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7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1
作者 傅博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年第1期029-032,共4页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各科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得到改革与创新。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诵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诵读教...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各科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得到改革与创新。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诵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诵读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考试内容并不匹配。因此,本文将对诵读教学模式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诵读教学模式 高校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考试
下载PDF
试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被引量:3
2
作者 葛慧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6期113-116,共4页
高职院校的古代文学课程同样可以开展实践性教学,其基本类型有: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素质提高实践.要落实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必须树立实践意识,贯彻实践意图,养成实践习惯,形成实践能力.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类型 实践措施
下载PDF
高职院校文学课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3
作者 刘小姣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年第9期141-144,163,共5页
如何在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融入新的教育理念,跳出固定思维,实现知识讲授与思想传递并举的教学目的,从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故而,本研究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分析文学... 如何在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融入新的教育理念,跳出固定思维,实现知识讲授与思想传递并举的教学目的,从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故而,本研究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分析文学课在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瓶颈,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文学课教师、教材与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文学 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课程
下载PDF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三维模式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裴媛媛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具体到古代文学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亦不容忽视。以“知识”为依托,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然”为达成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具体到古代文学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亦不容忽视。以“知识”为依托,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然”为达成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效探索。“知识”“道德”“自然”三个维度,理论渊源深厚,内涵丰富,是对真善美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三维模式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将思政融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色。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应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从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入手,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实践教学 三维模式 课程思政
下载PDF
河北地方戏曲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之戏曲教学的探索
5
作者 陈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9期127-130,共4页
河北地方戏曲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融通,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文学与戏曲相融合,为河北地方戏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古代文学戏曲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对地方戏曲文化的热爱。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河北地方戏曲与中国古代文学... 河北地方戏曲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融通,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文学与戏曲相融合,为河北地方戏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古代文学戏曲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对地方戏曲文化的热爱。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河北地方戏曲与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教学展开研究,调查了河北地方戏曲文化发展以及戏曲教学的现状,梳理了河北地方戏曲的历史发展概况,同时还指出了戏曲教学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融通的具体途径来推进河北地方戏曲与古代文学戏曲教学的融会贯通。这一融通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需要学校、剧团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持续探索优化古代文学与戏曲教学的路径,培养兼具全面发展与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使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地方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融通 跨学科学习 地域文化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6
作者 梁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0期124-128,共5页
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推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表现出古人重视德行修养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操守,以... 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推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表现出古人重视德行修养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操守,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发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化思路,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古代文学教学 作品阅读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下载PDF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7
作者 赵越 《汽车维修技师》 2025年第6期100-101,共2页
近年来,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能发挥出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其他产业获得发展。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 近年来,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能发挥出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其他产业获得发展。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主要责任。但是高职院校汽车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将理论课程教学作为基础,缺少实践性教学,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院校应加快汽车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同步培养学生理论基础、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汽车工程课程 实践性教学
原文传递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8
作者 杜光熙 马小会 孙春青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144,共4页
中国古代文学在“新文科”理念引导下,将迎来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体系完善方面,应结合专业认证、教学评估新动向,形成培养学科素养、加强教学技能、推进立德树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式创新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引入“翻转课堂... 中国古代文学在“新文科”理念引导下,将迎来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体系完善方面,应结合专业认证、教学评估新动向,形成培养学科素养、加强教学技能、推进立德树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式创新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引入“翻转课堂”理念,辅以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对专业内涵的主动探索与领悟。目标转向方面,需格外重视教学教法、课程思政与古代文学的结合,为培养具备高尚情怀、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建设 教学创新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9
作者 黄静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10期151-154,共4页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包括教学理念:秉持OBE理念;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使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四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OBE理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慕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卫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6-71,共6页
在"慕课"成为全球化潮流的背景下,探索并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的"慕课"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背景,从总体思路、教学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步骤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慕... 在"慕课"成为全球化潮流的背景下,探索并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的"慕课"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背景,从总体思路、教学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步骤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慕课"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内涵和实施步骤,并从人文性与科学性、素质型与应用型的关系入手,分析"慕课"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以人文内涵植入"慕课"教学模式的应对措施,以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慕课”教学模式 构建
下载PDF
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刍议——以“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9-92,共4页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以"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为例,从选择课题、开展活动、撰写报告等方面对...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以"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为例,从选择课题、开展活动、撰写报告等方面对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须注意的问题、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实践性 教学
下载PDF
高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教学法探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晓东 《辽宁高职学报》 2011年第10期39-40,共2页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人文素质主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评体系,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打造坚实的人文功底;通过传承古典文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人文素质主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评体系,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打造坚实的人文功底;通过传承古典文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创新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人文素质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
作者 胡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91-93,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不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不够具体等问题.对此,教师应有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不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不够具体等问题.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多角度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组织研学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考核评价方面,教师可增加对学生学习认知、学习态度、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考核.全方位促成学生文化审美、文化体悟和文化素养的养成,实现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茶文化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郐琳琳 《福建茶叶》 2020年第8期186-187,共2页
为了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打造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弥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途径。为进一步研究... 为了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打造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弥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途径。为进一步研究与践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本文以茶文化为例,从引言入手,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现状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混合式教学 茶文化 教学现状 策略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5
作者 鲁慧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12期79-81,共3页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让资源“富”起来、让作品“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未来,仍需要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利用数字技...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让资源“富”起来、让作品“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未来,仍需要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完善考评机制、推进跨学科整合教学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小姣 《酒城教育》 2020年第1期16-20,共5页
积极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探讨的问题。做到融入新的教育理念,跳出固定思维,实现知识讲授与思想传递并举的教学目的,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故而,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分析文学课在高... 积极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探讨的问题。做到融入新的教育理念,跳出固定思维,实现知识讲授与思想传递并举的教学目的,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故而,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分析文学课在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瓶颈,通过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文学课教师、教材与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文学 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课程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路径
17
作者 郝雪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2期0059-0062,共4页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美育和德育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美育和德育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学生的学习、思辨、交流、表达与团队协作等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得以提高。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是通识教育向学生传授的唯一内容。相比之下,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理性特质明显。而美育是感性教育的代表,以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为目标。两者协调统一,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根据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路径进行探究,包括精心选择经典作品,改进教学方式,营造“场景式”教学环境等,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课程教学 美育德育 融合路径
下载PDF
大思政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18
作者 谢述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1期0025-0028,共4页
“大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主张通过整合学校内外、课上课下以及线下线上的教育资源,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文科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重要性自不待言。立足大思政... “大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主张通过整合学校内外、课上课下以及线下线上的教育资源,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文科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重要性自不待言。立足大思政视域下,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即在分析课程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尝试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等五个方面提出可行性改革路径,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现实路径
下载PDF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古代文学课程群教学综合改革研究
19
作者 葛慧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0-133,共4页
古代文学课程群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核心课程,对师范生基础教育古诗文教学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古代文学课程群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岗位需求脱离、课程群内系统性较差、实践育人薄弱、创新性不够、多元评价实施不理想... 古代文学课程群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核心课程,对师范生基础教育古诗文教学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古代文学课程群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岗位需求脱离、课程群内系统性较差、实践育人薄弱、创新性不够、多元评价实施不理想等问题突出,亟待进行改革。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古代文学课程群必须聚焦教学存在的问题,实施课程群科学定位、课程群结构优化、强化课程群实践、开展教学创新、实施多元评价等多项综合改革措施,不断提高课程群育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专业类认证 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综合改革
下载PDF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
作者 何抗 江婷 《通讯世界》 2024年第1期58-60,共3页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不仅要在传统文学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审美和道德观念。现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不仅要在传统文学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审美和道德观念。现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性,也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互联网+教育”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