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作者 于海搏 张天宇 +7 位作者 李新 张佳佳 申曼 詹晓凯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黄仲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5-994,共10页
背景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最常见的靶点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单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缺点是会导致疾病抵抗和复发,可能与抗原逃逸有关。为此,改进开发了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复... 背景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最常见的靶点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单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缺点是会导致疾病抵抗和复发,可能与抗原逃逸有关。为此,改进开发了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此方面尚缺乏系统的临床分析。目的对RRMM患者应用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7个数据库中有关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单组率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2-06。由2名研究人员使用自制的数据表单来提取收集数据,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00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MM患者。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根据不同靶点可分为4类:BCMA+CD19、BCMA+CD38,BCMA+跨膜剂与钙调节亲环素配体的相互作用者(TACI)、BCMA+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CS1),其中BCMA+CD19靶点的研究较多。根据输注形式不同CAR-T细胞疗法可分为4类:双特异性CAR-T细胞、联合或序贯输注两种不同CAR-T细胞、双顺反子结构、共转导。Meta分析显示,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总缓解率(ORR)为90.0%(95%CI=0.849~0.943),完全缓解率(CRR)为54.6%(95%CI=0.416~0.673),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75.6%(95%CI=0.489~0.952),髓外病变(EMD)总缓解率为55.1%(95%CI=0.234~0.851),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29.7%(95%CI=0.141~0.454),最后一次随访时的生存率为75.6%(95%CI=0.554~0.915),3~4级细胞释放因子综合征(CRS)发生率为16.4%(95%CI=0.094~0.245),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为4.0%(95%CI=0~0.120)。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显示,ORR(P=0.03)及EMD总缓解率(P=0.02)提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CRR(P=0.53)、MRD阴性率(P=0.79)、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P=0.71)、生存率(P=0.98)、3~4级CRS发生率(P=0.90)、ICANS发生率(P=0.30)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治疗RRMM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更长随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 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 META分析
下载PDF
BTK/JAK3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2
作者 岑丽芳 程铭 +5 位作者 任玮杰 叶柳 王禄华 郭维博 张强 徐云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6,共14页
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XL-12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末端苯环的结构修饰,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设计并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布鲁顿型酪氨... 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XL-12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末端苯环的结构修饰,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设计并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布鲁顿型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BTK)和Janus激酶3(JAK3)具有较好的酶抑制活性,化合物I-3对Daudi细胞和BaF3-JAK3细胞显示中等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在体外抗炎活性评价中,化合物I-3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6的产生。此外,在小鼠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模型中,化合物I-3显示出优于阳性药依鲁替尼(ibrutinib)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BTK抑制剂 JAK3抑制剂 双靶点抑制剂 抗炎
下载PDF
基于体表标志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
3
作者 贾宝铭 赵建凯 +5 位作者 汪丽珍 周西广 裴红莎 张颜礼 冯国强 库洪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 探讨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患者223例,其中包括采取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患者223例,其中包括采取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的研究组115例,以及先行急诊脑室外引流,病情稳定后再行立体定向丘脑血肿引流术的对照组108例。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价颞部体表定位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丘脑术后再出血率(5.2%vs.4.7%)、血肿清除率(87.5%±7.3%vs.90.2%±8.5%)、死亡率(13.9%vs.1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带管时间、术后颅内感染、分流依赖型脑积水、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分别为(75.5±18.4)h、3.5%、19.1%、53.9%、51.3%与(130.8±22.9)h、13.9%、35.1%、38.7%、3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颞部体表定位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手术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脑积水 引流术 体表标志 定位 单引流管双靶点
下载PDF
白藜芦醇衍生物作为新型LSD1/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计算模拟研究
4
作者 鲁文凤 路嘉瑞 +2 位作者 韩迪 高云龙 徐永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0,共9页
本研究选择前期设计出来的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LSD1抑制剂R1~R6,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等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这些衍生物与HDAC8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以HDAC8的共晶配体CRA-A作为参考... 本研究选择前期设计出来的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LSD1抑制剂R1~R6,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等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这些衍生物与HDAC8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以HDAC8的共晶配体CRA-A作为参考,结果显示,白藜芦醇衍生物R1~R6均能以双齿配位的形式与Zn^(2+)结合,与HDAC8有效结合。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过程中,小分子的羟肟酸基团的两个氧原子始终与Zn^(2+)双齿配位,且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始终在HDAC8的疏水腔内。R1~R6与HDAC8的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R1和R3与HDAC8的结合能力最强(分别为-200.00 kcal·mol^(-1)和-202.62 kcal·mol^(-1)),和其与LSD1的结合能力一致。其中,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稳定因素。能量分解结果揭示ASP164、ASP253和HIS166是小分子与HDAC8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白藜芦醇衍生物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双靶点抑制剂
下载PDF
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
作者 董丽荣 徐娜 吕建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抑胃肽(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脑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A5-CH组、DA5-CH+SB431542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仅做假手术(假...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抑胃肽(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脑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A5-CH组、DA5-CH+SB431542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仅做假手术(假手术组)。DA5-CH组腹腔注射10 nmol/kg DA5-CH;DA5-CH+SB431542组腹腔注射10 nmol/kg DA5-CH和5 mg/kg SB431542,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神经核抗原(NeuN)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p-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海马CA1区每个视野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脑组织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DA5-CH组脑组织含水量降低,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脑组织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DA5-CH组比较,DA5-CH+SB431542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脑组织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可保护脑I/R大鼠神经功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元坏死,减轻海马区病理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s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胰高血糖素样肽-1/抑胃肽双靶点受体激动剂 DA5-CH 神经功能 大鼠
下载PDF
PARP-1/PI3K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
6
作者 黄至诚 叶柳 +4 位作者 杜宇 古宏峰 高凡云 朱启华 徐云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0-460,共11页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抑制剂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同时抑制PARP-1和PI3K活性有望克服PARP-1抑制剂的耐药性。本...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抑制剂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同时抑制PARP-1和PI3K活性有望克服PARP-1抑制剂的耐药性。本课题组前期获得了两个对PARP-1和PI3K均具有优良抑制活性的化合物XW-1和WZ-1,但是由于水溶性差限制其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XW-1和WZ-1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连接脲基团引入成盐位点以提高化合物的水溶性,设计合成了11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 H NMR、13C NMR和HRMS确认。测定了化合物对PARP-1和PI3K的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PARP-1和PI3K的抑制活性均较好。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8b、8e和8f对MDA-MB231、MDA-MB-468、HCC1937、HCT116以及对奥拉帕尼耐药的HCT116R等5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并进行了构效关系讨论。结果显示,3个化合物都具有优异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其中,化合物8f对5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都显著强于阳性药奥拉帕尼,并与BKM120相当。选择化合物8b和8f制成相应的盐酸盐,并测定其水溶性,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的水溶性都得到了显著性提升。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成药性好且抑制活性强的PARP-1/PI3K双靶点抑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P-1抑制剂 PI3K抑制剂 双靶点 抗肿瘤 成药性优化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VEGFR2和PD-L1双靶点抑制剂的筛选
7
作者 郑伟 童荣生 +1 位作者 何俊 师健友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5期321-328,共8页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几十年来在肝切除术、射频消融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HCC患者的愈后仍不乐观,主要原因是HCC的高复发率和转移率以及该疾病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受性。VEGFR2和PD-L...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几十年来在肝切除术、射频消融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HCC患者的愈后仍不乐观,主要原因是HCC的高复发率和转移率以及该疾病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受性。VEGFR2和PD-L1抑制剂联合应用能对小鼠体内的HCC肿瘤进行显著抑制并延长其寿命,因此开发VEGFR2与PD-L1双靶点抑制剂对HCC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经过以分子对接为基础的虚拟筛选、MM-GBSA和ADMET评价以及QSAR模型预测,得到了一系列VEGFR2和PD-L1的双靶点活性化合物,有望为后续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R2 PD-L1 双靶点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虚拟筛选 MM-GBSA QSAR
下载PDF
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颅内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屈新刚 段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5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体外引流... 目的探讨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体外引流术,观察组采用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5 d内血肿清除率、脑积水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 d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血肿完全消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脑积水缓解率,降低颅内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丘脑出血 血肿清除效果 颅内压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俊杰 赵洪洋 杨卫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评价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双靶点治疗,以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和近半月节处为照射靶点,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结果本组32例... 目的评价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双靶点治疗,以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和近半月节处为照射靶点,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结果本组32例获随访,均有疼痛缓解,按BNI评分,有效率为96.9%。起效时间平均4.2个月(1d~26个月)。8例(25%)复发,8例(25%)出现并发症。结论双靶点治疗能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双靶点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中药化学数据库中HIV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泽云 李凯 李爱秀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386-391,共6页
[目的]从天然产物中筛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作用位点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方法]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构建HIV RT(NNRTI)/IN双靶点... [目的]从天然产物中筛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作用位点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方法]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构建HIV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分子相似性搜索模型、NNRTI和RT以及INSTI和IN对接模型,采用两种策略对中药化学数据库(TCMD)进行筛选。[结果]共命中与RT和IN对接得分均大于6的化合物35个,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苷类、多酚类等,黄酮类化合物(15个)占到了42.86%。[结论]黄酮类化合物是开发潜在HIV 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的主要来源,上述研究为天然产物来源的HIV双靶点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逆转录酶 整合酶 双靶点抑制剂 虚拟筛选
下载PDF
微电极导向颅内同期单侧双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学廉 高国栋 +2 位作者 赵亚群 王庆丰 陈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8-230,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unilateral two targets lesions (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and vim thalamotomy) in one operation for treating Parkinsons disease. Methods Select two groups of PD pat...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unilateral two targets lesions (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and vim thalamotomy) in one operation for treating Parkinsons disease. Methods Select two groups of PD patients according to same criterion. One of them was one target lesion(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group. Another was two targets lesions(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and vim thalamotomy) group. Each group had 50 cases. We analysed and compared the main symptoms and improvement in UPDRS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Improvement in tremor and UPDRS of the two targets lesion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ne target lesion group. Other symptoms improvemen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Although specific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targets lesions group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than one target lesion group, all were transient and recovered in short time. Conclusions With strict selection criteria and skillful microelectrode guided techniques, the two targets lesions method alleviates symptoms of PD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t tremor. Complications of the operation is mild and trans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微电极导向 单侧双靶点毁损伤
下载PDF
立体定向双靶点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锋 张毅 +2 位作者 赵晓平 方永军 罗卫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4期4325-4326,共2页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血肿及脑室双靶点穿刺软通道引流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疗效。方法对40例适合微创治疗的脑出血伴全脑室铸型患者行立体定向下血肿腔及血肿侧脑室双靶点穿刺,术后置软通道引流,必要时尿激酶纤溶冲管,神经外...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血肿及脑室双靶点穿刺软通道引流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疗效。方法对40例适合微创治疗的脑出血伴全脑室铸型患者行立体定向下血肿腔及血肿侧脑室双靶点穿刺,术后置软通道引流,必要时尿激酶纤溶冲管,神经外科常规治疗3 d复查脑CT,引流效果满意后分次拔除引流管,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ADLⅠ级10例,ADLⅡ级14例,ADLⅢ级9例,ADLⅣ级4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立体定向下血肿及脑室双靶点软通道外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双靶点 脑出血破入脑室
下载PDF
新型HIV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双靶点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泽云 李凯 +2 位作者 李爱秀 王晓辉 刘勇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7期4-7,20,共5页
目的构建3-OH HEPT类针对HIV逆转录酶非核苷类抑制剂作用靶点和整合酶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药效团模型,对中药化学数据库(TCMD)进行搜索,寻找潜在的新型HIV双靶点抑制剂。方法从已知的3-OH HEPT类HIV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出... 目的构建3-OH HEPT类针对HIV逆转录酶非核苷类抑制剂作用靶点和整合酶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药效团模型,对中药化学数据库(TCMD)进行搜索,寻找潜在的新型HIV双靶点抑制剂。方法从已知的3-OH HEPT类HIV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出发,构建药效团模型,基于药效团模型和Lipinski五规则对TCMD进行筛选,发现新的抗HIV双靶点抑制剂。结果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包括6个药效特征基团,以符合6个药效特征基团中任意5个为条件,在测试集数据库中验证性搜索命中全部16个化合物,检出率达到了100%。利用所建的六点药效团模型和Lipinski五规则对TCMD筛选,得到符合条件的化合物229个,其中包含已知的抗HIV活性化合物。结论建立的药效团模型和筛选策略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OH HEPT衍生物 RT(NNRTI)/IN 双靶点抑制剂 药效团模型 虚拟筛选
下载PDF
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峰 张逸驰 +4 位作者 王刚 连立飞 朱文浩 唐洲平 朱遂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研究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接受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选取34例患者接受单靶点穿刺,其余患者行双靶点穿刺。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速度和并发... 目的:研究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接受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选取34例患者接受单靶点穿刺,其余患者行双靶点穿刺。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速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靶点组的血肿清除率、绝对血肿清除速度和相对血肿清除速度都明显优于单靶点组(均P<0.05)。2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长期预后也是一致的。结论:对于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双靶点抽吸引流比单靶点更能有效清除血肿,且两者间的安全性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 双靶点 抽吸 引流 并发症
下载PDF
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先彬 陈兴祥 +2 位作者 郭锐 王相亭 石宁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40,共2页
目的 对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方法 将 63例出血量 >6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1例 )采取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 ;对照组 (32例 )采用单靶点微创清除... 目的 对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方法 将 63例出血量 >6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1例 )采取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 ;对照组 (32例 )采用单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 3周进行中国卒中量表 (CSS)评分 ,3个月后随访 ,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 3周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大量脑出血 双靶点微创
下载PDF
特殊结构双靶点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灿 彭浩 +7 位作者 曾伟杰 李薇 陈可可 李琬婷 曾桂芳 梁晓 胡隽源 周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0-1740,共11页
目的:探索并设计一种新颖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结构,获得相应CAR-T细胞并验证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构建并制备5种包含人源化CD19 scFv和CD79b scFv、CD8 hinge&TM-4-1BB-CD3ζ和/或... 目的:探索并设计一种新颖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结构,获得相应CAR-T细胞并验证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构建并制备5种包含人源化CD19 scFv和CD79b scFv、CD8 hinge&TM-4-1BB-CD3ζ和/或CD3ε链胞内区的双靶点CAR-T细胞,荧光素酶法和ELISA法检测CAR-T细胞对3M-CD19-CD79b-Luc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选取最优结构CAR-T细胞治疗Daudi-Luc细胞构建的白血病小鼠模型并评估其疗效,同时使用其他靶点代入优选结构,相同方法验证该结构的稳定性及有效性。结果:CAR-19-79b-T细胞培养7 d后,CAR-19表达率为21.6%-36.3%,CAR-79b表达率为21.7%-37.8%。CAR-19-79b-T细胞在10∶1效靶比时,对3M-CD19-CD79b-Luc细胞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T细胞对照组,其中CARⅢ、CARⅣ号结构细胞杀伤能力最强,均显著高于T细胞组(P<0.01);CARⅣ与CAR V结构IFN-γ和TNF-α的分泌量均最低,且两者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杀伤显著且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低的CARⅣ细胞对Daudi-Luc白血病小鼠治疗效果明显,延长小鼠生存周期至64 d,T细胞对照组小鼠于(41.0±2.4)d全部死亡。相同结构构建的CAR-19-BCMA-T和CAR-19-22-T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杀伤能力和较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论:成功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抗双靶点CAR-T细胞,能够高效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同时分泌较少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而且对Daudi淋巴瘤小鼠动物模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该双靶点CAR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杀伤特异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CD79b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淋巴瘤
原文传递
hTERT和survivin双靶点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平 肖琳 +3 位作者 董俊红 孙凤祥 蒋吉英 王守训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40-1445,共6页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和生存素(survivin)基因表达的RNA共干扰载体,并检测其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中hTERT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干扰作用。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hTERT和survivin cDNA序列,设计、筛选出高效、特异性强的干扰序...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和生存素(survivin)基因表达的RNA共干扰载体,并检测其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中hTERT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干扰作用。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hTERT和survivin cDNA序列,设计、筛选出高效、特异性强的干扰序列,构建特异性干扰hTERT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重组体pGenesil-1.1-survivin、pGenesil-1.2-hTERT,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两个重组体均用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将pGenesil-1.1-survivin回收大片段,pGenesil-1.2-hTERT回收小片段,将回收大、小片段用T4 DNA连接酶定向连接,即构建成重组体pGenesil1.1-survivin-hTERT。将3个重组体分别转染SW480细胞,RT-PCR检测细胞中hTERT和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MTT检测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构建的各质粒经限制性酶切及DNA测序均证明其质粒构建正确,RT-PCR检测hTERT和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干扰质粒重组体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靶向survivin和hTERT基因的双干扰载体构建成功,为后续的结肠癌基因治疗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靶点RNA干扰 SURVIVIN HTERT
下载PDF
CD19和CD22双靶点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薇 曾伟杰 +8 位作者 彭浩 刘灿 刘广花 肖非笛 曾桂芳 梁晓 蔡车国 胡隽源 周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3-630,共8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分别靶向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2的CAR-T细胞,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将含有人源化CD19 Sc Fv的二代CAR分子和带有CD3ε链作为共刺激结构域的CD22 Sc Fv CAR分子以P2A自剪切肽连接,序列连接于慢... 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分别靶向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2的CAR-T细胞,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将含有人源化CD19 Sc Fv的二代CAR分子和带有CD3ε链作为共刺激结构域的CD22 Sc Fv CAR分子以P2A自剪切肽连接,序列连接于慢病毒载体p LTR-CMV-MCS中,以HEK-293T细胞包装相应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健康志愿者提供的T细胞制备CAR-19-22-T细胞,同时以相同二代结构分别构建单靶向CAR-T细胞作为参照。构建表达荧光素酶、CD19和/或CD22的前列腺癌3M细胞(靶细胞)。将各种CAR-T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培养,采用荧光素酶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通过尾静脉注射Raji-Luc细胞构建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白血病模型,分别注射各组CAR-T细胞进行治疗并评估其疗效。结果:培养7 d的CAR-19-22-T细胞的CAR-19表达率为13.7%,CAR-22表达率为14.3%。CAR-19-22-T细胞在10∶1效靶比时,对3M-CD19-Luc、3M-CD22-Luc和3M-CD19-CD22-Luc细胞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T细胞[(78.1±14.4)%vs(11.1±4.3)%(、46.7±10.7)%vs(12.4±2.7)%(、90.5±4.3)%vs(14.3±3.7)%,均P<0.01];与3M-CD19-Luc、3M-CD22-Luc、3M-CD19-CD22-Luc靶细胞共培养后,CAR-19-22-T细胞IFN-γ、TNF-α和IL-2水平均显著低于CAR-19-T和CAR-22-T细胞(P<0.05或P<0.01)。CAR-19-22-T细胞对移植Raji-Luc细胞模型小鼠治疗效果明显,其生存期显著长于T细胞组(P<0.01),与CAR-19-T组和CAR-22-T组荷瘤小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双靶点CAR-19-22-T细胞,其能够有效杀伤表达CD19和/或CD22抗原的肿瘤细胞,对Raji-Luc细胞的白血病模型小鼠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CD22 双靶点CAR-T细胞 淋巴细胞白血病 向治疗
原文传递
35例大量脑出血用双靶点微创穿刺清除治疗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南光贤 王利平 卜淑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243-2244,共2页
关键词 双靶点微创穿刺清除术 高血压 脑出血
下载PDF
双靶点三维井眼轨道设计的解析法(Ⅱ) 被引量:3
20
作者 鲁港 刘乃震 +2 位作者 余雷 夏泊 佟长海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双靶点的三维井眼轨道设计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元方程组,通常使用数值迭代法求近似解,而迭代法具有初值依赖性、收敛速度慢、迭代过程可能发散等固有缺陷。对于已知一靶入靶方向的设计问题,设计方程组可以解耦为两个未知数较少... 双靶点的三维井眼轨道设计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元方程组,通常使用数值迭代法求近似解,而迭代法具有初值依赖性、收敛速度慢、迭代过程可能发散等固有缺陷。对于已知一靶入靶方向的设计问题,设计方程组可以解耦为两个未知数较少的一靶方程组和二靶方程组。使用拟解析法化简消元技巧,将求解一靶方程组归结为求解一个一元多(10)次多项式方程;可以用实根分离算法求出该多项式方程的全部实数根,并且一靶方程组的未知数都可以用这些实数根的解析公式来表示。二靶方程组导致两个一元二次多项式方程,可以求出解析解。新算法克服了迭代法的固有缺陷,不仅在计算速度上具有极大优势,而且在设计问题有多个解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求出全部解,这是迭代法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新方法为三维设计问题算法研究(特别是解析算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所使用的化简消元技巧为三维设计其他定解问题的解析求解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靶点 井眼轨道 三维 钻井设计 解析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