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叙实动词检验程序设计——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1
作者 杨柳 陈丛梅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有关汉语叙实动词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大量成果,但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叙实动词研究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叙实动词的提取和筛选方法研究不足。本文基于汉语叙实动词句法特征相关研究成果,设计出提取叙实动词家族成员的检验格式,以《现代汉语词典... 有关汉语叙实动词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大量成果,但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叙实动词研究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叙实动词的提取和筛选方法研究不足。本文基于汉语叙实动词句法特征相关研究成果,设计出提取叙实动词家族成员的检验格式,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进行实践操作,并进一步完善程序,以弥补叙实动词研究领域的缺失,为将来对叙实动词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动词 预设 检验格式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下载PDF
基于构式框盒图的汉英叙实动词句法语义特征研究——以“知道(KNOW)”为例
2
作者 陈丛梅 杨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30-139,146,共11页
叙实动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基于语料分析和对比,对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本研究在构式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汉英叙实构式,并以汉英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基于语料分析和对比,对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本研究在构式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汉英叙实构式,并以汉英叙实动词“知道(know)”为例对汉英叙实构式框盒图进行构建与分析,尝试从理论层面加深对汉英叙实动词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的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动词 构式 参与者角色 论元角色 框盒图
下载PDF
积极反叙实动词“假装”及其语义表现和语用价值
3
作者 李昕颐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假装”是典型的反叙实动词,可以分为积极反叙实动词和消极反叙实动词两种类型。探讨积极反叙实动词“假装”在句法、语义、语用等诸多层面上的独特之处:在句法上,“假装”主体人称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为主,与动词搭配限制性小,共现... “假装”是典型的反叙实动词,可以分为积极反叙实动词和消极反叙实动词两种类型。探讨积极反叙实动词“假装”在句法、语义、语用等诸多层面上的独特之处:在句法上,“假装”主体人称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为主,与动词搭配限制性小,共现的情态动词表现为对“就”“要”敏感;在语义上,“假装”具有双重性意图,能起临时性充任作用,进行实质性证伪;在语用上,“假装”能够“趋利避害”,还体现在现时的需要性、事实的计划性和状况的向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反叙实动词 假装 语义表现 语用价值
下载PDF
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叙实动词的译义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夏立新 夏韵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8,共6页
由于其独特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叙实动词近年来引起学界关注。研究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叙实动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认为叙实动词特殊的语义结构对其句法结构产生影响。但是,通过对六部外向型汉英词典译义的调研发现,现有汉英词典未能根... 由于其独特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叙实动词近年来引起学界关注。研究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叙实动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认为叙实动词特殊的语义结构对其句法结构产生影响。但是,通过对六部外向型汉英词典译义的调研发现,现有汉英词典未能根据叙实动词的特点呈现其语义和语法结构。从认知视角提出外向型汉英词典处理叙实动词译义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动词 认知语言学 学习词典 外向型汉英词典 对外汉语教学
下载PDF
阐释动词与叙实动词对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洪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3,共6页
阐释动词和叙实动词无论是在语义结构层面还是在句法结构层面,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二者都属于广义的命题态度谓词,但二者却又是两个不同的词汇语义类别。全面分析阐释动词和叙实动词在语义层面、句法层面上的异同,对深入理解阐释动... 阐释动词和叙实动词无论是在语义结构层面还是在句法结构层面,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二者都属于广义的命题态度谓词,但二者却又是两个不同的词汇语义类别。全面分析阐释动词和叙实动词在语义层面、句法层面上的异同,对深入理解阐释动词和叙实动词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动词 叙实动词 预设 陈说
原文传递
积极反叙实动词“权当”的句法特征及其词汇化
6
作者 李昕颐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72-78,共7页
“权当”作为专门的积极反叙实动词与拥有积极、消极两种形式的反叙实动词“当”相比,在句法、语义、语用等诸多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句法上,“权当”与动词、名词搭配的限制小,自由度高,主体人称和指称多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 “权当”作为专门的积极反叙实动词与拥有积极、消极两种形式的反叙实动词“当”相比,在句法、语义、语用等诸多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句法上,“权当”与动词、名词搭配的限制小,自由度高,主体人称和指称多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或专名,但允许不定成分充当主语,与“就”“是”“好了”“罢了”等认定性标记共现;语义上,“权当”句具有反事实性,与消极反叙实动词不同,积极反叙实动词“权当”能够提高说话人意见的重要性;语用方面,“权当”具有“化弊为利”的语用价值,通过主动构建的积极认识来扭转消极事实。同时,“权当”经历了一段词汇化的过程才成为了专门的积极反叙实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反叙实动词 权当 词汇化
下载PDF
作为离范畴动词和反叙实动词的“说是”
7
作者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47,共13页
本文讨论两种性质不同的“说是”,即离范畴动词“说是1”和反叙实动词“说是2”。“说是1”是复合动词,“说”和“是”都有实在意义;没有言说主体,带一个离范畴性质的指称宾语,在语篇中有前后小句共同出现,后续小句必须出现。“说是2”... 本文讨论两种性质不同的“说是”,即离范畴动词“说是1”和反叙实动词“说是2”。“说是1”是复合动词,“说”和“是”都有实在意义;没有言说主体,带一个离范畴性质的指称宾语,在语篇中有前后小句共同出现,后续小句必须出现。“说是2”更接近派生形式,“是”是词内成分/附缀,没有实在意义,“说是”和“说”意义相同;有言说主体,带宾语从句,后续小句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说是1”和“说是2”的差异既反映了指称和陈述的对立,也和它们的来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是” 离范畴动词 叙实动词
原文传递
积极反叙实动词与消极反叙实动词——以“当”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3-334,共12页
谓语动词"当"是反叙实动词,语义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消极反叙实动词"当1",意为"先前误认";一是积极反叙实动词"当2",意为"权且容认"。说话人用"当1",旨在"辨误指正&quo... 谓语动词"当"是反叙实动词,语义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消极反叙实动词"当1",意为"先前误认";一是积极反叙实动词"当2",意为"权且容认"。说话人用"当1",旨在"辨误指正";说话人用"当2",旨在"变弊为利"。反叙实动词的两分,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一个聚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反叙实动词 消极反叙实动词 “当”
原文传递
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新良 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15,共22页
本文讨论汉语反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特别是"假装"类动词跟其他反叙实动词不同的语义表现:其宾语在有些情况下是假的(如:假装害怕■不害怕),但在有些情况下却是真的(如:假装摔倒■摔倒了)。文章指出,"假装"类动... 本文讨论汉语反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特别是"假装"类动词跟其他反叙实动词不同的语义表现:其宾语在有些情况下是假的(如:假装害怕■不害怕),但在有些情况下却是真的(如:假装摔倒■摔倒了)。文章指出,"假装"类动词宾语的真假,跟宾语的情状类型直接相关:当宾语的情状类型为动作时,该宾语为真;当宾语的情状类型为状态时,该宾语为假。文章还基于"假装"的概念结构,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对这种相关性进行了解释:"假装"类动词的宾语既可以表示主体故意发出的假动作(真的发生了,用动作类动词表达,如"摔倒"),也可以表示主体通过假动作而制造的假象(虚假的表象,用状态类动词表达,如"害怕")。说话人对假装行为的动作(能指)和假象(常规所指)进行有选择、有侧重的语言编码,造成了"假装"类动词宾语的或真或假,以及相应动词在情状类型上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装”类)反叙实动词 宾语真假 情状类型 概念结构 行为符号 语言编码
原文传递
感知类叙实动词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新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7,共9页
感知动词的核心特征是当下性、亲证性,由此引导一种指个体现实事件的宾语从句。这种现实性表现在从句的情状、体、时、语力诸层面,且在体、时及部分语气成分上与主句间形成升降现象。语力范畴使感知动词所引从句具备断言功能,语法上则... 感知动词的核心特征是当下性、亲证性,由此引导一种指个体现实事件的宾语从句。这种现实性表现在从句的情状、体、时、语力诸层面,且在体、时及部分语气成分上与主句间形成升降现象。语力范畴使感知动词所引从句具备断言功能,语法上则使其由内嵌地位而上升为主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类叙实动词 当下性 体时升降 断言
原文传递
概念结构驱动的现代汉语半叙实动词研究
11
作者 李新良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1期38-54,373,共18页
文章旨在说明概念结构如何制约动词的叙实性。与“知道”那样典型的叙实动词相比,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并不稳定,其肯定形式具有叙实功能,否定形式具有非叙实功能,在有些条件下,它向叙实动词漂移,在有些条件下,它又向非叙实动词漂移。文... 文章旨在说明概念结构如何制约动词的叙实性。与“知道”那样典型的叙实动词相比,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并不稳定,其肯定形式具有叙实功能,否定形式具有非叙实功能,在有些条件下,它向叙实动词漂移,在有些条件下,它又向非叙实动词漂移。文章选取了降级操作、受副词修饰及非现实语气等多个层面、不同种类的语法环境去测试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以此展示它们对这类动词叙实性的影响。又在叙实性跟传信范畴之间建立了关联,并得出了这类动词的叙实功能等级和现代汉语动词叙实功能的总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动词 漂移 传信范畴 概念结构
原文传递
疑问句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新良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102,共11页
本文以疑问句为语法环境,分别测试了在主句为疑问句和宾语小句为疑问形式的条件下,叙实动词、半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如何表现。同时还探讨了叙实性不同的动词对疑问提升的反应。我们认为,对疑问提升的允准能力与... 本文以疑问句为语法环境,分别测试了在主句为疑问句和宾语小句为疑问形式的条件下,叙实动词、半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如何表现。同时还探讨了叙实性不同的动词对疑问提升的反应。我们认为,对疑问提升的允准能力与动词的叙实性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句 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
原文传递
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李新良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0-361,共12页
本文旨在对动词的叙实性做出理论上的探讨。简要回顾国内外对动词叙实性研究的历史,并对动词的叙实性及相关概念重新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接着对汉语的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及相关句式存在的成系统的句法语义差别做出探讨;... 本文旨在对动词的叙实性做出理论上的探讨。简要回顾国内外对动词叙实性研究的历史,并对动词的叙实性及相关概念重新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接着对汉语的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及相关句式存在的成系统的句法语义差别做出探讨;最后指出动词的叙实性是一种面向说话人的语法范畴,并把叙实性的来源归结于概念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 语法范畴
原文传递
“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 被引量:7
14
作者 袁毓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526,638,共13页
本文讨论汉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概念结构基础;还构拟了动词“忘记”从叙实动词到反叙实动词,最后演变出反事实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文章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 本文讨论汉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概念结构基础;还构拟了动词“忘记”从叙实动词到反叙实动词,最后演变出反事实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文章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当其宾语小句表示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和相应的否定式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当其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反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而相应的否定式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文章指出,动词“忘记”的反叙实意义和情感色彩,为其虚化为反事实条件标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忘记”类动词 性漂移 (反)叙实动词 反事条件标记
原文传递
从语言的“多声性”看“假装”句的解读歧异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毓林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90,共14页
新闻标题“王思聪假装在奋斗”能否推出“王思聪在奋斗”?12位接受调查的研究者对这个句子的语义解释及动词“假装”的叙实性有3种不同的意见:(1)“王思聪在奋斗”为真,即“假装”为叙实动词;(2)“王思聪在奋斗”为假,即“假装”为反叙... 新闻标题“王思聪假装在奋斗”能否推出“王思聪在奋斗”?12位接受调查的研究者对这个句子的语义解释及动词“假装”的叙实性有3种不同的意见:(1)“王思聪在奋斗”为真,即“假装”为叙实动词;(2)“王思聪在奋斗”为假,即“假装”为反叙实动词;(3)“王思聪在奋斗”真假不定,即“假装”兼属叙实动词与反叙实动词。文章引入巴赫金的“多声性”概念,并用话语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中的“借言”及其类型作为理论框架,分析了上述标题的新闻文本的正文;特别是离析出“指导性声音”及其所引用的“支持性声音”和“反对性声音”,说明话语中相关的多种声音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接着,从语言的“多声性”及其辩论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的角度,剖析上述标题句子包含的多种声音及其辩论关系和对话的未完成性,以此说明“假装”句语义解读的歧异性和开放性的根源在于,“假装”句恰好处于不同声音和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连接点上,所以并不一定揭露真相或昭示真理(或判定真假),由此进一步讨论“假装”的概念结及其语用上的多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叙实动词 多声性 借言 引用 对话
下载PDF
“记得”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 被引量:9
16
作者 袁毓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7,共12页
鉴于"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取决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这一事实,本文尝试考察跟"忘记"类动词意义相反的"记得"的叙实性,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与概念结构基础;顺便讨论"记得"的叙实性... 鉴于"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取决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这一事实,本文尝试考察跟"忘记"类动词意义相反的"记得"的叙实性,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与概念结构基础;顺便讨论"记得"的叙实性的清晰度和置信度,以及情态和疑问对此的影响。文章指出,跟"忘记"类动词不同,"记得"的叙实性不仅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有时还跟主句的现实性相关。并且,非叙实用法的"记得"一般没有否定式。最后,文章讨论了"不记得"怎样从表示不确定的非叙实用法引申出表示婉转否认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忘记/记得”类动词 性漂移 (非/反)叙实动词 婉转否认
原文传递
英语广告文体的批评性分析
17
作者 翟红华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批评语篇分析 意识形态意义 英语广告文体 叙实动词 语言学家 物质过程 及物系统 批评性分析
下载PDF
“假装”类动词宾语的包含性真值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帆 《汉字文化》 2019年第S02期1-4,共4页
英语研究者认为"pretend"是典型的反叙实动词,预设宾语小句真值为假。汉语的"假装"类动词宾语小句多数情况下为假(如"假装害怕"),却也可能为真(如"假装摔倒")。对此,李新良和袁毓林(2016)提出... 英语研究者认为"pretend"是典型的反叙实动词,预设宾语小句真值为假。汉语的"假装"类动词宾语小句多数情况下为假(如"假装害怕"),却也可能为真(如"假装摔倒")。对此,李新良和袁毓林(2016)提出了"假装"类动词"动作情状宾语真,状态情状宾语假"的真值判定模型。本文首先围绕假装动作情状宾语真值实施了三类句法和语义测试,结果表明:"假装"的动作情状宾语并非必然为真,宾语动作"有"发生却不"是"该种动作,且整体不具备充分的事实性。为给予这些结果合理的解释,本文分析了"假装"行为的特征,认为"假装"行为有"欺骗者"和"欺骗者虚拟的受骗者"两类相包含的认知主体(前者包含后者),二者关于动作情状宾语小句的判定结果分别与"主观真值"与"假想真值"对应。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假装"行为的包含性真值模型("主观真值"包含"假想真值")。两重真值经由语言理解者认知偏见的作用实现为语境中的单一真值。包含性真值模型可以解释"假装"类动词在句法语义测试中的表现,并且和"主体间性"存在有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实动词 假装 认知偏见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