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和体表黑色素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1
1
作者 朱杰 张秀梅 +2 位作者 高天翔 柳广东 杨原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 1~ 6 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 ,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 14~ 17℃水温时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 0d。 1~ 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 1~ 6 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 ,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 14~ 17℃水温时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 0d。 1~ 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 ;14~ 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 ,2 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 ;40~ 6 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 ,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 ,色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 ,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 ,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 ,体色变深 ;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 ,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 ,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眼侧体表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受阻 ,则形成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早期变态发育 体表黑色素细胞 形态学 白化现象
下载PDF
绢丝丽蚌寄生变态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学芬 龚世园 +2 位作者 张训蒲 王明学 朱子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在雌蚌外鳃中发育成熟后于冬季排放到体外,而后寄生到宿主鱼的鳃丝进行变态发育,寄生期历时近4个月.寄生后3d,内、外足丝消失;35d后,肉足形成;90d后,肠、闭壳肌、肾脏和鳃原基等生成;壳面加厚且外凸.次年春季,钩介幼虫... 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在雌蚌外鳃中发育成熟后于冬季排放到体外,而后寄生到宿主鱼的鳃丝进行变态发育,寄生期历时近4个月.寄生后3d,内、外足丝消失;35d后,肉足形成;90d后,肠、闭壳肌、肾脏和鳃原基等生成;壳面加厚且外凸.次年春季,钩介幼虫变态发育成大小为253.37×273.26×179.96μm的稚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丝丽蚌 钩介幼虫 寄生变态发育 稚蚌 资源保护
下载PDF
牛蛙变态发育前后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慧 周乃珍 +3 位作者 赵帅 王琛 朱红年 张盛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1-546,共6页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中,其分泌的多种胃肠激素具有调节消化吸收过程、保护胃肠黏膜和控制动物摄食行为等多项生理作用。目前,对脊椎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30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中,其分泌的多种胃肠激素具有调节消化吸收过程、保护胃肠黏膜和控制动物摄食行为等多项生理作用。目前,对脊椎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30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两栖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共检测到了10多种内分泌细胞。研究表明,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和分布型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特殊食性适应的结果,同时受诸如食物成分、环境条件和病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变态发育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下载PDF
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蒙蒙 郑荣泉 +2 位作者 宋婷婷 严红 胡文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9-122,共4页
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显著。动物蛋白含量最高的Ⅰ组饲料喂养的蝌蚪于70 d左右进入变态期,80日龄时的体重为0.625 g;动物蛋白含量最低的Ⅵ组饲料喂养的蝌蚪进入变态期最晚,90日龄时的体重为0.553 g。在同一营养水平下,高温Ⅵ组蝌蚪的变态时间最短,70 d左右出现变态。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动物蛋白含量和较高水温均有利于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蝌蚪 营养水平 水温 变态发育
下载PDF
中华蟾蜍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演变 被引量:11
5
作者 潘洪珍 陈洪洪 +2 位作者 李洋 汪润 张盛周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571,共7页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 garizans)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和胰多肽(PP)等5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组织学定位及形态的演变。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 garizans)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和胰多肽(PP)等5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组织学定位及形态的演变。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每个变态发育时期取6只动物。结果 5-HT细胞在中华蟾蜍变态发育各个时期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在孵出期起始出现于消化道中部,变态前期之后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消化道中部5-HT细胞的密度显著增加(P<0.05),从变态高峰期至幼蟾期,食道和贲门5-HT细胞的密度增加非常显著(P<0.05);GAS细胞在幼蟾期才开始出现,主要集中于十二指肠,幽门处偶见;SS细胞在变态高峰期开始出现,仅在胃体和十二指肠偶有分布,幼蟾期分布于食道至空肠的各段,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5);GLU细胞在中华蟾蜍变态发育各个时期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变态前期之后消化道中部GLU细胞的分布密度增加非常显著(P<0.05);PP细胞在变态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未检测出。在孵出期,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固有层,呈圆形;变态早期和前期,主要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变态高峰期,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腺泡细胞或上皮细胞基部,固有膜中偶见,呈椭圆形或锥形;在幼蟾期,主要位于腺泡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或椭圆形,且个别细胞具有较长的胞突伸向肠腔。结论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中华蟾蜍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演变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内分泌细胞的演变与消化生理活动及个体生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发育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中华蟾蜍
原文传递
人工饲养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肖调义 赵玉蓉 +1 位作者 章怀云 王红权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0,共2页
棘胸蛙从人工孵化到变态需80~90d,变态后体长、体重均较变态前有所减少,变态期间摄食减少,动物性饵料能加速蝌蚪的变态发育,植物性饵料则能延缓蝌蚪的变态。
关键词 人工饲养 棘胸蛙 蝌蚪 变态发育 人工孵化 动物性饵料
下载PDF
牙鲆早期阶段的变态发育及其机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俊玲 施志仪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48-352,共5页
关键词 牙鲆 变态发育 发育机制 变态 形态学变化
下载PDF
血浆种类和温度对褶纹冠蚌钩介幼虫非寄生变态发育及早期稚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学艳 闻海波 +3 位作者 金武 华丹 徐跑 顾若波 《农学学报》 2019年第2期72-77,共6页
为完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和理论,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血清、温度对钩介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并对早期稚蚌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鳙鱼血浆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极显著高于马血清、牛血清组(P<0.01);18℃培... 为完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和理论,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血清、温度对钩介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并对早期稚蚌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鳙鱼血浆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极显著高于马血清、牛血清组(P<0.01);18℃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均显著高于30、24℃(P<0.05);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生物学零度为9.34℃,有效积温为102.84℃·d;早期稚蚌养殖一个月后,鳙鱼血浆培养的稚蚌成活率最高(P<0.05),鳙鱼血浆组稚蚌壳长显著高于牛血清组、马血清组组(P<0.05);稚蚌在3个养殖温度下,温度越低,成活率越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鳙鱼血浆为营养源、18℃条件下培养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率最高,稚蚌养殖成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褶纹冠蚌 钩介幼虫 变态发育 稚蚌
下载PDF
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根芳 许式见 方爱萍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2,共5页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未发生显著变化。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8℃,有效积温为100.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钩介幼虫 寄生变态发育 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调控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志君 李庆荣 +1 位作者 钟仰进 曹阳 《广东蚕业》 2004年第2期42-45,共4页
本文主要阐述在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各种脑分泌激素对昆虫变态发育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变态发育相关的一些蛋白的信息。
关键词 昆虫 变态发育 激素调控 调控作用
下载PDF
保幼激素对昆虫变态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倩毓 张原熙 +2 位作者 裴泽华 李美鑫 张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4-603,共10页
近年来随着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核受体Methoprene tolerant(Met)被鉴定,JH对昆虫变态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本文在介绍Met的鉴定以及分子伴侣Hsp83和核孔蛋白Nup358对Met亚细胞定位调控的基础上,重点阐... 近年来随着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核受体Methoprene tolerant(Met)被鉴定,JH对昆虫变态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本文在介绍Met的鉴定以及分子伴侣Hsp83和核孔蛋白Nup358对Met亚细胞定位调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JH-Met-Kr-h1-Br信号通路在完全变态昆虫幼虫至蛹变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JH-Met-Kr-h1-E93信号通路在不完全变态昆虫和完全变态昆虫成虫羽化过程中的作用。此外,Met与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受体复合物EcR/USP的结合、Tai/SRC/FISC分别与Met和EcR/USP结合形成JH功能受体和20E功能受体复合物、JH对20E下游基因E75A的诱导以及USP与JH的结合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JH与20E的互作中所产生的影响也将逐一进行论述。本文还对JH通过膜受体激活PKC和PLC等下游信号通路而发挥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幼激素 受体 变态发育 分子机制 膜受体 信号通路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变态发育和生长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成美玲 田永胜 +8 位作者 吴玉萍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刘成磊 孙芳芳 翟介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62,共11页
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 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肛前距),以及杂交组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过程,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和收缩,口径和眼裂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28℃条件下,杂交组和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分别经21h24min和21h32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F1代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分别是89.09%±0.08%、35.16%±5.05%和62.59%±10.70%,与纯种鞍带石斑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腹鳍棘、鳞片、体色等形态变化,将其胚后变态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0~6d)、后期仔鱼(孵化后7~34d)、稚鱼期(孵化后35~46d)和幼鱼期(孵化后47~86d),前期仔鱼生长较缓慢,后期仔鱼到幼鱼期生长逐渐加快,86d时杂交组和对照组体长分别达(60.80±0.50)mm和(51.80±0.47)mm,杂交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胚胎发育时期卵黄囊消耗量为29.45%,油球消耗量为20.75%,卵黄囊在孵化后1d消耗最快,达58.70%。油球在孵化后3d消耗最快,达32.08%,孵化后第5d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毕。第二背鳍棘、腹鳍棘在孵化后29d达到最长,分别是(8.15±0.02)mm和(5.80±0.10)mm,至47d完全退化,变态发育完成。第一天仔鱼眼径为(0.16±0.01)mm,至86d眼径增大22倍,第四天口裂长为(0.09±0.02)mm,至86d增大99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正常,而且杂交F1代与母本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苗种培育、发育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子代 仔稚幼鱼 变态发育 生长性状
下载PDF
中国林蛙变态发育中舌鳃骨的形态变化
13
作者 裴跃斌 王宏元 梁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126,共5页
为揭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变态发育中舌鳃骨的形态变化,采用改良的Toyal骨骼双染色法对Gosner(G)26~46期中国林蛙蝌蚪舌鳃骨进行染色,并观察、比较和采集图像。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的舌鳃骨由角舌骨、关联骨、鳃下骨板... 为揭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变态发育中舌鳃骨的形态变化,采用改良的Toyal骨骼双染色法对Gosner(G)26~46期中国林蛙蝌蚪舌鳃骨进行染色,并观察、比较和采集图像。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的舌鳃骨由角舌骨、关联骨、鳃下骨板和鳃篮4部分构成。在变态发育中,舌鳃骨始终以软骨状态存在。G26期蝌蚪的舌鳃骨已具备完整结构,G26~G38期舌鳃骨各部分呈等速率生长,至G38期舌鳃骨达到最大;G39~G41期舌鳃骨开始自行吸收,形态略变小;G42期舌鳃骨形态已有较大变化;G43~G46期舌鳃骨的角舌骨、关联骨和鳃下骨板均发生变形与重塑,鳃篮逐渐消失,舌鳃骨发育为成体舌骨。为了适应生理功能的变化,中国林蛙蝌蚪舌鳃骨的形态结构经历了由小到大、又由大变小、最终在舌鳃骨原来位置重塑出成体舌骨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林蛙 蝌蚪 舌鳃骨 变态发育
下载PDF
鱼类的变态发育及其适应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解涵 孙建 +1 位作者 解玉浩 杜龙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综述了不同纲目一些代表鱼类的变态发育现象,变态发育对环境的适应,以及鱼类变态发育的特点,并对变态发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变态发育 鱼类 适应意义
下载PDF
《本草纲目》中药用昆虫变态发育知识概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枫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68,共3页
早在明代,李时珍就已经在《本草纲目》中详细阐述了昆虫的变态发育,这些认识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而且在现代也不失科学性。本文对《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用昆虫的变态发育知识作了概述。
关键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药用昆虫 变态发育
下载PDF
谈昆虫的变态发育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永勤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72,共2页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学科教学解疑会(即由资深教师主讲,学科所有教师参与的"学科教学问题"研讨会)召开前,都要进行学生问题调查。在收回的1474份有效问卷中,七年级558份的突出问题:喜欢动物,尤其是昆虫中的蝴蝶;八年级495份的突出问...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学科教学解疑会(即由资深教师主讲,学科所有教师参与的"学科教学问题"研讨会)召开前,都要进行学生问题调查。在收回的1474份有效问卷中,七年级558份的突出问题:喜欢动物,尤其是昆虫中的蝴蝶;八年级495份的突出问题:在学习动物的生殖时不理解动物为什么要这样发育;九年级(在六三学制中九年级已经停开生物学)420份的突出问题:至今仍未明白"家蚕为什么要这样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深教师 三学 蝶类 胚胎发育 头胸 幼期 成虫期 变态发育 侧背叶 生存意识
下载PDF
动物的变态发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明峰 《生物学教学》 2013年第2期65-67,共3页
本文总结了动物变态发育的类型、特点和词节机制。
关键词 动物 变态发育 类型 特点 调节
下载PDF
蝴蝶变态发育自然观察的活动方案设计
18
作者 陈新兰 廖妍妍 +1 位作者 黄玲 陈学梅 《科教导刊》 2018年第16期50-51,54,共3页
为增强中小学生对昆虫变态发育过程的认识,本实验以蝴蝶为观察对象,设计了本次蝴蝶变态发育自然观察实验,旨在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蝴蝶在不同的有限空间的生存情况、不同种类蝴蝶在其适宜环境中生长所需时长以及不同生长阶段蝴... 为增强中小学生对昆虫变态发育过程的认识,本实验以蝴蝶为观察对象,设计了本次蝴蝶变态发育自然观察实验,旨在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蝴蝶在不同的有限空间的生存情况、不同种类蝴蝶在其适宜环境中生长所需时长以及不同生长阶段蝴蝶的特征等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蝴蝶整个变态发育过程的感性认识。本实验突出的优点为通过发育周期短、繁殖率高且更为吸引学生的蝶,让学生能更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完整的变态发育过程,从而区别于以往教学过程的以蚕为例介绍变态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蝴蝶 变态发育 自然观察
下载PDF
家蚕变态发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9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1-1151,共1页
在“973”计划项目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2CB114600)的支持下,家蚕变态发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12年7月3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在“973”计划项目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2CB114600)的支持下,家蚕变态发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12年7月3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杂志发表了冯启理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Homeodomain POU and Abd-A proteins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 of pupal genes during metamorphosis of the silkworm,Bombyx mori”[PNAS ,2012,109 (31) : 12598 - 1260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发育 家蚕 SILKWORM 分子育种 项目编号 基础研究 品质性状 计划项目
原文传递
郭国骥教授团队绘制非洲爪蟾单细胞图谱并解析变态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
20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9-469,共1页
2022年7月26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省良渚实验室郭国骥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绘制两栖动物非洲爪蟾的单细胞图谱,相关研究论文“Cell landscape of larval and adult Xenopus laevis at single-cell... 2022年7月26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省良渚实验室郭国骥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绘制两栖动物非洲爪蟾的单细胞图谱,相关研究论文“Cell landscape of larval and adult Xenopus laevis at single-cellresolution”(DOI:10.1038/s41467-022-31949-2)发表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爪蟾 基础医学院 两栖动物 变态发育 单细胞测序 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