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双湖地区高寒环境下植物群落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1
作者 李翘楚 古桑群宗 拉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共13页
为探究藏北羌塘高原双湖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群落稳定性,本研究以双湖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共设置45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灵活聚类法(Beta-flexible clustering)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 为探究藏北羌塘高原双湖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群落稳定性,本研究以双湖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共设置45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灵活聚类法(Beta-flexible clustering)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对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进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植物群落格局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综合群落植物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相对资源占有量和生态响应速率分析,探讨群落的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湖地区共记录到153个物种,隶属于34科,92属,优势科为菊科、莎草科和十字花科,优势属为薹草属、风毛菊属和棘豆属。(2)聚类分析将植物群落分为紫花针茅群丛、鸡冠茶群丛、弱小火绒草群丛、垫状金露梅群丛和矮生嵩草群丛。(3)水热条件是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格局的重要因素。(4)在当前环境下,鸡冠茶群丛、弱小火绒草群丛和矮生嵩草群丛整体上较为稳定,而紫花针茅群丛和垫状金露梅群丛整体稳定性差,优势物种发展强烈,可能替代其他群落中的建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丰富度 生态位 双湖地区 生态响应
下载PDF
西藏中北部双湖地区蓝片岩带及其构造涵义 被引量:70
2
作者 鲍佩声 肖序常 +2 位作者 王军 李才 胡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2-314,T001,共14页
西藏中北部的蓝片岩呈岩块断续出露长达300 km.东起西亚尔岗双湖及其以西的恰格勒拉,经纳若、角木日、冈塘错、果干加年山、玛依岗日,西至冈玛错一带。除恰格勒拉及果干加年山的蓝片岩早年有简要报导外,其余均为李才等近年的新发现。蓝... 西藏中北部的蓝片岩呈岩块断续出露长达300 km.东起西亚尔岗双湖及其以西的恰格勒拉,经纳若、角木日、冈塘错、果干加年山、玛依岗日,西至冈玛错一带。除恰格勒拉及果干加年山的蓝片岩早年有简要报导外,其余均为李才等近年的新发现。蓝片岩的原岩主要为冈瓦纳大陆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裂谷型(裂陷槽)沉积-火山岩系,包括基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泥质砂岩、泥质灰岩等,尚有少量基性煌斑岩。高压低温变质矿物主要为青铝闪石,次为镁钠闪石,少量蓝透闪石。缺失典型蓝片岩相的硬玉和硬柱石。根据钠质角闪石类矿物成分所估算的变质压力为0.67~0.75 GPa,变质温度为410~460 C,视为蓝片岩与绿片岩之间的过渡相更为确切。 蓝片岩典型的矿物组合为:(1)绿泥石+绿帘石+青铝闪石+钠长石;(2)绢云母+青铝闪石(±镁钠闪石)-蓝透闪石-斜长石+石英;(3)方解石+青铝闪石-绿帘石:(4)绿泥石-透闪石+蓝透闪石(±单斜辉石残晶)。 蓝闪石的^(46)Ar-^(48)Ar年龄值为222.5±3.7 Ma,故其变质年龄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高压变质带及其伴随的“蛇绿混杂岩”很可能是冈瓦纳古陆北缘边缘海内裂陷槽或“初始有限洋盆”从离解到汇聚消亡的地质记录,龙木错-冈玛错-双湖-丁青-澜沧江一带作为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分界地带.基本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构造涵义 双湖地区 藏北 西藏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被引量:64
3
作者 朱同兴 张启跃 +3 位作者 董瀚 王玉净 于远山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13-1418,共6页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晚泥盆世 晚二叠世 双湖地区 西藏北部
下载PDF
西藏双湖地区蓝闪片岩原岩Sm-Nd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才 李永铁 +3 位作者 林源贤 王天武 杨德明 和钟铧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55-359,共5页
西藏双湖纳若地区蓝片岩中青铝闪石40Ar/39Ar定年为222.5Ma,其原岩时代争论颇大,以往多数研究者认为早于泥盆纪,甚至为中新元古代,称阿木岗群。在1∶10万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相关样品,获得了蓝片岩原岩Sm-Nd法等时线年龄... 西藏双湖纳若地区蓝片岩中青铝闪石40Ar/39Ar定年为222.5Ma,其原岩时代争论颇大,以往多数研究者认为早于泥盆纪,甚至为中新元古代,称阿木岗群。在1∶10万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相关样品,获得了蓝片岩原岩Sm-Nd法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72±7Ma,268±5.6Ma和252±4.6Ma,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和双湖地区蓝片岩的产状,认为双湖地区的蓝片岩原岩时代为二叠纪,将双湖地区原定为前泥盆纪或中新元古代阿木岗群时代重新划定为二叠纪,恰格勒拉蛇绿杂岩时代确定为早二叠世晚期,为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原岩 SM-ND同位素定年 二叠世 西藏 双湖地区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三叠纪地层新资料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同兴 李宗亮 +5 位作者 李才 冯心涛 张启跃 张惠华 林世良 曾庆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27-1134,共8页
在西藏北部双湖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纪地层体,从多重地层的角度阐述了三叠系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特征。通过剖面测制,获取了丰富的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尤其是下三叠统硬水泉组生物扰动灰岩... 在西藏北部双湖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纪地层体,从多重地层的角度阐述了三叠系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特征。通过剖面测制,获取了丰富的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尤其是下三叠统硬水泉组生物扰动灰岩、鲕粒灰岩、豆粒灰岩和中三叠统康南组含菊石灰岩的发现,为羌塘盆地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划分与对比,生物古地理研究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根据岩石类型和生物组合等特征,将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含煤系地层划分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红水沟组、石门关组和江爱达日那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新资料 康南组 双湖地区 西藏北部
下载PDF
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同兴 潘忠习 +5 位作者 庄忠海 秦建华 董文彤 王小龙 黄志英 冯心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8-316,共9页
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采样剖面包括菊花山下侏罗统剖面和那底岗日中、上侏罗统剖面,采集样品共1231件。磁性地层采样工作是在实测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剖面后进行的。采样使用国产手提式气压钻机,钻取的岩心直径为25 ... 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采样剖面包括菊花山下侏罗统剖面和那底岗日中、上侏罗统剖面,采集样品共1231件。磁性地层采样工作是在实测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剖面后进行的。采样使用国产手提式气压钻机,钻取的岩心直径为25 mm,长度为20~50 mm,用磁罗盘定向器定向取心。采样间距一般为0.5~5 m,但重要界面附近间距达到 5 cm。分析表明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系碳酸盐岩的天然剩磁普遍较高,一般达到6.7×10^(-3)~3.8×10^(-2)A/m。大多数样品在热退磁到500~600℃区间时,剩磁衰减了100%,表明岩石中所含磁性载体力磁铁矿。系统研究表明双湖地区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缺失一个NAUNESKI反向极性带,界面的时间缺失量约为2 Ma,野外表现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下侏罗统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沉积间断时间约为320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海相侏罗系 双湖地区 西藏 岩石地层 不整合接触关系 生物地层
下载PDF
西藏双湖地区江爱达日那发现液态油苗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同兴 冯心涛 +3 位作者 李宗亮 张惠华 张启跃 林仕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双湖地区 西藏 海相沉积盆地 油苗 液态 石油地质条件 油气资源潜力 羌塘盆地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上三叠统肖茶卡群的重新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冯心涛 朱同兴 +5 位作者 李才 林仕良 张启跃 张惠华 曾庆荣 李宗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35-1140,共6页
在双湖地区肖茶卡一带上三叠统肖茶卡群中发现2套砾岩,根据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和界面特征,以2套砾岩为标志层,将原肖茶卡群分解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分别为肖切堡组、角木茶卡组和日干配错组。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层序地... 在双湖地区肖茶卡一带上三叠统肖茶卡群中发现2套砾岩,根据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和界面特征,以2套砾岩为标志层,将原肖茶卡群分解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分别为肖切堡组、角木茶卡组和日干配错组。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方面阐述了3个组级地层单位的特征和划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茶卡群的重新厘定 地质意义 角木茶卡组 西藏双湖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双湖地区河水受到Pb污染 被引量:3
9
作者 段克勤 姚檀栋 +1 位作者 李月芳 唐富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2-283,共2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双湖地区 河水污染 铅污染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新构造运动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谭钦银 余谦 李明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A01期125-131,共7页
本文主要涉及西藏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即东经87°00′~89°00′,北纬33°40′~34°00′范围内。新构造运动指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变动,其主要表现为在新生代地层中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断裂,并造成地震。其演化过程中... 本文主要涉及西藏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即东经87°00′~89°00′,北纬33°40′~34°00′范围内。新构造运动指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变动,其主要表现为在新生代地层中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断裂,并造成地震。其演化过程中伴有岩浆侵入或喷出,也形成了许多河、湖阶地。该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羌塘盆地 双湖地区 上新世 中新世 左行走滑 逆冲断层 青藏高原 第四纪 右行走滑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曲色组冷泉碳酸盐岩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国清 伊海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8-75,共8页
羌塘盆地南部双湖地区曲色组地层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多呈丘状、椭球状、透镜状、似层状、脉状、树枝状产出。其物质组分主要为泥微晶碳酸盐矿物,少量粘土矿物、石英及草莓状、半自形黄铁矿等。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在5.0μm... 羌塘盆地南部双湖地区曲色组地层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多呈丘状、椭球状、透镜状、似层状、脉状、树枝状产出。其物质组分主要为泥微晶碳酸盐矿物,少量粘土矿物、石英及草莓状、半自形黄铁矿等。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在5.0μm左右,内部可见葵花状构造。发育凝块状、气孔状和渗漏孔等特殊构造。产双壳类、菊石类、蠕虫状或树枝状生物及超微生物化石,生物密度极高。碳同位素明显负偏,硫同位素则明显正偏,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释放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机理一致,因而推测为古代海底天然气渗漏喷发形成。大量海底天然气泉口的存在,可能表明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喷发存在极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双湖地区 碳酸盐岩结核 同位素 大洋缺氧事件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早侏罗世油页岩剖面有机地球化学与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2 位作者 胡瑞忠 钟宏 邹艳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大洋缺氧事件 早侏罗世 双湖地区 有机地球化学 油页岩 藏北 碳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含量 同位素异常 羌塘盆地 岩相组合 菊石化石 地层剖面 曲线显示 事件地层 泥灰岩 sp. 干酪根 偏移量 对比性 欧洲 泥岩 层位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种子植物组成及其分布区系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索南措 拉多 +5 位作者 张燕杰 刘杰 向明学 古桑群宗 达文彦 李石胜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1期21-26,共6页
文章将藏北双湖地区作为研究地点,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分析,对该区域种子植物科、属组成和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双湖地区共记录了197种种子植物,隶属32科,84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被子植物31科83属195种。本区种子... 文章将藏北双湖地区作为研究地点,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分析,对该区域种子植物科、属组成和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双湖地区共记录了197种种子植物,隶属32科,84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被子植物31科83属195种。本区种子植物科的组成中,菊科、莎草科、蝶形花科、禾本科和龙胆科为优势科。属的组成中,较大属只有风毛菊属,为优势属;中型属和单种属较多,所含种数占总种数的92.39%,是组成本区种子植物的主体。区域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结果显示:在科的分布类型中世界广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科占优势,分别占本区总科数的53.13%和21.87%;在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广布型属占优势,分别占本区总属数的33.33%和17.86%;大部分科集中在世界广布型,而大部分属集中在温带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双湖地区 种子植物 分布区系 科属组成
下载PDF
西藏双湖地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普布 袁文军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4期12-20,共9页
根据土壤环境特点在西藏那曲双湖地区共设置了10个不同类型的土壤生境作为采样点,采用非淹没培养法及活体观察法对双湖地区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到78种土壤纤毛虫,隶属于1门、3纲、12目、25科、43属。其中,动... 根据土壤环境特点在西藏那曲双湖地区共设置了10个不同类型的土壤生境作为采样点,采用非淹没培养法及活体观察法对双湖地区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到78种土壤纤毛虫,隶属于1门、3纲、12目、25科、43属。其中,动基片纲(Kinetofragminophorea)的物种占绝对优势,总共为55种,占纤毛虫总数的70.5%;动基片纲(Kinetofragminophorea)中的刺钩目(Haptorida)为优势目,为12种,占动基片纲(Kinetofragminophorea)物种总数的21.8%;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中的膜口目(Hymenosto⁃matida)为优势目,为10种,占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物种总数的66.7%;而多膜纲(Polyhymenophorea)仅有一目即下毛目(Hypotrichida),物种数为8种。1~10号样点的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94、3.96、3.83、3.54、2.39、3.58、2.41、3.49、4.01、3.51,其中9号样点多样性最高。所有样点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都小于0.5,说明各样点生境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双湖地区 土壤纤毛虫 群落结构特征
下载PDF
西藏双湖地区极端环境下原生动物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靳淮明 次仁 +2 位作者 次仁欧珠 袁齐涛 巴桑 《区域治理》 2020年第7期132-140,共9页
为了研究西藏双湖地区河流和湖泊原生动物物种多样性,2015年和2016年夏季(8月份),用系统抽样法在西藏双湖地区共取22个有代表性的样点,用25号浮游生物网采样,在室内用采用活体观察法鉴定原生动物的种类,直接计数法统计数量。共鉴定出43... 为了研究西藏双湖地区河流和湖泊原生动物物种多样性,2015年和2016年夏季(8月份),用系统抽样法在西藏双湖地区共取22个有代表性的样点,用25号浮游生物网采样,在室内用采用活体观察法鉴定原生动物的种类,直接计数法统计数量。共鉴定出43种,隶属于2门,4纲,13目,21科,25属,43种。其中盾纤毛目占绝对优势,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26%,位居第二的为下毛目和动基体目,均占总物种数的16%,位居第三的为膜口目,占总物种数的9%。海拔高度能够解释物种多度的32.83%,是影响物种多度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溶解氧,能够解释物种多度的23.67%;PH和水温两项环境因子能够解释物种多度的43.5%。海拔高度能够解释香农指数的42.58%,显然是影响多样性指数的(香农指数)首要因子;水温能够解释香农指数的19.68%,成了影响双湖地区水生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的第二大环境因子。研究地原生动物均匀度指数为0.922,研究地原生动物Berger优势度指数为0.229。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双湖地区各样点原生动物物种组成为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显示了各样点中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水体环境因子的明显空间异质性。原生动物在双湖地区选择低海拔、低水温、高溶解氧和偏碱性的环境作为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双湖地区 河流和湖泊 原生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岩石物性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尹青 伊海生 夏国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5-292,共8页
双湖地区是羌塘盆地最具油气资源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该区域侏罗系岩石物性参数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系统采集了该地区侏罗系岩石物性样品,开展了自然伽马能谱、电阻率、极化率和磁化率等分析,总结了各地层物性参数特征,并... 双湖地区是羌塘盆地最具油气资源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该区域侏罗系岩石物性参数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系统采集了该地区侏罗系岩石物性样品,开展了自然伽马能谱、电阻率、极化率和磁化率等分析,总结了各地层物性参数特征,并根据其统计结果建立了侏罗纪地层物性综合柱状图,为下一步非震地球物理石油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纪地层碎屑岩层具有高放射性、磁化率及极化率与低电阻率的特征,而碳酸盐岩层具有高电阻率和低放射性、磁化率及极化率的特征.侏罗系各地层的物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自下而上存在3个密度界面,分别是下侏罗统曲色组与中侏罗统色哇组之间、中侏罗统色哇组与莎巧木组之间以及中侏罗统布曲组与夏里组之间.其中,电阻率总体表现出"下低、上高",而极化率和自然伽马能谱数值总体呈现"下高、上低"的特征,从地层磁性方面来看,中侏罗统布曲组与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一般呈弱磁或无磁性,而下侏罗统曲色组、中侏罗统色哇组、莎巧木组和夏里组地层磁性较高.此外,下侏罗统曲色组与中侏罗统色哇组呈低阻、低密度的特征,具备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测量勘探的物性前提条件;中侏罗统布曲组呈低放射性、低极化率、低磁化率和高电阻率的特征,具备开展重、磁异常和放射性勘探的物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双湖地区 侏罗系 岩石物性
原文传递
西藏双湖纳若地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波 彭智敏 +2 位作者 耿全如 张璋 关俊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91,共9页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内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花岗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时代为早—晚侏罗世。本文对双湖纳若地区原为早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15.1±1.8Ma...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内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花岗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时代为早—晚侏罗世。本文对双湖纳若地区原为早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15.1±1.8Ma、217.0±1.5Ma,属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闪长岩属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高场强元素Nb、Ta、Ti强烈的亏损。形成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陆—陆碰撞晚期的后碰撞阶段的伸展环境,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北俯冲,伴随之后的俯冲板片的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压力减低,温度升高,促使地壳物质发生了部分熔融,花岗闪长岩就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湖纳若地区 LA-ICP-MS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闪长岩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新统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正海 李瑞云 +3 位作者 王秋军 董重 闫德飞 孙柏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3-420,共8页
研究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生物活动方式、习性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统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遗迹化石主要包括2大类4属4种:居住迹Palaeopycus heberti(赫伯特古藻迹),Skolithos verticalis(垂... 研究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生物活动方式、习性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统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遗迹化石主要包括2大类4属4种:居住迹Palaeopycus heberti(赫伯特古藻迹),Skolithos verticalis(垂直石针迹);进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和Taenidium satanassi(箱形条带迹)。根据研究区的遗迹化石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该地可划分出一个遗迹组合:Scoyenia—Taenidium—Skolithos遗迹组合,代表了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当前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世遗迹化石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浅湖沉积环境 中新统 双湖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羌塘中部陆相红层时代的U-Pb年龄约束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珍 吴珍汉 +1 位作者 杨易卓 季长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5-1171,共17页
由于缺少精确的定年结果与可靠的生物标志化石,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上白垩统—中新统的多套陆相红层时代与分布混乱不清,影响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锆石U-Pb测试手段,对双湖—伦坡拉地区红层时代开展研究。根据新发现的斑... 由于缺少精确的定年结果与可靠的生物标志化石,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上白垩统—中新统的多套陆相红层时代与分布混乱不清,影响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锆石U-Pb测试手段,对双湖—伦坡拉地区红层时代开展研究。根据新发现的斑脱岩与火山岩夹层精确厘定了牛堡组中上部时代(45.41~43.82 Ma)和阿布山组地层时代(101.9~73.09 Ma);根据上覆角度不整合的纳丁错组(35.5~32.59 Ma)与鱼鳞山组(46~28 Ma)火山岩年龄约束了康托组与唢呐湖组的时代上限;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了K2—N1红层时代格架,主要包括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与竟柱山组、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与康托组、始新世—渐新世唢呐湖组和渐新世—中新世丁青湖组,均可与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对比。其中,双湖—多玛主要出露阿布山组,非早期划分的康托组;而康托组多数分布于中央隆起或山顶高处;唢呐湖组则沿双湖周边平缓低地发育;竟柱山组、牛堡组与丁青湖组普遍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展布,其中牛堡组向北延伸到多玛。精确厘定红层时代与分布,直接推动了对盆地沉积地层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综合评价逆冲推覆构造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的影响,探讨逆冲推覆构造与盆—山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同时,为以红层为研究对象的高原抬升过程、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晚白垩世—中新世 陆相红层 双湖—伦坡拉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他,从世界屋脊崛起──记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青年沉积学家王成善教授
20
作者 郝志诚 毕腾弟 王慎方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1995年第2期69-72,共4页
他,从世界屋脊崛起──记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青年沉积学家王成善教授郝志诚,毕腾弟,王慎方1991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里,播放了名为《奔》的电视片,把我国亿万观众吸引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那鳞峋的雪域冰峰。一... 他,从世界屋脊崛起──记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青年沉积学家王成善教授郝志诚,毕腾弟,王慎方1991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里,播放了名为《奔》的电视片,把我国亿万观众吸引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那鳞峋的雪域冰峰。一位身着红色御寒羽绒服装,背负地质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沉积学家 世界屋脊 突出贡献 板块构造 地体构造 地质矿产部 成都理工学院 雅鲁藏布江 双湖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