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北—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古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1
作者 张剑锋 肖洪 +4 位作者 李美俊 王延山 黄双泉 徐建斌 陈喜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明确了双洞背斜铁岭组和兴隆1井雾迷山组沥青分别源自洪水庄组和高于庄组烃源岩;而韩1井骆驼岭组上、下段储层沥青表现出不同的烃类来源,分别源自高于庄组和洪水庄组烃源岩。冀北—辽西地区古老地层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对应3类古油藏:第Ⅰ类古油藏源自高于庄组烃源岩,其成藏时间早,经历了长期深埋和次生改造,油藏的保存条件较差;第Ⅱ类古油藏为早期油藏破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其成藏规模受到了较大制约;第Ⅲ类古油藏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成藏时间晚,遭受构造破坏弱,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是研究区古老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油源对比 中—新元 烃源岩 分子标志化合物 洪水庄组 冀北—辽西地区
下载PDF
双洞剖面中元古界古油藏油源分析
2
作者 王群一 《内江科技》 2023年第4期75-76,共2页
双洞剖面元古界油藏位于平泉县东南方向的双洞子村,已发现出油点10余处。原油样品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洞分布型及裂缝分布型。对采集的白云岩沥青样品进行了分子标志化合物分析,认为双洞剖面雾迷山组沥青主要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
关键词 洪水庄组 雾迷山组 白云岩 中元 裂缝分布 古油藏 油源分析 烃源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顺南1井古油藏热裂解过程的分子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
3
作者 孙永革 孔丽姝 +1 位作者 路清华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4-911,共8页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顺南1井高成熟度轻质原油被认为是典型的热裂解残余油。研究揭示顺南1井原油中高丰度的苯系物和丰富的稠环芳烃,是其在地质历史上经历强烈热裂解的次生产物之一;苯系物应为热裂解、环化、芳构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而...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顺南1井高成熟度轻质原油被认为是典型的热裂解残余油。研究揭示顺南1井原油中高丰度的苯系物和丰富的稠环芳烃,是其在地质历史上经历强烈热裂解的次生产物之一;苯系物应为热裂解、环化、芳构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而稠环芳烃可能指示了缩聚过程。烃类分子裂解—缩聚过程诱发的碳同位素分馏,不仅使顺南1井原油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较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中正常原油的重8‰~10‰,而且烷基萘系物分子碳同位素也比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中的正常原油重6‰~8‰。研究结果进一步实证了与裂解成因相关的芳烃分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是判识深层—超深层油藏是否经历热蚀变的有效手段,其对于准确评估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与资源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碳同位素 油气地球化学 热裂解 古油藏 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黔北坳陷小草坝古油藏储层沥青来源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包建平 斯春松 +5 位作者 蒋兴超 张润和 朱翠山 黄羚 王鹏万 马立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5-328,共14页
小草坝古油藏是黔北坳陷新近发现的一个具有一定规模但还未被系统研究的古油藏。储层沥青的实测反射率值大于3.4%,甲基双金刚烷指数MDI大于65%,表明这些固体沥青已处于过成熟阶段,它们是早期聚集的原油经历了热裂解作用改造后的产物,目... 小草坝古油藏是黔北坳陷新近发现的一个具有一定规模但还未被系统研究的古油藏。储层沥青的实测反射率值大于3.4%,甲基双金刚烷指数MDI大于65%,表明这些固体沥青已处于过成熟阶段,它们是早期聚集的原油经历了热裂解作用改造后的产物,目前已变成了焦沥青。通过与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岩孔古油藏中同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对比,发现它们在各类生物标志物包括链烷烃、甾萜烷及三芳甾烷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上十分相似,此时已无法据此分辨这两个古油藏中同体沥青的来源及异同,表明高演化固体沥青中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与此相关的参数在高、过成熟地区的油源研究中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它们在具有有机母质继承性的碳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小草坝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δ^(13)C值均大于-26‰,而岩孔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δ^(13)C值都小于-32%‰,其δ^(13)C差值大于-6‰,表明小草坝古油藏中的固体沥青不可能来源于具有轻碳同位素组成的下古生界烃源岩。相邻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源岩中干酪根的δ^(13)C值介于-27‰^-22‰之间,这与小草坝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δ^(13)C值十分接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可见,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较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可以为高演化地区的油源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区以上古生界烃源岩为油源的古油藏的确认,表明该地区还存在一个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沥青 生物标志物 稳定碳同位素 金刚烷类化合物 岩孔古油藏 小草坝古油藏 黔北坳陷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古油藏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12
5
作者 王成善 伊海生 +5 位作者 刘池洋 李亚林 邹艳荣 伍新和 邓斌 杨兴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古油藏带位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南部羌南坳陷比隆错 -昂达尔错地区 ,东西长 10 0km ,南北宽 2 0km ,为一狭长湿状油苗群 ,露头上岩石的颜色呈暗褐色、褐灰色 ,为中侏罗统布曲组的白云岩。沉积环境以生物礁组合为主。经对比 ,古油藏油... 古油藏带位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南部羌南坳陷比隆错 -昂达尔错地区 ,东西长 10 0km ,南北宽 2 0km ,为一狭长湿状油苗群 ,露头上岩石的颜色呈暗褐色、褐灰色 ,为中侏罗统布曲组的白云岩。沉积环境以生物礁组合为主。经对比 ,古油藏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过程模拟反映羌塘盆地有两次生排烃过程 ,第一次发生在 14 0~ 15 0Ma ,第二次发生在 2 0Ma至现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盆地 古油藏 油气远景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与古油藏研究 被引量:77
6
作者 谢增业 田世澄 +3 位作者 魏国齐 李剑 张林 杨威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83-288,共6页
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川东北地区)找到了迄今为止该盆地最大的天然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田。在该气田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固体沥青,沥青含量在0.09%~2.50%之间;储集孔隙发育的残余鲕粒白云岩的沥青含量最高,沥青含量与天然气... 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川东北地区)找到了迄今为止该盆地最大的天然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田。在该气田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固体沥青,沥青含量在0.09%~2.50%之间;储集孔隙发育的残余鲕粒白云岩的沥青含量最高,沥青含量与天然气产量、气藏规模及储层物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应用全岩热模拟和环境扫描电镜实验新技术进行的沥青的产气模拟实验表明,沥青仍有产气潜力,并随成熟度增大,产气潜力降低;沥青模拟产物的碳同位素较轻,反映出了腐泥型母质的特点;沥青的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正常:这些特征表明了储层沥青是古油藏原油裂解成气的中间产物。此外,天然气C1-C3组分进一步证实了鲕滩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在古构造背景下,根据优质储层展布、储层沥青含量的分布趋势,预测了古油藏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气藏 沥青 原油裂解气 储层 古油藏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烃源岩古油藏带及其油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49
7
作者 伍新和 王成善 +2 位作者 伊海生 邹艳荣 李亚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发育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烃源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烃源岩结果发现,其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成熟度从成熟到过成...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发育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烃源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烃源岩结果发现,其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成熟度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埋藏条件较好。生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羌塘盆地烃源岩有两次生烃、排烃过程,且生烃量巨大。于2000 年发现的位于羌塘盆地羌南坳陷比隆错—昂达尔错地区布曲组白云岩中的古油藏带,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20km,为一狭长湿状、具有强烈油气味的轻质油苗群。根据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确定,古油藏带主要来源于下侏罗统烃源岩。古油藏带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羌塘盆地曾有大规模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盆地 中生代 烃源岩 古油藏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勘探远景
下载PDF
湖南慈利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6
8
作者 赵宗举 冯加良 +1 位作者 陈学时 周进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湖南慈利南山坪乡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形成于晚志留世一早泥盆世时期,主要储集空间为灯影组白云岩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使其上覆盖层抬升、剥蚀,从而使其彻底破坏。该古油气藏的发现说明... 湖南慈利南山坪乡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形成于晚志留世一早泥盆世时期,主要储集空间为灯影组白云岩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使其上覆盖层抬升、剥蚀,从而使其彻底破坏。该古油气藏的发现说明了湘鄂西坳陷具有与四川威远气田相似的生油及成藏过程,其主要区别在于威远气田后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小,而慈利古油气藏后期盖层破坏较大。因此,在湘鄂西地区,若能寻找到好的盖层和圈闭,有望发现类似而又未被破坏的南山坪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灯影组 岩溶 油源对比 湖南 天然气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元壮 刘洛夫 +3 位作者 陈利新 赵素平 李超 霍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运用含氮化合物咔唑类探讨塔中、塔北地区在第一期成藏时志留系油气藏的烃类的运移方向 ,为建立古油藏成藏模式 ,预测原生油气藏分布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 ,塔中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向西南—南... 运用含氮化合物咔唑类探讨塔中、塔北地区在第一期成藏时志留系油气藏的烃类的运移方向 ,为建立古油藏成藏模式 ,预测原生油气藏分布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 ,塔中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向西南—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志留系 ,然后沿不整合面或顺储层从北西向南东和从北东向南西 2个方向向志留系在塔中地区的尖灭线附近运移 .塔北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也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首先向北西方向进入塔北隆起的志留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咔唑类 油气运移 古油藏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5
10
作者 马文辛 刘树根 +3 位作者 黄文明 张长俊 徐国盛 袁海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周缘志留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地表地质和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岩相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礁滩相沉积特征和古油藏进行了精确刻画和深入解剖,认识到石牛栏组由3个向上变浅的沉积... 为明确四川盆地周缘志留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地表地质和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岩相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礁滩相沉积特征和古油藏进行了精确刻画和深入解剖,认识到石牛栏组由3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其中第三个旋回在林滩场-良村-丁山构造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沉积,礁滩相储层内部沥青发育,为礁滩型岩性古油藏,但古油藏分布较零星、规模较小,恢复古油藏量约为6.62×103t。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震旦系古油藏原油逸散跨层充注,但可能存在志留系烃源岩的生烃充注。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坏过程如下:震旦系古油藏遭受破坏,原油充注到石牛栏组,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持续深埋,原油裂解,形成古气藏(中侏罗世—中白垩世)—褶皱及快速隆升作用,古气藏遭受破坏(80 Ma至现今)。川东南地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不容乐观,而川东-渝东地区将是志留系最为有利的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 志留系 地球化学 古油藏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3
11
作者 周文 邓虎成 +1 位作者 丘东洲 谢润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10^-3μm^2。对比认为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来自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页岩二次成油,经印支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古构造圈闭中。该油藏发现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带由于形成早,处于大规模成油期;后期虽有改造,但埋藏相对浅,是形成该古油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带是寻找浅层油藏或地表油砂矿的重要目标区,同时该认识也为四川盆地其他地区进行石油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井山构造 泥盆系 古油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与古油藏的成因联系:有机岩相学证据 被引量:21
12
作者 顾雪祥 章永梅 +5 位作者 吴程赟 彭义伟 李葆华 付绍洪 夏勇 董树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106,共15页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有机质,一种为具较低反射率的原地藻类体,散布于金矿石和沉积围岩中,多呈层纹状或条带状平行于层理面产出;另一种为热解沥青/焦沥青,多呈微细粒状产于蚀变及矿化岩石中,尤其是高品位矿石中,与主阶段...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有机质,一种为具较低反射率的原地藻类体,散布于金矿石和沉积围岩中,多呈层纹状或条带状平行于层理面产出;另一种为热解沥青/焦沥青,多呈微细粒状产于蚀变及矿化岩石中,尤其是高品位矿石中,与主阶段似碧玉状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紧密共生或伴生,或呈分散的粒状被主阶段和晚阶段的石英、方解石、雄黄等热液矿物包裹。沥青以含较高的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As(4.90%~7.88%)和S(大多为7.48%~15.24%)区别于原地有机质(不含As,S含量2.72%~7.18%)。金矿石热液矿物中常见气相CH4、气液两相CH4-H2O等烃类流体包裹体。古油藏沥青多见于二叠系生物礁碳酸盐岩的溶洞、孔隙、裂缝等开放空间中,或单独产出,或与热液方解石伴生,沥青多呈镶嵌结构,显示出高热演化程度的特点。岩相学证据显示,金矿床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的油水不混溶的盆地流体,金与烃类有机质一起活化、迁移,并通过不同的沉淀和捕获机制成矿、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 有机质 焦沥青 卡林型金矿床 古油藏 黔西南
下载PDF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构造隆升 被引量:28
13
作者 吴珍汉 刘志伟 +2 位作者 赵珍 季长军 叶培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5-627,共13页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逆冲推覆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四川宣汉盘龙洞晚二叠世生物礁古油藏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29
14
作者 牟传龙 谭钦银 +5 位作者 王立全 余谦 马永生 李国雄 赖升华 郭彤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5-315,共1页
涉及四川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前人进行过一些专题研究和讨论(张继庆等,1990;吴熙纯等,1990;王生海等,1992;范嘉松等,1996,2002;朱同兴等,1999),……
关键词 四川 晚二叠世 生物礁 古油藏 油气资源 气候 油气运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沥青及古油藏生气潜力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春林 孙粉锦 +3 位作者 刘锐娥 张福东 肖红平 伍大茂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8-673,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奥陶系固体储集层沥青分布较为普遍但不均匀。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表明,奥陶系固体沥青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永参1井—旬探1井—淳探1井—耀参1井区,剖面上主要集中在马家沟组马六段顶—平凉组底部和马三段顶—马四...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奥陶系固体储集层沥青分布较为普遍但不均匀。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表明,奥陶系固体沥青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永参1井—旬探1井—淳探1井—耀参1井区,剖面上主要集中在马家沟组马六段顶—平凉组底部和马三段顶—马四段底部;其赋存形式常见有3种:赋存于裂缝、晶间孔和溶蚀孔隙/缝合线中。结合光性特征和沥青反射率分析,确定该区发育两期充注的沥青。固体沥青的数量、富集程度和热模拟实验资料证实了研究区古油藏的存在,其可分为3类:马六段孔隙充填型、马三段—马四段孔隙充填型和亮甲山组古油藏(?)。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古油藏烃源岩(平凉组泥页岩)发育于中奥陶世的深水斜坡沉积环境。依据固体沥青含量和古油藏的地质特征评价古油藏生烃潜力,总裂解生气量约为3.6×1012~7.7×1012m3,为南部地区奥陶系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沥青 古油藏 生烃潜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4 位作者 马文辛 张长俊 魏全超 宋光永 曾祥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8-645,共8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古油藏发育,储层沥青丰富,在不同层系均可见及。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沉积-剥蚀型古隆起是古油藏石油运移、充注的指向区,总体上控制了下组合储层沥青的分布。盆地及周缘震旦系曾超大规模成藏,普遍...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古油藏发育,储层沥青丰富,在不同层系均可见及。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沉积-剥蚀型古隆起是古油藏石油运移、充注的指向区,总体上控制了下组合储层沥青的分布。盆地及周缘震旦系曾超大规模成藏,普遍有石油聚集过程,但局部富集;下古生界古油藏则由众多分散的、小型的岩性-构造古油藏构成。古油藏原油是优质气源,而且是天然气藏的良好封堵层。油藏裂解时圈闭开放度与现今气藏成藏率成正比,同时,古油藏与现今气藏位置上的继承性更加有利于裂解气藏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生界 古油藏 裂解气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宁宁 陈孟晋 +1 位作者 孙粉锦 许化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0-286,共7页
岩心观察与岩石薄片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沥青含量丰富,其光性特征显示为石油裂解的残余物,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如旬探1井的沥青反射率为2.35%-3.15%,换算成镜质华反射率为1... 岩心观察与岩石薄片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沥青含量丰富,其光性特征显示为石油裂解的残余物,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如旬探1井的沥青反射率为2.35%-3.15%,换算成镜质华反射率为1.85%-2.35%。根据沥青充填特征、面积系数,并结合电测资料确定的古油层的厚度一般为10—22m。TOC、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相分析表明,西缘坳陷平凉组自东而西逐渐增厚的泥页岩含有机质丰富,以咸水低等生物的有机质为特征,是中央隆起带古油藏的可靠烃源岩。成藏史分析表明,J2~K1期的埋深加大和古地温升高,导致古油藏石油裂解转化为古气藏;K2-E时期,燕山运动致使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陕北斜坡形成,古油藏被破坏,一部分油气向浅部运移散失,一部分向陕北斜坡高部位运移,可能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气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古油藏 平凉页岩 奥陶系 风化壳 中央隆起带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胡家坝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3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姜智利 朱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3-683,共11页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供烃的可能。川东北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晚志留世进入初期生油阶段;在二叠纪末进入生油高峰,此时油气侧向运移至胡家坝灯影组储层中形成古油藏;在中三叠世有机质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古油藏中原油裂解;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抬升剥蚀使得古油藏遭到破坏,形成现今残留古油藏。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有重大意义。灯影组四段主要为一套台缘丘滩相沉积,优质储层发育,以一、二类储层为主,灯影组四段上覆筇竹寺组作为区域和直接盖层,封盖条件好,表明川东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勘探 古油藏 灯影组 震旦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双建 周雁 +3 位作者 肖开华 沃玉进 汪新伟 刘全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9-855,共7页
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基本地质条件,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层后期抬升的低温年代学等方面系统解剖了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的成藏特征。习水吼滩古油藏的主要储层是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亮晶生屑灰岩,储层沥青主要分布... 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基本地质条件,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层后期抬升的低温年代学等方面系统解剖了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的成藏特征。习水吼滩古油藏的主要储层是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亮晶生屑灰岩,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生物碎屑颗粒之间和粒内溶孔中,该储层沥青来自志留系自身的烃源岩。志留系源岩生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志留系储层中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97.2℃,结合研究区地层沉积埋藏史,可以确定油气充注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Ma。邻近志留系古油藏的下奥陶统湄潭组粉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研究区在距今29Ma左右隆升到退火带之内,距今4.5Ma之后经受了加速隆升,约有2100~2450m厚的地层受到剥蚀,最终造成了古油藏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缘 吼滩剖面 志留系 古油藏 沥青 油气充注 裂变径迹
下载PDF
川中隆起安岳气田古油藏成藏时间厘定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程宇 文龙 +4 位作者 王铁冠 罗冰 李美俊 田兴旺 倪智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2-502,共11页
安岳气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老和深层气田,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中的古油藏经原位裂解形成。由于古油藏-裂解气藏演化程度较高、时代较老,对其成藏演化的研究,特别是古油藏成藏时间的厘定,长期以来存在较多争议,缺乏足够地球化学证... 安岳气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老和深层气田,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中的古油藏经原位裂解形成。由于古油藏-裂解气藏演化程度较高、时代较老,对其成藏演化的研究,特别是古油藏成藏时间的厘定,长期以来存在较多争议,缺乏足够地球化学证据的佐证。通过最新的实测大地热流史和类似地区的烃源层生烃门限研究,利用地质类比法替代流体包裹体测温,重建关键井埋藏史-热史,厘定德阳-资阳裂陷筇竹寺组烃源层的生烃和古油藏形成和破坏的时间,分析了古油藏的演化过程。地球化学实验和相关地质分析表明,筇竹寺组烃源层生烃时间既古油藏成藏时间约为275~263 Ma,相当于早二叠世后期(孔古阶)-晚二叠世。之后的深埋使古油藏自三叠纪初期开始裂解,在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初期古油藏被完全破坏并形成大型裂解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成藏时间 裂解气藏 古油藏 安岳气田 川中隆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