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强度和pH对可变电荷土壤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邹献中 徐建民 +1 位作者 赵安珍 季国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5-851,共7页
研究了离子强度和pH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与铜离子吸附的影响。作为对照 ,也研究了它们对恒电荷土壤黄棕壤的有关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pH升高 ,土壤的表面负电荷增加 ,正电荷减少。对于可变电荷土壤 ,可出现电荷零点 (pH0 )。随p... 研究了离子强度和pH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与铜离子吸附的影响。作为对照 ,也研究了它们对恒电荷土壤黄棕壤的有关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pH升高 ,土壤的表面负电荷增加 ,正电荷减少。对于可变电荷土壤 ,可出现电荷零点 (pH0 )。随pH升高 ,土壤对Cu2 +的吸附量增大。随着离子强度增大 ,恒电荷土壤对Cu2 +的吸附百分率明显降低 ,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离子的吸附百分率也降低 ,但降低的幅度比恒电荷土壤者小得多。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越高 ,降低的幅度越小。对于含 2 1 %左右游离氧化铁的铁质砖红壤 ,即使支持电解质NaNO3的浓度高达 1molL- 1,对Cu2 +的吸附仍然几乎没有影响。从离子强度和pH与土壤表面电荷和铜离子吸附的关系 ,可以推测在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中 ,既存在电性吸附 ,又存在专性吸附。在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强度 PH值 可变电荷土壤 铜离子 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pH下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Cu(Ⅱ)、Pb(Ⅱ)和Cd(Ⅱ)吸附与解吸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梁晶 徐仁扣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谭文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2-995,共4页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吸附平衡液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和Pb(II)的解吸量先随pH增加而增加,在某一pH时达最大,随后再逐渐减小。3种重金属离子在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不同特征是pH导致的土壤表面电荷的变化和离子水解程度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和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Ⅱ) Pb(Ⅱ) Cd(Ⅱ) 吸附-解吸 PH
下载PDF
可变电荷土壤中铜离子的解吸 被引量:26
3
作者 邹献中 徐建民 +1 位作者 赵安珍 季国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3,共6页
研究了我国四种可变电荷土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铁质砖红壤以及二种恒电荷土壤黄棕壤和黑土中吸附性铜离子的解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的一部分铜离子可以被去离子水解吸 ,而且在pH~解吸率曲线上在一定pH值时出现... 研究了我国四种可变电荷土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铁质砖红壤以及二种恒电荷土壤黄棕壤和黑土中吸附性铜离子的解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的一部分铜离子可以被去离子水解吸 ,而且在pH~解吸率曲线上在一定pH值时出现解吸率最大值。在最大值时不同土壤中铜离子解吸率的大小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关。氧化铁的含量越高 ,在最大值时铜离子的解吸率越大。当用中性电解质解吸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的铜离子时 ,电解质的浓度越大 ,解吸率越低。与此相反 ,恒电荷土壤吸附的铜离子不能被去离子水解吸 ,只能被中性电解质解吸 ,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 ,解吸率越大。这表明 ,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性铜离子的解吸规律 ,完全不同于恒电荷土壤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铜离子 解吸作用 样品制备
下载PDF
pH和Cu^(2+)Zn^(2+)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态Pb解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金燕 杨肖娥 +3 位作者 何振立 李廷强 章明奎 申屠佳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9-475,共7页
采用连续解吸法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态Pb的解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土和黄筋泥的Pb2+吸附量和解吸量都随Pb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红砂土和黄筋泥对Pb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最大吸附量(Xm)分别为10899和6195... 采用连续解吸法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态Pb的解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土和黄筋泥的Pb2+吸附量和解吸量都随Pb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红砂土和黄筋泥对Pb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最大吸附量(Xm)分别为10899和6195mg·kg-1。pH对吸附态Pb的解吸影响较大,解吸量随pH升高而降低。当pH≤2.00时2种土壤吸附态Pb2+的解吸率很高,接近100%;当pH由2.00上升至4.00时,解吸率呈直线下降;至pH>4.00时2种土壤吸附态Pb2+的解吸率均降至很低的水平。Cu2+和Zn2+的加入可增加土壤吸附态Pb2+的解吸,其中Cu2+对Pb2+解吸作用较Zn2+大。铜加入量从0到20mmol·L-1,红砂土和黄筋泥吸附Pb2+的解吸率分别从9.6%和15.9%增加到83.8%和98.2%,锌加入量从0到20mmol·L-1,2种土壤吸附Pb2+的解吸率则分别增加到81.2%和8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CU ZN PH 可变电荷土壤 吸附-解吸
下载PDF
稻草生物质炭对3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蒋田雨 姜军 +1 位作者 徐仁扣 周立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117,共7页
按土重的3%和5%向采自海南和广西的3种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由稻草制备的生物质炭,混合培养30d后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关系,旨在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Cd(Ⅱ)的... 按土重的3%和5%向采自海南和广西的3种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由稻草制备的生物质炭,混合培养30d后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关系,旨在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Cd(Ⅱ)的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稻草炭显著提高了3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pH,并使土壤胶体Zeta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因此,添加稻草炭增加了土壤表面的负电荷量,土壤表面对Cd(Ⅱ)的吸附容量增强,使3种可变电荷土壤对Cd(Ⅱ)的吸附量增加,且Cd(Ⅱ)吸附量的增幅随稻草炭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可以拟合3种土壤对Cd(Ⅱ)的吸附等温线,但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该方程表征吸附容量的参数k也随着稻草炭添加水平提高而增大。研究表明在pH3.0~5.0范围内,稻草炭均增加土壤对Cd(Ⅱ)的吸附量。添加稻草炭提高土壤pH,促进Cd(Ⅱ)的吸附,因为Cd(Ⅱ)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加。解吸实验表明,添加稻草炭处理Cd(Ⅱ)的解吸量高于对照处理,说明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对Cd(Ⅱ)的静电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可变电荷土壤Cd(Ⅱ) 吸附解吸 ZETA电位
下载PDF
pH对Cu(Ⅱ)和Pb(Ⅱ)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竞争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仁扣 肖双成 +2 位作者 蒋新 吴建军 谢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1-874,共4页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Ⅱ) Pb(Ⅱ) 竞争吸附 PH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机制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仁扣 肖双成 季国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4-338,共5页
采用平衡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和邻苯二甲酸对砖红壤吸附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铜的解吸实验探讨了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有机酸可以增加土壤对铜的吸附量,与对照相比,有机酸体系中吸附的铜的解吸量高.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 采用平衡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和邻苯二甲酸对砖红壤吸附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铜的解吸实验探讨了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有机酸可以增加土壤对铜的吸附量,与对照相比,有机酸体系中吸附的铜的解吸量高.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随体系pH值的增加而增大,约在pH4.3(水杨酸体系)或pH4.5(邻苯二甲酸体系)达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土壤对有机酸的吸附量越高,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程度越大.有机酸可以通过形成表面三元络合物和改变土壤的表面电荷2种机制影响土壤对铜的吸附.水杨酸体系中铜的解吸增量与吸附增量的百分比在76%~89%之间,说明水杨酸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表面的净负电荷量来增加铜的静电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有机酸 铜吸附 解吸
下载PDF
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铜吸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代长 孙志成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周立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Cu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Cu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3种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Cu...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Cu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Cu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3种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Cu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用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值,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3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从相关系数的比较看,Elovich方程在描述Cu的吸附数据比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要差。在Cu吸附过程中,pH为5.5和4.3时,红壤和赤红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质子的释放可能涉及铜离子的水解;而砖红壤在pH为5.5有质子的释放,pH4.3时有质子的消耗。当原液pH为3.3和3.8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3种土壤H+的消耗过程有较大的区别,砖红壤上快速消耗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质子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根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质子;而以后的反应中,H+质子对矿物的溶解是一缓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可变电荷土壤 表面反应动力学 铜离子
下载PDF
几种有机酸对恒电荷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胡红青 刘华良 贺纪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红壤(15 4mmolkg-1) >砖红壤(9 5mmolkg-1) ,土壤吸附有机酸后负电荷量增加,相同条件下增幅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无有机酸配体时,供试土壤对Cu2 + 的吸附量为黄褐土>黄棕壤>砖红壤>红壤;加入有机酸时,随有机酸浓度增高,土壤对Cu2 + 的吸附一般表现为“峰”形曲线,峰所对应的有机酸浓度因有机酸类型而异,且随土壤可变电荷性质增强而增高;土壤吸附有机酸后对Cu2 + 的次级吸附不同于有机酸与铜共存时的竞争吸附,且因土壤性质表现迥异。这些结果意味着在存在有机酸配体的根际环境中,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 的吸附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可变电荷土壤 黄棕壤 有机酸 电荷土壤 土壤吸附 黄褐土 Cu^2+ 重金属离子 吸附量
下载PDF
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氢离子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7
10
作者 朱茂旭 蒋新 季国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研究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H+的反应动力学中 ,重点考察了H+、表面正电荷和可溶性铝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1类土壤中H+消耗都可分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 2个阶段 ,但其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不同 ;因氧化铁含量不同 ... 在研究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H+的反应动力学中 ,重点考察了H+、表面正电荷和可溶性铝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1类土壤中H+消耗都可分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 2个阶段 ,但其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不同 ;因氧化铁含量不同 ,H+加入后 2类土壤表面正电荷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可溶性铝随时间的变化主要受土壤粘土矿物组成、溶解度及溶解动力学控制 ;2类土壤的可溶性铝的变化可同时用修正的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描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电荷土壤 动力学 氢离子
下载PDF
连续解吸中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土壤和高岭石体系pH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罗文贱 张政勤 +1 位作者 陈勇 邹献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在去离子水中和0.1 mol L-1 Na 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后依次被浓度从低到高的Na NO3溶液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每次解吸前后体系p H变化(Δp H)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机理,作为对照,也研究了...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在去离子水中和0.1 mol L-1 Na 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后依次被浓度从低到高的Na NO3溶液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每次解吸前后体系p H变化(Δp H)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机理,作为对照,也研究了各种条件下,离子强度变化对高岭石Δ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吸附性二价阳离子的存在,或者吸附性阳离子属性(专性吸附型离子或电性吸附型离子)如何,当样品依次被去离子水、0.01 mol L-1 Na NO3、0.1 mol L-1 Na NO3以及1 mol L-1 Na NO3解吸时,在去离子水中和Na NO3溶液中的解吸过程对Δp H的影响截然不同。总体而言,如果解吸时体系离子强度趋于降低,Δp H将为正值,反之则为负值,且Δp H变幅开始增大时的起始点所对应的p H吸附基本相同,该起始点应该与高岭石ZPC(电荷零点)紧密相关。对上述结果的分析表明,解吸过程中,引起上述Δp H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连续解吸过程中的离子强度变化导致的可变电荷表面的表面电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高岭石 连续性解吸 离子强度 pH变化特征
下载PDF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的释放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邹献中 赵安珍 季国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 ,土壤的中和曲线上不出现pH突跃 ,而变成一条平缓变化的曲线。当土壤悬液的pH低于一定数值时 ,加入铜离子后不释放氢离子。该pH值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关。氧化铁的含量越高 ,该pH值越高。对于大多数可变电...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 ,土壤的中和曲线上不出现pH突跃 ,而变成一条平缓变化的曲线。当土壤悬液的pH低于一定数值时 ,加入铜离子后不释放氢离子。该pH值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关。氧化铁的含量越高 ,该pH值越高。对于大多数可变电荷土壤 ,此pH值为 4左右。对可变电荷土壤 ,pH值越接近 4,氢离子释放的快速过程越不明显。在pH 4左右 ,加入铜离子后 1 0分钟时 ,释放的氢离子量仅占 6 5分钟时释放量的 3 0 %左右。但当pH值高于 4 5时 ,在大多数情况下 ,加入铜离子后半分钟时释放的氢离子量即可占 6 5分钟时的 5 0 %以上。恒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的释放速度比可变电荷土壤快得多。即使pH值低至 3 8,在加入铜离子后半分钟时氢离子的释放量即占 6 5分钟时的 5 6 %以上。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的H/Cu比比恒电荷土壤大得多。当恒电荷土壤悬液中加入0 1mo1L- 1 NaNO3作支持电解质时 ,吸附铜离子时的H/Cu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吸附 铜离子 氢离子 释放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徐仁扣 肖双成 李九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4-307,共4页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低分子有机酸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与有机酸的种类和土壤类型有关,柠檬酸和苹果酸能显著增加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的吸附,而草酸在低浓度下对铜吸附有一定的增加作用,...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低分子有机酸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与有机酸的种类和土壤类型有关,柠檬酸和苹果酸能显著增加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的吸附,而草酸在低浓度下对铜吸附有一定的增加作用,随着草酸加入量的增加其主要表现为对铜吸附的抑制作用。有机酸主要通过与铜形成表面三元络合物来增加铜的吸附量,以这一机制吸附的铜不能为中性盐NaNO3交换而解吸,因此可以降低铜的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可变电荷 土壤吸附铜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氢离子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茂旭 蒋新 +2 位作者 杨杰文 季国亮 王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 H+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氢离子输入土壤后可以转化为表面正电荷、可溶性铝和可交换性酸。但是由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不同土壤中 H+三种去向的贡献不同。 H... 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 H+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氢离子输入土壤后可以转化为表面正电荷、可溶性铝和可交换性酸。但是由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不同土壤中 H+三种去向的贡献不同。 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是由于土壤表面 Fe— OH、 Al— OH的质子化造成的。因此 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能力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从而可变电荷土壤中 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贡献比恒电荷土壤中的大。 H+转化为可溶性铝的能力与土壤的矿物组成密切相关。随着 H+输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溶性铝的含量也增加。可变电荷土壤中可溶性铝增加的顺序为红壤 >赤红壤 >铁质砖红壤。在 H+的加入量小于 15 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介于红壤和赤红壤之间;当 H+的加入量大于约 15 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略小于赤红壤。棕壤的可溶性铝明显小于红壤和赤红壤,但比铁质砖红壤高。恒电荷土壤的可交换性酸量明显大于可变电荷土壤。但从总的看来, H+加入量的变化对可交换性酸量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电荷土壤 表面正电荷 可溶性铝 交换性酸 氢离子 作用机理
下载PDF
H^+和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代长 蒋新 +2 位作者 贺纪正 邓建才 卞永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1-659,共9页
利用流动搅动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pH3.5的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和黄壤中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40μmol/L,铝的释放快反应来源于土壤交换性铝和有机络合态铝,铝的... 利用流动搅动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pH3.5的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和黄壤中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40μmol/L,铝的释放快反应来源于土壤交换性铝和有机络合态铝,铝的释放慢反应对应于含铝矿物的溶解。赤红壤和砖红壤上在0~300min内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μmol/L,流出液pH值大于4.5,对H+的缓冲作用表现为阳离子交换、SO24-的专性吸附释放OH-和矿物表面的质子化;当流出液pH值小于4.5时,H+开始溶解土壤中的含铝固相,铝释放的最后浓度为20~30μmol/L。用相近pH值的有机酸溶出土壤铝的浓度比pH3.5的模拟酸雨要高,特别是在砖红壤上,开始就有大量铝的释放,其浓度为20~75μmol/L,红壤上是70~150μmol/L,随时间延长,流出液中的铝浓度分别为10~20μmol/L和20~30μmol/L。有机酸作用下铝的释放机制主要是有机酸被土壤吸附后,有机酸与位于表面晶格中的铝原子形成络合体,促进了铝的溶解;其次是有机酸的吸附掩盖了土壤表面的质子化过程,增强了酸的溶解,以及有机配体对铝的络合作用,增加了铝的释放量。不同有机酸对铝的溶出能力也有不同,其释放铝能力的大小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这取决于有机配体与铝的络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离子 低分子量有机酸 铝释放动力学 可变电荷土壤
下载PDF
几种可变电荷土壤电荷零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贺纪正 谭文峰 +1 位作者 刘凡 杨泽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49-454,共6页
用电位滴定(PT)法、盐滴定(ST)法和盐滴定一电位满定(STPT)法3种方法,测定了4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电荷零点(PZC),并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棕红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由PT法所得的PZC分别为3.10、3.60、3.75... 用电位滴定(PT)法、盐滴定(ST)法和盐滴定一电位满定(STPT)法3种方法,测定了4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电荷零点(PZC),并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棕红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由PT法所得的PZC分别为3.10、3.60、3.75和4.40,ST法和STPT法所得的结果相当,PZC分别为3.4,4.1,3.9和4.5。由PT法所得的PZC低于由ST和STPT法所得的PZC,不同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零点 测定 可变电荷 土壤
下载PDF
阴离子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6
17
作者 邹献中 姜军 +1 位作者 赵安珍 季国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1-318,共8页
根据NO-3、Cl-和SO24-对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的比较,探讨了阴离子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3种阴离子的浓度相同时,在SO24-体系中铁质砖红壤对Cu2+的吸附率较在NO3-和Cl-体系中大得多,而在浓... 根据NO-3、Cl-和SO24-对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的比较,探讨了阴离子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3种阴离子的浓度相同时,在SO24-体系中铁质砖红壤对Cu2+的吸附率较在NO3-和Cl-体系中大得多,而在浓度相同的3种阴离子体系中,黄棕壤对Cu2+的吸附率相差不大。在离子强度相近的NaCl体系中,砖红壤对Cu2+的吸附率相近。在3种阴离子体系中,随着pH升高,砖红壤对Cu2+的吸附率均增大;但在NO-3体系和Cl-体系中Cu2+的吸附率相近;而在SO24-体系中Cu2+的吸附率最大。随着Na2SO4浓度的增大,铁质砖红壤和砖红壤对Cu2+的吸附率减小。但在0.005 mol L-1和0.05 mol L-1Na2SO4体系中,Cu2+的吸附率大于在不含Na2SO4的体系中者。而在0.5 mol L-1Na2SO4体系中,Cu2+吸附率小于在不含Na2SO4体系中者。在3种浓度的Na2SO4体系中,黄棕壤对Cu2+的吸附率均小于在不含Na2SO4体系中者。总之,阴离子可通过离子强度、专性吸附和形成离子对影响土壤对Cu2+的吸附。在可变电荷土壤中,阴离子对Cu2+吸附的影响机理较在恒电荷土壤中复杂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2+ 吸附 阴离子
下载PDF
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代长 孙志成 +2 位作者 蒋新 饶伟 李士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7-401,共5页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Zn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Zn吸附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表观最大...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Zn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Zn吸附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表观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流入液pH5.5时Zn的吸附量为2.81、2.72和1.83mmol.kg-1;pH3.3时为1.0、0.38和0.12mmol.kg-1.用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值,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三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在Zn吸附过程中,pH5.5时,三种土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当原液pH值为4.3、3.8和3.3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砖红壤上快速消耗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质子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可变电荷土壤 表面反应动力学 锌离子
原文传递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中铝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徐仁扣 季国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4-147,共4页
关键词 低分子量 有机酸 可变电荷 土壤 铝吸附
下载PDF
As(Ⅲ)在可变电荷土壤中的吸附与氧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永 徐仁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9-613,共5页
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与As(Ⅲ)之间的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结果表明,当As(Ⅲ)溶液平衡浓度由0.25上升到1.0 mmol L-1,砖红壤对砷的吸附量由15.0增加至25.9 mmo1 kg-1,红壤由7.6增至13.0 mmol kg-1,砖红壤对砷的吸附量约为... 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与As(Ⅲ)之间的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结果表明,当As(Ⅲ)溶液平衡浓度由0.25上升到1.0 mmol L-1,砖红壤对砷的吸附量由15.0增加至25.9 mmo1 kg-1,红壤由7.6增至13.0 mmol kg-1,砖红壤对砷的吸附量约为红壤的2倍,这是因为前者铁、铝氧化物的含量高于后者.在pH 3~7范围内,土壤对As(Ⅲ)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而增加.砖红壤中的氧化锰能将As(Ⅲ)氧化为As(V),砷的氧化量在pH 3~7范围内随体系pH的增加而减小.砷在红壤中的氧化反应不显著.用1.0 mol L-1的KNO3对吸附性砷进行解吸的结果表明,砷的解吸率在35%以下,说明大部分砷通过形成内圈型表面络合物为土壤所吸附.在pH 2~7范围内,砷的解吸率随吸附体系pH的升高而增加,说明较高pH下外圈型表面络合物的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砷 吸附 氧化 可变电荷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