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青山调角海子地区11ka B.P.以来的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志荣 史培军 方修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1-563,共13页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角海子 全新世 植被 生态环境 古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DJ钻孔全新世古植被变化指示 被引量:29
2
作者 宋长青 王琫瑜 孙湘君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7期568-575,共8页
DJ孔中含有丰富的花粉 .剖面中花粉沉积率最高可达 2 0 0 0 0粒· cm- 2 · a- 1以上 .最低仅为 80~ 90粒·cm- 2 · a- 1.从花粉组合中可以发现 ,乔木花粉含量相当丰富 ,尤其在 90 0 0~ 2 5 0 0 a BP更是如此 ,乔木... DJ孔中含有丰富的花粉 .剖面中花粉沉积率最高可达 2 0 0 0 0粒· cm- 2 · a- 1以上 .最低仅为 80~ 90粒·cm- 2 · a- 1.从花粉组合中可以发现 ,乔木花粉含量相当丰富 ,尤其在 90 0 0~ 2 5 0 0 a BP更是如此 ,乔木花粉最高可达 80 %以上 ,一般都多于 5 0 %.乔木主要种类为松属 Pinus 、桦属 Betula 、云杉属 Picea 、冷杉属 Abies 、鹅耳枥属 Carpinus 、栎属 Quercus 、榆属 Ulmus 等十几种类型 .草本和灌木花粉以蒿属 Artemisia 最为丰富 ,最多可达 80 %以上 ,其次为麻黄属 Ephedra 、藜科 ,此外还包括菊科、禾本科、豆科、唇形科、白刺属 N itraria 、蓼科、毛莨属、唐松草属 Thalictrum 、伞形花科、石竹科、莎草科等共 2 7个科属的花粉 .同时发现蕨类孢子、水生植物花粉和藻类植物 .根据花粉在钻孔上的变化 ,结合花粉沉积率进行样品的有序聚类分析 ,自下而上将 DJ孔分为 5个花粉组合带 .约 630 0 a BP和 5 1 0 0a BP前后 ,出现两个花粉沉积率的高峰值 ,630 0 a BP反映相对温湿时段 .与此相反 ,5 1 0 0 a BP则反映一个相对温干的时段 .通过对 DJ孔化石花粉高分辨分析和现代表土花粉资料的研究表明 ,内蒙古中部气候和植被变化不仅存在千年、百年尺度的波动 ,同时存在更短时间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大青山 全新世 植被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34
3
作者 沈才明 唐领余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3-385,共13页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植被以亚高山莎草草甸为主,气温和降水与现在接近。在195-128KaB.P.(6阶段)和32-11KaB.P.(2阶段),植被主要是荒漠草原,反映寒冷干旱的冰期气候,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6℃,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60-80%左右。128-71KaB.P.(5阶段)是过去25万年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时期,植被主要是亚高山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大部分时间的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降水量稍高于现在;但在此阶段的气温和降水仍有较大的波动,5e、5c和5a阶段的气温和降水高于5b和5d阶段。71-58KaB.P.(4阶段)的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为主,年平均气温比今低3-5℃,年降水量约为现在的80%,在58-32KaB.P.(3阶段),早期植被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和草甸为主,晚期主要是亚高山禾草草甸,气温和降水均明显高于4阶段,在晚期气温呈非线性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气候 若尔盖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22000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27
4
作者 沈才明 唐领余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1-406,共6页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高,但仍干燥;13000-11000aB.P,植被以亚高山禾草草甸为主;亚高山灌丛发展,可能已出现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气温进一步上升,到后期己接近现在,湿度有所增加;11000-70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扩张,亚高山灌丛在地方性植被中的比重又有所增加,草甸除禾草草甸外,可能出现亚高山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温和湿度均比前期增高,西南季风在11000aB.P.前后侵入本区;70000-33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大规模扩张,亚高山灌丛基本上被其取代,地方性植被主要是禾草草甸和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候温暖潮湿;3300-19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退缩,禾草草甸可能被杂草草甸所取代,仍有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温下降,湿度下降,西南季风逐渐减弱;1900-1400aB.P.;针叶林进一步退缩,且冷杉在针叶林中的含量大于云杉,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的规模扩大,气温进一步下降;140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气候 若尔盖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昆仑山垭口区的植被与环境 被引量:8
5
作者 许清海 阳小兰 +3 位作者 王子惠 张宁佳 李文漪 崔之久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7-393,共7页
昆仑山垭口区小南川剖面和雪水河热水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44000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40000aB.P.前,推测昆仑山垭口区为典型的灌木荒漠植被,气候极端干燥。40000-30000aB.P.,气... 昆仑山垭口区小南川剖面和雪水河热水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44000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40000aB.P.前,推测昆仑山垭口区为典型的灌木荒漠植被,气候极端干燥。40000-30000aB.P.,气候稍有好转。30000-24000aB.P.为草原荒漠,降水增加。24000-18000aB.P.为末次冰期极盛期,气候干冷。18000-13000aB.P.气候凉偏干。13000-8000aB.P.气候凉干。8000-6000aB.P.为全新世温暖期,但由于植被的滞后现象,本区仍为草原荒漠景观。6000-5000aB.P.,本区可能也存在着中全新世的降温事件。5000-3000aB.P.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影响下,小南川附近的植被演变成温性草原植被,并有人类的放牧活动。3000aB.P.以后,气候变凉,草原迅速地演变为灌木和小乔木荒漠植被,其中3000-1000aB.P.为凉干时期,1000aB.P.以后,可能有过一段凉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环境 昆仑山垭口区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缘最近10万年来的植被 被引量:35
6
作者 孙湘君 宋长青 +1 位作者 王琫瑜 孙孟蓉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2期982-988,共7页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期进行对比.森林植被仅在某些相对短暂的时段出现,如榆树(Ulm us)林约95.1~90.7 ka BP(9.50~9.32 m );榛树(Corylus)林约25.1~21.1 ka BP (4.00~3.48m );铁杉(Tsuga)林约13.7~11.8 ka BP(2.20~1.80 m ).根据植被区划, 现代黄土高原南部的植被归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代这里塬面缺少森林植被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从渭南剖面及其它一些剖面花粉资料看,10万年中不可能存在足以对植被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为因素.因而可以认为,现在黄土高原塬面上草原植被是原生的,无林的原因可能要从其它方面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黄土高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史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唐领余 沈才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1-337,共17页
从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60余个剖面和钻孔揭示的大量古植物资料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地质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新世进入上新世,植被由森林型变为草原型。在中新世晚期植被按纬向分... 从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60余个剖面和钻孔揭示的大量古植物资料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地质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新世进入上新世,植被由森林型变为草原型。在中新世晚期植被按纬向分为三带,南带为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雪松林,中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北带即昆仑山北坡为山地常绿针叶林及森林草原。山地的高差已使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上新世早中期气候转凉,原北带出现大范围的灌丛草原,而山地常绿针叶林向南发展,占领冈底斯山北的原中带的落叶阔叶林位置,昆仑山为南北型植物的分界线,西藏南部仍继承中新世广泛分布的常绿硬叶阔叶林,并伴有雪松林。上新世晚期,北半球的迅速降温与3.4MaB.P.起的高原强烈隆起相耦合,降水也有所减少,使青藏中北部地区灌丛草原大发展,替代原先的森林植被。但高原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依然比较暖湿,依次发育为常绿硬叶阔叶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针叶林,一直延续到早更新世初期。在中、晚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变化基本上控制了植被的演替,末次冰期最盛时(23-15KaB.P.),气候极为干冷,气温下降6℃左右,高原绝大部分转为荒漠草原,仅高原东缘、南缘维持森林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史 气候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