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民国时期的反迷信运动与民间信仰空间——以粤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朱爱东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2期112-120,共9页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开始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科学、理性主义及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等宏大话语下,反迷信运动在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回应方式。本研究显示,在较偏僻落后、且远离政治中心的粤西地区,社会精英反迷信的政治...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开始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科学、理性主义及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等宏大话语下,反迷信运动在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回应方式。本研究显示,在较偏僻落后、且远离政治中心的粤西地区,社会精英反迷信的政治诉求与民众信仰状态存在巨大反差。从民国初年舆论宣传批判为主的反迷信思潮,到国民政府时期废庙兴学的展开,反映了反迷信运动的深入也是现代国家扩大强化其对地方和基层社会的社会控制与渗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民间信仰
反迷信运动
地方性
粤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迷信运动
被引量:
3
2
作者
牛建立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6,共7页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封建迷信现象,这不仅给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阻碍其参加抗战。针对这种情况,华北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反迷信运动,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知识...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封建迷信现象,这不仅给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阻碍其参加抗战。针对这种情况,华北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反迷信运动,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戏剧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改造、瓦解、取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会道门组织,破除封建迷信的束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大幅减少,促进了生产发展;农民也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了健康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反迷信运动塑造了"新人",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和参与抗战的热情,对党领导和团结广大农民争取抗战胜利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农民
反迷信运动
原文传递
子不语与晚清通俗画报话语转向--以《北京画报》为考察中心
3
作者
周慧梅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从历史长时段看,知识阶层对普罗大众的“怪力乱神”之事多持宽容态度,文人墨客对于这种民风流俗时有推波助澜,晚清《点石斋画报》“因果报应”内容影响甚广,呈现出一种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的集体狂欢场面,这种互动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悄然...
从历史长时段看,知识阶层对普罗大众的“怪力乱神”之事多持宽容态度,文人墨客对于这种民风流俗时有推波助澜,晚清《点石斋画报》“因果报应”内容影响甚广,呈现出一种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的集体狂欢场面,这种互动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悄然变化。普通民众因迷信而愚昧,成为知识精英和政府官员的一个“常识性结论”。这一时期兴起的通俗画报刊登的“子不语”系列题材,借用舶来的“科学知识”为基准臧否迷信,为普通民众铺设一个新的开通世界,并借此来引导和重塑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怪力乱神”图像言说和话语策略的转向,是晚清社会持改革态度的政府官员和知识精英集体心态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迷信运动
通俗画报
子不语
《北京画报》
晚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至1940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被引量:
1
4
作者
沈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3-178,共16页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迷信运动
乡村庙宇
现代改造
原文传递
题名
民国时期的反迷信运动与民间信仰空间——以粤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朱爱东
机构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2期112-120,共9页
文摘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开始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科学、理性主义及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等宏大话语下,反迷信运动在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回应方式。本研究显示,在较偏僻落后、且远离政治中心的粤西地区,社会精英反迷信的政治诉求与民众信仰状态存在巨大反差。从民国初年舆论宣传批判为主的反迷信思潮,到国民政府时期废庙兴学的展开,反映了反迷信运动的深入也是现代国家扩大强化其对地方和基层社会的社会控制与渗透的过程。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民间信仰
反迷信运动
地方性
粤西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迷信运动
被引量:
3
2
作者
牛建立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6,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华北根据地交通邮政建设研究(1937-1949)”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8YJA770010。
文摘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封建迷信现象,这不仅给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阻碍其参加抗战。针对这种情况,华北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反迷信运动,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戏剧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改造、瓦解、取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会道门组织,破除封建迷信的束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大幅减少,促进了生产发展;农民也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了健康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反迷信运动塑造了"新人",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和参与抗战的热情,对党领导和团结广大农民争取抗战胜利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农民
反迷信运动
分类号
K269.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子不语与晚清通俗画报话语转向--以《北京画报》为考察中心
3
作者
周慧梅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基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和国际交流空间(1896—1952)”(ICER202102)。
文摘
从历史长时段看,知识阶层对普罗大众的“怪力乱神”之事多持宽容态度,文人墨客对于这种民风流俗时有推波助澜,晚清《点石斋画报》“因果报应”内容影响甚广,呈现出一种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的集体狂欢场面,这种互动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悄然变化。普通民众因迷信而愚昧,成为知识精英和政府官员的一个“常识性结论”。这一时期兴起的通俗画报刊登的“子不语”系列题材,借用舶来的“科学知识”为基准臧否迷信,为普通民众铺设一个新的开通世界,并借此来引导和重塑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怪力乱神”图像言说和话语策略的转向,是晚清社会持改革态度的政府官员和知识精英集体心态的体现。
关键词
反迷信运动
通俗画报
子不语
《北京画报》
晚清
Keywords
anti-superstition movement
vulgar pictorials
Zi Bu Yu
Beijing Pictorial
late Qing Dynasty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G219.29 [文化科学—新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至1940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被引量:
1
4
作者
沈洁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3-178,共16页
文摘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
反迷信运动
乡村庙宇
现代改造
Keywords
anti-fetish movement, rural temple, modern reform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民国时期的反迷信运动与民间信仰空间——以粤西地区为例
朱爱东
《文化遗产》
CSSCI
2013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迷信运动
牛建立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3
子不语与晚清通俗画报话语转向--以《北京画报》为考察中心
周慧梅
《终身教育研究》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至1940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沈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