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1
作者 王建坡 危凯 +1 位作者 李越 李启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3-631,共9页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叠层石 古环境 浅水生态位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下载PDF
辽东半岛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生长机制研究
2
作者 苑鼎成 张永利 +3 位作者 赖冠明 巩恩普 王俊杰 李德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7-382,共16页
辽东半岛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择甘井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性特征该组自上而下可分成3... 辽东半岛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择甘井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性特征该组自上而下可分成3段。叠层石出露于下段的底部和上段的顶部,底部叠层石为透镜状,顶部叠层石呈大规模层状。下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丘状的形态组合,上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长柱状的形态组合,均为水深不断增加的结果。笔者等通过对比现代叠层石生长机制,确定甘井子组叠层石纹层的3层构造和形成顺序,分析硬质基底对于叠层石定殖和叠层石密集生长的控制,厘定环境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对于柱体形态和叠层石规模的影响,揭示了甘井子组叠层石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震旦系 甘井子组 辽南地区 辽东半岛 生长机制
下载PDF
北非摩洛哥小阿特拉斯东段晚泥盆世法门期叠层石的发现
3
作者 曾雄伟 何垚砚 +3 位作者 王成刚 吴发富 危凯 王志宏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北非摩洛哥小阿特拉斯东段Fecht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划分为ds3和dh两个单元。ds3单元是一套厚约1.3m的灰色夹紫红色厚-薄层瘤状生屑灰岩,发育叠层石,产丰富的海百合茎和头足类,局部伴生腕足和三叶虫。dh单元下部为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 北非摩洛哥小阿特拉斯东段Fecht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划分为ds3和dh两个单元。ds3单元是一套厚约1.3m的灰色夹紫红色厚-薄层瘤状生屑灰岩,发育叠层石,产丰富的海百合茎和头足类,局部伴生腕足和三叶虫。dh单元下部为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泥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绿色中层细砂岩,发育波痕构造,产遗迹化石和双壳类。牙形石生物地层表明这两个单元都处于法门期早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本文首次报道了摩洛哥晚泥盆世法门期的叠层石,说明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微生物首先出现繁盛,随后才开始骨骼生物的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牙形石 法门期 晚泥盆世 小阿特拉斯东段 北非摩洛哥
下载PDF
青海省湟中区东岔沟克素尔组叠层石分类及地层对比
4
作者 但浩文 保广普 +1 位作者 董琳 秦树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98-3212,共15页
叠层石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的一些最古老的生命痕迹,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重要窗口。作为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唯一常见化石,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特别是中、新元古代盆地间的地层对比。青海省中祁连地层分区东岔沟村花石山群克素尔组以... 叠层石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的一些最古老的生命痕迹,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重要窗口。作为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唯一常见化石,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特别是中、新元古代盆地间的地层对比。青海省中祁连地层分区东岔沟村花石山群克素尔组以白云质碳酸盐岩组合为主,赋存大量叠层石。依据曹瑞骥和袁训来总结的分类方法,在研究区识别出9种不同的叠层石属,分别为:Baicalia、Chihsienella、Anabaria、Tielingella、Conicodomenia、Tungussia、Colonnella、Stratifera和Cryptozoon。研究区叠层石组合与中元古界上部蓟县系铁岭组叠层石组合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叠层石组合也有很强的相似性,据此推测花石山群克素尔组的年代大致为中元古代晚期。青海叠层石的报道将为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中、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分布提供新产地的数据,常见叠层石属、种的垂直分布延限也有新的化石证据,对提升地层对比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中元古代 克素尔组 分类 地层对比
下载PDF
豫西中元古界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5
作者 李倩倩 郑德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叠层石记录早期环境、蓝细菌和微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其生长形态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对古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豫西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形态类型丰富,分布集中,是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其分布与全球性事件、海洋... 叠层石记录早期环境、蓝细菌和微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其生长形态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对古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豫西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形态类型丰富,分布集中,是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其分布与全球性事件、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和微生物岩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尚未见对其详细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叠层石开展野外宏观形态和室内微观特征分析,据此反演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和建立沉积模式,并与其他地区同时代叠层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宏观形态可分为水平纹层状、波纹状、丘状、锥状和柱状,显微表现出明暗纹层,局部含少量鲕粒、球粒、碎屑物质等。鉴于水平层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带,波纹状、丘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高能带及潮下低能带,锥状、柱状叠层石则发育在潮下带,认为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形成于潮坪环境,经历了潮间带-潮下带-潮间带的环境演化过程。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微生物岩发育环境。另外,将本研究区与华北北缘蓟县地区同时期微生物岩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时期微生物岩分布广泛,叠层石结构与环境演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全面探索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周缘海洋环境、大气环境与微生物岩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龙家园组 沉积环境 豫西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叠层石与藻礁的沉积组合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25
6
作者 温志峰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冠民 李勇 郭泽清 王海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452,i0004,共10页
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渐新世—中新世湖相叠层石,其中丘状叠层石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丘状叠层石直接生长在砾岩上,并向上逐渐演化为藻礁,藻礁向上又重新转化为叠层石沉积。通过对内部纹层特征和沉积组分的研究并结合叠层石的同... 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渐新世—中新世湖相叠层石,其中丘状叠层石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丘状叠层石直接生长在砾岩上,并向上逐渐演化为藻礁,藻礁向上又重新转化为叠层石沉积。通过对内部纹层特征和沉积组分的研究并结合叠层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古生物资料分析表明,微生物自身的钙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引发的沉淀作用形成了这种具有典型内部纹层的丘状叠层石。较高的温度、炎热和干燥的气候条件、坚硬的基底以及较少的藻类干扰作用是叠层石生成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叠层石形成于较为低能的环境中,与高能环境中所形成的藻礁完全不同,而且两者具有明显的相互竞争作用。因此,与气候和水体条件密切相关的后生生物的生长和真核藻类的发育是叠层石在显生宙迅速衰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藻礁 湖相 中新世 成因 柴达木盆地 湖相叠层石 组合特征 沉积 新近纪
下载PDF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微指状叠层石及其对1250Ma±叠层石衰减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7
7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1 位作者 孟庆芬 刘智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95-509,共15页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潟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潟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叠层石,并被古生物学家定义为"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uphus-Yangzhuang columnaris"组合,即假裸枝叠层石科叠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叠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组成的叠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的泥晶碳酸盐岩叠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因此,雾迷山组巨厚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记录了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特殊的叠层石大规模消亡的层位,为研究前寒武纪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指状叠层石 叠层石衰减事件 雾迷山组 中元古界 天津蓟县
下载PDF
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沉积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肖传桃 吴彭珊 +4 位作者 李沫汝 杨志伟 周思宇 郭瑞 张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3-863,共11页
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叠层石在研究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均有分布,在纵向上具有规模、厚度和数量逐渐减小的特征,横向上叠层石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水平层状、波状... 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叠层石在研究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均有分布,在纵向上具有规模、厚度和数量逐渐减小的特征,横向上叠层石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水平层状、波状逐渐变为柱状的类型。新发现并命名了两种叠层石类型,即凝块状叠层石和双锥柱状叠层石。根据几何形态特征,可以将研究区的叠层石分为层状、波状、柱状、丘状以及凝块状五种类型。在对各类型叠层石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基础上,根据叠层石发育的形态类型,结合不同类型叠层石内部的岩性、微相及显微特征,对研究区各类叠层石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研究区叠层石的沉积模式。根据中奥陶世初期后生动物的大量增加与叠层石突然减少的对应关系,结合研究区叠层石中发现大量后生底栖食草腹足类Ecculiomphalus化石等现象,认为叠层石的逐渐减少、衰退与后生动物丰度增加有一定关系,食草动物不仅啃食了形成叠层石的菌藻类微生物,造成叠层石数量的不断减少,而且破坏了叠层石的生长状态,并形成了独具研究区特征的凝块状叠层石。此外,研究认为,中奥陶世开始,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也是研究区叠层石减少直至消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凝块状叠层石 沉积特征 后生动物大辐射 下奥陶统 松滋地区
下载PDF
湖南石门晚震旦世微叠层石的发现 被引量:4
9
作者 曹瑞骥 俞从流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65-371,485-488,共7页
一种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叠层石首次发现于湖南石门杨家坪震旦系灯影组中都含磷岩系中。当前的微叠层石均为断开的柱体,未观察到其原始的生长形态。现存柱体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直立和弯曲两类。这些柱体与含蓝藻衣鞘的岩屑和... 一种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叠层石首次发现于湖南石门杨家坪震旦系灯影组中都含磷岩系中。当前的微叠层石均为断开的柱体,未观察到其原始的生长形态。现存柱体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直立和弯曲两类。这些柱体与含蓝藻衣鞘的岩屑和似软舌螺碎片一道,以内碎屑形式分布在硅化的粒状灰岩或泥粒状灰岩中。生态资料暗示,当前发现的微叠层石可能生长在潮坪的水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叠层石 晚震旦世 湖南
下载PDF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中元古代巨型叠层石(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迈平 邢光福 +3 位作者 马雪 李晓池 王志先 钟权 《地质学刊》 CAS 2017年第4期523-528,共6页
华中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元古代矿石山组—台子组白云岩地层(1 215~1 459 Ma)发现巨型叠层石。这些宽度和高度通常为2~10m、长度可达数十米的穹状叠层石发育在碳酸盐台地上与海侵作用有关的潮下带环境,受到海底火山活动影响,处于硅和... 华中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元古代矿石山组—台子组白云岩地层(1 215~1 459 Ma)发现巨型叠层石。这些宽度和高度通常为2~10m、长度可达数十米的穹状叠层石发育在碳酸盐台地上与海侵作用有关的潮下带环境,受到海底火山活动影响,处于硅和铁-锰含量偏高的海水中。根据这些巨型叠层石的特征,命名它们为神农架大圆顶叠层石(新属、新种)Megadomia shennongjiaensis gen.and sp.nov.。其形态与澳大利亚新太古代图姆比亚纳组(Tumbiana Formation,约2 724 Ma)、南非古元古代马尔马尼白云岩(Malmani Dolomite,约2 250 Ma)和巴西二叠纪伊拉蒂组(Irati Formation,278.4~275.6Ma)的巨型叠层石相似,而且它们的岩性特征也相似,暗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只要出现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就可能形成相似的巨型叠层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圆顶叠层石 巨型叠层石 中元古代 神农架 华中
下载PDF
再论假裸枝叠层石科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树玉 梁玉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概要地介绍了假裸枝科叠层石的特征、分布时限、分类系统、研究方法和形成环境.提出该科叠层石有可能作为我国中元古代乃至蓟县系叠层石标志的意见.
关键词 中元古代 假裸枝叠层石 叠层石
下载PDF
河北阳原东目连第四纪叠层石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闵隆瑞 迟振卿 +2 位作者 朱关祥 姚培毅 牛平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6-453,T003,共9页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层”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 cm),大叠层石层延伸1 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 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层”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 cm),大叠层石层延伸1 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 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见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和湖泊鞘丝藻种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等。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边缘部位。亮层和暗层交替出现的纹层构造是组成叠层石的基本结构构造,它们是由蓝藻丝体生长代谢活动所致。据同位素、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X衍射、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叠层石可能属半咸水湖、滨湖浅水环境,但据首次在第四纪泥河湾层中发现的苔藓虫和龙介科蠕虫管分析,其成因是否与海水有过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第四纪 叠层石 形态 结构 古环境
下载PDF
叠层石成因和形成条件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7
13
作者 温志峰 钟建华 +3 位作者 李勇 郭泽清 高剑波 徐小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18-428,共11页
综合介绍了最近 2 0多年有关叠层石成因与形成条件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 ,包括与成因有关的各种叠层石类型 ,微生物席组分及内部结构特征 ,叠层石的形成与光合作用、硫还原作用等生物作用的密切关系 ,以及基本的形成过程和方式 ,同时与现... 综合介绍了最近 2 0多年有关叠层石成因与形成条件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 ,包括与成因有关的各种叠层石类型 ,微生物席组分及内部结构特征 ,叠层石的形成与光合作用、硫还原作用等生物作用的密切关系 ,以及基本的形成过程和方式 ,同时与现代叠层石对比 ,简要总结了叠层石生长所需要的特殊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类型 成因 形成条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叠层石沉积特征及其环境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14
作者 温志峰 钟建华 +4 位作者 刘云田 柳祖汉 吴孔友 王冠民 李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7-557,i0003-i0004,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发育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湖相叠层石,主要集中在中新世早中期下油砂山组的地层中。根据野外考察并参考国内外的叠层石研究,柴西地区叠层石主要包括丘状、指状、柱状和多边形叠层石4种类型,每一种叠层石的宏观形态、内...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发育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湖相叠层石,主要集中在中新世早中期下油砂山组的地层中。根据野外考察并参考国内外的叠层石研究,柴西地区叠层石主要包括丘状、指状、柱状和多边形叠层石4种类型,每一种叠层石的宏观形态、内部成份和构造都具有独特的特征,且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据地球化学元素、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可以确定,叠层石形成于气候温暖、水体盐度较高和陆源碎屑流入较少的环境中。与现代叠层石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湖相叠层石的沉积特点和属性特征。结合柴达木盆地中新世的沉积特征、湖相叠层石的属性以及柴达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关系,进一步讨论了中新世期间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情况以及隆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类型 沉积环境 中新世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湖相叠层石成因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6
15
作者 伊海生 林金辉 +2 位作者 周恳恳 李军鹏 黄华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发现湖相叠层石,它们集中分布在中新世五道梁群地层中。这些叠层石形态以穹隆状最为常见,局部地区甚至形成叠层石藻丘礁,根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纹层构造和显微结构与现代海洋叠层石和前寒武纪时期的叠...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发现湖相叠层石,它们集中分布在中新世五道梁群地层中。这些叠层石形态以穹隆状最为常见,局部地区甚至形成叠层石藻丘礁,根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纹层构造和显微结构与现代海洋叠层石和前寒武纪时期的叠层石十分相似。根据对采集的叠层石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并与藻团块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质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灰岩、藻团块灰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表现为低Sr/Ba、高Fe/Mn的特点,判断这些叠层石碳酸盐沉积在低盐度湖泊环境,建造叠层石的蓝绿藻生长在滨浅湖地带。它们的δ18O值变化于-6.63‰^-7.63‰之间,接近一般湖相淡水灰岩的范围内,指示入湖水量增加、湖水向淡化方向发展。湖泊中蓝绿藻类繁盛和叠层石的出现指示高湖面湖泛事件,说明青藏高原中新世时期曾出现过气候异常湿润期,这为判别区域气候的干湿变化提供了一个沉积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湖相碳酸盐岩 古气候 干湿变化 新近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叠层石的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常玉光 齐永安 +2 位作者 郑伟 王敏 代明月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共出露9层叠层石,占寒武纪18层叠层石中的50%,且其特征明显、形态多样,可分为圆柱状、波状、半球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灰岩生长的叠层石等4大类8小类。本文在逐层分析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叠层石相序特...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共出露9层叠层石,占寒武纪18层叠层石中的50%,且其特征明显、形态多样,可分为圆柱状、波状、半球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灰岩生长的叠层石等4大类8小类。本文在逐层分析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叠层石相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叠层石的宏观、中观形态特征及伴生的其它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以巴哈马Highborne Cays现代海相叠层石的生长环境和前寒武纪叠层石的沉积环境等为佐证,建立了豫西寒武系馒头组8小类11种不同叠层石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其中潮上带以近水平状叠层石为主,少量为缓波状、小柱状和含水平状薄泥层的叠层石;潮间带上部以缓波状、小柱状和含水平状薄泥层的叠层石为主,少量锥柱状叠层石;潮间带中部以圆柱状叠层石为主,含扁平状核形石和竹叶状砾屑,少量为锥柱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生长的叠层石;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以含圆形核形石的圆柱状和半球状叠层石为主,少量含核形石的倒锥状叠层石。海平面的变化即水动力条件是叠层石生长类型变化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馒头组 豫西
下载PDF
柴西地区第三纪叠层石岩石学特点与油气储集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温志峰 钟建华 +5 位作者 郭泽清 刘云田 李勇 高剑波 徐小林 王海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3,共5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现大量第三纪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第三系的下干柴沟组下段到下油砂山组的数千米厚的地层中。根据国际上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趋势,柴西地区叠层石可以分为丘状、柱状、指状和多边形叠层石,探讨了其...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现大量第三纪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第三系的下干柴沟组下段到下油砂山组的数千米厚的地层中。根据国际上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趋势,柴西地区叠层石可以分为丘状、柱状、指状和多边形叠层石,探讨了其中的内部构造和成分,提出不同类型叠层石所对应的生成环境。在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大量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图像分析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叠层石储集特征,认为不同类型叠层石所对应的孔隙类型差异很大,粒内孔隙和溶孔最为发育,原生孔隙较少,次生孔隙发育,是油气的优良储集层。柴西地区生物礁储集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良好,根据生物礁的形成特点,可以较为科学地预测生物礁的展布和发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分类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储集特性 柴达木盆地西部 天然气 石油
下载PDF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铁岭组叠层石灰岩中原地海绿石的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锡强 李楠 +3 位作者 梁光胜 李林 汤冬杰 付星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85-990,共6页
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二段叠层石灰岩中普遍发育海绿石。野外观察表明,海绿石主要分布在叠层石柱体间的泥晶灰岩中,呈薄膜状富集在叠层石鞘外缘;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海绿石呈不规则状的胶体形式,显示了原地海绿石的基本特点。电子... 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二段叠层石灰岩中普遍发育海绿石。野外观察表明,海绿石主要分布在叠层石柱体间的泥晶灰岩中,呈薄膜状富集在叠层石鞘外缘;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海绿石呈不规则状的胶体形式,显示了原地海绿石的基本特点。电子探针的组分分析表明,铁岭组中的海绿石为中成熟度的海绿石。由于产在潮下高能柱状叠层石灰岩中,铁岭组中的海绿石并不反映低沉积速率或沉积间断的沉积条件,与现代海绿石的形成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元古界铁岭组叠层石灰岩中的中成熟度原地海绿石是特殊沉积背景下的独特产物,为研究海绿石在地质历史时期产出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绿石 叠层石 中元古界铁岭组 天津蓟县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近纪叠层石中微生物化石组合的发现与钙化方式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温志峰 刘显太 +2 位作者 钟建华 李勇 王海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71,共9页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纪叠层石纹层中第一次明确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微生物化石,其中包括微米级别的微生物球状构造,亚微米级的生物颗粒构造以及矿化的席状和片状有机组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暗层中微米级球状构造为类似于C...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纪叠层石纹层中第一次明确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微生物化石,其中包括微米级别的微生物球状构造,亚微米级的生物颗粒构造以及矿化的席状和片状有机组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暗层中微米级球状构造为类似于Coccoid的硫还原微生物,亚微米的球状颗粒一方面是叠层石微生物席胞外聚合物质(EPS)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极端条件下微生物体脱水收缩以后的产物,而片状和席状构造则是矿化的EPS以及微生物膜。通过对亮层和暗层中生物构造、石英、石盐以及方解石矿物的分析,可以确定叠层石的形成过程分为暗层有机主动矿化和亮层无机原地沉淀,其中的暗层矿化则分为上层封闭酸性环境中的光合作用,以及下层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硫还原和EPS的降解钙化作用,上部的亮层则主要为原地沉淀无机成因并在成岩过程中受到了暗层中有机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叠层石 微生物化石 有机成因 钙化模式
下载PDF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崮山组叠层石生物丘的沉积组构 被引量:45
20
作者 梅冥相 郭荣涛 胡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73-2486,共14页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的崮山组,属于寒武系第三统顶部,自下而上从陆棚相泥灰岩向上变浅至鲕粒滩相灰岩,组成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沉积层序。在该组上部的一层块状鲕粒滩相颗粒灰岩中,发育串珠状分布的、可以归为叠层石生物丘的穹窿状构造...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的崮山组,属于寒武系第三统顶部,自下而上从陆棚相泥灰岩向上变浅至鲕粒滩相灰岩,组成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沉积层序。在该组上部的一层块状鲕粒滩相颗粒灰岩中,发育串珠状分布的、可以归为叠层石生物丘的穹窿状构造。这些叠层石生物丘,典型的地势隆起和突变的边界代表了明显的早期石化作用特征。叠层石生物丘中的柱状叠层石,为典型的泥晶相叠层石,其内部除了黏结较多的三叶虫生物碎屑外,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放射-纤维状方解石(或文石?)组成的底栖鲕粒。这些底栖鲕粒,以其较小的粒径、多样的类型、平滑但不连续的鲕粒圈层以及外部边缘的泥晶套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宿主岩石中的颗粒滩相悬浮鲕粒,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与微生物活动相关的微组构。鉴于叠层石是典型的微生物席建造物,该叠层石生物丘特别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组构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归为较为典型的"微生物礁",从而成为研究中奥陶生物大辐射事件之前贫乏骨骼的浅海环境的沉积作用样式、以及更加深入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微生物造礁作用特征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组构 叠层石生物丘 寒武系第三统 下苇甸剖面 北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