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与嬗变——以青海宗日遗址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汤惠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8,共21页
青海省海南州宗日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这几种考古学文化在宗日遗址上展示出演变、进化和嬗变三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模式,为我们了解考古学文化的进程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第... 青海省海南州宗日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这几种考古学文化在宗日遗址上展示出演变、进化和嬗变三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模式,为我们了解考古学文化的进程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都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定居文化,所以呈现出碰撞、融汇和适应的包容关系;而卡约文化替续齐家文化时,由于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形态,故显示出暴力的对抗和革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史前考古学文化 宗日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卡约文化 演变与嬗变 藏彝走廊
下载PDF
顷得一骨颇似人——古人类及史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故事
2
作者 宋建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8-1101,共4页
今年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5周年,又是其发现者裴文中先生诞生120周年,在这一时刻来共同缅怀裴文中先生及其对科学杰出的历史性贡献将具有特殊意义。为此,我们特邀本刊专栏作家,网红科普大咖宋建潮老师撰写“顷得一骨颇似人—古... 今年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5周年,又是其发现者裴文中先生诞生120周年,在这一时刻来共同缅怀裴文中先生及其对科学杰出的历史性贡献将具有特殊意义。为此,我们特邀本刊专栏作家,网红科普大咖宋建潮老师撰写“顷得一骨颇似人—古人类及史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故事”一文。正如文中所述,裴先生在青年时代不仅是一位文学青年(发表小说为鲁迅先生所赏识),更是一位革命青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热衷办党和新闻事业),但他求学及求职坎坷,幸得翁文灏先生关心,又恰遇杨钟健先生回国,才得以出任杨先生助手参加周口店发掘工作。裴先生抓住这一难得的人生机遇,刻苦学习,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一线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一具后来震惊世界的完整猿人头盖骨,这是自达尔文进化论与从猿到人的推断发表以来,第一次得到最完整可靠的支持和确证的证据。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个当年从零到一的突破是由一个刚参加工作才两年的年轻人完成的。而他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随即开始对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和研究,革新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及思路,并转向史前考古学,成果累累,终成一代大师!我们今天缅怀裴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这种坚忍不拔钻研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不受传统束缚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习他爱国和学无止境的精神,在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后还远赴法国留学,学成后迅即回国报效祖国!我们坚信在裴文中先生榜样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自立自强,建功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文中 达尔文进化论 专栏作家 史前考古学 自立自强 翁文灏 法国留学 传统束缚
原文传递
评欧美“新考古学派”——兼论我国史前考古学传统模式的变革 被引量:4
3
作者 霍巍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3,共6页
欧美新考古学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崛起的著名考古学派,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原理法则,倡导的理论方法和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欧美大陆不少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所沿用。现在在英、美考... 欧美新考古学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崛起的著名考古学派,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原理法则,倡导的理论方法和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欧美大陆不少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所沿用。现在在英、美考古学界都占有着一定的领导地位。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派,则尚未能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对新考古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式进行一次科学的探讨,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对于改进我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的封闭、停滞状况,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所谓“新考古学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考古学流派。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考古学者路易·宾弗发表了一篇《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论文,在文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与传统考古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宾弗还利用大学的考古学讲坛发表了许多“富有鼓动性”的讲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 史前考古学 理论方法 传统模式 六十年代 研究方法 考古学 考古资料 理论体系
下载PDF
为史前考古学带来一场变革的杰出论著——柴尔德经典代表作补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淳 《南方文物》 2008年第3期21-28,共8页
正值柴尔德去世5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将翻译出版他的系列经典著作,具有纪念和学习的双重意义。对于一般的考古学家来说,在其身后50年的遗作大概只剩下历史价值了。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柴尔德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写的著作时,仍然可以... 正值柴尔德去世5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将翻译出版他的系列经典著作,具有纪念和学习的双重意义。对于一般的考古学家来说,在其身后50年的遗作大概只剩下历史价值了。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柴尔德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写的著作时,仍然可以体会到其巨大的魅力和深邃的洞察力。而在国际上,虽然1960年代欧美的新考古学变革已使柴尔德所倡导的文化历史考古学范例成为历史的过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学 柴尔德 变革 代表作 论著 上海三联书店 历史价值 经典著作
下载PDF
史前考古学几种重要概念的辨析
5
作者 陈星灿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4-18,共5页
一、史前史与原史史前史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吐尔纳183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他用prehistorique一词表示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人骨的年代。但是,史前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出现,还应该始于英国学者威尔逊的《英格... 一、史前史与原史史前史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吐尔纳183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他用prehistorique一词表示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人骨的年代。但是,史前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出现,还应该始于英国学者威尔逊的《英格兰的考古与史前学年鉴》一书。史前史的概念最先由英国和法国传开,之后欧洲诸国也创造了相应的译名。西文中的史前史是一个复合词,合成为“历史之前的历史。”只要是人类历史,本无所谓史前史后之分,但是在历史科学中,历史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指人类以往全部的发展过程;狭义的历史则仅仅是指能够利用文献记载进行历史研究的那一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的诞生,实际上标志着欧洲史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六世纪的德国史学界,把人类历史按照四个帝国划分,即亚述、波斯、希腊和罗马。十八世纪的英国,把历史划分成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但是随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欧洲所谓的古代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无文字可考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史前史作为一门科学才能成立,而史前史一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史前考古学 考古学 考古学文化 概念 人类历史 早期铁器时代 历史科学 遗址 历史研究
下载PDF
吴金鼎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上的贡献 被引量:5
6
作者 林锦源 陈淑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9-80,共12页
梁启超(1873—1929)称,“考古学在中国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起自宋朝”。梁氏所指实则上只是金石器物之学,而非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萌芽期大约是始于1895年,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1870—1953)在旅顺地区进行首次田野...
关键词 吴金鼎 中国 史前考古学 学术贡献 考古学 考古学 清华国学研究院 李济
下载PDF
史前考古学与传说时代──雕龙碑考古发现与炎帝文化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杰 《江汉考古》 1998年第2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考古发现 史前考古学 传说时代 碑文化 炎帝文化 炎帝神农氏 住房建筑 农业生产 烈山氏 考古发掘
下载PDF
河套地区史前考古学史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周勇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1,共9页
一河套文化区概说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北有大河,自宁县卫东北流经此地,西经旧丰洲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近现代所称的河套,大致地域包括了... 一河套文化区概说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北有大河,自宁县卫东北流经此地,西经旧丰洲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近现代所称的河套,大致地域包括了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黄河两岸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史前考古学 内蒙古 陕西 考古研究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滥觞
9
作者 陈星灿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62-67,共6页
“五四”运动有两种涵义:狭义的“五四”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则是指这一天前后若干年的一种文化运动或思想运动。一般来说,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两年以前的文学革命,下限则大抵可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 “五四”运动有两种涵义:狭义的“五四”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则是指这一天前后若干年的一种文化运动或思想运动。一般来说,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两年以前的文学革命,下限则大抵可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限.的确,“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前者的主旨在救亡,后者的主旨是启蒙。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前考古学 五四运动 中国现代 中国近代考古学 古史辨派 疑古辨伪 三皇五帝 地质学 中国历史 科学精神
下载PDF
论转型时期福建史前考古学研究
10
作者 范雪春 《福建文博》 2014年第1期2-8,共7页
史前考古学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长期交融的派生学科,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史前考古学更新研究模式已提到日程上来,从注重实物描述性和解释性逐渐转向史前人类思维逻辑、行为特征、生存适应以及文化发展规律性的动态探索,并揭示人类文化与... 史前考古学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长期交融的派生学科,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史前考古学更新研究模式已提到日程上来,从注重实物描述性和解释性逐渐转向史前人类思维逻辑、行为特征、生存适应以及文化发展规律性的动态探索,并揭示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已是必然之举。因此对其研究既要有科学、哲学理论指导,又要有更多学科成果的融合,才能把研究水平提到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史前考古学研究 转型
下载PDF
2011年中国史前考古学科研究综述
11
《学术动态(北京)》 2012年第21期11-15,共5页
一、学科发展新动态概述 2011年度中国史前考古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填补空白性的工作得以深入展开。如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重大发现终于打破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寂静,“解决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一、学科发展新动态概述 2011年度中国史前考古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填补空白性的工作得以深入展开。如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重大发现终于打破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寂静,“解决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间的缺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学 中国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 综述 科研 中原地区
下载PDF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传统分析
12
作者 崔银芝 陈洪海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6-215,共10页
20世纪初以安特生为代表开展的活动开启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工作的序幕,其后续研究也深刻的影响了甘青地区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统筹规划下,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发展基本与全国一致,以类型学、地层学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与谱系研究长期... 20世纪初以安特生为代表开展的活动开启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工作的序幕,其后续研究也深刻的影响了甘青地区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统筹规划下,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发展基本与全国一致,以类型学、地层学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与谱系研究长期为研究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后,综合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复原古代社会成为了研究中的新趋势。结合时代背景与典范研究观察甘青地区的史前研究,发现该区域史前研究的进展多为方法技术的变迁所推动,而研究思维似未有较大变化,目前的研究呈现出虽表象丰富、但结构单一的特点。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未来如何发展仍需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史前考古学 研究传统 田野发掘 阐释
原文传递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星灿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3-59,共7页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陈星灿如果从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多年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陈星灿如果从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多年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必先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要认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中国史前考古学 中国文明起源 聚落考古 田野工作 新石器时代早期 良渚文化 考古研究所 中原文化区 课题意识
原文传递
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 被引量:2
14
作者 户晓辉 《华夏考古》 CSSCI 2001年第1期98-101,112,共5页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prehistoric times are the results of poetic wisdom of the prehistoric people. They are spiritual rather than material remains. Thus archaeological studies need not only giving explanation...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prehistoric times are the results of poetic wisdom of the prehistoric people. They are spiritual rather than material remains. Thus archaeological studies need not only giving explanations on the materials but also understanding them in a multi discipline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学 诗性智慧 史前先民 中国考古学 “二分法”
原文传递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岩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4-235,共12页
近些年,随着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多元化。这使得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越来越丰富。考古学家不断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考古学问题,推动了考古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回顾西方考古学史,类似现象的出... 近些年,随着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多元化。这使得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越来越丰富。考古学家不断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考古学问题,推动了考古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回顾西方考古学史,类似现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学 地理信息系统 回顾与反思 中国 考古学研究 应用 20世纪中叶 考古学
原文传递
史前考古学中的术语问题
16
作者 谢仲礼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术语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套具有自身特征的符号系统,术语的规范化是学术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史前考古学界,这个问题不太受人重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术语,研究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本文呼吁学界重视... 术语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套具有自身特征的符号系统,术语的规范化是学术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史前考古学界,这个问题不太受人重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术语,研究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本文呼吁学界重视史前考古学术语的规范化管理问题,认为这是学术研究规范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学 术语 符号系统 规范化 管理
原文传递
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心路历程─—简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17
作者 韩南 《华夏考古》 1999年第4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史前考古学 心路历程 文化研究 史前文化 中国史前考古学 学史 中国考古学 考古发现 1949年以前 田野考古
原文传递
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七十周年而作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星灿 《华夏考古》 1991年第4期39-50,共12页
一、引言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开始是同安特生(J·G·Andersson,1874——1960)的名字分不开的。可以说,正是安特生在中国北方的一系列考古活动,揭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学者中间,安特... 一、引言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开始是同安特生(J·G·Andersson,1874——1960)的名字分不开的。可以说,正是安特生在中国北方的一系列考古活动,揭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学者中间,安特生仅仅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作俑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仰韶文化 彩陶文化 中国史前考古学 仰韶村 史前文化 发掘 西来说 新石器时代 河南
原文传递
碳—14断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志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3-87,共5页
碳—14断代方法的应用,使全世界的史前考古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65年首先建立碳—14实验室,并测定一批考古学年代数据,到1972年才正式公布。迄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碳—14实验室已达50余... 碳—14断代方法的应用,使全世界的史前考古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65年首先建立碳—14实验室,并测定一批考古学年代数据,到1972年才正式公布。迄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碳—14实验室已达50余处,发表40余批考古学年代数据,并编辑成专题报告或论文集。在2000多个数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前考古学 考古学研究 数据 龙山文化 断代 文化序列 考古发现 绝对年代 新石器文化 齐家文化
原文传递
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七十周年而作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星灿 《华夏考古》 1992年第1期83-95,共13页
四、中国史前文化的年代和分期确定考古遗址和遗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的关键问题。安特生从发现仰韶遗址起,就一直试图解决仰韶遗存的年代问题。他正确地确立仰韶遗存为中国人的史前文化(见下节),并且还对绝对年代进行了考订。但是由于他... 四、中国史前文化的年代和分期确定考古遗址和遗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的关键问题。安特生从发现仰韶遗址起,就一直试图解决仰韶遗存的年代问题。他正确地确立仰韶遗存为中国人的史前文化(见下节),并且还对绝对年代进行了考订。但是由于他的发掘方法上的问题(见下节),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搅到了一起,因此在年代上造成了不少混乱。龙山文化的发现,尤其是后岗三叠压层的发掘为认识这种混乱提供了依据,后来尹达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把龙山文化的遗物从所谓的仰韶文化中剥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中国史前考古学 龙山文化 仰韶村 甘肃 绝对年代 陶器 史前遗址 类型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