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洛利生治疗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
1
作者 张益萌 程岳阳 +6 位作者 刘艳慧 盛情 符德 黄朝阳 李宁 陈涛 詹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02-208,F0002,共8页
目的 替洛利生在治疗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目前没有在中国患者应用的数据,本研究旨在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30例受试者,采用个体化滴定给药... 目的 替洛利生在治疗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目前没有在中国患者应用的数据,本研究旨在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30例受试者,采用个体化滴定给药8周,每日单次给药。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日均猝倒次数(DCR)作为主要疗效标准,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和临床总体印象病情变化量表(CGI-C)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AE)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显示用药后ESS评分和猝倒次数与基线期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至治疗结束时,ESS评分相较基线下降了(7.63±4.79)分(P<0.001)。受试者基线日均猝倒次数为0.83次,接受替洛利生治疗3周和5周的日均猝倒频率为(0.39±0.82)和(0.38±0.79)相较于基线的下降是显著的(P<0.05)。治疗结束后,日间过度思睡(EDS)的CGI-S评分中位数由基线时“严重”改善为“轻微”(P<0.001),猝倒的CGI-S评分由基线时“轻微”改善为基本“正常”(P<0.001)。绝大多数AE均为轻度且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其他用于监测受试者一般情况的化验指标在治疗前后也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洛利生 发作性睡病 组胺 日间过度嗜睡 猝倒
下载PDF
季建敏透营转气固表法论治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经验
2
作者 韦慧 季建敏 +1 位作者 张冰 李峻 《国医论坛》 2024年第2期62-64,共3页
过敏性紫癜为出血性疾病,属于温病血分证范畴,病机过程亦遵循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季建敏教授继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学说”,融合温病理论及伤寒六经辨证,以“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指导原则,运用“透营转气固表法”论治反复发... 过敏性紫癜为出血性疾病,属于温病血分证范畴,病机过程亦遵循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季建敏教授继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学说”,融合温病理论及伤寒六经辨证,以“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指导原则,运用“透营转气固表法”论治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指出清气分热即为透营转气,卫气亏虚是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营转气固表法 卫气营血理论 反复发作性过敏紫癜 季建敏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从肝脾不调论治I型发作性睡病验案1则
3
作者 谭进峰 王静 +1 位作者 杨进 李陈渝 《山西中医》 2024年第2期41-41,49,共2页
发作性睡病(narcolespy)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无法控制的日间思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幻觉以及夜间睡眠紊乱[1]。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肝郁脾虚型多寐患者较多,从肝脾不调思路治疗发作性睡病可取得... 发作性睡病(narcolespy)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无法控制的日间思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幻觉以及夜间睡眠紊乱[1]。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肝郁脾虚型多寐患者较多,从肝脾不调思路治疗发作性睡病可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验案1则如下。1病例介绍孙某某,男,17岁,2021年8月18日初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多寐 肝郁脾虚 验案
下载PDF
犬疑似发作性睡病的病例报告
4
作者 林乔 陈诗佳音 林珈好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1,共4页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觉醒-睡眠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具体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确。1只8岁雄性法国斗牛犬,因出现猝倒和白天过度嗜睡的症状来本院门诊就诊。结合其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诊断该患犬疑...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觉醒-睡眠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具体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确。1只8岁雄性法国斗牛犬,因出现猝倒和白天过度嗜睡的症状来本院门诊就诊。结合其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诊断该患犬疑为发作性睡病,经泼尼松龙治疗2周后患犬痊愈。本文对该病例的诊疗思路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以期为此类病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猝倒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
5
作者 张海涵 王呈蕙 +4 位作者 荆玮 单悦童 王宇泽 李威 潘卫东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96-100,共5页
综述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中医学“嗜睡”“多寐”“嗜卧”“多卧”“善眠”“但欲寐”等症状相似。本病病位在心和脑,以虚证为主,主要有脾虚湿困型、心肾不足型、阳气虚弱型、髓海... 综述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中医学“嗜睡”“多寐”“嗜卧”“多卧”“善眠”“但欲寐”等症状相似。本病病位在心和脑,以虚证为主,主要有脾虚湿困型、心肾不足型、阳气虚弱型、髓海不足型;兼见实证,主要有肝胆郁热型、痰浊阻滞型、风邪阻络型、气滞血瘀型、心火亢盛型。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可运用针灸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嗜睡 睡眠障碍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1型发作性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雨欣 谢亮(综述) 邓丽影(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1-254,F0003,共5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1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1,NT1)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目前研究表明,NT1患者在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领域存在显著障碍。NT1认知功能障碍具体机制不明确,动物研究显示脑脊液食欲素分泌... 认知功能障碍是1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1,NT1)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目前研究表明,NT1患者在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领域存在显著障碍。NT1认知功能障碍具体机制不明确,动物研究显示脑脊液食欲素分泌缺乏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同时近些年来神经影像学已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应用于NT1认知障碍机制的研究,能反映相关结构和功能异常。1型发作性睡病的认知功能障碍治疗至今仍缺乏有循证依据的治疗手段。本文对1型发作性睡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发作性睡病 认知功能 食欲素 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多巴胺与发作性睡病临床病征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婉玉 唐吉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259,共6页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体液、血液及尿液中,负责其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调节,多巴胺系统参与了动物和人类发作性睡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但当实际检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中多巴胺水平时,却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体液、血液及尿液中,负责其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调节,多巴胺系统参与了动物和人类发作性睡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但当实际检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中多巴胺水平时,却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已有研究证实发作性睡病产生的机制与促食欲素不可逆丢失有关,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使下丘脑促食欲素神经元被破坏,促食欲素分泌减少,因此患者觉醒水平降低。本文通过分析1982年至2023年收集的40余篇文献来阐述多巴胺与发作性睡病临床表征学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为研究多巴胺水平与发作性睡病临床表征学的关系及寻找2型发作性睡病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发作性睡病 猝倒 觉醒 幻觉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徐玉林 吕剑英 +5 位作者 许涛 郑蔚 郭庆军 章炎文 许涛 娄振山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提高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的认识。分析1例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以日间嗜睡、夜间睡眠障碍伴发典型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显示... 提高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的认识。分析1例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以日间嗜睡、夜间睡眠障碍伴发典型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显示平均入睡潜伏期1.4min,出现4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符合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罕见,应提高对此类疾病诊断意识,在药物使用方面要权衡利弊,力求两者兼顾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精神分裂症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下载PDF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莫冬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08-0111,共4页
探究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3.04-2024.01收治的60例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以益气清湿化瘀法为主的中医综合方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益阳罐)治疗,均为治疗组,观察患者... 探究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3.04-2024.01收治的60例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以益气清湿化瘀法为主的中医综合方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益阳罐)治疗,均为治疗组,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疼痛治疗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盆腔体征变化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本次研究中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仅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主症积分与次症积分)均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检测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盆腔体征积分随之下降,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盆腔体征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综合方案应用在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疼痛程度与主症、次症证候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发作性盆腔炎 益气清湿化瘀法 中药灌肠 益阳罐 中药口服
原文传递
伴嗜睡的双相抑郁患者与发作性睡病睡眠进程的差异性研究
10
作者 陈想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09-0012,共4页
探讨以睡眠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双相抑郁患者与发作性睡病睡眠进程相关数值的差异,为鉴别诊断发作性睡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象选取2016年01月-2020年06月在门诊、住院确诊的发作性睡病和以睡眠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双相抑郁患者,对两组... 探讨以睡眠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双相抑郁患者与发作性睡病睡眠进程相关数值的差异,为鉴别诊断发作性睡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象选取2016年01月-2020年06月在门诊、住院确诊的发作性睡病和以睡眠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双相抑郁患者,对两组病人的多导睡眠标准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 根据比较总记载时长(TRT)、睡眠总时长(TST)、阶段S1睡眠时长(S1)、处于慢波睡眠的时长(SWS)、处在快动眼的时长(REM)、阶段S1睡眠时长的占比(S1%)、处在慢波睡眠的时长占比(SWS%)和处于快动眼的时长占比(REM%),可知双相抑郁组均高于发作性睡病组;再根据比较阶段S2的睡眠时长(S2)、阶段S2的睡眠时长占比(S2%)以及处于非快动眼的睡眠时长(REML),可得双相抑郁组都低于发作性睡病组,以上的差异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作性睡病组与双相抑郁组在多导睡眠图的相关指标比较中存在特征性差异,使用多导睡眠图可有效辨别两种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双相抑郁 多导睡眠图
原文传递
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
11
作者 高志杰 张平平 +4 位作者 王昕 张乐 郎鹏飞 涂瑶 陈倩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目的分析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岁以内低龄儿童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 目的分析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岁以内低龄儿童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由两名神经内科医生明确诊断。总结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视频脑电图的特征。结果共433例视频脑电图记录到非癫痫性发作,其中生理性非癫痫性发作398例(91.9%),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35例(8.1%)。24例患儿检测到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占5.5%(24/433),以Rolandic区放电15例(3.5%)最为常见。运动性发作最为常见,共392例(90.5%);非运动性发作共41例(9.5%)。非癫痫性发作中,非癫痫性肌阵挛发作最为常见。生理性非癫痫性发作男性多于女性,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女性多于男性,组间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3,P<0.001)。1~3岁组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占比显著高于0~1岁组(χ^(2)=8.713,P=0.003),但与3~6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53,P=0.022)。结论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脑电图多为正常,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率低,无发作期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发作间期背景脑电图可作为诊断参考。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临床特征复杂多样,以生理性非癫痫发作为主,生理性非癫痫性发作以运动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非癫痫性肌阵挛发作最为常见;1~3岁儿童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相对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疾病 非癫痫发作 儿童 视频脑电图
下载PDF
以睡眠增多伴发作性言语不能、面颈部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老年发作性睡病1例报告
12
作者 贾丽景 刘靖文 +2 位作者 张宇臣 王维平 李震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50-252,共3页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睡眠,表现为白天过度困倦(excessive daytime sleepness,EDS)、猝倒、夜间睡眠障碍和与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相关的现象(睡眠瘫痪、幻觉),最新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睡眠,表现为白天过度困倦(excessive daytime sleepness,EDS)、猝倒、夜间睡眠障碍和与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相关的现象(睡眠瘫痪、幻觉),最新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the 3ird edition,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种类型:1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1,NT1)和2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2,NT2)。目前自身免疫介导的下丘脑泌素/食欲素系统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发作性睡病合并猝倒的根本原因。发作性睡病患者症状出现在10岁到35岁之间。我们报道1例表现为睡眠增多伴发作性言语不能、面颈部肌无力的老年发作性睡病患者,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猝倒发作 自身免疫脑炎 副肿瘤综合征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下载PDF
3例发作性意识不清患者的诊治思考
13
作者 贾正常 范强 +2 位作者 赵静 乔晓 耿金凤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5期96-97,125,共3页
发作性意识不清原因诸多,在临床中尤其要重视心源性的因素,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恶性心律失常均会导致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患者往往以头晕、晕厥、发作性意识不清、抽搐等不典型症状首次就诊于神经内科。该文回... 发作性意识不清原因诸多,在临床中尤其要重视心源性的因素,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恶性心律失常均会导致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患者往往以头晕、晕厥、发作性意识不清、抽搐等不典型症状首次就诊于神经内科。该文回顾3例发作性意识不清患者的抢救及诊治过程,警示首诊医师,提高警惕,精准诊治,争分夺秒,与心内科紧密衔接,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意识不清 阿斯综合征 阵发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心搏骤停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1型患者神经心理学、睡眠结构及HLA-DQB1基因型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雅琴 徐琳 +2 位作者 艾竹 王林林 薛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0-737,共8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1型(NT1)患者神经心理学、睡眠结构以及HLA-DQB1基因型特征。方法共纳入2018年8月至2022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5例NT1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发作性睡病评价...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1型(NT1)患者神经心理学、睡眠结构以及HLA-DQB1基因型特征。方法共纳入2018年8月至2022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5例NT1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发作性睡病评价和HLA-DQB1基因检测。结果神经心理学测验,NT1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评分(t=3.159,P=0.004)、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第1次(t=3.028,P=0.004)和第2次(t=2.054,P=0.044)即刻回忆正确个数低于对照者,连线测验-B完成时间(t=-2.126,P=0.019)、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Z=-5.109,P=0.00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Z=-3.204,P=0.001)、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t=-13.609,P=0.00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Z=-3.004,P=0.003)高于对照者。多导睡眠图监测,NT1患者总记录时间(Z=-4.491,P=0.000)、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3期占比(Z=-2.647,P=0.008)、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t=2.908,P=0.005)、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Z=-3.501,P=0.000)高于对照者,睡眠效率(t=-2.489,P=0.016)、睡眠潜伏期(Z=-4.112,P=0.000)、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Z=-4.318,P=0.000)、NREM 2期占比(t=-5.224,P=0.000)低于对照者。NT1患者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占97.14%(34/35)、猝倒发作占97.14%(34/35)、其他夜间睡眠紊乱占88.57%(31/35)、入睡前幻觉占82.86%(29/35)、睡眠瘫痪占68.57%(24/35);34例(97.14%)携带等位基因HLA-DQB1*0602。结论NT1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减退、情绪异常和睡眠结构紊乱,且HLA-DQB1*0602携带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神经心理学测验 多道睡眠描记术 HLA-DQ抗原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梦云(综述) 张红菊(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T)是与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REM)相关的一种中枢性嗜睡疾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还可伴有异常的快速眼动表现,如入睡幻觉、睡眠麻痹、夜间睡眠紊乱以及其他快速眼...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T)是与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REM)相关的一种中枢性嗜睡疾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还可伴有异常的快速眼动表现,如入睡幻觉、睡眠麻痹、夜间睡眠紊乱以及其他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等;其发病率较低,为0.02%~0.05%不等[1],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15岁和35岁。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Third Edition,ICSD-3)将NT分为1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1,NT1:伴猝倒/下丘脑分泌素缺乏)和2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2,NT2:无猝倒和下丘脑分泌素缺乏),其中NT1所占比例为75%~80%。NT1和NT2均有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症状,NT1表现为脑脊液分泌素1(hypocretin-1,hcrt-1)水平下降以及猝倒,这表明NT1与下丘脑hcrt-1密切相关;NT2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可能是下丘脑损害不完全,因此脑脊液中hcrt-1水平低下或略低,部分NT2患者后期又可发展为NT1[2]。NT的诊断通常具有滞后性,可达10年以上[1],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和工作,甚至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与抑郁,因此该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猝倒 下丘脑分泌素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障碍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秀龄 李洵桦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6-358,共3页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障碍 神经系统 发作性运动源运动障碍 发作性非运动源运动障碍 遗传学 卡马西平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2例视频脑电图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钟瑾 丁美萍 +1 位作者 李菊凤 钟国栋 《浙江预防医学》 2008年第1期86-86,88,共2页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诱发 发作性运动障碍 视频脑电图 临床分析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舞蹈手足徐动症 舞蹈样动作 障碍
下载PDF
以发作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李苗苗 孙虹 +3 位作者 张慧 李渊 徐希彤 毛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939-941,共3页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 spectrum disease,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视神经和脊髓,其特征是水通道蛋白-4自身抗体的存在(aquaporin-4,AQP4)。NMOSD可出现多种形式的运动障碍表现,包括继发性...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 spectrum disease,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视神经和脊髓,其特征是水通道蛋白-4自身抗体的存在(aquaporin-4,AQP4)。NMOSD可出现多种形式的运动障碍表现,包括继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secondary paroxysmal dyskinesia,sPxD)表现,但sPxD通常出现在疾病恢复期。以发作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例罕见报道。本文分享1例以发作性运动障碍起病的NMOSD病例,该症状持续近1个月才出现肢体无力等其他症状。正确认识发作性运动障碍和NMOSD的关系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障碍 继发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下载PDF
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19
作者 陈豪特 蔡重阳 +5 位作者 黄亚胜 包烨华 王权胜 蒋筱 高瞻 蔡斌斌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第5期345-347,共3页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女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脾肾理论 诊疗经验
下载PDF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萍 申煜 洪道俊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6-290,共5页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amilial episodic pain syndrome,FEPS)是儿童早期出现的严重发作性疼痛症,可偶见于成年起病,主要影响四肢远端,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临床症状趋于减弱。根据表型和遗传特性,FEPS至少包括FEPS1、FEPS2、FE...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amilial episodic pain syndrome,FEPS)是儿童早期出现的严重发作性疼痛症,可偶见于成年起病,主要影响四肢远端,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临床症状趋于减弱。根据表型和遗传特性,FEPS至少包括FEPS1、FEPS2、FEPS3三个亚型,分别由TRPA1、SCN10A、SCN11A基因突变引起。功能研究表明,这些基因中的所有错义突变都与阳离子通道的功能获得密切相关。由于部分FEPS患者可能表现出相对可治疗性和良好的预后,因此应重视FEPS的早期诊断和管理。本综述将阐述该病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法,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发作性疼痛综合征 电压门控钠通道 背根神经节 伤害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