具有很强的硝化能力,从而强化了系统的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泥龄活性污泥工艺 城市污水 侧流处理系统 硝化菌富集 强化硝化
原文传递
污泥双回流-AOA中试系统处理低C/N城镇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晓琰 李凌云 +3 位作者 薛晓飞 高放 张建星 刘伟航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24-2533,共10页
为解决低C/N污水脱氮除磷难题,建立了基于污泥双回流-AOA新工艺的中试系统来处理低C/N城镇污水,处理规模为100 m^(-3)·d^(-1),考察了系统对COD和氮磷的处理效果,并对比了无第二污泥回流时的AOA工艺处理效果,分析了设置第二污泥回... 为解决低C/N污水脱氮除磷难题,建立了基于污泥双回流-AOA新工艺的中试系统来处理低C/N城镇污水,处理规模为100 m^(-3)·d^(-1),考察了系统对COD和氮磷的处理效果,并对比了无第二污泥回流时的AOA工艺处理效果,分析了设置第二污泥回流的优势。结果表明,污泥双回流-AOA工艺污水处理效果显著优于无第二污泥回流时的AOA工艺,COD、NH_(4)^(+)-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88.8%,96.3%,85.8%,94.1%。内源反硝化批次实验表明,内源脱氮负荷与污泥浓度呈正相关。设置第二污泥回流,提高了缺氧区MLSS,缺氧段比反硝化速率和内碳源转化率均提升,缺氧区脱氮负荷提高,促进系统TN去除率提高;系统第二污泥回流比100%时,缺氧区脱氮负荷为0.086 kg N·(m^(-3)·d^(-1))。此外,设置第二污泥回流可有效避免系统在缺氧末和二沉池NH_(4)^(+)-N和TP质量浓度小幅回升。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属于反硝化聚糖菌(DGAOs)的Candidatus_Competibacter为系统的优势菌属。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泥双回流-AOA新工艺实现高效脱氮除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回流-AOA工艺 低C/N 内源反硝化 脱氮除磷 反硝化除磷
原文传递
SBR双颗粒污泥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旭 王淑莹 +2 位作者 彭永臻 吴蕾 朱云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37-1541,共5页
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对SBR双颗粒污泥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A2N双颗粒污泥系统能使硝化菌和聚磷菌分别在各自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有利于系统脱氮除磷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可控制性也得到了提高.在COD为300mg·L-... 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对SBR双颗粒污泥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A2N双颗粒污泥系统能使硝化菌和聚磷菌分别在各自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有利于系统脱氮除磷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可控制性也得到了提高.在COD为300mg·L-1条件下,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8.8%,大部分COD被聚磷菌用来合成PHA;当溶解氧控制在3.55~4.90mg·L-1和5.60~6.60mg·L-1之间时,硝化SBR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7.0%和94.5%.除磷SBR仅设置缺氧段时,磷去除率为72%;增设后曝气段后,磷去除率增至85%.NOx--N(NO2--N+NO3--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缺氧段,在反硝化除磷时作为电子受体被去除,平均去除率为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除磷菌 双污泥工艺 好氧颗粒污泥 SB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