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阳跑马岗组白垩-古近系界线附近的轮藻组合(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伟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6,共4页
陆相白垩 -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通常稀少而不连续。从轮藻角度讲 ,中国当阳跑马岗组的白垩 -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连续和最丰富的。该过渡段剖面的介形类也非常丰富 ,其它建立界线辅助层型所需的许多... 陆相白垩 -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通常稀少而不连续。从轮藻角度讲 ,中国当阳跑马岗组的白垩 -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连续和最丰富的。该过渡段剖面的介形类也非常丰富 ,其它建立界线辅助层型所需的许多条件也很好 ,或许当阳跑马岗组剖面可作为白垩 -古近系界线陆相辅助层型的候选剖面。对该剖面白垩 -古近系界线附近的轮藻组合作了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白垩-古近界线 层型 跑马岗组 陆相 江汉盆地 中国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白垩系—古近系不同段、带沉积体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如凯 高志勇 +4 位作者 郭宏莉 韩丹 张丽娟 孙玉善 程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塔北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发育有冲(洪)积扇、终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湖泊、滨岸海滩、潮坪—潟湖等多种沉积相类型。研究区南、北带及东、中、西段在不同沉积演化时期发育的岩性...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塔北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发育有冲(洪)积扇、终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湖泊、滨岸海滩、潮坪—潟湖等多种沉积相类型。研究区南、北带及东、中、西段在不同沉积演化时期发育的岩性组合、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相平面展布规模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北带主体为粗碎屑沉积,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南带沉积物粒级相对较细,主体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这种差异主要受当时古构造位置、古地形坡度、沉积物源远近及古气候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白垩-古近 沉积体 终端扇 滨岸浅滩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被引量:23
3
作者 童永生 李曼英 李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68-674,共7页
在过去的30年中有数支考察队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了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本文综合了南雄盆地近年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湖北新洲盆地时代相当于浓山组的地层中得到的同位素年龄... 在过去的30年中有数支考察队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了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本文综合了南雄盆地近年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湖北新洲盆地时代相当于浓山组的地层中得到的同位素年龄,认为上湖组时代大体上与Danian期相当,或相当于北美哺乳动物分期Puercan和Torrejo-nian期,其底界接近于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南雄盆地 白垩-古近界线 古生物学 地层学
下载PDF
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伟同 刘耕武 +3 位作者 Dennis R.Braman 曹卫生 陈钦保 Don Brinkman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206,共20页
陆生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全球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单一的白垩系-古近系全球界线层型(GSSP)不能满足建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 陆生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全球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单一的白垩系-古近系全球界线层型(GSSP)不能满足建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其意义和重要性实际上不亚于建立GSSP。中国的白垩系、古近系绝大多数为陆相沉积,且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中国目前正在做陆相地层建阶和完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工作,不解决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中国古近系最下面的一个阶便建不好,"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将不完善,所以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对于中国更加迫切并具实际价值。全球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连续陆相生物地层记录十分匮乏,寻找合适的剖面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非常困难。从轮藻角度出发,湖北当阳跑马岗组露头剖面拥有全球迄今所知最连续丰富多样的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陆相生物地层记录。界线层段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记录也非常连续且丰富多样,并具建立界线层型的其他许多条件。它是中国至今所知惟一具有潜力成为全球(或大区性、或中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也即中生界-新生界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露头剖面),从而也可能是中国古近系、也即新生界最下面一个阶的最合适的建阶剖面或层型剖面。为此,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无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型剖面 轮藻化石 陆相 白垩-古近界线 当阳剖面 湖北
原文传递
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孢粉学特征简介--兼评中国东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耕武 Dennis R.Braman +1 位作者 李伟同 Don Brinkman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34,共17页
已经报道的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已达近百处,这些剖面分布在阿拉斯加南部向南经加拿大直到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广大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很多属迄今所知全球很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这些剖面常有标志性... 已经报道的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已达近百处,这些剖面分布在阿拉斯加南部向南经加拿大直到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广大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很多属迄今所知全球很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这些剖面常有标志性的界线黏土,并伴有其他地球化学、生物地层学特征。因为这些剖面所在地当时都在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内,有利于生物化石,特别是孢粉化石的保存,易于开展孢粉学研究。经过近四十年不懈努力,孢粉学已经成为北美精确确定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所知最为有效的古生物学工具。孢粉植物群在界线上下特征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界线之下含有大量主要繁盛于白垩纪的被子植物花粉,而在临近界线时则突然消失或仅零星出现,界线附近则以一层孢子异常丰富层为古近系底部特征。进入古近纪之后,虽然被子植物花粉有所恢复,但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成分却很少出现。北美和新西兰、日本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在沉积岩和孢粉学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一事件可能是全球性事件。简要回顾和讨论了我国与孢粉学相关的几个热点地区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研究概况,我国东北及江苏北部和北美西部大部分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沉积环境比较类似,在苏北到东北地区范围内首次发现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孢粉化石 白垩-古近界线 北美 中国
下载PDF
南雄盆地大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显球 林建南 +1 位作者 李罡 凌秋贤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7-340,共14页
大塘剖面是我国目前研究程度最高的一条白垩系-古近系(K-E)界线剖面,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探讨该剖面岩石、生物、磁性和年代地层的划分,用剖面图反映岩性的变化及各门类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较全面地反映大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的研究... 大塘剖面是我国目前研究程度最高的一条白垩系-古近系(K-E)界线剖面,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探讨该剖面岩石、生物、磁性和年代地层的划分,用剖面图反映岩性的变化及各门类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较全面地反映大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磁性地层 年代地层 白垩-古近界线 大塘 南雄盆地 广东
下载PDF
江苏丰参一井泰州组孢粉资料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耕武 陈丕基 曹美珍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2,共8页
江苏北部丰参一井泰州组孢粉植物群可以分为上下两个组合,暂时借用宋之琛等(1981)提出的组合名称来命名当前的组合:上部组合命名为Ulmipollenites-Podocarpidites-Jianghanpollis组合,以榆科和松科花粉高含量为特征;下部组合命名为Class... 江苏北部丰参一井泰州组孢粉植物群可以分为上下两个组合,暂时借用宋之琛等(1981)提出的组合名称来命名当前的组合:上部组合命名为Ulmipollenites-Podocarpidites-Jianghanpollis组合,以榆科和松科花粉高含量为特征;下部组合命名为Classopolis-Exesipollen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含丰富的克拉梭粉属(Classopollis)、隐孔粉属(Exesipollenites)、希指蕨孢属(Schizaeoisporites)、凤尾蕨孢属(Pterisosporites)等常见于白垩纪的孢粉类型。考虑到下部组合的上部时代属于晚白垩世晚期,而上部组合既有少许Paraalnipollenite,Momipites等出现,也有个别江苏粉、江汉粉等存在,时代上难以排除晚白垩世晚期的可能。在丰参一井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具体位置也难以确定,虽然我们倾向将界线置于2774m,但根据目前资料,井深2815m,2747m,或者甚至2716m上下都有可能。在丰参一井既没有发现可以和北美西部相应层位直接对比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组合,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孢子高含量组合的层位,因此也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由于丰参一井的采样密度比较低,也不能轻易排除因为采样密度不够而遗漏了界线沉积的可能性。江苏北部不属于真正的鹰粉区,不宜和我国东北以及北美西部进行直接对比,其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面貌和演变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孢粉植物群 白垩-古近界线 泰州组 白垩 江苏
原文传递
尼日尔Agadem区块中-新生代储层微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付吉林 康荣 +2 位作者 姜在兴 周春雷 刘康宁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5-292,297,共9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压汞测试分析等资料,从储层的岩性、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等方面,对尼日尔Agadem区块白垩系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石英细砂岩为主,结构成...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压汞测试分析等资料,从储层的岩性、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等方面,对尼日尔Agadem区块白垩系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石英细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低-中等;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其次为粒间溶蚀孔隙;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阶段,成岩作用弱-中等.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最有利的沉积微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及河口坝.成岩作用对于储层主要表现为建设性作用,白垩系Yogou组上部储层因碱性成岩作用形成次生溶蚀孔隙,储层物性有一定改善.该研究对于加深尼日尔Agadem区块储层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dem区块 古近系-白垩系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河南省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分初探 被引量:9
9
作者 周世全 冯祖杰 李占扬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5-240,共6页
河南省上白垩统与古近系均为陆相沉积 ,在全省范围内 ,两者间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在沉积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在古生物群的演化方面 ,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界线上的间断 ,反映了燕山事件序列第 幕在河南的普遍存在 ,它控制了... 河南省上白垩统与古近系均为陆相沉积 ,在全省范围内 ,两者间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在沉积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在古生物群的演化方面 ,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界线上的间断 ,反映了燕山事件序列第 幕在河南的普遍存在 ,它控制了河南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影响中国大陆的地质演化历史。因此 ,河南省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的确定 ,可以为我国中、新生代界限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古近界线 界线划分 古生物组合 岩性特征 燕山事件序列第Ⅴ幕 河南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盆地恐龙蛋壳化石与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被引量:3
10
作者 Spencer G. LUCAS Emily S. BRAY +1 位作者 Robert J. EMRY Karl F. HIRSCH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7-435,共19页
在晚白垩世期间,哈萨克斯坦东部的斋桑盆地形成了一个湖盆,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斋桑湖中最老的沉积是Tayzhuzgen组,由厚达136m的泥岩、粉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砾岩和淡水石灰岩红层组成。按照当地的地层名称,Tayzhuzgen组包括Manrak、T... 在晚白垩世期间,哈萨克斯坦东部的斋桑盆地形成了一个湖盆,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斋桑湖中最老的沉积是Tayzhuzgen组,由厚达136m的泥岩、粉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砾岩和淡水石灰岩红层组成。按照当地的地层名称,Tayzhuzgen组包括Manrak、Tayzhuzgen、Aulisbulak、Aktobe、Dysum bay和Kiin Kerish层。在斋桑湖以南的Tayzhuzgen河附近一个地点的Tayzhuzgen组下部,发现了恐龙蛋壳碎片,蛋壳至少包括有两个主要类型:圆形蛋类和长形蛋类。恐龙蛋壳指示了Tayzhuzgen组下部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可能是马斯特里赫特期)。在本组的较高层位,发现了晚?古新世的植物化石,因此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Tayzhuzgen组内部。在Tayzhuzgen组中,白垩纪与古新世化石层之间的地层间隔只有约50m,由此推测在Tayzhuzgen组内部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不整合,或是本组的中部为凝缩沉积,即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处的沉积速率非常缓慢。Tayzhuzgen组顶部有一个显著的不整合,那里中或晚始新世(Arshantan,Irdinmanhan或Egilian陆生哺乳动物"期")的地层存在于含哺乳动物化石剖面的底部。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古斋桑湖沉积剖面的下部。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界线剖面,可能是一个包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整合和/或一个由慢速沉积造成的凝缩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壳 古新世古植物群 始新世动物群 Tayzhuzgen组 白垩-古近界线 斋桑盆地 哈萨克斯坦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砂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国连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93,共13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典型的白垩系—古近系的3个露头剖面(库车河剖面、卡普沙良河剖面阿瓦特河剖面及3个钻井剖面(YM32井,DH12井,YD2井)中48个样品的岩石学和沉积序列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组合、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分异及铕异常等特征值的对比与... 针对塔里木盆地典型的白垩系—古近系的3个露头剖面(库车河剖面、卡普沙良河剖面阿瓦特河剖面及3个钻井剖面(YM32井,DH12井,YD2井)中48个样品的岩石学和沉积序列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组合、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分异及铕异常等特征值的对比与研究,研究区砂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尽管也受气候、成岩作用等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物源区岩性、构造运动背景的控制为主。研究也表明白垩纪与古近纪在构造背景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综合分析认为,证明白垩系构造相对稳定,而古近系的岩石中碎屑成份较多,且不稳定,暗示阿瓦特河的古近系沉积稳定性较差;并认为,白垩系沉积中心靠近东部,而在古近系,刚西移。研究表明,研究区进入白垩纪后,成分成熟度开始降低,古近系的成分成熟度最低,显示了新一轮不断增强的陆内构造活动。碎屑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区一(古)天山的构造活动与造山作用,尽管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古近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原文传递
广东省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T)过渡时期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和恐龙灭绝:恐龙蛋化石提供的证据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资奎 毛雪瑛 +3 位作者 柴之芳 杨高创 张福成 严正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9,共9页
南雄盆地3个含有K/T界线剖面的恐龙蛋壳中铱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布模式表明,从白垩纪最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两次大的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K/T交界前2Ma,除了有很多蛋壳... 南雄盆地3个含有K/T界线剖面的恐龙蛋壳中铱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布模式表明,从白垩纪最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两次大的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K/T交界前2Ma,除了有很多蛋壳显示出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外,由它们为代表的恐龙多样化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规模较大,正好发生在K/T交界及其附近.恐龙在K/T交界开始灭绝,然后持续至古新世早期.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50ka,比北美蒙大拿地区和印度西部的恐龙灭绝要晚一些.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多次以铱异常、氧同位素异常为标志的全球性环境效应和以微量元素含量异常为标志的地区性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和长期间地球化学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南雄 白垩-古近(K/T)界线 Ir异常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恐龙蛋壳 恐龙灭绝
原文传递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资奎 叶捷 王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869-1881,共13页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剖面脊椎动物化石(恐龙蛋壳和龟类骨化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3次以多个铱异常为标志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67 Ma...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剖面脊椎动物化石(恐龙蛋壳和龟类骨化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3次以多个铱异常为标志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67 Ma前,除了有很多蛋壳显示出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外,由它们为代表的恐龙种群多样性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规模较大,正好发生在根据孢粉组合变化划分的K/Pg界线及其附近.恐龙在K/Pg交界开始灭绝,然后持续至古新世早期.这一灭绝过程大约经历了250 ka.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多次以铱异常、微量元素异常和氧同位素异常为标志的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和长期地球化学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第三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出现在早-中古新世,表明当时的环境变化及其效应可能长时间推迟陆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哺乳动物的完全复苏.南雄盆地获得的地球化学资料、恐龙渐变灭绝模式以及古新世哺乳类的复苏在年代上与印度德干火山喷发及持续时间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雄盆地 白垩-古近(K/Pg)界线 地球化学环境 恐龙蛋 恐龙灭绝 哺乳类复苏
原文传递
江汉盆地渔洋组上部的古新世孢粉组合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耕武 李伟同 +3 位作者 张清如 陈钦保 肖传桃 李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8,共9页
20世纪70至80年代,几乎所有关于江汉盆地跑马岗组和渔洋组的古生物文献都将其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李伟同在深入地研究了跑马岗组标准剖面上的轮藻化石后提出跑马岗组大部分属于古新统。取自层位与跑马岗组相当的渔洋组上段上部的岩芯... 20世纪70至80年代,几乎所有关于江汉盆地跑马岗组和渔洋组的古生物文献都将其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李伟同在深入地研究了跑马岗组标准剖面上的轮藻化石后提出跑马岗组大部分属于古新统。取自层位与跑马岗组相当的渔洋组上段上部的岩芯样品经分析后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这一组合总的面貌与王大宁等获得的晚白垩世渔洋组的第三组合区别明显,而与古近纪的新沟嘴组的第四组合相似处很多。在该孢粉植物群中,常见于当地的晚白垩世分子,如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江汉粉属、刺参粉属、鹰粉属等没有或极少见到。而在本组合常见的南岭粉属、五边粉属、漆树粉属等多出现在我国南方古新世地层中。因此,其时代很有可能为古新世。如果是这样,渔洋组上部有可能跨越了白垩系和古近系界线。从当前孢粉植物群含有很多亚热带成分以及麻黄粉属以及胡颓子粉属、忍冬粉属等看,它反映了江汉盆地当时偏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新世 白垩-古近界线 渔洋组 江汉盆地
下载PDF
Geochem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dinosaur extinction during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K/T) transition in the Nanxiong Basin, South China: Evidence from dinosaur eggshells 被引量:12
15
作者 ZHAO ZiKui MAO XueYing +3 位作者 CHAI ZhiFang YANG GaoChuang ZHANG FuCheng YAN Z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06-815,共10页
The complex patterns of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Ir and isotope distributions in the three K/T sections of the Nanxiong Basin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wo environmental events in the latest Cretaceous and earliest Paleo... The complex patterns of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Ir and isotope distributions in the three K/T sections of the Nanxiong Basin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wo environmental events in the latest Cretaceous and earliest Paleocene. The first geochemical environmental event occurred at about 2 Ma prior to the K/T boundary interval, where the dinosaur diversity was hardly reduced, except that a number of patho-logical eggshells appeared. The second one was larger and occurred just at and near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K/T) boundary. The extinction of the dinosaurs spread out within 250 ka with major extinction beginning at the boundary interval. This is even later than their extinction in Montana, North America and in India. The cause of the dinosaur extinction may be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multiple events brought about by the coincidence of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marked by multiple Ir and δ 18O anomalies, and environmental poisoning characterized by other trace elements derived from the local source. Successive short- and long-term conditions of geochemically induced environmental stres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reproductive process and thus contributed to the extinction of the dinosa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古近界线 南雄盆地 恐龙蛋壳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环境变化
下载PDF
跑马岗组时代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伟同 刘耕武 +1 位作者 陈钦保 张清如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6-288,292,共4页
湖北当阳新店—跑马岗剖面的跑马岗组跨白垩系与古近系 ,所含轮藻、介形类化石的丰富程度极为罕见。跑马岗组的时代问题与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及其陆相辅助层型的建立、印度德干玄武岩沉积夹层的时代、印度与亚洲大陆联合的时代和白垩系 ... 湖北当阳新店—跑马岗剖面的跑马岗组跨白垩系与古近系 ,所含轮藻、介形类化石的丰富程度极为罕见。跑马岗组的时代问题与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及其陆相辅助层型的建立、印度德干玄武岩沉积夹层的时代、印度与亚洲大陆联合的时代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事件起因假说等数个重大地学问题 ,以及江汉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密切相关 ,值得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马岗组 湖北 白垩-古近界线 玄武岩 印度 油气资源 评价
下载PDF
关于在湖北当阳开展中国新生界第一阶建阶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伟同 刘耕武 +4 位作者 Dennis R. Braman 李艺斌 曹卫生 陈钦保 Don Brinkman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2-456,共5页
阶可以在全球范围识别的标准年代地层等级系列中最小的单位(萨尔瓦多主编,1994)。地层建阶是一项具世界意义的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历来为各国地层工作者所重视。
关键词 白垩-古近界线 陆相地层 层型剖面 轮藻化石 新生界第一阶 当阳剖面 湖北 中国
原文传递
富饶阶的时代归属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丕基 万晓樵 +5 位作者 刘耕武 曹美珍 王启飞 曹流 李罡 王亚琼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4-772,共9页
富饶阶曾经被当做我国陆相白垩系最顶部的一个年代地层单位,在其典型剖面黑龙江嘉荫县乌云地区除见到少许大植物化石外,富含孢粉化石,经过近年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它可以和松辽盆地明水组明二段或苏北—南黄海盆地泰州组泰二段的孢粉组合... 富饶阶曾经被当做我国陆相白垩系最顶部的一个年代地层单位,在其典型剖面黑龙江嘉荫县乌云地区除见到少许大植物化石外,富含孢粉化石,经过近年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它可以和松辽盆地明水组明二段或苏北—南黄海盆地泰州组泰二段的孢粉组合面貌进行对比,其时代为早古新世而不是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 白垩-古近界线 富饶阶 白垩 古近 东北 苏北
原文传递
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混合沉积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丽媛 刘瑛 +4 位作者 卜晓阳 刘柯 高飞 陈玲玲 刘阵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9-220,共12页
综合应用岩心、测录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资料及测试手段,对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白垩系-古近系混合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混合沉积成因,并探索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发育... 综合应用岩心、测录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资料及测试手段,对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白垩系-古近系混合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混合沉积成因,并探索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发育的混合沉积,包括混积岩和混积层系两种形式,其中,混积岩主要为含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混积层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和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混合沉积在巴特肯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障壁海岸相和浅海陆棚相均有分布;混合沉积成因主要为相缘混合,其次为原地混合和间断混合;混合沉积在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三方面均具有一定贡献,古近系泥灰岩是巴特肯地区主要的烃源岩之一,同时也可作为区域性盖层,而白垩系-古近系灰岩储集层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纯碳酸盐岩,多为混积岩或混积层系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混积岩 混积层 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 白垩-古近
原文传递
地层学杂志第三十三卷总目次
20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I0001-I0005,共5页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地层学杂志 层序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微相 沉积相 地层研究 中国古生物学会 岩相古地理 侏罗 研究简讯 白垩-古近界线 二连盆地 下奥陶统 目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