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主动控制装置在受控结构中的优化设置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龙河 周云 李忠献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3-148,共6页
本文对振动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的优化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系统中,通过计算实例分析得出了关于控制装置优化设置问题的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半主动制装置 优化设置 受控结构 结构振动
下载PDF
基于受控结构动力特性和信息融合的损伤识别 被引量:4
2
作者 程远胜 汪刚 杨振宇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5年第4期268-271,共4页
提出了一种使用受控结构动力特性数据和运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方法。分别采用多损伤定位确信准则和结构的频率变化平方比相关性作为损伤识别指标,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所需的受控结构的特... 提出了一种使用受控结构动力特性数据和运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方法。分别采用多损伤定位确信准则和结构的频率变化平方比相关性作为损伤识别指标,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所需的受控结构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振型,以提高损伤识别指标对损伤的敏感度,然后用证据理论的方法将两者的识别结果进行决策级融合,得到一个更为可靠的损伤识别结果。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结构损伤识别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损伤 识别 受控结构 动力特性 反馈 信息融合
下载PDF
基于受控结构振型的损伤定位分步识别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程远胜 杨振宇 汪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9,共6页
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和受控结构振型数据的损伤定位分步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设置的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数据。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以受控结构损伤前后振型差作为输入参数,利... 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和受控结构振型数据的损伤定位分步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设置的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数据。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以受控结构损伤前后振型差作为输入参数,利用概率神经网络确定结构损伤所在的子区域,然后用多损伤定位确信准则对结构损伤子区域中的具体损伤位置进行识别。数值仿真表明,利用概率神经网络能有效地确定结构损伤子区域,采用分步识别的策略能大大缩小具体损伤单元的识别范围,而利用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可提高识别指标对损伤的敏感度,进而提高损伤识别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结构 结构损伤 位置识别 概率神经网络 受控结构 动力特性
下载PDF
用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诊断结构的损伤 被引量:1
4
作者 程远胜 王怀群 汪刚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34-138,共5页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是由结构动力特性“指纹”的变化来诊断损伤是否发生以及损伤发生的位置和损伤程度。因此,结构的动力特性“指纹”对于损伤的敏感度,将对结构损伤检测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多损伤定位确信准则(...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是由结构动力特性“指纹”的变化来诊断损伤是否发生以及损伤发生的位置和损伤程度。因此,结构的动力特性“指纹”对于损伤的敏感度,将对结构损伤检测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多损伤定位确信准则(MDLAC)作为动力特性“指纹”,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以提高MDLAC对损伤的敏感度。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舰船工程 结构损伤诊断 受控结构 动力特性 反馈
下载PDF
均质受控结构动力特征的分析解
5
作者 金焰 郑川 李大望 《河南科学》 1999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利用差分法获得了剪切型均质受控结构的频率方程和振型的分析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展结构的灵敏度分析,从而实施对结构振动响应的控制。
关键词 差分法 受控结构 结构动力特征 均质
下载PDF
基于反馈控制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统计识别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真 程远胜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1,136,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统计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独立模态空间的反馈控制法,有目的地配置闭环系统的极点,根据损伤前后闭环系统的特征值构造损伤指标,并以该损伤指标构造统计量,采用假设检验法识别损伤是否发生... 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统计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独立模态空间的反馈控制法,有目的地配置闭环系统的极点,根据损伤前后闭环系统的特征值构造损伤指标,并以该损伤指标构造统计量,采用假设检验法识别损伤是否发生。三跨梁和Benchmark结构的数值算例表明该文提出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较显著地提高损伤指标的灵敏度,在低信噪比的环境下能准确有效地检测结构小损伤是否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检测 小损伤 受控结构 动力特性 独立模态空间 假设检验
下载PDF
基于多个控制力作用下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定位 被引量:1
7
作者 程远胜 汪刚 杨振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8,共4页
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所需的受控结构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振型,并利用这些数据,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对由不同识别方法得到的损伤定位结果进行融合。本文还讨论了反馈控制力个数和位置对损伤定位结果的影响。... 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所需的受控结构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振型,并利用这些数据,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对由不同识别方法得到的损伤定位结果进行融合。本文还讨论了反馈控制力个数和位置对损伤定位结果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数据有可能提高损伤识别指标对损伤的敏感度,反馈控制力的个数和位置对损伤识别结果有影响,使用信息融合技术将采用不同损伤识别方法得到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能进一步提高损伤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结构 损伤定位 受控结构 反馈 动力特性 信息融合
下载PDF
基于结构柔度灵敏度的损伤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程远胜 吕磊 王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7,共3页
在结构柔度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的节点柔度灵敏度和单元柔度灵敏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计算出的柔度灵敏度构造损伤定位指标,用于三跨连续梁单个单元和两个单元损伤定位.在此基础上,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 在结构柔度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的节点柔度灵敏度和单元柔度灵敏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计算出的柔度灵敏度构造损伤定位指标,用于三跨连续梁单个单元和两个单元损伤定位.在此基础上,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所需的受控结构的特征值和特征振型,并采用受控结构的特征值和特征振型构造柔度灵敏度指标,进一步提高损伤识别指标对损伤的敏感程度.三跨梁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柔度灵敏度指标能达到较好的损伤定位效果;在检测结构适当位置施加控制力,采用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数据进行损伤识别,可进一步提高损伤定位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结构 受控结构 动力特性 反馈 损伤定位 柔度灵敏度
下载PDF
摇摆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9
作者 许维炳 胡瑞新 +3 位作者 王瑾 杜修力 解梦飞 毕玉冬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134,共22页
摇摆墙(rocking wall,RW)可通过自身摇摆吸收和耗散受控结构动能,并利用摇摆构造实现自复位。为加快摇摆墙体系在工程结构抗震、减震(振)中的推广应用,回顾了摇摆墙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摇摆墙结构的主要分类及特点;进而从试验研究、数值... 摇摆墙(rocking wall,RW)可通过自身摇摆吸收和耗散受控结构动能,并利用摇摆构造实现自复位。为加快摇摆墙体系在工程结构抗震、减震(振)中的推广应用,回顾了摇摆墙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摇摆墙结构的主要分类及特点;进而从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设计方法等四个方面梳理摇摆墙和摇摆墙-受控结构(rocking wall-controlled structures,RW-CS)的抗震性能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给出摇摆墙、摇摆墙-受控结构的未来发展建议。结果表明:与自由摇摆墙和受控摇摆墙相比,耗能摇摆墙(energy dissipation rocking wall system,ERWS)利用耗能装置获得了更优的抗震冗余度和减震(振)鲁棒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摇摆墙、摇摆墙-受控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仍不足以支撑其优化设计与推广应用,实际地震动作用下耗能摇摆墙、耗能摇摆墙-受控结构在变频率、变幅值条件下的摇摆、耗能和复位机理,以及三者的供需平衡是未来研究重点;摇摆墙、摇摆墙-受控结构抗震设计经历了基于极限承载到基于性能(位移)的发展过程,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复杂耗能摇摆墙、耗能摇摆墙-受控结构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结构 摇摆墙 摇摆墙-受控结构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RECENT ADVANC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VIA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S
10
作者 ZHANG Ying ZHANG Huiqi 《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 2008年第1期1-11,共11页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i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i.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 with tailor-made recognition sites for certain target molecules. Th...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i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i.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 with tailor-made recognition sites for certain target molecules. The resulting MIPs have proven to be versatile synthetic receptors due to their high specific recognition ability, favorable mechanical, therm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and ease of preparation.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MIPs. This review focus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dvanc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MIPs via various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imprint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PREPARATION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