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情境化设计途径探讨——以上宅文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
1
作者 沈慧 姜芃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79,共5页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往往存在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高,但知名度、可视性、观赏性、游览性、配套服务和体验性差等问题。游客仅凭图、文的静态介绍,很难理解和认识其蕴含的价值,所以会产生“没得看、不好看、看不懂、不爱看”的直观游览印象...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往往存在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高,但知名度、可视性、观赏性、游览性、配套服务和体验性差等问题。游客仅凭图、文的静态介绍,很难理解和认识其蕴含的价值,所以会产生“没得看、不好看、看不懂、不爱看”的直观游览印象。探索情境化设计方法在史前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应用,以上宅文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对景观空间序列、遗址保护、文化赋形和新技术赋能的情境化设计展开研究,以期处理好遗址“保护好”与“利用好”之间的关系,呈现特点鲜明、惠及民生的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化资源活化与薪火相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上宅文化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 情境化设计
下载PDF
新时代青海史前考古新收获
2
作者 乔虹 《中国土族》 2023年第3期8-13,共6页
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海,享有“中华水塔”“三江源”之美誉。境内高山连绵,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人类提供了多元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地,青海成为文化交融、经济交流、民族交往的... 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海,享有“中华水塔”“三江源”之美誉。境内高山连绵,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人类提供了多元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地,青海成为文化交融、经济交流、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从而形成地域特点鲜明、民族特色浓郁、文化因素多元的高原古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明 游牧文化 生存发展空间 农耕文化 文化交融 民族交往 三江源 史前考古
下载PDF
潮湿环境史前考古土遗址模拟探方长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南 张景科 +3 位作者 黄军朋 陈鹏飞 郭青林 孙满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4-130,共7页
潮湿环境史前考古土遗址探方长期稳定研究对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展示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与良渚遗址类似环境下的试验场地——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开展模拟探方开挖,运用温湿度计、沉降计、位移计、孔隙水压力... 潮湿环境史前考古土遗址探方长期稳定研究对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展示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与良渚遗址类似环境下的试验场地——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开展模拟探方开挖,运用温湿度计、沉降计、位移计、孔隙水压力计等设备开展探方的长期稳定性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棚有效阻止了大气降水入侵并适度控制微环境;探方坑体沉降和坑壁侧向水平位移均随着时间呈现非线性增长;总体上,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呈降低趋势;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反映出粘土排水固结及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过程。研究结果揭示模拟考古探方稳定性的时空效应,模拟考古探方稳定性的劣化过程,需要必要的力学稳定性控制措施;同时,探方坑壁土体干缩开裂对于信息判读的影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土遗址 考古探方 稳定性监测 长期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FLAC^(3D)在潮湿环境史前考古土遗址直立探方稳定预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鹏飞 张景科 +3 位作者 谌文武 杨善龙 和法国 陆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5-140,共6页
潮湿环境中考古探方的失稳破坏不仅对遗址文物的保护不利,而且威胁着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目前对潮湿环境下考古探方稳定性预判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杭州潮湿地区的岩土参数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探方开挖前稳定性预判模拟计... 潮湿环境中考古探方的失稳破坏不仅对遗址文物的保护不利,而且威胁着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目前对潮湿环境下考古探方稳定性预判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杭州潮湿地区的岩土参数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探方开挖前稳定性预判模拟计算。模拟探方为直立式,尺寸(长×宽×深)为5m×5m×2.4m。模拟发掘过程采取降排水措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1)随开挖不断进行,坑壁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曲线形状呈"弓"型,水平位移由顶部至底部先增大到极值后减小,极值点位于距顶部1.75m的坑壁处。(2)最终安全系数为2.37。(3)得出了潜在滑移带所在位置,坑壁滑移带剪出口位于坑壁2.0m—2.4m处。计算结果可以为现场考古模拟发掘试验提供参考,为直立式考古探方稳定性预加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环境 史前考古遗址 直立探方 FLAC^3D 稳定预判
下载PDF
从史前考古论中国热带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伟强 黄镇国 江璐明 《热带地理》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参照60多处考古遗址的资料,认为史前时期古人类的活动及热带动物群的断续繁衍反映了中国热带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比较迟缓,与北方地区相比,磨制石器的出现滞后约3000a,青铜时代滞后约1000a,农牧业滞后2500~3000... 参照60多处考古遗址的资料,认为史前时期古人类的活动及热带动物群的断续繁衍反映了中国热带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比较迟缓,与北方地区相比,磨制石器的出现滞后约3000a,青铜时代滞后约1000a,农牧业滞后2500~3000a。无陶时代持续到新石器早期;彩陶和白陶的传入比北方迟2000a。迁徒的采集渔猎生活方式延续到新石器中期,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比北方迟1000~2000a。新石器末期约5000aBP才进入氏族社会,比北方迟约200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 中国 热带地理环境 相对稳定性 考古遗址 热带动物群
下载PDF
新疆的史前考古与最早的经济开发 被引量:9
6
作者 周伟洲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通过对新疆史前考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对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2世纪新疆发现的典型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这一时期新疆古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及其对新疆地区最早开发的历史。
关键词 史前考古 文化遗址 开发
下载PDF
1949年以来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考古的主要成就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昆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3,136,共7页
作者综述了1949以来考古界在云南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这三个领域内取得的主要成就。55年间,在云南先后发现了一大批化石标本和文化遗址,这些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料对复原云南史前社会面貌及民族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云南 人类起源 史前考古 成就
下载PDF
从新疆史前考古初探其古代居民饮食文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贺菊莲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共8页
新疆史前考古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是研究公元前2世纪之前西域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新疆史前饮食文化是新疆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依据新疆史前考古发现初步探讨史前新疆古代居民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 新疆 史前考古 饮食文化
下载PDF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栾丰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0,共6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史前考古 发现与研究
下载PDF
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川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0-54,86,共6页
关键词 细石器 史前考古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遗存 史前考古 打制石器 新疆文物 发展阶段
下载PDF
新疆史前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学堂 李文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新疆史前彩陶由东向西、压印刻划纹陶器主要由北向南、史前青铜器和青铜技术由西向东的流布与传播,构成了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线索。小河墓地为代表的小河文化的发现,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针对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 新疆史前彩陶由东向西、压印刻划纹陶器主要由北向南、史前青铜器和青铜技术由西向东的流布与传播,构成了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线索。小河墓地为代表的小河文化的发现,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针对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学科参与的科技考古,在推进史前欧亚人群迁徙与互动研究的进程、拓展欧亚史前族群形成与发展、史前原始宗教、艺术等研究的视野等方面意义重大。这些都为重构新疆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史前考古 小河墓地
下载PDF
新疆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水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101,共4页
关键词 新疆师范大学 学术研讨会 史前考古 研讨会综述 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下载PDF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贡献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小强 温小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7-49,共3页
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研究中,马家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对马家窑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甘肃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窑彩陶上新近发现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马家窑彩陶画为... 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研究中,马家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对马家窑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甘肃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窑彩陶上新近发现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马家窑彩陶画为我们提供了龙起源于蛙的有力证据以及马家窑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等四个方面就其最为突出的贡献作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史前考古 贡献
下载PDF
史前考古遗址中一种重要的古气候信息载体: 软体动物贝壳 被引量:1
14
作者 靳桂云 《东南文化》 CSSCI 1999年第1期68-71,共4页
史前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软体动物贝壳中的氧碳同位素值是生长时期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器,对有比较确切考古学年代的贝壳的分析,有助于建立史前气候变化的序列。
关键词 史前考古遗址 古气候 贝壳 氧碳同位素
下载PDF
江苏史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之恒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3,共8页
近50年来,江苏境内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对这些史前文化遗址按文化区域阐析文化性质、文化时代和年代,并提出江苏史前考古今后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江苏 史前考古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
下载PDF
为史前考古学带来一场变革的杰出论著——柴尔德经典代表作补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淳 《南方文物》 2008年第3期21-28,共8页
正值柴尔德去世5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将翻译出版他的系列经典著作,具有纪念和学习的双重意义。对于一般的考古学家来说,在其身后50年的遗作大概只剩下历史价值了。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柴尔德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写的著作时,仍然可以... 正值柴尔德去世5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将翻译出版他的系列经典著作,具有纪念和学习的双重意义。对于一般的考古学家来说,在其身后50年的遗作大概只剩下历史价值了。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柴尔德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写的著作时,仍然可以体会到其巨大的魅力和深邃的洞察力。而在国际上,虽然1960年代欧美的新考古学变革已使柴尔德所倡导的文化历史考古学范例成为历史的过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 柴尔德 变革 代表作 论著 上海三联书店 历史价值 经典著作
下载PDF
评欧美“新考古学派”——兼论我国史前考古学传统模式的变革 被引量:3
17
作者 霍巍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3,共6页
欧美新考古学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崛起的著名考古学派,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原理法则,倡导的理论方法和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欧美大陆不少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所沿用。现在在英、美考... 欧美新考古学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崛起的著名考古学派,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原理法则,倡导的理论方法和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欧美大陆不少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所沿用。现在在英、美考古学界都占有着一定的领导地位。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派,则尚未能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对新考古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式进行一次科学的探讨,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对于改进我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的封闭、停滞状况,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所谓“新考古学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考古学流派。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考古学者路易·宾弗发表了一篇《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论文,在文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与传统考古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宾弗还利用大学的考古学讲坛发表了许多“富有鼓动性”的讲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考古 史前考古 理论方法 传统模式 六十年代 研究方法 考古学家 考古资料 理论体系
下载PDF
咬定青山不放松——读《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有感
18
作者 赵春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28,共3页
1990年深秋,我刚到北大念研究生不久,对刚刚出版的《姜寨》,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特别是跟随北大考古学系的李仰松到海南岛进行了民族调查之后,对姜寨一期村落的布局等问题更有了明晰的私见,这些看法能不能为巩先生所接受,我做为20... 1990年深秋,我刚到北大念研究生不久,对刚刚出版的《姜寨》,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特别是跟随北大考古学系的李仰松到海南岛进行了民族调查之后,对姜寨一期村落的布局等问题更有了明晰的私见,这些看法能不能为巩先生所接受,我做为20几岁的年轻后生,心中难免忐忑不安。不想,巩先生以浓重的河南口音,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姜寨,很快就打消了我心中的顾虑,鼓励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被巩先生虚怀若谷的胸怀征服了,暗暗赞佩这位执着的考古前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 文集 民族调查 研究生 海南岛 考古 北大 村落
下载PDF
福建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兼谈漳州地区考古的意义
19
作者 陈国强 周立方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0年第5期76-79,共4页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在一百多年前即台湾建省以前,福建省包括了台湾.从闽台考古文化研究比较中,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台湾的史前考古文化渊源于福建: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台南"左镇人"化石,据中外考古学者研究,是在三万...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在一百多年前即台湾建省以前,福建省包括了台湾.从闽台考古文化研究比较中,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台湾的史前考古文化渊源于福建: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台南"左镇人"化石,据中外考古学者研究,是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由大陆经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台东发现一万五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是由大陆渡海来到台东的,有的台湾考古学家指出:台北芝山岩发现的旧石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州地区 摩崖石刻 中国科学院 海平面 史前考古 旧石器时代 重大发现 台湾海峡 古人类 福建省
下载PDF
史前考古学几种重要概念的辨析
20
作者 陈星灿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4-18,共5页
一、史前史与原史史前史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吐尔纳183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他用prehistorique一词表示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人骨的年代。但是,史前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出现,还应该始于英国学者威尔逊的《英格... 一、史前史与原史史前史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吐尔纳183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他用prehistorique一词表示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人骨的年代。但是,史前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出现,还应该始于英国学者威尔逊的《英格兰的考古与史前学年鉴》一书。史前史的概念最先由英国和法国传开,之后欧洲诸国也创造了相应的译名。西文中的史前史是一个复合词,合成为“历史之前的历史。”只要是人类历史,本无所谓史前史后之分,但是在历史科学中,历史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指人类以往全部的发展过程;狭义的历史则仅仅是指能够利用文献记载进行历史研究的那一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的诞生,实际上标志着欧洲史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六世纪的德国史学界,把人类历史按照四个帝国划分,即亚述、波斯、希腊和罗马。十八世纪的英国,把历史划分成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但是随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欧洲所谓的古代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无文字可考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史前史作为一门科学才能成立,而史前史一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史前考古 考古学家 考古学文化 概念 人类历史 早期铁器时代 历史科学 遗址 历史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