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收固定棒联合带线锚钉治疗伴有骨软骨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2
1
作者 贾岩波 任逸众 +4 位作者 赵嘎日达 孟晨阳 满达 张田宇 郝记睿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9-283,共5页
目的 探讨可吸收固定棒联合带线锚钉治疗伴有骨软骨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25例创伤性髌骨脱位导致骨软骨骨折合并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损伤的资料。用可... 目的 探讨可吸收固定棒联合带线锚钉治疗伴有骨软骨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25例创伤性髌骨脱位导致骨软骨骨折合并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损伤的资料。用可吸收固定棒复位固定骨软骨骨折,带线锚钉缝合修复MPFL。术后用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和IKDC膝关节评分及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评判关节功能,用CT、MRI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髌骨位置、MPFL连续性及信号。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无髌骨脱位复发。按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优22例,良2例,差1例。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软骨损伤和MPFL愈合良好。结论 对于合并髌骨骨软骨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一期可吸收固定棒复位固定骨折块联合锚钉紧缩缝合MPFL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可吸收固定棒 锚钉 软骨骨折
下载PDF
可吸收固定棒结合环扎加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伟 熊浩 +4 位作者 赖茂松 林伟文 夏雄超 区彩琼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5期594-595,共2页
2007年9月-2010年8月,我们采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固定棒结合抗米微侨可吸收线环扎加"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43例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
关键词 髌骨粉碎性骨折 可吸收固定棒 钢丝环扎 骨折固定
下载PDF
可吸收固定棒治疗肘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宝 徐红伟 王卫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12期1040-1041,共2页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肘部 可吸收固定棒
下载PDF
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完全错位儿童跖骨干骨折临床分析
4
作者 冯涛 魏振 +1 位作者 雷爱玲 葛玲侠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5期707-707,共1页
关键词 可吸收固定棒 骨折 跖骨干 儿童
下载PDF
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 被引量:9
5
作者 东海潮 徐欣 +2 位作者 李培楠 陈长健 郑连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8-524,共7页
背景:可吸收材料是骨科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在临床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吸收材料可自行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在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目的:探讨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MasonⅡ型桡... 背景:可吸收材料是骨科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在临床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吸收材料可自行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在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目的:探讨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于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3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内固定,依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型钢板组21例、Herbert螺钉组39例、可吸收棒组30例,对比3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估法、Brod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肢疼痛程度、肘关节功能,并记录3组手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1) 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2.2-8.2年随访,中位随访5.1年。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2)各组患者术后Broderg-Morrey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均不断增高(P <0.05),各组间Broderg-Morrey评分优良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各组患者术后目测类比评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P <0.05),但可吸收棒组目测类比评分在术后3 d、1周、2周均低于微型钢板组和Herbert螺钉组(P <0.05);(4)各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5)微型钢板组及Herbert螺钉组治疗费用均高于可吸收棒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6)结果证实,与传统的微型钢板及Herbert螺钉内固定相比,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少及治疗花费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桡骨 肘关节 人工假体 微型钢板 HERBERT螺钉 可吸收固定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 骨折愈合
下载PDF
肘内侧小切口入路可吸收棒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志远 李英 郝鸿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5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1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克氏针或钢板固定,64例)和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棒固定,66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折愈合...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1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克氏针或钢板固定,64例)和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棒固定,66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改良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神经功能优良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获得10~18(14.12±2.05)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9~18(14.59±2.67)个月随访。对照组41例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骨折愈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神经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肘关节屈曲、伸直度数和改良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旋前度数、旋后度数、Flynn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棒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内侧小切口入路 肱骨髁上骨折 可吸收固定 肘关节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15例陈旧性舟骨骨折不愈合的可吸收骨固定棒的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锦绣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12期852-852,共1页
关键词 舟骨骨折 陈旧性 骨折不愈 可吸收固定
原文传递
外侧切口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蔡学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24期194-194,共1页
摘要:目的:探讨经肘外侧切口应用PLLA可吸收回定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l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外侧切口PLLA可吸收固定棒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经6~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骨化... 摘要:目的:探讨经肘外侧切口应用PLLA可吸收回定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l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外侧切口PLLA可吸收固定棒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经6~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骨化性肌炎及volkmann挛缩发生,肘关节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根据Flynn评价标准:优1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临床资料显示经肘外侧切口可吸收固定棒内固定方法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外侧切口 PLLA可吸收固定棒
原文传递
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
9
作者 宋永枝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41-241,共1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病例,采用骨折断端植松质骨并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术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免...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病例,采用骨折断端植松质骨并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术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可吸收骨固定棒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免去二次手术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舟状骨 骨不连 可吸收固定
下载PDF
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材料固定和钢板固定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10
作者 麦麦提艾力·库尔班 李刚 邱忠鹏 《农垦医学》 2023年第1期18-21,3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小头骨骨折后用生物型可吸收材料和钢板材料固定的患者手术、预后各项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采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的病例为研究样本,患者共计62人,该样本均为桡骨小头骨折病例,其中钢板内固定组3...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小头骨骨折后用生物型可吸收材料和钢板材料固定的患者手术、预后各项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采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的病例为研究样本,患者共计62人,该样本均为桡骨小头骨折病例,其中钢板内固定组30例,生物型可吸收棒固定组32例,后进行随访;通过VAS评分、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患者手术过程耗时、手术中出血量及患者手术、住院、其他费用总和等情况,并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患者肢体查体情况判断骨折愈合时间。结果:①与钢板内固定组比较,生物型可吸收棒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治疗总花费少,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物型可吸收棒组患者在手术一周后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钢板内固定组患者(P<0.05);③两组患者在手术6个月、12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④手术一年后,生物型可吸收棒组患者肘关节伸屈范围、手臂旋转范围等能力优于钢板内固定组患者(P<0.05);⑤两组患者愈合情况均为Ⅰ期愈合,钢板内固定组发生异位骨化病例4例,出现活动受限病例3例,出现并发症患者占比达到21.88%;生物型可吸收棒组出现活动受限病例2例,出现并发症患者占比6.67%,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满意度为90.63%,生物型可吸收棒组满意度100%。结论:生物型可吸收棒和钢板内固定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均具有良好临床效果,但生物型可吸收棒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术后无需再次取出,不仅能够减少患者手术后取出的费用,且患者生理和心理压力也能得到缓解,更加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小头骨折 钢板内固定 生物型可吸收固定 VAS评分 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
下载PDF
儿童骨折治疗应用的可吸收内固定生物材料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素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8期7177-7184,共8页
背景:可吸收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特点,近年来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目的:对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儿童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多层次分析,探讨在儿童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 背景:可吸收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特点,近年来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目的:对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儿童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多层次分析,探讨在儿童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录有关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儿童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骨折;儿童"。分析可吸收内固定产品类型和规格,不同产品的适用症,将产品的强度和弯曲弹性率进行分析,比较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固定棒和张力带在儿童骨折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至2011年收录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儿童骨折研究的文献共60篇。目前临床应用的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为聚乳酸以及该类聚合物,生产的厂家主要有芬兰百优、日本他喜龙、日本刚子和成都迪康。从材料的强度和弯曲弹性率来看,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优于不锈钢和钛材料,与人的皮质骨较接近,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固定棒和张力带在儿童不同部位骨折中的应用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固定材料 聚乳酸 聚乙交酯 聚丙交酯 聚左旋乳酸 可吸收螺钉 可吸收固定棒 可吸收张力线 生物材料 骨折 固定
下载PDF
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成校 高超 +1 位作者 余化龙 胡岚翔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588-589,共2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54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患者,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3...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54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患者,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3例出现肘关节疼痛,1例出现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MasonⅡ型优16例,良4例,优良率为95. 24%(20/21); MasonⅢ型优12例,良17例,优良率为87. 88%(29/33),两型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可吸收棒用于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而MasonⅡ型患者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固定 桡骨小头骨折
下载PDF
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顾文奇 施忠民 +1 位作者 柴益民 曾炳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1-653,共3页
目的总结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治疗Freiberg病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6~66岁,平均36岁。X线片见骨样硬化及跖骨关节面塌陷,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S... 目的总结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治疗Freiberg病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6~66岁,平均36岁。X线片见骨样硬化及跖骨关节面塌陷,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1例。症状持续6~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中行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旋转跖骨头重建关节面后,植入3~4枚1.5mm可吸收棒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3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跖趾关节背伸改善0~50°,平均21°;跖屈改善0~10°,平均5°。截骨处于术后8~13周坚固愈合,平均10周。跖骨短缩1.3~2.0mm,平均1.7mm。除1例Ⅳ期患者持续关节肿胀僵硬至术后12个月改善外,余患者均于术后4个月内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可吸收棒内固定具有有效重建跖趾关节、允许关节早期活动、避免二次手术的优点,是治疗SmillieⅡ期及Ⅲ期Freiberg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IBERG病 跖骨头 背侧楔形截骨 可吸收固定
原文传递
游离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文德 李宗宝 +3 位作者 赵风林 王业本 姚保兵 吴德富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61-61,64,共2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23例手足部创面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术中将皮瓣由周边向中心修薄,并保留真皮下皮下组织1~3mm并注意勿损伤真皮下血管网。结果本组皮瓣除1...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23例手足部创面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术中将皮瓣由周边向中心修薄,并保留真皮下皮下组织1~3mm并注意勿损伤真皮下血管网。结果本组皮瓣除1例远端1/6坏死,扩创换药数次后创面愈合外,其余均成活。19例获得随访,时间9月~3年,移植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仅3例术后行二期修薄术;感觉恢复:S3+9例,S38例,S26例。结论对于手足部大面积缺损创面,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是较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舟状骨 骨不连 可吸收固定
下载PDF
强刺激推拿治疗桡骨茎突儿童锁骨骨折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道杰 张修德 +2 位作者 赵鹏 张剑 蒋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24-124,共1页
目的根据儿童锁骨骨折生长快、愈合好的特点,寻找适合的内固定材料,免除二次手术,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儿童锁骨骨折病例用可吸收骨固定棒治疗后的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骨折均在4周内达到了临床愈合标准。结论儿童锁骨... 目的根据儿童锁骨骨折生长快、愈合好的特点,寻找适合的内固定材料,免除二次手术,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儿童锁骨骨折病例用可吸收骨固定棒治疗后的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骨折均在4周内达到了临床愈合标准。结论儿童锁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在可吸收骨固定棒降解时间开始之前,符合内固定原则。可吸收骨固定棒治疗儿童锁骨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不需要二次手术的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固定 儿童 锁骨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